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111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藝科融合的教學創新」、「展演驅動的社會實踐」為實踐主軸,著重於本校七個學院的專業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的提升,以校務發展計畫關照全球脈絡下的群我關係,實行學校整體校務與教學制度上的改變,審度社會趨勢與脈動;對內,翻轉前瞻性教學創新模式,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就業能力、跨域能力、國際移動力,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主學習,藉由教學創新、促進學習品質;對外,著重於師生帶著課程與學習成果走出校園,對於地域、族群、事件的關懷與社會實踐,透過知識生產的公開展現,將屬於「個人」的專業轉化為「公眾」的能量,讓學生覺察藝術與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達成「改變,『我』」(學校與師生)、「改變,『我們』」(影響在地、臺灣與世界)的最終目標。
壹、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研與學習品質
本校多年來以引進國內外頂尖師資與訓練體系、推動「跨文化」與「雙向」的國際合作標竿課程、深化專業創新、跨域與國際合作能力,透過鼓勵教師參與社群、支持教師發展多元教材教法,多年來成果顯著。
近年來,多位教師藉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研發創新教學模式,例如,由新媒體藝術學系魏德樂教授主持「衍生設計應用於NFT藝術創作之教學行動研究」獲111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其計畫主題與目標為學習衍生設計流程與建立程式運算思維,同時結合業師做中學與藝術產業分析,提升學生實務應用的專業技能與進入NFT 藝術產業接軌的能力。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于國華所長主持「蘆竹湳的名字:從悲情之裡到祝福之庄」獲110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如今已邁入計畫第二年,與劉蕙玲教授合授,安排學生實際走訪社區、挖掘在地文化、訪談紀錄並協助社區保留文史資料,培養學生跨域運用藝術媒介(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蘆竹湳社區。
【亮點】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集中式實驗課程
為進一步激勵教師願意投入課程發展與實踐創新教學,本校於108年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通過集中式實驗課程試行辦法,110 年辦理成效佳,111年再新增2門,共開設12門集中式實驗課程,總修課學生達334人。集中式實驗課程鼓勵系所彈性多元開課時間、打破原有課程框架及多元性跨域教學的各種可能性,部分補助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授課,降低校內專任教師開課負擔,強化開課效能。111年共7個系所申請通過,開設12門集中式實驗課程:音樂學系「音樂講座-呂紹嘉大師專題Ⅰ、Ⅱ」(110-2、111-1)、「管絃樂合奏」、藝術跨域研究所「無邊界藝術」、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陽光劇團即興創作工作坊」、劇場設計學系「大師班-電影美術與服裝設計專題」及「影視質感處理專題」、舞蹈學系「當代舞作表演專題工作坊」及「大師專題講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創意與領導」、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創作課」及「編輯樣雜誌工作坊」,總修課學生數為334名。
2.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啟學生藝術生涯的另一面世界
106至111年創新創業課程以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創業微學分學程為主要課程開設單位,多元學習機會以啟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視野與能力。為了解全校課程開設情形,透過全校課程盤點與專案會議,檢視出如通識教育中心「創意、創新與創業」、美術學系「展覽與策展」、音樂學系「交響樂團之經營管理」、舞蹈學系焦點舞團課程「舞蹈行政」和「舞蹈製作實習」、影新學院「影展實務」課程等更多為幫助學生畢業後直接接軌產業創新的課程,109年合計開設37門課程、771人次修讀;110年50門課, 共1076人次修讀;111年達59門課,1253人次修讀。
