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北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國立臺北大學110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及亮點

目標1「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提高學生學習自由度及專業主修彈性

1強化以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跨域課程:透過各學院推動小組運作,進行整體評估課程結構,新增2個以學院為設置單位的微學程,2門院整合跨域共授課程,開放暑期隨班附讀課程53門,擴大學生跨域學習機會及學習自由度。

2賡續推動「課程精實及學位增值計畫」,優化跨領域學習環境:新()訂「學則」等18種法規、增訂熱門TOP3學分學程/微學程及鼓勵輔系雙主修之獎勵措施,持續實施學程優化意見調查、學程評核機制、開放研究生修讀系雙主修等「跨域學習友善工程」,擴大學生選課及修業之彈性。本年度已有3個碩士班開始開放碩博生修習輔系或雙主修,1名碩士生下修學士輔系。

3實施彈性授課(微型、密集、自主學習等)開設22門彈性課程,選課701人次,課程滿意度4.4分,較109(17門、491人次、4)有所成長。

規劃多元學習輔導機制

4引導教師關心學生投入學習及提供學生學習輔導機制:由註冊組列出期中預警高關懷對象33人,交由諮商中心、導師及所屬系所進行後續協助外,另辦理32場多元培訓課程,精進教學助理及課輔員專業知能,受輔學生滿意度4.65分。與109年之30場、33人、4.64分相較,顯示受輔學生肯定課輔員的協助,輔導制度亦有效控制期中預警人數。

5推動師生共學及學生學習社群,有效促進雙向溝通及交流: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及學習諮詢機制,鼓勵師生結合課程、升學、就業等主題,透過讀書會、在地實踐等方式,凝聚師生共識並加強學生互動。110年獎助學生學習社群及師生共學社群數17組,較10915組提升13.3%

強化職涯導航體系

6新生職涯興趣探索測驗協助大一新生透過測驗了解自我職業興趣範疇與專長,及早訂立個人生涯目標。110年計1,337名新生完成測驗,佔全校新生總人數約87.11%10985.13%施測率,成長約2%,滿意度4.38分。

7辦理全方位多面向職涯引航活動辦理60場職涯引航活動,2,811人次參與、職涯個別諮詢56人次。受疫情影響,講座參與2,341人次,較109年略減,惟平均滿意度4.6分,高於109年度4.4分,顯示學生對活動認同度提升

8辦理多元性校園徵才就業博覽會:共65家企業廠商入校徵才,學生參與1,300人次,10950家廠商、1,000人次有所增加,有助學生職涯與企業連結。

優化教學品質、精進學生學習成效、提升畢業生就業表現

9創新AOL3.0109學年下學期332門課程加入,較上學期247門,成長34%。此外,亦將分析結果供予教師、課程委員會,藉此反饋學生學習成效,促進其反思教學效能,進而改善及提升教學成效。

10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果:以學生意見調查檢視學習成效,輔以通過國家考試、證照等方式展現學生整體能力。110年通過國家考試與取得專業證照1,671人,參與競賽獲獎681人,較1091,642650人,各成長1.7%4.8%

11跨部門合作,反饋各系課程精進及調整

a.畢業生流向調查:職涯發中心與本校民意與選舉調查中心、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合作,透過Email及簡訊通知,強化訪員訓練及辦理抽獎活動,提高調查回覆率及成果報告精確性,俾利系所課程會議得依據檢討與調整課程內容。畢業後1年、3年及5年調查,整體回覆率各為81.3%72.7%66.1%,較109年各提升7.1%7.9%2.3% 。由本年度畢業生一年後流向調查結果得知,對於身為臺北大學校友的光榮程度及對於身為系友感到光榮程度(107-108學年畢業生),分別自93.28%94.14%,提升至94.45%94.36%,顯示校友對母校的高度肯定且評價逐年提升

b.雇主滿意度結合就業博覽會併同調查:問卷結果與畢業生流向調查進行交叉分析,探討產業需求與畢業生就業能力相關程度,反饋各系課程改善及調整。11080家企業受訪,回收率96.3%,對於本校畢業生實際工作技能、創意思考滿意度分占89%89%,較前次調查各提升3.3%0.3%6%

