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優化EGP/ESP(大學英文/專業英文)雙軌制,強化學生多元語文能力
(1)簡介:自101年實施EGP/ESP雙軌制,著重「因材分流」之分級授課,並設置「專業英文菁英學分學程」,鼓勵學生持續修習英語。本年度起積極推動課程改革,分成ESP/EAP(專業英文/學術英文)、A-EGP(進階英文)、EGP(一般英文:大學英文) 三個層級,並與各學院合作開設課程。
(2)執行成效:本年度開設ESP課程65班,修課人數1,913人次,較去年成長106人,滿意度達4.25分;EGP課程修課前、後多益測驗成績總平均進步60.9分;取得「專業英文菁英學分學程」證書14人;舉辦2次「海山地區文化交流英語導覽活動」,邀請北聯大系統學校國際生參與,並首度於活動中加入藍染手作活動,參與人數達320人,外校國際生滿意度達4.5以上。此外,為精進教學品質,完成5門專業英文課程共同學習評量指標;制定EGP課程聽說讀寫並重之共同教學大綱,另送審新課綱,A-EGP通過2門,ESP/EAP課程通過6門,並規劃設置商務英文、學術英文等ESP微學程;本年度亦首次針對EGP課程11名教師舉辦「英文寫作精進工作坊」,協助教師引導學生一學期內完成至少2篇寫作。
2.以創新學習模式翻轉大一國文課程,將靜態閱讀轉化為多元思考能力
(1)簡介:課程進行結合學習單、深度閱讀、課堂討論、田野實地等活動方式,跳脫傳統授課框架,辦理名家講師分享與作品賞析以及文學獎競賽,將靜態課堂翻轉成符合當代需求與多元的動態行動教室。
(2)執行成效:配合課程策辦專題講座、藝文展覽等活動,共計22場(4,128人次參與,滿意度4.4分),較106年21場、3,280人次參與、滿意度4.4提升。本年度第14屆飛鳶文學獎設有:「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文學評論」、「數位文學廣告」五大組別,並邀請15位知名作家與學者現場決審與講評,共計辦理5項競賽,410人次參與,較106年增加1項競賽,參與人次增加30人。五類競賽中,「文學評論組」在各大文學獎競賽中已屬少見;與106年相較增加之「數位文學廣告組」徵件更有別於其他校園文學獎,成為「飛鳶文學獎」的重要特色。
3.推動通識微型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簡介:為創造多元及彈性之學習環境,106學年起實施通識微型課程之自主學習微學分制度,制定相關法規,由學生自主規劃參加通識中心、圖書館、創創中心等單位辦理之藝文陶冶及職涯發展兩大類微型通識活動,9場可取得1學分或5場取得0.5學分,建構以學生為核心之學習模式。
(2)執行成效:本年度開設8門通識微型課程,修課89人次,平均滿意度4.12分,辦理通識微型活動175場,完成學習歷程檔案34份,並於12月21日辦理微型通識成果發表會,擴展學習成效;相較106年2門、50人次、滿意度4.08分、115場活動、學習歷程檔案15份,成效均有顯著提升。本年度總結心得如A同學:「透過自主學習的計畫,去學習自己想學的內容,並將所學運用在自我探索中,而非僅是紙上談兵地完成學習」;B同學:「這堂課很超值,在學分和自我成長方面都是,未來也會繼續修習。」
4.透過統整(頂石)課程,強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1)簡介:課程教學設計融合討論、實作、展演、論文發表會、競賽等形式,搭配實作性課程,整合學生跨域能力,透過多元評量方式檢核學生核心能力。除強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進而強化與產業合作外,亦可激勵學生參與在地公共事務,活絡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促進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執行成效:107年6院16系開設29門,選課1,142人次,課程滿意度達4.2分;較106年(6院13系、20門、852人、4分),均有所提升。搭配課程舉辦講座、成果發表、競賽等教學活動56場,參與1,563人次,滿意度4.5分。其中,法律學院「國際法模擬法庭專題研究」課程,授課教師帶領法律、金融、社會、公行4系學生團隊,跨越科系藩籬並發揮所長,參加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及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主辦之「2018年理律盃校際公民行動方案競賽」,深獲評審肯定並榮獲「優等」之佳績。
5.新訂「教學創新績優教師獎勵補助辦法」,強化校內教學創新風氣
