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中國文化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2022深耕創新、邁向永續

111年度學校計畫亮點-中國文化大學

本校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執行四大計畫、12項策略、55項具體做法,茲將111年度學校執行亮點分述如下:

1.本校華岡創客中心秉持「動手實作」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創客理念,邀請業界講師開授相關實務工作坊和講座,將業界實務經驗帶進校園,提供本校師生學習創新實務與動手實作的機會,強化學界與業界結合力度。另鼓勵將創新想法落實,提供中心設施,讓師生利用專業知識及技術嘗試研發新產品。其次開設利用動手做實務工作坊,引起本校師生熱烈迴響,從所開設的主題中,激發參與者嘗試進行不同創意產品研發想像及實作。另,前往業界進行企業參訪,藉由現場觀摩學習產品開發技術與製造。111年辦理89場次教學工作坊與創新創意系列講座過程中,不斷收集參與者給予反饋,並依市場現況調查成果,評估在本校創客中心開授課程可行性,逐步調整教學內容與製作產品的美感與精緻性。111年以『專業創新創意實踐課程』和『精緻文創玩「初」設計工作坊』兩大主題開設教學工作坊,從事相關產品設計及製作。總參與人次為2,014人次,總使用人次為3,765人次。

    
    

 

2.本校致力於培養跨領域π型人才,除了透過全校共同制定學生畢業前都須修習6門課程、12學分通識跨域專長,期使每一位學生具備跨域專長,111年度共計開設84組跨域專長以供同學修習。推動各學系開設微學分課程。另,對於全校之師生開設專業VR專業模組、智慧生活物聯網、3D列印實作、金工創作實作、陶瓷製作、版畫創作實作、數位印花實作、超臨界與水蒸法精油萃取實作等課程,目的在於培養本校學生動手創作的基礎能力;除此之外,各學院陸續開設相關的跨領域專業課程,111年藝術學院辦理人文與科技整合,培養跨界展演人才相關課程,開設7門跨界創作系列課程、藝術創作工作坊及講座33場、藝術技能競賽6場及校園藝術展演活動18場;工學院辦理跨工學院領域之電機、機械、化材、資工與紡織之人才培育課程,開設15門有關智慧工廠課程,計有552人參與修習,非本科系生計有470人(佔85.15%);法學院推動企業法務人才跨域培育計畫,開設跨領域相關課程9門,與數間法律事務所及公司合作辦理暑期及期中實習課程,辦理「第七屆企業創新暨管理法制研討會」及「第九屆華岡金融法研討會」,辦理元宇宙、當代財經法、跨國法、保險法等相關議題學術研討會。

 

3. 校務研究辦公室依照每學期校務研究委員會訂定之議題,進行資料定義與研究分析,運用量化統計分析方法,產出報告及數據並呈現於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網頁與校務研究平台。研究議題:(i)創新創業課程之學習成效評估。研究內容:107-109學年創新創業課程統計、創新創業學習者之學習風格分布。本校從107學年的46門課程,逐年增加至109學年的159門課程。在創新創業學習者之學習風格分布分析來看,學生學習狀態和方式顯示選修課程>必修與跨域課程,整體學生學習風格是平衡。建議本校持續拓展創新創業課程,使學生具備開創新事物所需創新能力。(ii)大學生基本素養前測與後測之研究。研究內容:由107學年度施測大一新生到109學年度施測大三生所填寫的資料,以同一批學生研究對象進行素養分析。在認知層面:有6項素養的得分下降,有3項素養(含溝通合作、公民社會和生涯發展)的認知有往上成長趨勢,但創新領導素養之前後測沒有差別。在情意層面:有3項素養的得分下降,有6項素養(含美感、創新領導、公民社會、人文素養、終身學習和科學思辨)的情意有正向成長,但資訊素養之前後測沒有差別。建議未來可以在認知層面加強創新領導素養、在情意層面提升資訊素養,有助於學生們提升不同能力的素養培養。(iii)大學生基本素養與畢業流向之研究。研究內容:本校107學年度的畢業生填答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和先前填寫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為研究對象。以系所滿意度而言,大多數畢業生皆感到滿意,此外,不同性別、學院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之間並無差別。建議學校可以採納評價,對於未來方向不定的畢業生,可以協助尋找與強化畢業後的工作方向。