本校藝術創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將創作轉換創業精神、提升校園創業風氣為目標,研究發展處建立創新育成輔導機制,鼓勵學生自主組隊提案,爭取更多外部資源。為有志創業的學生團隊提供諮詢與輔導服務,協助申請校外獎補助計畫/競賽/貸款,或媒合其他資源(行銷通路、進駐空間等)。111年分別協助4組團隊申請教育部大專校院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臺,如(圖1)(3組獲補助)、2組團隊申請教育部111年度U-start創新創業計畫(1組獲補助)、3組團隊申請第17屆戰國策。本校將持續引導具有創業潛力團隊進駐育成輔導,朝藝術創路之路邁進。
圖1 教育部大專校院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臺獲補助團隊之一
3. 累積學生專業與跨域知識經驗,精進學習效能
本校藝術專業課程注重理論與實務並進,注重學生專業學習成果公開發表、呈現與交流,聘邀請國內外專業師資與藝術家,亦注重學生從「做中學」累積產業實務經驗,提升就業能力。透過通識教育、閱讀寫作、程式設計、創新創業及跨領域課程與活動方案,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思辨論述的人文基礎素養,給予學生跨國、跨文化及專業領域不同視角的藝術系統訓練。
多年來,本校提供學生多元跨領域學習管道,豐富跨領域展創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包括校內或跨校修讀輔系、雙主修,學生修讀校內學分學程、教育學程等;近2年輔系、雙主修、教育學程修讀學生數約180人。
近9年透過通識教育中心跨專長系所開設「通識跨領域藝術鑑賞」課程模組,每學期開設約8門藝術鑑賞,111年新增設1門藝術鑑賞(音樂與影像)。電影與新媒體學院以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跨領域院必修基礎課程」,與系所開設之具跨領域學習內涵課程,平均每年開設約60門課程1,600人次修讀,另推動跨學院合作教學計畫、藝術媒合服務學習、犇藝獎(BEN Awards)-藝術創新實踐競賽等不同類型跨領域展創環境。
【亮點】舞蹈學院國際化合作教學-走身-元世代的舞蹈操演
舞蹈學院常態辦理國際領航旗艦計畫,引進國際一流大師的專業訓練系統及經典作品授權重建,提升學院教師舞蹈教育視野,培育學生扎根舞蹈技巧。如:由吳易珊老師策劃新銳到經典、芭蕾至當代的《小滿》於關渡藝術節演出;由系主任張曉雄編導舞作《哀歌》;由王元俐老師重建馳名國際藏族編舞家的《火柴人》作品;由前美國Bill T. Jones舞團資深舞者劉奕伶為研究生量身打造《13+1》新作;由澳洲國家舞蹈劇場(ADT)前藝術總監李華倫老師、蔣秋娥老師及吳建緯老師共同為學生重建《轉瞬即逝的歡樂》(圖2),與現場演奏蕭邦音樂合作入舞,其中與李華倫老師以視訊直播方式進行跨國教學,師生歷經數月密集排練的過程,於「2021關渡藝術節」精采演出,總計5場、共9位藝術家、30位學生,近1,500名觀眾觀賞,打破疫情與地域限制,延續國際教學能量。今年在疫情逐漸解封之際,北藝大舞蹈學院校慶「四十如四百」系列活動中,特別邀請來自法國姐妹校里昂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rire National Superius de Musique et Danse Lyon),以及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師生蒞校一同參與演出,並以《臺法三校匯演 / Taiwan X France : Mixed Bill》為主題,透過舞蹈工作坊、教師會談和演出,展開跨國交流。里昂《My way》巴黎《 Set and Reset/Reset》本院葉晉彰老師《風.雲II》、蔡慧貞老師《歧徑II》,透過舞蹈工作坊、教師會談和演出,展開跨國交流。同世代的舞蹈學子,得以跨越語言的藩籬,以身體作為對話的管道,在舞蹈語彙的重疊與分歧裡,照見舞蹈在時間之流中,不同文化之間所產生的獨特美學與流動性(圖 3)。
圖2舞蹈學院《轉瞬即逝的快樂》跨國教學,線上視訊定裝、排練情形
圖3舞蹈學院《臺法三校匯演》
貳、發展學校特色
透過校級重點發展計畫,共同以多重面向發展具學校特色與優勢的跨學院合作課程,展現一個個精彩的創新教學成果,創造「關渡光藝術節」、「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輕量級工作營」、「關渡國際動畫節」作為藝術高等教育品牌典範,長期且具計畫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此跨域合作學習模式具有臺灣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性。
1. 科藝融合創新課程引領跨域藝術實驗創作,打造產官學合作的國際藝術節
【亮點】關渡光藝術節《濟濟》
關渡光藝術節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規劃主辦,是新媒體藝術學系對於「什麼是跨領域藝術」不斷的追問與實驗,並透過顛覆場館與藝術體驗的大型新媒體劇場實驗成果。107年《游泳克》與108年《壞運動》於北藝大游泳池展演、109年《量子糾纏》在關渡美術館及周遭環境創造全新的展演空間的可能、110年與校園達文西餐廳跨域合作。關渡光藝術節《濟濟》(圖4)首度跨出校園,移師關渡中港河碼頭展演2週,達11252參觀人次。為北藝新媒系首次與財團法人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爬梳關渡地區的歷史記憶、未來展望以及藝術公共之間的關係,帶動城市文化創意,持續拓展公共藝術的新媒體藝術特色。
圖4 關渡光藝術節《濟濟》學生創作新媒體裝置藝術