(1)簡介:有別過去本校「教學效能精進計畫補助要點」針對單一創新課程補助,107年新訂之補助辦法係雙重鼓勵創新課程開設或進行教材研發,執行期亦由2期各4個月改為1期9個月,俾利教師進行年度規劃。每案最高補助8萬元,累計2次榮獲創新績優教師可獲頒獎勵金1至3萬元。
(2)執行成效:補助15件教學創新計畫,包含教材研發、USR、深碗課程等主題,例如電機系郭岳芳老師導入產業界使用之模擬軟體,編撰17套教學教材,支援該系8門必修課程及資工系與通訊系必修課程共9門;金融系方珍玲老師開設之「行銷學」,導入食農教育理念、關懷社區及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籌劃農業行動劇推廣服務。
6.首次推動師生共學社群,有效促進師生雙向溝通及交流
(1)簡介:透過新訂「師生共學社群補助要點」,提供經費鼓勵師生共組交流平臺,提升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由教師擔任召集人,結合課程、升學、就業、生活學習等議題,與校內外師生共組社群,透過舉辦講座、讀書會、在地實踐等方式,凝聚師生共識並加強互動。
(2)執行成效:補助17組師生共學社群,154位師生參與,辦理28場社群活動,624人次參與。社群主題涵蓋跨領域學習、USR、深碗課程等類型,例如由通識中心陳淑惠老師、許銘芳老師及中文系馬寶蓮老師指導的「華語語料庫應用軟體設計共學社群」,結合語料庫搜尋技術、華語教學實務及程式設計實作演練,並組隊參加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之「2018華語文教學應用軟體競賽」榮獲第一名佳績;另如行政系陳思先老師所指導的「三鶯地區長照政策計畫民眾滿意度調查師生共學社群」,透過讀書會、實地訪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訪談與資料分析,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在地研究。
7.持續推行AOL 2.0,逐年充實學生學習成效資料庫
(1)簡介:以往AOL與教學意見調查問項多有重疊,加上分次評量,以致填答率逐年下降,故本年採行改良版填答模式(AOL 2.0),簡化原有教學意見調查題目並合併於期末同時進行AOL問卷作答,擴大課程參與率。
(2)執行成效:本年首次改善學生須分段作答或問項重複填答等不便,於期末教學意見調查總表上放置文字提醒及AOL連結網址,俾利學生填答完期末教學意見調查後續填AOL自評問卷,107年參與AOL分析課程數計153門,相較於106年同期105門,成長46%。
8.精進畢業生流向調查機制,建構畢業生職涯發展軌跡
(1)簡介:107年畢業生流向調查係針對105學年畢業後一年進行追蹤,由職涯中心於施測前諮詢行政及教學單位,開放各系至多2個問項加入教育部公版問卷符應系所特色及教學目標,使用網路問卷及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2種方式,並首次結合本校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及統計諮詢中心進行資料清理、製作圖表、報告分析及撰寫。
(2)執行成效:
a.本次調查校友回覆率達63%,相較106年提升3%;受訪對象約7成透過網路問卷填答,相較106年單以電話訪問調查之6成回覆率,效果尤佳。
b.105學年度畢業生找工作順利程度方面達91.32%,平均薪資34,239元,高於勞動部統計所公布平均薪資28,446元。學用合一方面,於大學修完雙主修、輔系或跨領域學程且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人數為184人,相較104學年度80人提升130%,顯見本校跨域人才培育之成果深獲肯定。反饋課程改善及調整方面,107年犯罪學研究所等3系所共新增7門課程符應現今社會專業需求,較106年2系所新增5門課程數亦有所提升。
9.開設創新產業(5+2)發展趨勢相關之跨域課程,應對全球化競爭環境
(1)簡介:鼓勵各院系所以自身特色、優勢領域,發展結合國家創新(5+2)產業趨勢相關等跨域課程開發,透過雙師授課導入實務資訊,與相關企業共組特色產學聯盟,推動產官學研鏈結合作,以多元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創新驅動核心產業之人才培育。