 

4.善盡社會責任,院系專業融入社區營造,由本校8個學院以社區人文關懷為主軸,不論在社區資料的調查與規劃、社區民眾對於環境意識的強化、社區老人與孩童的照護、社區民眾外語能力的提升、以及透過媒體製作進行社區宣傳等工作,都在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離,以凝聚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向心力。

USR Hub,由本校5個學院,超過10個以上學系以「陽明山學」為主軸,型塑陽明山人文、藝術及自然文化景觀印象,結合實務、實習、實作與現地訪談、資料蒐集等,並善盡大學所擔負社會培養產業人才的責任,及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增進國、高中生獨立思考能力,並於生活中實踐。(1)     文學院-「陽明山學」:人文計畫案,加強學生對陽明山地區的瞭解,與在地社會有更深入連結,尤其與閻錫山故居結合,與陽明山各文化館設簽約,對於推動陽明山學有更多的推廣與實績。(2)     藝術學院-「陽明山學」:陽明采風,111年與美軍眷區在地業者合作,辦理《今夜陽明山很繽紛》之系列活動,結合科技光雕藝術與美術數位展覽,配合戶外音樂演出,呈現陽明山的文化意象與美學風華,從而間接創造在地居民及商家與環境共生之新價值。(3) 景觀學系-「陽明山學」:建構永續環境之在地網絡與社會實踐,本屆共計培植並認證18位濕地種子學員,透過做中學與分組研討,有效傳遞濕地保育知識、技術與新視野,已確實點燃學員熱情並為臺灣濕地科學研究注入新血。(4)化材系-陶瓷產業人才培力計畫,本年度參與人才培訓的生源,包含校內理工與非理工背景同學,與繁星高中生的種子培訓,並將受訓的學員加入國小親子陶藝推廣工作坊的協助工作,藉此達到人才訓練與向下扎根的目的,進而達成培養陶瓷產業人才進行實務的訓練,以利未來進入產業縮短學習交接期,達成縮短產學落差的目的。(5)     大傳系-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培育及課程實踐,111年11-12月間辦理四場高中生媒體素養營,共計112名學生參與,總計204人次。


 

111年度學校計畫成果-中國文化大學

本校以「紮根學習,多元創新,引領未來,發揚特色」為主軸,研提四項計畫方案。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本校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大學生基本素養測驗」評量學生的全人素養表現、Rubrics為工具對各系所畢業生實施核心能力問卷調查,及試辦適性教學,以Richard M. Felder和Linda K. Silverman設計學習風格問卷,供教師作為調整教學方向之依據,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亦可供學生參考本身之學習偏好,以其增進學習成效。並配合本校畢業生離校程序,於學生畢業離校時辦理應屆畢業生離校問卷調查,今年度總計回收3,766份有效問卷。

(2) 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

111年度合計開設52門實習課程,其同時藉著至產業學習,讓學校教學理論與實務結合。配合職涯工作坊、職涯講座等形式,提供學生職前訓練機會,本校利用各班級職場倫理課程時間,辦理了19場次的職涯講座系列活動,包含生職涯規劃、校友經驗分享與產業趨勢、職能與職場教育及職場參訪等。提供學生多元發展空間及產學接軌途徑,辦理「非課程專案實習」,計有540位學生完成,以及辦理14小時實習微學分認證。依企業重視之職場共通能力分別辦理45場「職場八大共通職能檢測與適性講座」,包含溝通表達、人際互動、資訊科技、團隊合作及工作紀律等,學生受用匪淺。