2.強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1持續增開統整(頂石)課程,強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618系共開設39門,選課1,833人次,課程滿意度達4.2分,較109年有所提升(617系、38門、1,468人、4.2)。課程成效如:電機工程學系學生參加「2021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榮獲企業特別獎-服務型機器人聯盟特別獎第2名。

2導入產官學界專家協同授課,培育接軌未來核心產業發展之關鍵人才:特訂「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鼓勵系所依自身專業領域特色,落實雙師教學制度,110開設34門雙師授課課程。賡續以支援開設國家核心產業領域或程式設計相關領域課程為主要補助對象,強化與未來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邀請業師參與授課156次,6,772人次參與,滿意度達4.4分。

3持續鼓勵開設5+2創新產業相關跨域課程,強化核心產業之人才培育:開設19門課程、660人次修課(10917600),教學滿意度4.14分。

4實習課程及實習制度建置:各系所依其專業規劃,訂定核心能力規劃課程地圖,開設專業實習課程,至產學合作單位實習,110年開34門課,750人次修課,因疫情影響,較10932門、800人次略低。

5企業實習合作:召開實習委員會議,31間企業通過核備;擔任「高階主管近身學習計畫」業界賢達計7位。申請長期實習者101人次,受疫情影響,略低於109年度133人次,考評滿意度4.38分仍高於1094.28

6辦理履歷撰寫諮詢暨模擬面試實務講座透過業界經驗給予學生最實務之履歷撰寫重點與亮點,18名學生參與,較109年略減,惟滿意度仍達4.7分。辦理4場面試實務講座,173名學生參與,相較於1093場、97人,有所提升。

3.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跨域能力

養成多元語文溝通能力與國際觀

1英語課程之優化:開設專業英文(ESP)、學術英文(EAP)、進階英文(A-EGP)、大學英文(EGP) 等不同能力層級之課程,教學滿意度平均4.37分;持續設計課程共同評量標準,從10912門增為11016門科目,以確保同科目之不同授課教師的評分能兼具公平性及客觀性。

2多元外語課程之深化、廣化:持續辦理「外語能力指標檢核」,鼓勵外語學習多元化,除新開設越南語、波蘭語課程外,亦續開日、韓、德、西、法、泰、保加利亞等7種外語課程,班級數自10949班成長至11060班,學士班第二外語修習人次自1092,632人次增加1103,122人次,成長19%

3全英語授課之強化109265門增加至110286門,課程數提升8%;臺北聯大系統提供196門全英語課程跨校選課,較109147門提升33%

培養深度閱讀書寫核心能力

4強化數位化資源平,跨越時空地點體驗閱讀

a.採購中外文優質數位館藏:透過與臺灣學術電子書暨資料庫聯盟經聯盟,徵集數位館藏達11,078(1099,047冊成長22%)

b.豐富中外文館藏質量(通識教育/職涯發展/公民法學/多元文化/環境永續/藝術美感):採購781本「通識全人跨域」圖書館藏(含電子書)(借閱達1,924次,較1091,791次成長7.4%)4種資料庫及2種電子書聯盟平台。

c.優化圖書館資訊檢索服務,辦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升級案」(108-110三年計畫) :強化圖書館網路環境安全防護管理效率。

d.優化「思巢」多功能展演空間之遠距學習功能:添購視訊鏡頭等設備,創造圖書館數位交流場域,110年達1,861人次使用。

e.優化「中文寫作基地」數位閱讀書寫環境:提供讀書會交流、中文學報撰寫工作室、陳列書寫成果等多功能互動式場域。

5舉辦多元化推廣活動,提供實體數位混合服務

a.開設「中外語閱讀寫作班」及辦理學生成果展(飛鳶文學獎、期末習作成果展),達20(中文閱讀寫作6班、外文閱讀寫作10班、成果展4);中外文閱讀書寫增能專題演講暨工作坊,共14場次(869人次,滿意度4.6%)

b.辦理多元閱讀推廣活動:結課程辦理書展、演講等不同型式之主題式推廣活動,此外,運用資訊科技、實體數位混合、與經濟部商業司等外部單位合作、開放北大居民等策略,共辦理80場活動,14,452人次參與。因疫情之故,較10975場、28,768人減少,惟滿意度自1094.52分提升至1104.62分,顯示活動深獲師生及北大居民肯定,有效深化在地連結。