(2) 執行成效:開設49門課程、修課2,922人次、滿意度達4.08分,較106年46門、2,800人次、4.05分,有所提升。如商學院將原「金融創新」調整為「金融科技與創新」、新開「大數據分析應用」課程,符應時代脈動;電資學院所轄三系所課程密切合作,藉由「專題研討」,融合理論與實務,積極發展軟硬體跨域學習,其中,由資工系林道通教授指導之團隊於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榮獲「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銀牌。
10.運用創新創業園區及招募學生創業團隊,帶動校園創新思維
(1)簡介:為匯聚創新創業資源,增進青年創業者交流學習機會,本校創新創業中心透過招募甄選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創創講堂、創創聚場、會議室等創新創業園區空間供進駐團隊運用,並整合教學研究能量與校友資源,提供創投媒合資訊、業師輔導、專家諮詢、專業訓練課程與專題演講、工作坊,激發師生創新動能,為高等教育之人才培育、產學接軌貢獻心力。
(2)執行成效:107年申請入駐團隊11組,較106年10組增加,本年度甄選學生創業團隊(包括茶茗、車電研發小組、Rosaria、Ignition、小魚公園及展翔教育團隊等) 6組團隊成員22人,透過業師輔導諮詢課程,協助創新團隊發揮自學能力架設網站及經營粉專,打入客群行銷。此外,辦理「創業培力」、「社群與電商行銷」、「社會創新」等28場主題式講座與小班制工作坊,協助學生紮根創業知識及軟實力的培養,參與人數計1,013人,平均滿意度4.2分,較106年30場活動、參與人數954人、平均滿意度4分,成效顯有提升。
目標2「發展學校特色」
1.本校國際排名及評價大幅進步
(1)《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2018年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行榜,本校首度入榜,排名全球201-250名;2019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排名全球800-1000名,臺灣排名第17,較去年進步8名,進步幅度為全臺之冠。
(2)本年7月首度出版之《2016-2017國立臺北大學永續報告》,獲頒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之「2018年第11屆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報告類「銀獎」,在所有參賽大學中,名列國立大學第一名。
(3)《Cheers》雜誌10月出刊調查2019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評價,本校排名第5名,「主管與同事推薦」分項摘下亞軍及「北部地區經理人最想就讀的EMBA」名列第3名,顯見本校EMBA備受國內經理人青睞。
2.參與國際專業學術領域競賽成果斐然:法律學院為提升國際法之研究與訓練,107年首度派6名學生代表於國際法學院學生聯盟主辦,全世界最大規模、最高聲望之傑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辯論賽-臺灣區域賽獲得冠軍,取得代表臺灣參加美國總決賽資格,其中2位同學亦分別獲得「傑出辯士獎」肯定。
3.舉辦學生國際雙向交流論壇
(1)簡介:歷史學系自104年起試行「港臺移地交流工作坊」,擬定以學生作為主體之主題式雙向交流論壇,由教師擔任顧問,從旁協助。論壇輔以專案計畫課程,將交流加以「學分化」、「課程化」,使學生擁有更充裕時間進行文獻蒐集、小組討論與報告演練,並可減輕教師授課負擔。
(2)執行成效:與香港樹仁大學擇定「城市中的歷史紀念」為主題,辦理2場國際論壇,由學生蒐集資料,召開工作坊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揮研究潛能及問題解決能力,共26名師生參與,論壇滿意度達4.5分。
4.典範大學城的建構—陶瓷的技藝與記憶
(1)簡介:以「史學方法」課程為基礎,延聘業師教授學生影像紀錄、剪輯拍攝等技巧,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實地拜訪在地陶藝家,透過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影像紀錄等方式,保存傳統陶藝師工藝以及梳理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作為日後產業再興之重要基礎。
(2)執行成效:透過人文、社會、資訊學科等知識應用,重新詮釋在地文化資產意義,減少傳統工藝流失之可能性,並藉由影像保存珍貴史料。107年共完成8部鶯歌在地陶藝家紀錄片,相較於106年6部,成長33%。
5.建構三鶯樹在地協力平臺