(3) 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i)   創新創業:本校華岡創客中心辦理各類型相關系列講座及教學實作工作坊,開設類別多元除3D列印、VR虛擬實境等科技類課程,另有諸如皮革創作、精油萃取、陶藝、版畫、金工、創意香氛手工皂、紡織編織…等工作坊,提供師生將專業理論知識加以實踐製作成品的平台,以增加本校師生跨界精進學習機會與提升自主開發產品及技術動能。

(ii)  邏輯思考:依據各學院學門領域的應用與需求不同,發展適用不同領域的邏輯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分為初階與進階課程。111年度全校學士班學生曾修讀程式設計課程比率達76%。

(iii) 中文閱讀寫作:111學年度第1學期對43班大一國文課程進行施測辦理中文閱讀與寫作能力施測率為47%。施測後調整大一國文教學內容與方式,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新編之大學國文選內容分為人文思想、品味生活、人我關懷以及實用寫作四大單元,其中尤其重視學生之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另外針對學生未來時勢潮流應用,中文部分新增實用型自傳的寫作和教學技巧及簡易企畫書教學與習作。

(4) 推動創新教學

(i)   本校為鼓勵教師能夠投入多元教學,並獎勵持續進行在創新教學及研發教材融入課程之教師,每學期開放申請計畫,通過審查後發放獎勵金。

(ii)  為讓不同領域教師透過共同教學或互相觀課之過程,改善授課方式。本年度共成立13個跨領域教師成長社群,辦理72場活動及講座。

(iii) 提升教師適性教學專業能力,利用標準化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特質,完成學習風格問卷人數2,522人。利於教師對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特性調整,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二、發展學校特色

(1) 培養跨領域π型人才

106學年度起入學新生,須修習一項6門課程、12學分之通識跨域專長,期使每一位學生具備跨域專長,以培養π型人才。111年度共計開設84組跨域專長以供同學修習,推動各學系開設微學分課程,提供學生自由選擇之機會,並給予實質學分。

(2) 融入中華文化涵養於教學

中國文化大學自建校以來,即以發揚中華文化為本校特色與願景,由各學院規劃相關教學課程:

(i)   文學院:成立「中華文化特色課程推動小組」、辦理相關工作坊、課程、講座、教育訓練及競賽。111年度辦理4場微學分專題演講、6場工作坊及舉辦競賽3場,以提升校園內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氣氛。

(ii)  理學院:舉辦8場演講和在地參訪實作活動2場,參與演講及實作參訪1473人次,藉由課程中融入中華文化與台灣在地精神,提升在地文化創新發展的成效,原本生硬的專業課程,經由融入中華文化與台灣在地文化,讓學習得以更多元更融合。藉由活動體會「環境友善」之積極、正面且應持續擴大實施的態度,並能充分認識生態環境與環境變遷,進而學以致用、愛惜自然資源。促進廣泛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思考保護生態系統適宜之策略,發揮生態永續發展之理想。

(3) 開設智慧生活科技軸線學科

(i)   應用數位科技資訊,形塑FinTech專業人才:開設金融科技概論、App設計與應用、社群媒體行銷、第三方支付、區塊鏈技術與應用、數位金融行銷、行動商務、金融監理與法令規範等相關課程,強化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111年度取得信託業務人員證照數20張,金融資訊分析師第一級證照數80張。

(ii)  VR Class ∞ 虛擬教室無限大:開設專業模組課程數2門,配合課程購置虛擬實境拍攝與開發、VR相關收音製作設備。結合專業實習課程,111年度產出48件作品。

  

 

(iii) 智慧生活行動物聯網(IOT)創客方案:開設2門微型課程與4門物聯網創客課程 或智慧生活物聯網課程。

(4) 學院跨領域特色課程設計與開發

未來學生必須具備多領域科技能力才能具備就業競爭力,為深化跨領域科技學習,本校包括法、社科、農、工、新傳、藝術與教育學院,均積極推動學院間或學系間的跨領域課程開設及學生學習活動。

