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逢甲大學 計畫摘要

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之目標、策略及執行方案

一、計畫目標與策略

【對高等教育價值的思索】

檢討本校推動教學卓越計畫的成果,效益卓著,模式包括新鮮人專題、跨領域專題、教師專業成長社群、7+1實習與國際交換等。依據校務研究針對畢業生的長期調查,發現就業率雖持續提升,但起薪並大幅增加,探究其原因,發現創新、實作與跨域能力不足以符應產業升級之需,至為關鍵。上述現象或為台灣所有畢業生的共同困境相信本校的調查並特例,現象固然存在產業競爭力遭遇瓶頸等外在因素,但台灣高等教育仍然必須共同面對解決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找回高等教育的價值

本校在思考此一問題的解決之道時,歷經學校發展會議,提出以下三個逢甲大學必須回應的議題:

  1. 當大學不再是知識創新的唯一源頭時,逢甲大學該如何定位?
  2.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當大學不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來源時,逢甲大學的教學該做如何改變?
  3. 當產業自己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時,如何看得上逢甲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

逢甲大學的深耕計畫就是希望具體回應上述三個議題,並解決畢業生薪資無法大幅提升的困境,改善學生創新、實作與跨域能力不足以符應產業升級之需的問題。我們認為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產業合作,深刻理解台灣社會產業必須升級轉型以因應全球化的競爭,逢甲大學必須培養畢業生具備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的創新能力,企業才願意以更高的起薪來爭取人才,如此方能成功翻轉大學畢業生薪資停滯的問題。

【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創新】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本校學生入學成績落點大多位於40%-60%,這絕對不代表學生素質不好,而是代表經過傳統課堂講述、文本學習、反覆練習、紙本考試且由大學入學管道篩選進入本校的學生,如果本校教育仍然採取他們不擅長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絕對無法大幅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遑論培育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的創新人才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教育框架,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學生在固定時間到固定教室,接受教師按照教材與課程設計,學習固定的知識內容。這套傳統大學框架,以知識為中心,老師為中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是二十世紀中葉為了大規模快速製造畢業生仿工業生產線流程設計出來的大學制度。社會大環境改變了,組織型態生產模式產品生命週期等都迅速變化,科技更全面滲透社會

隨資通訊科技、網際網路普及,以及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技術的快速發展,MOOCs全新的學習方式經威脅到大學的價值與生存。學生改變了,他們是數位原住民,擅長使用科技產品,加上高中新課綱的實施,學生加強自我探索與專題實作,新的學習典範是以學生為中心,包含三項核心價值:(1)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肯定每個學生學習途徑不同;(2)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育的重點不在師的教學,而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3)以學習成效為中心:針對學生能力/素養的學習成效,協助師調整教學、學生調整學習、學校調整框架。

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挑戰,世界先進大學無不針對學生及產業需求的急速變化,積極進行課程及學生本位學習模式的改革。如企圖重置(reset)教育的Minerva Schools,不教任何概論課程,學生4年期間在全球7個城市,90%課程透過網路與不同大學師生進行專題式學習,徹底顛覆大學「應該教什麼」及「如何學」的既有觀念。歐林學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全校不分系,結合業師組成跨領域團隊,所有課程都是專題實作課程。李開復認為隨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等科技發展未來年可能有50%的白領工作者會失業,又以金融、醫師、律師、教師為先。因此,要讓學生具備競爭力唯一辦法是培養學生具備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創新能力正是逢甲大學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自我期許,及必須認真思考解決課題

【高教深耕的目標與策略】

綜合以上論述,逢甲大學提出高教深耕計畫目標就是希望「培養能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的創新人才」。在全球諸多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典範移轉改革方案中,我們特別導入兩套創新模組1.培育學用合一人才為目標的MIT CDIO構思、設計、實施、運作(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框架以及2.院系之外新設跨領域織的Stanford d.school創新教學模式以協助逢甲大學突破當前限制全面推動學生本位學習新典範

為達成「培養能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的創新人才」的計畫目標,在落實教學創新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有以下四大策略,示意圖如下。

策略1.   以創新工具及教法的基礎教育及以CDIO + Design Thinking創新教學模式的專業及通識教育,培養具紮實基礎及創新實作能力的T型人才,並由學院及通識中心,到跨院、校的學制創新,進而培養跨領域、多專長的π型人才。

策略2.   透過能讓學生具備人工智慧、美學設計、人文社會創新及商業模式等能力工具的創能學院,提供接軌真實產業專題的跨領域設計學院、及提供接軌真實社會專題的社會創新學院,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創新能力的ㄤ型人才。

策略3.   針對本計畫所培育能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創新人才的出路,包括就業、國際移動及創業等制度與作法,進行強化、深化與創新。