(1)簡介:策略性系列邀請在地NPO及指標性社區人士至課堂分享,提供同學廣泛了解在地服務的組織與成果。其次,以社會學系「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之三鶯研究累積成果作為研究課題,提供認識在地的重要渠道和依據。再者,籌募社團法人北大社會實踐協會,以期建立在地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北大社會實踐協會,作為本校與在地社區持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平臺,並積極投入勸募專款,以順利銜接由計畫過渡至組織時的運作。
(2)執行成效:開設非營利組織管理、社會倡導與充權專題2門課程,進行至少5次社區拜會、11次組織連結、160篇校網/院網新聞發佈;辦理18場在地論壇、1場三鶯地區社會調查成果發表會,完成社區民眾USR意向(有效樣本412份)、社區民眾NGO參與意向(有效樣本869份)。勸募專款己捐助超過87萬元,並已轉入校務基金USR專戶。
6.首度推動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交換生計畫
(1)簡介:本校在未來之國際交流合作上,採放眼全球並聚焦亞洲之策略,積極深化與全球暨亞洲知名學府之合作,在越南當地校友企業盛安電子促成下,與越南排名第一的綜合型大學—河內國家大學簽約,提供盛安電子國際交流獎學金支持2校交換生計畫。
(2)執行成效:申請交換獲准後,可獲每學期5萬元獎學金,藉以栽培同時精通華語和越南語之專業人才,表現優異者亦有機會延攬至盛安電子就業。
7.學生社團國際志工社與社團法人台灣世界耕義會合作進行海外志工服務
(1)簡介:台灣世界耕義會長年投入尼泊爾人道救援公益事業,進行義診及人道救援等慈善計畫,本校社團與該會合作,共同推動海外志工服務。
(2)執行成效:本年度本校國際志工社組成的尼泊爾志工團14人,透過一系列行前訓練課程培訓及尼泊爾當地的帶領協助,加強學生內省力、同理心、跨文化思維與生活適應力之服務學習,學生自評個人「公民素養」平均獲益程度、對社會關懷能力認同度平均達4.2分。
目標3「提升高教公共性」
1.執行多元議題校務研究專案,促進研究成果回饋校務發展
(1)簡介:配合教育部建構全國IR資料庫進度,同步完備本校資料庫,設置校務研究辦公室並訂定「校務研究資料運用處理要點」等規範,同時,結合校內教研人員,運用資訊中心建立巨量資料之基礎,執行專案研究。
(2)執行成效:本年度研究專案議題含括:畢業生流向與就業力、弱勢學生課業輔導、跨領域學習、多元入學管道來源別等重要辦學面向,「運用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探討教學資源投入對學生學習及就業力之影響」等7個計畫。另辦理由校長身兼IR辦公室主任主持之校務研究計畫進度分享交流活動及期末成果發表會,有效促進成果回饋校務發展。
2.首創完善弱勢助學輔導機制,落實關懷本校具相對需求之學生
(1)簡介:配合深耕計畫新訂「完善弱勢助學輔導機制補助要點」,設置各類助學方案機制,據以執行生活經濟扶助、學習拔尖、實習躍進、急難救助輔導、行政課程學習獎助、團體共讀及文化資本提升等7個子計畫,以經濟扶助、課業輔導、課外學習、職能養成等面向,減輕弱勢生就學壓力,協助順利完成學業,並培養多元學習能力及軟實力。此外,由學務或相關業管單位蒐集建檔弱勢學生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定期召開會議追蹤執行成效,作為助學輔導機制滾動修正及未來規劃之參考。
(2)執行成效:107年度各類助學輔導總計補助845人次,較106年度飛鳶上騰弱勢起飛等輔導計畫之380人次,增加465人次,成長率達122.4%。學習拔尖計畫提供之課業輔導機制,滿意度達4.35分。特殊境遇家庭許同學表示:「很感謝當初有這個計畫,不只是讓我更有效的減輕我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藉著這個計畫我認識了一群平時我可能不一定有機會認識的好友…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找到更多可能的學習方式和成就感。」
3.拓展終身學習推廣教育與同仁利益共享,創造推廣教育最大效益
(1)簡介:為激勵同仁工作士氣,拓展終身學習推廣教育,提升推廣教育收入,爰修訂本校「進修暨推廣部推廣教育組聘僱人員績效獎金核發準則」,以期提高行政效能並強化績效管理,有效落實激勵效果。
(2)執行成效:107年共2,316位推廣教育學員,總營收2,500萬元,相較106年1,800人及2,100萬元,皆有成長。
4.首度與國軍簽訂策略聯盟,新設企業管理學系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