(i)   法學院-「企業法務人才跨域培育計畫」: 開設之跨領域相關課程9門,與數間法律事務所及公司合作辦理暑期及期中實習課程,辦理「第七屆企業創新暨管理法制研討會」及「第九屆華岡金融法研討會」,辦理元宇宙、當代財經法、跨國法、保險法等相關議題學術研討會。

(ii)  農學院-「農業融入生活,創新產學研發」: 本年度因疫情關係,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果展縮小規模舉辦。分別辦理7場產學研發最新進展之演講,講座內容涵蓋牛樟芝產業介紹、花卉從研發到產業之路等創新科技發展,以及國內肉品產業、營養行銷、國土計畫最新發展,拓展學生未來職涯視野。

(iii) 工學院-「智慧工廠人才培育」: 工學院開設15門有關智慧工廠課程,計有552人參與修習,非本科系生計有470人(佔85.15%)。為配合IEET工程認證中capstone要求,舉辦5場”系級”及1場”院級”學生專題競賽。

(iv) 新傳學院-「企業橋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能力」: 大傳系共計辦理講座15場,題材包括新媒體數位行銷、自媒體頻道企劃與影片構圖設計課程,共計800人次參與。

(v)  藝術學院-「人文與科技整合,跨界展演人才培育」: 辦理多場跨界創作業師課程,包含身體動能,劇場影像技術,流行音樂創作,音樂跨界創作,金工設計創作,藝術行銷專題等課程,奠定學術與應用結合理論基礎並透過展演、競賽應用呈現,建立未來藝術文化核心價值。111年開設7門跨界創作系列課程、藝術創作工作坊及講座33場、藝術技能競賽6場及校園藝術展演活動18場,有效提升藝術展演培育人才之能量與價值。

(vi) 教育學院-「新課綱實務課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及師資生工作坊」:師培中心於111年度共計辦理4場新課綱實務課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活動,除邀請臺北市泰北高中蔡宜真組長談疫情下的資訊教學外,針對我國雙語政策之推動,另分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子斌教授、國立中山大學莊雪華教授,以及國立清華大學謝傳崇教授蒞校分享該校雙語職前課程推動之經驗,提供本校持續精進師資培育工作之建議與推動方向。本年度師資生新課綱實務工作坊部分,採用分領域模式辦理,分別針對語文、社會、綜合、健體及藝術各辦理1場次,獲益師生達167人次。各領域工作坊透過邀請中學教師以線上或實體課程分享其實務經驗,並帶領本校師資生進行實作練習與反思,有效提升師資生之教學知能,厚植就業競爭力。

(vii) 社科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國際視野、產學結合與社會關懷」:舉辦國際議題學術交流活動8場、全英語授課課程數19門,與產學結合辦理專題講座34場。開設實務課程,邀請業師協同授課7門。經濟系舉辦社區服務至「美軍社區」100小時,社福系至新北家扶中心、德拉楠部落進行社區服務1,200小時。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1) 經濟不利學生培力與扶助

(i)   提供經濟不利學生住宿協助機制,主要幫助低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特殊境遇家庭子女孫子女、原住民、新住民等學生,希望經由住宿優惠措施減緩其經濟壓力,可以將注意力逐漸移轉在學業上,期望透過教育來翻轉經濟不利學生之未來。學校透過資源的挹注提高經濟不利學生住宿人數,111年度總計協助298人次弱勢學生入住校內住宿,推動經濟不利學生協助機制能夠創造多贏局面,協助學生安心向學築夢。

(ii)  建置以經濟不利學生為核心的學習成效盤點追蹤儀表板,可以從綜整指標數據的呈現,到階層式向下開展細節,並以儀表圖示、分色重點標示的方式具體呈現,以利快速掌握學習的整體狀況,提供給學生自我檢核。

 

(iii) 依各學院需求,每院配置1-6名種子學生,協助帶領該院學生學習社群,進行自主學習、專題討論、讀書會等;並做為教學資源中心與弱勢學生的溝通橋樑,協助校方推廣各式講座、活動、參訪或是課業輔導資訊與提供媒合。