相關連結|關渡光藝術節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2022關渡光藝術節《濟濟》 計畫簡介
2022 關渡光藝術節《濟濟》首波宣傳片
【亮點】關渡光藝術節《後花園III-情感漫遊》
北藝大音樂學系與新媒體藝術學系自106年起與法國里昂國家音樂研創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 GRAME)展開緊密合作,邀請知名擊樂演奏家Jean Geoffroy擔任藝術指導,啟動一系列對當代音樂與科技藝術的國際跨域創新實驗教學與展演計畫。繼《絢璧》(106)、《驅動聲音的光》(107)、《能量轉換》(108)後,109-110年《後花園》系列奠基於往年跨系跨國合作共創的經驗,將跨國合作網絡進一步推展至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s
Nationaux Supérieurs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et de Lyon, CNSMDL)與法國里昂藝術創新與傳播中心(LiSiLoG)。111年推出《後花園III》新作,由新媒系與音樂系老師合授3門資訊科技及STEAM相關跨域課程,以共創教學模式進行,透過技術講授示範、實作練習、分組合作等方式,引導30位學生將所學專業結合藝術創造力,期末呈現一件作品。再串聯為《後花園III-情感漫遊》,於臺灣戲曲中心舉行三場校外售票展演,觀眾共210名,於關渡藝術節售票演出共3場,同步直播達1538觀看人次票房成績亮眼,更獲得眾多各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圖5)。
圖5《後花園III-情感漫遊》劇照、海報
相關連結|2022《後花園III-情感漫遊》宣傳片
2. 博班實驗性課程:【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許煜訪臺系列講座
北藝大秉持「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精神,同時擁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文化資源等5大藝術文化領域學院的博士班。為培養獨立研究與思考的高階人才,促成創造力與域外思考的實踐,並增進不同學門師生深度跨領域對話,於是構想為博士生建立更多元的跨學門學術交流平台,每個學期策劃2個系列講座,近3年累積了等6個系列;110年主題「ㄎ一ㄤkiang」、「_間_」共10場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學理與研究主題,亦針對青年學者分享其研究、求職經驗,乃至於相關的研究態度觀察,藉以提升北藝師生的研究質量。自110學年度第1學期邀請藝術文化重要議題學者,開辦博士班跨域實驗性選修課程──「英雄之旅:藝術跨域學術專題」。111學年度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邀請到許煜教授與我們分享他正在發展中的三個題目:〈斯蒂格勒與後歐洲哲學〉、〈何謂亞洲?一個提問〉、〈機器與戰爭〉。這三個題目不僅延續了過往許煜教授的研究興趣,也同時指向了使這些提問得以成立的思想遺產。我們可以將許煜教授的演講視為一種思想承繼者與思考者的演示:如何在遞歸中增添偶然,以及對於思想遺產的批判性揀選(圖6)。
圖6 許煜訪臺系列講座 《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
相關連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歷年成果
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歷年成果影片
參、提升高教公共性
1.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配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附錄1「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弱勢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計畫,配合校內單獨招生工作及大學專業化發展計畫,推動並完善對於經濟、文化不利或教育資源不足學生就學協助機制。
本校積極辦理「繁星推薦入學」、「單獨招生」、「個人申請」、「四技二專」及「特殊選才」等多元入學管道,招收擁有特殊天分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並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入學應試相關費用減免、補助及入學應試協援服務,減輕應試負擔。學士班一年級招收比率比率107年為7.18%、108年9.21%,透過協助,錄取人數有所增加;109年因總報名人數下降27.6%,此類學生錄取比率下降到6.8%,而110年又成長至8.89%,111年更成長至9.23%;在文化不利學生錄取率, 107至109年約在0.25%至0.27%間,110年成長至0.48%,111年則降回0.25%。