強化通識博雅教育之品質與內涵

6持續辦理通識月活動,深化學生通識將通識課程與活動做緊密結合,辦理2藝術與文化、生命與環境、公民與社會、多元文化等主題通識月系列活動,107場演講、參訪等,5,918人次師生參與。相較10994場演講、2,360人次大幅提升。

7招聘邀請外籍老師開設全英語通識課程,強化學生英語能力及通識素養:招聘/邀請電機資訊系外籍講師及城市治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外籍助理教授分別開設「網頁程式設計」、「世界文化與永續發展」全英語授課通識課程。

8獎助通識創新課程,鼓勵教師教學創新:補助教師開設「創新創業大講堂」11通識創新課程1096),學生對課程認同度達4.43

培養學生具備運用程式語言之能力

9由各系所規劃適合與程式設計結合之跨域課程:由學院統籌系所教學資源,總體性規劃開設具系()、院專業特色之必選修課程,且持續增開多元化全校性通識課程,雙管齊下以發展分階式且客製化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共開設21門課程(10919),1,133人次修課,課程教學滿意度達4.2

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職場軟實力

10開設創新創業相關學程:與他校合作設置創新創業學士學分學程,並開設職涯探索及創新創業學程/微學程等課程,110年共開設47門課,計3,240人次修習課程,較10943門課,2,940人次均有所增加。

11育成學生創業團隊,協助學生團隊參與競賽獲得補助:為激發學生創意進而實踐,創新創業中心辦理1次校內創新創業提案競賽,邀請業師創業經驗分享,提供一對一的個案諮詢方式輔導學生創業團隊,以建立完善創業輔導機制。110年辦理講座及工作坊28場次,培育6組創新創業團隊。所輔導的「二拾衫」團隊,先後榮獲經濟日報第五屆「創業之星選秀大賽」學生組冠軍、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兩階段的績優團隊創業獎金50萬元。彰顯本校有效提升學生對創業的熱忱,為新創產業注入新血之成效。

12推動友善包容力輔導志工培訓計畫及4QEQAQMQSQ)軟實力系列活動:舉辦寒暑假服務隊行前說明、服務後經驗分享會、4QEQAQMQSQ)軟實力專題講座、工作坊等活動25場,293人次參與,滿意度達92%以上。透過學生參與、志工培訓輔導,強化學生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與社會關懷之軟實力。

4.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1以學院資源之整合,精進課程及教學品質︰透過學院推動小組檢視目前各學制課程整合及調整之必要性,整合系所師資相互支援開課及觀摩教學,促進教師對於教學研究之精進與合作,提升教學品質。共召開25次會議。

2以法規之新訂、鬆綁及經費支援,降低教師授課負擔

a.賡續實施跨域共授、USR、外語授課等授課時數加乘與減授措施:補助140門課程教學助理,藉由授課時數加乘與減授制度(USR課程以1.5倍計算、外語授課增至1.8倍、研究計畫減授時數保留3年等)減輕教師授課負擔。

b.持續補助跨領域學分學程並結合評核機制:依「學分學程(含微學程)補助要點」落實學程評核,持續依評核結果增減補助(績優者再補助1萬元、不通過者減半補助,連續2年不通過則不補助)。評核通過率87%

3提升教師數位教學能量及專業實務能力之機制:辦理14場教學增能研習活動,協助教學影片或磨課師課程拍攝數、獎助教學創新課程數、審議申請教育部補助計畫共40件,含括1件與北聯大系統四校合作之「臺北聯大APCS大補帖」磨課師計畫。此外,發行4期電子報,推廣遠距教學工具及數位教學知識。數位學苑上傳教材課程數4,731門,較1094,127門,成長14.6%

4以跨系、院、校教師社群精進專業知能110補助17組,138位教師參與,舉辦94場交流活動,1,857人次參與,較10916組、112位教師、84場、1,468人次參與,均有所提升例如:「通識教育教學精進社群」以人與環境為主題,辦理3場講座,探討相關議題與教學現場的應用;亦因應疫情,改以線上座談方式交流遠距備課經驗通識教育精進方向。

