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深耕臺藝( 111年主冊亮點)

●深耕面向: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計畫目標:落實多元跨域創新教學

●計畫概要:

本校於制度面調降學生專業必選修學分,使各系畢業學分含括4-15的跨領域選修學分,並透過彈性跨域之多元學習課程資源,提供教師開設具當代、科技及產業的多元課程,有效精進傳統教學模式,亦提升校內跨域課程修讀人次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同時各教研中心亦以此模式逐漸形成中心專業課程模組,有效開創藝術嶄新領域之學習環境並使師生展演映論成果共創共享。

●執行成果:

多元學習課程相較於計畫執行之初,除了學生踴躍考取證照外,課程成長6.7倍、導入業界教師(資源)成長5.72倍,修課人次成長6.64倍。透過IR分析發現,參與多元學習課程的學生,學年平均分數成長幅度,較未參與過的學生顯著。

多元學習課程制度成熟後(110年起),本校鼓勵教師開設相關證照培訓的跨域課程,共計45人考取證照;其中於文物科技保存與修復專業上,共有9位學生考取勞動部電腦建築繪圖證照(本校學生通過率75%)及18名學生考取操作人員輻安培訓證照;於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上,培育學生考取文化部傳統匠師(鑿花、彩繪、剪黏泥塑及石作項目),共計18名獲取匠師資格證照(全國共計39人考照),於全國通過率高達近5成;於傳播專業部分,透過多元學習課程的培育,共計有18名學生獲得民航局空拍機專業證照,另於111-1學期,修課學生證照學科通過率為100%(術科操作證於112年1月考試)。根據上述,透過多元跨域課程的培育,凝聚本校各項藝術專業,深耕種子人才,多點開發不同類型的產業證照培訓,補足並活絡國家人才缺口。

 本校學生考取專業證照狀況

 


●深耕面向: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計畫目標:藝文育成青創培力

●計畫概要:

藝術大學學生畢業後,將有約3成學生就業選擇為「創業」,因此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文創工作室規劃中,將藝術創作與產業需求連結實作,鼓勵學生組成跨系所團隊,校內指導老師協助團隊成員加上業師諮詢及技術指導,集結職場的經驗、資源與企業團隊運作能量,執行開發研究專案並產出成果。給予適度資源與條件模擬創業,不受限於學院框架,期學生積極自主成立微型創業團隊或工作室,培養在校學生畢業後在職場競爭力及產業接軌的能力,致力於拓展學生藝文育成及輔導學生撰寫各項專案計畫投件獲取更多資源。

●執行成果:

1.協助學生成立文創工作室,育成學生青創培力

107 至 111年度,已培育59組青創團隊,其中已有12組團隊於畢業後成立公司或工作室,並於在創業期間,投件獲公私部門(如教育部創業平台、文化部、青年局、國藝會、U-Start等)青創計畫補助及國內外獎項諸如金馬獎入圍、台新藝術獎、金穗獎,顯示本校創新育成機制已臻於成熟。

本校文創工作室執行亮點

2.依團隊屬性媒合業界資源推動創新創業課程

111年本校共開設16門三創(創意、創新、創業)課程,參與人次達594人;有別以往,本年更針對各團隊類別媒合業界顧問開設企業概論、行銷管理、財務法規、產品實作、法律講座、美學設計、品牌經營等課程,使其內容更接近其產業之實務應用,使課程滿意度逐年提升,顯示課程內容符合學生所需。 

 

本校三創課程執行情形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落成藝術教研(實驗)基地

●計畫概要:

為實踐本校科技與藝術之展演映論大舞臺之目標,109年起以創立前瞻藝科教研中心及整合校內資源於法規上階段性調整課程限制、建置創新教學空間及設立組織單位,協助教師及學生從事新媒體藝術實驗(跨域)的課程構築、國際展演映輸出及產官學研究創作,在藝術教學創新的同時,亦以學校特色推動藝術與科技創新時代的藝術前鋒。