策略4.   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設立在地創生中心,聘請地方首長、產業負責人、公協會等重要關係人組成諮詢委員會,將社會、產業的特色、資源、需求及學校的教學、研究作更有效的整合。經由院系、通識教育中心、跨領域設計學院及社會創新學院,規劃成專題式課程,透過教師及學生運用CDIO + Design Thinking方法及工具,完成解決產業及社會真實議題的創新設計,並定期發布逢甲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

逢甲大學深耕計畫設計這些策略的理由如下:

  • 傳統大學的專業教育以課堂講述為主,以工程教育為例,所謂的工程專業課程內容以分析(Analyzing)為主,缺乏與產業需求息息相關的設計(Designing)及動手作(Making)的教育。而MIT構思、設計、實施、運作(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 CDIO)的教育模式正好就是將設計(構思、設計)及動手做(實施、運作)重新找回。不論商學、金融、人文社會等學科均可讓學生透過由構思到運作的專題式課程設計,經由專題實作統整知識、工具與技能,從而具備創新的專業能力。將Stanford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結合MIT CDIO教學模式是本校自CDIO標竿學校典範移轉來的前沿創新教學模式。
  • 當與企業主深度訪談畢業生的學用落差時,企業主最常抱怨的是我們的學生進入產業時無法交出成果(deliver result),甚至不清楚何謂交出成果。這也難怪,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所謂交出學習成果就是得到成績,而所謂得到教師評定90分的考試或報告真的是產業期待的交出成果嗎?CDIO+Design Thinking的教育就是要改善這個現象,讓學生在畢業前透過由構思到運作的系列專題式課程,具備構思有價值的議題、產品或服務,設計出解決問題並滿足需求的產品、服務,實施原型打樣,並實際運作的經驗,如此方能達到產業所期待學用合一的目標。
  • 社會產業面臨升級轉型的需求,在工業4.0及物聯網、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數位轉型壓力當下,亟需新加入產業的畢業生具備升級轉型的創新能力,尤其是數位轉型所需的統整專業知識、創新工具及實作能力。而打造一所融滲人工智慧於生活與學習的大學,成為創新人才培育的關鍵實踐場域,透過能讓學生學會創新工具的創能學院,結合提供接軌真實產業及社會專題的跨領域設計學院及社會創新學院,以達到培養學生具備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的創新能力。
  • 為達成本計畫目標,除了讓學生具備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的創新能力外,如何「能參與」社會產業也是計畫的重點。根據本校畢業生就業調查,畢業生的出路與發展可以歸納為國內升學與就業、國外升學與就業及創業。本校期望成為一所成果導向教育典範大學,因此畢業生的就業、國際移動及創業等制度與作法,包括學生的職能發展、幫助學生找到未來興趣與發展的方向、產業實習、就業媒合、國際移動力及就業力的提升、創業生態系統的優化等,均逐一透過本計畫進行強化、深化與創新。而除了輔導在校學生之外,本計畫也因應畢業生需求,將就業輔導機制延伸到畢業5年。

綜合以上,逢甲大學將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打造成為一所融滲人工智慧於生活與學習的大學,發展結合實作CDIO與設計思考的教學模式,達成「養能參與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的創新人才」的高教深耕計畫目標期許本校能帶動國內高等教育創新教學的典範移轉,翻轉重研究、輕教學的傳統大學生態,成為一所不同但更好(different but better)的大學,以吸引認同本校辦學理念的優秀學生就讀,善盡大學培育社會產業所需人才的社會責任,提高高教公共性發揮大學影響力,尋回高等教育真正的價值。

二、  高教深耕計畫架構

逢甲大學107-111年度高教深耕計畫奠基於過去教學卓越計畫成果之上規劃11分項計畫,落實教學創新、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並達成本校高教深耕計畫目標「培養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計畫各分項計畫架構如下圖。

在落實教學創新及善盡社會責任下,對應策略1規劃分項計畫A「厚植學生基礎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分項計畫B「發展以MIT CDIOStanford Design Thinking為內涵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具備從構思到實踐的創新實作能力」、分項計畫C「建構創新學制,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彈性多元的跨領域學習途徑」。

對應策略2規劃分項計畫D「打造一所融滲人工智慧情境於生活與學習的大學,讓學生具備社會產業升級轉型所需的人文與數位創新能力」。

對應策略3規劃分項計畫E「從實習到Co-op強化學生就業力」分項計畫F「建構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讓學生擁有創業能力」分項計畫G「打造質量兼備的國際化環境讓學生具備國際移動力與就業力」。

對應策略4規劃分項計畫I「以在地創生中心連結產業與地方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此外,為配合政府推動五加二特色產業規劃分項計畫H「引進五加二特色產業資源培養國家所需競爭力人才」。為發展學校特色規劃分項計畫J「發揮學校既有優勢特色,並跨校合作發展智慧健康領域」。為提升高教公共性規劃分項計畫K「提升高教公共性與發揮大學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