為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對於本校入學與就學輔導相關機制的了解,本校透過辦理「藝術體驗活動」及「校園參觀日」多元藝術體驗暨招生宣導活動,拓展學生來源。惟上半年度受疫情影響,部分活動因而暫時取消或延後辦理;下半年度本校與各學系視疫情趨於穩定後,與招生對象中學合作,以「到校活動」或「線上說明會」等形式辦理大師班課程、藝術體驗活動、招生說明會等方式。回饋統計顯示,參與過本校招生宣傳活動學生中,6.9%學生生長於經濟不利家庭、離島及偏遠地區學生4.7%、原住民學生2.5%、新住民及其子女2.7%,顯示參與本校招生活動的學生中有將近2成是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圖7)。
圖7 參與本校110年招生宣傳活動之特殊身分學生分析
【亮點】辦理特殊選才招生計畫
1. 精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習資源有限之特殊成就、才能、表現或淺能藝術選材機制
透過學系設定資格條件,學生得不受限於學業成績門檻,亦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具不同教育資歷(如境外臺生、新住民及其子女、實驗教育學生、持境外學歷報考且同時持國外具公信力之入學用大型測驗成績學生等)及具特殊才能優秀應試生就學機會、諮詢輔導與資源。經統計,111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考試已通過審核階段的199名考生中,具經濟不利身分者32位(110學年度40名);其中文化不利身分者包括15名新住民子女(110學年度14名)、9名原住民(110學年度5名)、1名學生來自特殊境遇家庭、2位學生是身心障礙生,以及實驗教育學生44名(110學年度22名)。以上32位具經濟不利身分考生中,報考只開放經濟不利學生應試的戲劇學系報名人數24名,初步顯示此項招生管道對於系所挖掘潛能人才是有幫助的。後續,本校將透過學生學習成效平臺相關精進分析,追蹤此管道入學學生之在校、畢業表現,檢視此招生管道之選才效益。
2.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學生輔導成效並推動族群友善校園建構
本校於109年7月1日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0月22日辦理揭牌典禮,積極完備一站式輔導服務,以使學生安心就學,並強化人才多元發展與族群文化友善環境建構。並透過與教務處、電算中心及學生諮商中心等單位合作,初步了解原民學生族語能力及所在原鄉,逐步掌握原民學生各項資料。
(1) 111年延續辦理1場全校新舊生期初座談餐會「藝直都在」,積極鼓勵休學學生返校參與系列活動。本校邀請熟悉原住民議題之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及畢業校友擔任主講人,以生職涯探索為主題,傳承升學及就業心得;同時宣導校內相關獎助學金及減免資訊,介紹原資中心軟硬體設備與服務,提供各方面協助。亦透過教務處與電算中心合作建置之資訊系統整合學生基本資料與畢業生流向調查,未來將持續針對學生需求辦理各場不同議題座談。另於今年8月率Dalan社團至南投賽德克族部落做田野調查,透過與當地青年會就「食、衣、住、產業、文化、信仰、樂舞」等結構面交流做深入爬梳記載,並在校園開設相關議題舉辦論壇及樂舞分享,Dalan社團將田調成果以「賽德克族」優美、豐饒的文化,體現在本年度第 27 屆北區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族語歌唱大賽,獲團體組第一名佳績(圖8)。
圖8 原住民族社團-Dalan賽德克族樂舞呈現
3. 藝大開門資源共享與辦學績效公開
北藝大每年在課程教學、展演創作、藝術教育推廣、社區與產業活動等方面,均有許多努力的成果,除了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統籌全校各學系辦理「夏日學校」(美術、舞蹈、動畫、戲劇、傳統音樂)招收八年級至大二學生,透過不同背景、不同年齡段在團隊合作學習藝術創作的過程,體驗北藝大藝術養成教育。並落實多元管道公開校務資訊辦學績效,除透過教育部規範之學校校務資訊公開專區整合校內各項辦學資訊、建置校務資訊推播APP、學校官網發布展演學術活動之外,高教深耕計畫網站數位化保留歷年執行成果,同步透過Facebook、Instagram與YouTube等社群平台公開本校辦學資訊,線上舉辦本校高教深耕計畫111年成果展、上傳21部各計畫成果短片、為期1個月抽獎活動等,觸及約2,500人次,提供予各互動關係人相關資訊,並以滾動檢討方式,逐年修正資訊揭露項目。
相關連結|本校辦理藝術推廣教育計畫
本校執行教育部美感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本校校務資訊公開平臺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網站
肆、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成立藝術社會實踐中心,從北藝大專業領域特色出發,與在地社群形成夥伴關係,系統化建構「地方學」文化知識內涵,並著眼於創作展演轉化再現地方文化內容,從而落實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109至111年獲教育部核定4個案計畫。在校級協助機制上,由主冊支應專任人員1員額及基地運作業務費約197萬元,包括校內扶植「2021義家藝館:教學暨創作計畫」;依本校延攬及留住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支給原則,以彈性薪資獎勵、全英語授課獎勵方式鼓勵參與社會實踐課程與計畫教師帶領團隊。