●執行成果:

1.實踐科技藝術展演映論大舞臺

本校以校務基金及計畫資源建置多項創新教學場域,諸如文物第一及第二實驗室、科技藝術實驗空間、藝術家居、動態捕捉系統建置、專業錄音室與設備規模上於國內僅次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沉浸式聲響實驗室(亦為國內大專校院唯一),並進行跨域教學、專案製作及演出。於110至111年中心成果皆於本校大臺北藝術節演出,如本校自製強檔劇作《時光冉冉》絮叨叨,整合各中心專業技術資源,從編舞、音樂作曲與創作、舞臺佈景、劇場燈光、服裝及新媒體科技影像的導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歌劇院、臺藝表演廳演出,以藝術特色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科技藝術展演映論大舞臺。

一張含有 室外, 大自然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時光冉冉》絮叨叨劇照

 

2.科技藝術實驗(跨域)課程

多元課程加乘學生跨域學習成效的相關績效及考取相關證照外,中心於109至111年開設的課程共計74堂、778人次修課(共佔多元學習課程修人次33%),學生於課程選課非常踴躍。另於課程的專業表現上,亦有多名學生藉由課程組成團隊參加競賽並獲獎,諸如數位媒體設計獎、台新藝術獎、國藝會補助等;文物維護研究中心、聲響藝術實驗中心及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則透過課程,帶領修課學生至藝術實做現場,從事產官學研合作計畫。

中心課程學生獲獎

科技藝術
實驗中心

何苡瑄、陳以恬、梁紓寧第3屆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 研究所互動科技 金獎

科技藝術

實驗中心

李佳樺、韓靚怡、林欣穎、黃彌祐第3屆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 研究所數位動畫 金獎

科技藝術
實驗中心

王立安、蕭富仁第3屆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 研究所數位遊戲 銀獎
科技藝術
實驗中心
夏芯、陳鈺明、呂元傑、李筱萱

第3屆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 研究所互動科技 銀獎

 

肢體藝術
實驗中心
莊漢琳

獲徵件「濕地 Wet Base 2.0 實驗劇場計畫」

獲國藝會補助

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中心多元學習課程狀況

3.永續經營暨產官學專案合作

於深耕計畫執行期間,各中心共連結產官學研界共計85個單位,於產學合作金額上,自109年各中心成立後,承攬案件共計31件,累積額度達3,386萬餘元,亦逐年成長(全校公私部門及國科會承攬案件數相較107年度提升42%),於此同時亦開創多項跨領域產學合作之機會,使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及聲響藝術展現得透過科技藝術有新面貌的呈現。

 

中心產官學研合作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藉藝大優勢資源永續國內外文化資產傳承

●計畫概要:

整合本校文物維護研究中心(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無形文化資產)的教研能量,透過課程及產官學研各界連結,藉當代科技與文化資產教學及研究的相互結合,發展文化資產及活化的支持系統,振興藝術文化教育及相關產業的生機,使文化資產價值在地扎根。

●執行成果:

1.建立國家文物修護指南

除以多元學習課程培育學生具傳統工藝考照、建築製圖、文物保存修護、保存科學與3D數位化等專業知識外,本校文物維護研究中心透過「R語言運用科學分析研究計畫(分二期)」及古蹟壁畫表面水分量測系統開發研究計畫及產官學研各界共同協力,於111年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出版「傳統建築木質彩繪修護作業手冊」及「傳統建築彩繪調查作業手冊」,建構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之基石,供相關從業者使用,並於111年7月辦理3場說明會,解決以往傳統建築彩繪調查或修護案例,常因缺乏相關參考依據而容易有執行上的困難及爭議。這兩本手冊提供了傳統建築彩繪調查與木質彩繪修護各階段基礎作業流程與相關參考表單,可作為文資相關產業、行政部門及所有權人等相關人士溝通討論之語彙。此外,在文化資產經濟上,109年至110年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合作之馬來西亞檳城龍山堂壁畫彩繪修復人才培育計畫之延伸。最終借鑒國內外文資建材銀行之經驗,以成立北臺灣(北北基桃)文資建材銀行,完備文化資產之研究、教學及循環經濟之效益。