5.亮點特色

1優化學生跨領域學習環境,推動本校跨領域學習風潮

經由107起首度推動之課程精實及學位增值計畫,引導系所突破單一科系限制,重整課程結構,營造跨領域學習、教與學友善環境,執行成效計有:

a.畢業生具跨領域專長比率顯著提升學士班應屆畢業生具備跨領域專長(含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及微學程)共438人次、比率達33%,較109390人次、28%,各成長12%5%依教育部110年公布之校務資訊,109學年學士班畢業生完成雙主修/輔系,本校排名公立大學第三名(5.3%)/第五名(5%)

b.持續增設跨領域課程學分學程/微學程110年學分學程/微學程增加為112個,較109109個提升2.8%。另依「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跨校學分學程暨微學程辦法」,開放75個學分學程/微學程供四校學生跨校互選。

c.逐年落實110學年起入學學士班學生至少修習1個微學程(或學程/輔系/雙主修)畢業門檻:編輯「畢業門檻懶人包」跨領域學習手冊」,宣導修業規定、申請時程、系統查詢、預警通知等資訊,並放置於網頁專區俾利查考。

2強化「程式設計教育」,提升學士班學生曾修讀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比率

因應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資訊時代,強化培育資訊科技(含運算邏輯、程式設計或程式語言)領域課程。執行成效計有:

a.提升修課率新增『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為日間部學士班「校訂必修」課程,自110學年度大一新生開始適用。年度學士班學生曾修習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人數3,262人,比率57%,較10954%提升3%

b.增加開課數:協助非資訊領域系所結合資訊暨專業領域開設程式設計課程,增開結合系所專業與資訊科技領域(如AIBIGDATACLOUD,簡稱ABC、物聯網、FinTech等)之課程。由學院總體性規劃開設具系(所)、院專業特色之必選修課程,且持續增開多元化全校性通識課程,雙管齊下以發展分階式且客製化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如法律系、商學院跨領域合作,共同規劃開設「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與法律」課程,以「科技、法律與產業」三層結構之跨域交錯與互動,探討AI運用於金融科技的趨勢與挑戰。

c.課程品保:依「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審議小組設置要點」組成課程審議小組,持續透過每學期例行「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審議會議」滾動式審核新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確保課程品質。

d.逐步導入亞馬遜AWS雲端資源及強化雲創學院(虛擬學院)功能:雲創學院致力推動課程中導入雲端知識,新訂補助辦法獎勵學生考照,舉辦相關培訓、講座共5場、313人次參與,鼓勵師長導入課程;協同商學院資管所辦「2021 雲端運算暨AWS JAM 國際技能交流賽」,召集 34 位來自全臺灣 9 所高中職、大專院校師生及業界代表、透過網路遠端參與的 8 位日本學界及業界好手,與本屆國際技能競賽雲端運算職類國手共同交流

3強化學生英語能力提升之機制,打造雙語化學習環境

a.完成「多功能外語寫作諮詢室」建置:提供教師社群討論、外文書寫諮詢、師生專題研討、專家學者分享等多功能互動式場域,110於該場地辦理英文健診服務、教師社群討論會、師生討論、校內外會議168活動

b.教師EMI培訓增能︰首度採用劍橋大學Cambridge English線上EMI培訓課程「Certificate in EMI Skills」,14教師完成線上培訓取得培訓證書;此外搭配教師社群及EMI工作坊等,鼓勵教師交流經驗並互相激勵。

c.舉辦銜接EMI(全英語授課課程)學術英語培力系列講座:邀請神戶女學院大學、東京產業大學、諾桑比亞大學等校之海外專家學者,首度舉辦「銜接EMI學術英語培力系列講座」,共舉辦4場系列講座,140人次參加。

d.結合教育部補助本校「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之「重點培育學院」計畫110學年度補助商學院600萬元),110年成立校級雙語化學習計畫專案辦公室統籌規劃相關事宜,以商學院作為各學院發展EMI教學之典範學習對象,逐步強化英語學習環境及學生英語能力。