(1)簡介:107年元月與陸軍六軍團步兵第153旅合作,於金六結營區設立教學點(碩士學分班)簽訂策略聯盟,並藉完善公餘進修管道,提升國軍人員素質與職場競爭力,開設企業管理學系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
(2)執行成效:共計30個招生名額,錄取者全數報到,達100%新生註冊率。
目標4「善盡社會責任」
1.「海山環抱‧北大深耕:文化創意城的建構與實踐計畫」之推動
(1)團隊能量之累積與盤點:以海山學研究中心與人文學院組成跨學系團隊,由各專業領域提出實踐社會責任項目,盤點過去執行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再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能量,再次注入本計畫,強化執行動能。
(2)實踐受眾之突破:突破傳統「教師對學生傳授」為主教育型態,開啟「學生對學生」模式,由本校學生進入鄰近中小學,開設「中/英文寫作培力工作坊」,訓練本校學生未來求職力及臨場反應力,並灌輸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概念。此外,亦針對鄰近中小學教師首度開設「教師教材共備工作坊」,提升其教學技巧。本年度共辦理101場次、1,183位師生參與,較106年40場次、640位,成效顯著提升。
(3)研究成果之轉譯:海山學研究中心與歷史系合作開設「展覽工作坊」、「紀錄片工作坊」,建立以學生為核心、教師為輔實習機制,培養學生實作能力,延攬業師進行實務指導與講座,銜接研究與實務應用。107年共辦理2場在地文化展覽:其一為與蔣渭水基金會合作辦理「聽。見│北淡水河人文與藝術紀錄片影展」。其二與李梅樹文教基金會(李梅樹教授紀念文物館)合作,以「懸壺濟世 福造桑梓─劉清港醫師特展」,呈現海山地區產業之特殊性與普世性,共350人次觀展。
(4)與產業界共覓轉型之可能性:海山學研究中心協助民藝所進行三峽地區茶文化產業調查與研究,諮詢在地傳統產業店家執業現況,並以田野影片紀錄方式,以「三峽茶文化」為核心,規劃「三峽茶文化旅遊地圖」,以期提升國人對海山地區的認識與在地情感的認同。
(5)關懷在地環境與歷史之永續發展:持續辦理3年「三鶯走路節」,以徒步方式探訪及沿途解說三鶯在地人文地景及產業發展,107年擴大邀集本校大一新生與家長辦理「北大走路節」等6場活動,促進其瞭解本校所在地區的豐富歷史文化資產與資源。透過走路節活動帶領1,648位本校師生、家長與地方民眾加深在地認同,對環境與人文歷史永續發展保持高度關懷。
(6)課程及活動之辦理:如中文系「文化創意產業」等3門、歷史系「臺北地區發展史」等3門、應用外語學系「海山地區觀光美語」等2門、師培中心「服務學習與社會責任」等2門,民藝所「田野調查與見習」等2門,修課學生共407人次。辦理海山地區客家影像紀錄工作坊,採訪11位與海山地區客家耆老與專家學者,完成11份訪談逐字稿、1部紀錄片。
2.「在地社會實踐NPO育成與永續計畫:邁向服務、協力與組織化」之推動
(1)自106年8月執行至今,試辦期推動「社區服務」,鎖定身障、婦幼、老人與原住民四類族群方案服務,結合「課程」與「社團」運作;執行期邁入「社區協力」階段,與校外組織合作,依「社區民眾USR意向」調查結果辦理「臺北大學城系列節慶活動」,以本校舉辦活動並邀請社區民眾進入校園同樂方式,串起師生與社區居民的生活關聯與情感,漸進融合「北大」與「北大特區」成為國內「大學城」典範。
(2)以「大學城」為重點,透過「居民走進」及「師生走出」服務與外展增進在地居民認識本校,提升本校對於在地的貢獻與參與。舉辦13場社區交流活動,如老大人音樂節、魔幻音樂節、祖孫情音樂會、玩具節2.0、戲說三鶯兒童劇、管樂節,平均每場逾500人次在地居民、150組家庭參與。特色活動舉隅如下:
a.辦理「USR成果社區巡迴展」:至在地社區與公共場域進行展示,增進社區民眾對本校認識與支持,促進雙方情感凝聚。
b.辦理「校園友善接待系列」: 邀請弱勢族群進入校園,透過參訪、聯誼或學習等實地活動,分享校園公共資源、促進社會融合、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方案名稱/接待對象如:在地論壇/懷仁基金會身障兒童、社工系兒童遊戲治療室/插角幼兒園、社區幼兒「說故事」服務/漢翔非營利幼兒園…等。
c.辦理「臺北大學城點燈暨音樂會」作為年底USR「大學城系列節慶」壓軸:北大光榮等9扶輪社贊助市值逾21萬元聖誕樹作為聖誕節主燈,並獲在地遠雄八大社區響應於各自社區點燈,與校門主燈相互輝映連結成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