「傳統建築彩繪調查與修護作業手冊」推廣說明會

 

2.傳承無形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自110年籌備、111年正式成立,除致力於培育並復興文化部傳統匠師外(共計6名考取),亦從事「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傳承-以板橋江子翠潮和社為例」、「交趾陶釉藥無鉛化之研究」、「漢式木構造建築材種科學檢測研究計畫」及「失落的匠藝-有形與無形潛力文化資產推廣展演計畫」等研究案;另於傳統表演藝術部分,亦成功培養學生具備傳統音樂演奏能力,能與業界樂團合作演出;此外亦有與劇團合作演出2檔次、1次得獎紀錄、5篇研究發表等產出,逐步完備本校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教學能量。

 

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暨展演情形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大臺北藝術節越在地越國際之藝術實踐

●計畫概要:

自105年度迄今已辦理7屆「大臺北藝術節」,以學用合一、藝術文化營造在地深耕,結合北側校地(前教師眷舍聚落)作為創作展覽空間,並精心製作各類型節目,鏈結產官學研及跨領域創新,呈現本校表演學院各系所之教育成果,除讓學生近身親炙國際藝術家風範,拓展創作視野,更結合在地展演團隊、邀請鄰近、偏遠地區學校及鄰里居民參與,帶來精彩示範與工作坊,朝往推進在地社會責任,實踐藝文扎根,打造板橋「共好」藝術城市之目標。

●執行成果:

1.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共製,經營臺灣藝術品牌

(1)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每年邀請國內外著名表演藝術團隊,諸如法國遺忘劇團、陽光劇團、奧地利林茲國家劇院等。節目集結多元形式,內容包含戲劇、舞蹈、音樂、新媒體等跨域合作。已邀演節目計有48檔81場演出,總計辦理34場演出活動、延伸活動工作坊/講座/大師班共計25場、培訓977人次、創造觀演人潮12,197人次。其中陳武康《One Danced》與王甯《運動提案》2檔優質作品更於2021年獲得了台新藝術獎的青睞受到第20屆第4季提名。

(2)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歷年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到校,諸如法國當代藝術指標性大獎-杜象獎得主克羅德‧克勞斯基(Claude Closky)、朱利安・佩維厄(Julien Prévieux)、當代藝壇錄像藝術大師蓋瑞·希爾(Gary Hill)、在電腦圖像藝術領域地位崇高的日本藝術家河口洋一郎(Yoichiro Kawaguchi)等含括多國,於開展期間每日平均約400人觀展,並針對各級學校、法人辦理導覽(每年約800人),在藝術教育紮根的同時,打造在地國際的藝術文教大庭園。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組圖

 

2.在地區域加值藝術造鎮,城市藝術文化營造

連結周邊機構與在地推廣藝文教育有著卓著的進展,受眾涵蓋新北市及部分外縣市中小學/高中/大專院校/社區大學/民間親子共學團等5類,並持續耕耘「大觀藝術教育園區」,其整合南興橋與浮洲里之間內4校,落實美感教育及城市藝術文化營造之願景;迄今藝術教育推廣課程已協助開設200個班別 以上,服務大觀園區各校學生近6000人次。

                                                        大觀藝術教育園區學童參與表演藝術節情形


3.
整合系所專業,促進產學合作

匯集校內13系所人才參與實踐,項目有「展務執行、藝術評論撰稿、展場軟印體設置、相關活動演出」等;結盟單位包含The House Foundation for the Arts、WILD BUNCH INTERNATIONAL、無垢舞蹈劇場、工業技術研究院、BenQ明基材料、ART PRESS、非池中藝術網、典藏ARTouch.com、博物之島、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等,共同永續藝術教育與文化平權的未來發展。

大臺北藝術雙年展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