(iv) 學生諮商輔導工作,由學生事務處學生諮商中心,提供全校學生諮商輔導服務。為避免標籤化弱勢學生,經評估有諮商輔導需求者,且學生本人同意安排本校專兼任諮商心理師進行個別諮商輔導或團體諮商輔導後,再行比對弱勢學生名單。

(v)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111年進行休退學追蹤及辦理原住民族學生相關會議(含學生資源委員會議、師生座談、新生座談暨資訊講習會及諮詢委員會等),並舉辦原住民族語言課程、證照輔導講座、牌卡諮詢、企業參訪、服務學習、族服日、部落探訪、部落畢業典禮、部落聚會、原力共融迎新活動、原住民族文化講座、原住民族文化體驗活動、原住民手工藝等活動,共計辦理40場次活動及相關會議,各項滿意度皆達90%以上。另外,中心除了提供原住民族學生適性關懷與諮詢輔導、職涯輔導等,更配合本校相關單位資源,使學生在生活及學習上有更多協助,希望建立更友善的校園環境。

(2) 以校務專業管理制度強化自我課責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

校務研究辦公室依照每學期校務研究委員會訂定之議題,進行資料定義與研究分析,運用量化統計分析方法,產出報告及數據並呈現於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網頁與校務研究平台。再者,校務研究辦公室相繼與台灣校務研究兩大協會共同合作專書出版及校務研究分析,兩大協會分別為TAIR台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及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合作項目如新生適應調查、台泰日大專生學習成效與滿意度調查等,提供本校相關單位對於辦學之建議與參考方向。

(i)   研究議題:創新創業課程之學習成效評估

      研究內容:107-109學年創新創業課程統計、創新創業學習者之學習風格分布。

      結論發現:本校注重培育學生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為將來就業市場需要的求新求變的技能提前做準備,並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創新創業課程。本校從107學年的46門課程,逐年增加至109學年的159門課程。在159門創新創業課程中進行創新創業課程統計分析。本研究分析本校107-109學年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內涵發現,所有課程皆以「領域專業」為基礎,而關於開創新事業所需的規劃與執行能力的「創業素養」140門(佔88%),與創立或經營企業所需或重要人格特性的「人格特質」103門(佔65%)。在創新創業學習者之學習風格分布分析來看,學生學習狀態和方式顯示選修課程>必修與跨域課程,整體學生學習風格是平衡。建議本校持續拓展創新創業課程,使學生具備開創新事物所需創新能力,並後續追蹤分析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課程訓練後之學習成效之關聯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ii)  研究議題:大學生基本素養前測與後測之研究

       研究內容:文化大學的大學教育培養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嗎?學生的不同背景對基本素養有差別嗎?

       結論發現:從各文獻中可發現素養包含認知、情意層面,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目標和核心素養與國際測驗提出學生應具備「10大基本素養」,促進全人發展。本校重視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資料來源來自本校的校務資料。由107學年度施測大一新生到109學年度施測大三生所填寫的資料,以同一批學生研究對象進行素養分析。整體而言,在認知層面:有6項素養的得分下降,有3項素養(含溝通合作、公民社會和生涯發展)的認知有往上成長趨勢,但創新領導素養之前後測沒有差別。在情意層面:有3項素養的得分下降,有6項素養(含美感、創新領導、公民社會、人文素養、終身學習和科學思辨)的情意有正向成長,但資訊素養之前後測沒有差別。建議未來可以在認知層面加強創新領導素養、在情意層面提升資訊素養,有助於學生們提升不同能力的素養培養。

  

(iii研究議題:大學生基本素養與畢業流向之研究

       研究內容:不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之系所滿意度為何?不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覺得他/她的工作和系所相關程度為何?不同性別、領域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之基本素養程度類別為何?