相關連結|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藝術社會實踐中心 深耕計畫歷年成果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
藝術媒合服務學習計畫 成果
1. 臺北市.北投.關渡:北藝大孵育的「鬧熱關渡節」轉移地方自主運營
104年啟動「鬧熱關渡節」,師生連結關渡地區各級學校、里辦公室、社群、社會機構及臺北市政府等單位,以人文創新與地方關懷視角進入不同場域,以藝術教育工作坊進行社區培力,在與關渡地區里民共創、共藝的對話中,以藝術為媒介將屬於「個人」的專業轉化為「公眾」的能量。108年成功推動學校與地方團體共同成立「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109年鬧熱關渡節轉型為由地方自組基金會推動,實質推進北投在地發展。110年成功舉辦為期1個月的多元活動,例如:文化走讀、共創關渡之歌與音樂MV等。111年則以「光夜市」為主題,打造全臺唯一水上市集(圖9),透過在地攤位、淨港活動與踩街枕頭大戰等藝文活動串連關渡中港河碼頭的海港生活歷史、生態和人文。此外也與關渡光藝術節「濟濟」合作,以光的藝術回應關渡豐富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人文特色及其歷史變遷。
圖9 民眾遊覽鬧熱關渡節-水上市集
2. 臺東縣.關山.電光:臺東關山老故事藝術節戲劇創作計畫
北藝大長期推動藝術深耕地方,特別重視「文化永續」(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傳統技藝傳承),在與關山電光社區地方多次座談及藝文交流活動建立共識後,以每年在關山縱谷巒綿山峰與稻田間所上演全村總動員的大地劇場《戲說雷公火》。111年持續與各系所合作推動不同主題實務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際踏查、訪談和移地教學、創作的實踐過程,陪伴社區保存與發展。串連《戲說雷公火》演出,以「電光農村趣」主題,規劃戲劇、市集及辦桌活動,協助社區發展具地方特色文化體驗活動與遊程,實踐「以藝術為地方創生」的理念。透過藝術管理課程工作坊,協助社區發展具地方特色文化體驗活動與遊程(如傳統酒麴製作、阿美族編織體驗等),推出具在地文化特色之工藝品(圖10)。
圖10 北藝大x電光社區《工藝與飲食文化交流工作坊》
3. 南投縣.魚池:魚池戲劇節
由校友帶領前往魚池鄉田野調查在地民俗、話題與人物性格,進而創作在地文本與設計戲劇演出,以趣味性十足又溫馨動人的劇目為在地民眾帶來戲劇的震撼,同時有部分劇情採用即興演出的方式,讓觀眾每一天看到不同的劇情發生,用戲劇感動、溫暖所有人。109年榮獲台新藝術獎提名,110年因疫情全面轉為線上演出,卻也突破往年困境,獲得跨縣市、跨領域、跨類別的各界支持與參與,「藝童玩戲劇」藝術營隊超過100個教材包以及線上藝術課程遠播至臺灣各地的盛況。111年與魚池國小及新城國小合作舉辦「藝童玩戲劇」,由本校戲劇校友帶領團隊深耕服務邁向第6年的夏令營活動,設計多元的藝術課程,帶領學童、長輩觀賞《2022魚池戲劇節酬神祭》(圖11)的演出,本校藝術社會實踐積極培養學生與社會產生連結、設計補足偏鄉藝術資源缺乏的教育推廣活動,強化北藝大肩負善盡社會責任之責任。
圖11 2022魚池戲劇節酬神祭(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陳華威)
相關連結|上線藝童玩戲劇幕後特輯
4. 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藝術轉型計畫:人權不義遺址「1+1」藝術實踐計畫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與學習,學生透過對於記憶政治的文本閱讀與不同學院老師對於藝術形式參與社會議題的經驗分享,逐步構思自身所關切的議題。在臺灣過去民主轉型時代與現今社會關係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並透過藝術媒介轉化成創作,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開設議題式跨學院創新課程,搭配跨域實驗藝術創作提案。希望透過田野踏查與文化展演的穿透力,讓多元紛雜且曾被排除的歷史創傷記憶,在特定場址中以具有當代性的方式再現,促使綠島人權藝術季超越紀念追思的調性,轉型成能夠引領話題、提升議題關注度、推進轉型正義的藝術節慶,引起思辨、促成社會溝通對話。111年延續往年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合作,開設以「人文社會議題」為主軸的跨藝課程,規劃國中教學巡演計畫,搭配教育劇場工作坊、教案設計工作坊及歷史人權事件討論課等,落實跨領域教學與實踐。此外延伸「人權不義遺址1+1」藝術實踐計畫(圖 12),推動教育劇場巡演,選定歷史人權事件(基隆中學事件和澎湖七一三事件),赴基隆與澎湖不義遺址進行國中教學,透過教育劇場沉浸式學習暨在地客制教案,讓國中生亦能夠針對白恐議題進行反思,進而連結到當代之民主課題。
圖12 人權不義遺址1+1工作坊 開啟對歷史的多感體驗
相關連結|2022「記憶‧邊緣──人權紀念藝術轉型計畫」《人權不義遺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