      結論發現:本校107學年度的畢業生填答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和先前填寫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為研究對象。根據系統從性別、學院、工作狀態vs系所滿意度4個面向進行分析,大致上從數據來看,以系所滿意度而言,大多數畢業生皆感到滿意,此外,不同性別、學院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之間並無差別。因畢業生呈現不同工作狀態的數量也不同,故在不同學院和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之評價有些差異是正常的,建議學校可以採納評價,對於未來方向不定的畢業生,可以協助尋找與強化畢業後的工作方向。對於多數學院的畢業生對於系所-工作相關性的評價偏低方面,可以多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修課,以強化自身跨領域能力和提升系所-工作相關性。

  

 

  
  

 

四、善盡社會責任

(1) 院系專業融入社區營造

由本校8個學院以社區人文關懷為主軸,不論在社區資料的調查與規劃、社區民眾對於環境意識的強化、社區老人與孩童的照護、社區民眾外語能力的提升、以及透過媒體製作進行社區宣傳等工作,都在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離,以凝聚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向心力,相關措施如下:

(i)   環設學院:聘請規劃與開發領域之在職業師共同授課,111年度共授課120小時。並於111年5月28日舉行「城鄉發展典範變遷與制度衝擊」,藉由國土空間規劃策略與政策推動之專題論壇,釐析當前整體國土經營方針。八個論文發表子題則涵蓋了城鄉規劃與法制、都市空間設計、都市更新、地方創生與高齡城市、防災與氣候變遷、不動產市場等熱門議題,企盼藉此深化理論研究經驗及議題實證,促進教學研究及實務面向之結合。 將教學融入在地社區,以台北市行政區為實習場域,進行不同空間尺度的規劃設計與開發,以打造智慧、生態與永續發展之社區。

(ii)  理學院:考量社區需求,從不同面與地方社區進行互動,並與教學、實習、服務學習等教學活動進行結合,推動可持續發展社區,提升與社區和策略聯盟高中間的互動,達成校園呈現積極精進,友愛社區之目的。專業推廣活動辦理場7次。

(iii) 工學院:由化材系、電機系大學生藉由帶領陽明山國小小學生做實驗,藉此訓練學生實作及實驗設計的能力。並分析陽明里美軍宿舍區域與文化大學校本部校區現場實際量測之分貝、照度、電磁波、濕度與紫外線,使該地區之使用者可知其所在區之環境參數,並對其高危害之區域做改善工程參與綠能科技課程。

(iv) 農學院:本校緊鄰陽明山國家公園,為將園藝科學融入地方創生及推廣生態教育的理念,透過舉辨園藝手作研習營及邀請專業生態導覽解說專家,開設生態導覽解說培訓營,培訓大學生為種子教師,以建立生態導覽解說團隊,與地方建立合作關係,連結人、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傳遞生態科學知識及生態保育的正確價值觀,培訓專業人才並深化在地服務。111年進行2場生態導覽,並舉辨園藝手作研習營2場次。

(v)  國際暨外語學院:推廣多國語言學習與文化認識外語學院五系利用五國不同語言為合作對象為百齡高中、復興高中等三間學校共開設5門科目。本校韓文系總共與17所高中簽立合作意願書,透過與高中端的連結,形成文化韓文教育圈。未來將透過教材出版,以及派遣碩士生至契約高中任教、開設AP(Advanced Placement稱為大學預修課程,在高中開設。)課程等。

(vi) 社科學院:為增加社會福利學系學生學以致用與實務工作學習之機會,與台北市永福之家合作,由本系教師及機構社工帶領學習身心障礙者安置教養及專業服務之知能。學生根據社會工作方法及要領,設計及執行生命教育團體及相關活動,並參與各項服務,協助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本年度共有6名學生參與計畫,以小組方式,執行2個「生命教育」方案,為期6週,協助服務對象瞭解生命過程、死亡離別、情緒調節等議題。每人完成50小時之服務,並製作成果報告及進行發表。

(vii) 新傳學院:新聞系將既有的校園及社區營造範圍擴大涵蓋至台北市北投區與新北市金山區,跟隨當前社會趨勢延伸至地方創生,使報導主題更多元豐富,彰顯地處陽明山的本校對雙北生活圈之社會責任。

(viii) 文學院:為配合108課綱「自主行動、社會參與及溝通互動」之核心精神,於生活情境中提升高中同學之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強化身心素質,使高中同學具備自我精進的能力,本校與復興高中開設「文史哲與數位文創微課程」,引導高中同學瞭解體驗大專院校文學院各科系特色,並實際參與社區人文活動、學習建置地區數位文創內容。

(2) 校園資源開放共享,營造社區活力

以社區共榮及公益弱勢機構為服務範圍,以在地社區之需求為任務使命,引導學生深化同理心、關懷力與自省力,相關具體內容如下:

(i)   服務學習在地紮根,親善睦鄰融入社區:為了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增進與社區之互動,以陽明山、士林、北投社區共榮為目標及在地社區公益弱勢機構為服務範圍,透過推動學生社團文化紮根及環境教育服務學習活動、舉辦社區睦鄰與公益扶弱服務學習活動、舉辦助鄰服務反思檢討回饋與競賽活動,將專業融入社區參與、公民實踐及社會關懷,同時以由內而外助鄰扶弱的精神,形成「水滴漣漪式」的服務成效擴散效果。111年度課外服務學習至15個機構進行服務學習,整體機構滿意度達89.8%。

(ii)  提供圖書借閱、參觀博物館服務:華岡博物館於03/01-06/30首度辦理溥心畬及其弟子們的手稿專展「六十週年校慶─溥家圖稿」,並與陽明山上的好鄰居:林語堂故居、草山玉溪,合作辦理「溥家圖稿」複製畫展,由本館出借溥家圖稿之《蔬菜冊》複製畫,兩館各別辦理展覽及活動,並據畫中食物製作美味料理,與本館的正本同步展出。此一五感體驗串聯展覽頗受好評,本館參觀人次2,558人,林語堂故居504人,草山玉溪1,201人。本次展覽亦辦理4場專題講座,共227人次參與。08/30-11/13本館再於草山行館辦理「陽明山居─華岡博物館經典民國書畫展」,展出館藏與蔣中正伉儷、渡海三家溥儒、張大千、黃君璧等大師相關作品,獲得廣大迴響,許多民眾專程上山看展,參與人次達7,012人,期間前市長柯文哲曾蒞臨參觀。年底本館於正館辦理「鳳鳴60捐贈展」,開幕式邀請包含李梅樹、馬白水、易君左、梁丹丰、吳承硯、孫多慈、王則潞等重要館藏畫家後人參與,並辦理二場專題講座,展覽11/1統計至12/29逾1,500人次。

(iii)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生理學實驗設立健康檢測站,以預約制安排檢測,分別檢測身體組成、骨質密度、心肺適能等項目,並解說檢測結果與評定意義,提供參與者運動健康促進概念及達到預防疾病之效益、建構自我健康管理意識,111年度檢測人次計957人次;另外,本校體育室於12/1-2、12/10舉辦2022年華岡睦鄰盃羽球邀請賽,三天的比賽共分國中組,高中大專組,校內組等;參賽選手逾310人,參賽學校國中6所,高中3所,大專14隊,鼓勵邀請校內系羽社團羽球會友,所有項目包含男單、男雙、女單、女雙等賽事。透過華岡睦鄰盃羽球邀請賽,讓參與高中之師生瞭解本校質樸堅毅的辦校理念,加強與學校社區的互動,呈現陽光校園、精進羽球、友愛社區之目的,並希望藉此活動提升未來招生率。

  
  


五、USR Hub

由本校5個學院,超過10個以上學系以「陽明山學」為主軸,型塑陽明山人文、藝術及自然文化景觀印象,結合實務、實習、實作與現地訪談、資料蒐集等,並善盡大學所擔負社會培養產業人才的責任,及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增進國、高中生獨立思考能力,並於生活中實踐。

(1) 文學院-「陽明山學」:人文計畫案
結合文學院史學系,以及國際暨外語學院,以「陽明山學」人文為核心,透過理念與實踐學習結合,共舉辦

(一) 微學分課程:38次課程,約計500人次參與。

(二) 踏溯及口述訪談6次,約60人次參與;並協助閻錫山故居進行劉寶純先生口述訪談,完成訪談整理抄本約1萬5千字。

(三) 陽明山學工作坊:4場共約500人次參與。

加強學生對陽明山地區的瞭解,與在地社會有更深入連結,尤其與閻錫山故居結合,與陽明山各文化館設簽約,對於推動陽明山學有更多的推廣與實績。

(2) 藝術學院-「陽明山學」:陽明采風

將本校藝術學院的教學成果與陽明山歷史人文環境產生互動,開創新型的藝術模式,完成以表演藝術建構陽明山人文精神之美化與傳播效果。結合本校展演場地與陽明山地區人文館舍,提供在地居民與觀光客藝術欣賞機會,提升推動藝術教育之成效。111年與美軍眷區在地業者合作,辦理《今夜陽明山很繽紛》之系列活動,結合科技光雕藝術與美術數位展覽,配合戶外音樂演出,呈現陽明山的文化意象與美學風華,從而間接創造在地居民及商家與環境共生之新價值。

(3) 景觀學系-「陽明山學」:建構永續環境之在地網絡與社會實踐

走入濕地最前線,挑戰滿身泥濘的濕地專業調查員。

為了讓學員實地了解濕地調查操作程序、紅樹林碳匯計算,以及探討紅樹林快速擴張後帶來的影響,10月29日至30日兩天特地邀請清華大學楊樹森教授、關渡自然公園葉再富主任、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及臺灣師範大學方偉達教授等學者,共同攜手合作,於關渡碼頭外的淡水河灘地,帶領學員透過動手取樣紅樹林內及外灘底質之差異,互相比較生物的多樣性,以及量測紅樹林樹高、樹徑等換算植物本身之碳儲存量,並探討流域型及紅樹林濕地相關經營管理課題。本屆共計培植並認證18位濕地種子學員,透過做中學與分組研討,有效傳遞濕地保育知識、技術與新視野,已確實點燃學員熱情並為臺灣濕地科學研究注入新血。

(4) 化材系-陶瓷產業人才培力計畫

本年度計畫依照計畫架構共分成三個面向進行:

(一) 陶瓷產業拜訪與諮詢

(二) 陶瓷人才培力課程開發與人才培育

(三) 陶瓷教育向下扎根推廣等

其中陶瓷教育向下扎根推廣,除了辦理繁星高中生的陶藝實作課程外,本年度特別辦理陽明山北投地區國小親子陶藝推廣工作坊,結合國小的學生與場域內社區家長,達到陶瓷教育向下扎根與社區推廣的目的。111年度已完成:4場次的企業參訪諮詢,及1場次陽明山地區冷水坑陶瓷場域現場調查,完成陶瓷產業專家演講6場次共15小時,陶瓷實作與實驗相關課程42小時,陽明山北投地區國小親子陶藝推廣工作坊3校共18小時。本年度參與人才培訓的生源,包含校內理工與非理工背景同學,與繁星高中生的種子培訓,並將受訓的學員加入國小親子陶藝推廣工作坊的協助工作,藉此達到人才訓練與向下扎根的目的,進而達成培養陶瓷產業人才進行實務的訓練,以利未來進入產業縮短學習交接期,達成縮短產學落差的目的。

(5) 大傳系-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培育及課程實踐

基於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之目標,111年度媒體素養教育營課程加入地方創生內容,藉由教學與實作課程、媒體攝影棚參訪、軟硬體知識建構,帶領學生們認識媒體環境、反思我們身為閱聽人,如何分析媒體資訊生活現況與問題,並且透過與各級學校、專業的非營利教育機構的合作,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以提升媒體素養教育成效。111年11-12月間辦理四場高中生媒體素養營,共計112名學生參與,總計204人次。參與學校包括成功高中、陽明高中、二信高中、復興高中、文德女中、三重高中等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