4推動教學創新計畫,提高校內教師教學創新風氣

依「教學創新績優教師獎勵補助辦法」補助教學創新課程及教材研發,每案最高補助8萬元,創新績優教師可獲頒獎勵金13萬元,執行成效如下:

a.補助19件教學創新計畫,總補助金額698,500元;遴選11位創新績優教師,頒發獎勵金23萬元,較10917件、6位,均有所增加。前述計畫補助主題包含USR、課程深碗化、跨領域等,例如「商業程式設計」課程以非資訊領域的商學院學生為授課對象,將程式語言融入生活應用,如藝FUN券抽籤結果,提升非本科生跨領域的知識及就業競爭力。

b.提升教師開設教學創新課程比運用「教學創新選項」調查創新課程門數,掌握全校創新課程類型及比率;110年教學創新課程占總課程比率83%,較10982%穩定提升。

c.持續推動教學創新精進研發小組運作:辦理5場小組會議,針對AOL3.0、各項獎補助進行審查與遴選。

目標2「發展學校特色」

1.政經優質人才培育、強化特色跨域研究與智庫角色

1發展審查評量尺規、精進審查流程機制:辦理種子教師研習會6場,較109年增辦1場,持續推動學系發展審查,各學系均發展出審查評量尺規及差分檢核機制,並落實運用;建置招生數據資料庫,結合校務研究完成評分輔助機制並落實追蹤學生入學後發展狀況。

2促進大學選才及高中育才連結:辦理21場高中諮詢會議或講座,有效促進大學與高中之實質對話,瞭解高中教學實務態樣及國教新課綱之內涵與現況;新增協助高中教師課程研發增能,期能深化高中教師課程專業知能、前導高中教學與大學端接軌,更透過「新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與高中對話」座談會,深入瞭解高中實際作業情形。

3籌辦國際型工作坊、研討會:舉辦5場以亞太地區為主軸的國際型工作坊及研討會,主題包括港澳研究、經典文化與華文文學等領域,提供師生更多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進行跨國、跨域、跨文化之交流,帶給師生更多跨領域的創新思維,以提升研究質量並培植具國際視野之優秀人才。

4強化永續發展特色之研究能量持續推動永續教育,110學年度「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學分學程」修課人次374人,較109年多30研擬及推動「國立臺北大學永續發展策略與推動計畫」,規劃永續願景與策略,辦理3場演講、1場線上研究會、7場專家諮詢會議。首創舉辦跨環境刑法、永續金融、原住民法律議題、未來社會國家治理、當前臺灣再生能源法制政策主題的7場學術活動及2場「湧」續法學系列講座,藉此增添永續發展之研究動能。

5發表公共行政教育成效研究年度報告書:已成功蒐集多年期追蹤資料,除超標達成原計畫書當中設定的問卷資料蒐集整併之外,另邀業師舉辦3場工作坊,以提升研究團隊的資料分析能力。此外,該計畫亦針對調查樣本進行貫時性的資料分析,調查結果可作為日後公共行政教育改善的參考基礎。

6連結在地落實社會責任:培訓2組學生團隊實踐在地社會責任,參加在地社會實踐活動者由51%提高到54%;社會實踐平臺閱讀率達五成,表示學生社會參與及社區個群體互動機會及曝光度增加,佐證與在地連結之成效。舉辦5場國際型工作坊及研討會,主題包括媒體識讀、港澳研究、經典文化與華文文學等領域,提升研究質量並培植國際視野之優秀人才。

7木藝通識教育首次延伸至進修部通識課程:以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實物捐贈本校「木師基地」,作為通識木藝教室,進行文創產業人才培育。110開設8班「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指導185名學生以綠設計為概念完成作品,其中包含於進修部首次開設1班,皆在課程初選時即滿班。此外,課程結束亦舉辦2次成果展,以推廣木作藝術之美持續傳承木藝文化。

8推動產學研合作:配合「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及「前瞻基礎建設」等計畫,與海山地區在地企業進行產業研究深度合作及產業人才培育計畫,完成4件產學合作案,較109年多1件。

9持續精進教師研究能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10年補助3場學術會議及3件學術沙龍,與109年補助1場學術會議及6場學術沙龍的場次相差不遠;110年補助8位教師申請科技部專題計畫「前置規劃補助」,補助2位薪傳教師方案,激勵研究潛能及創意。

2.典範大學城的建構

1文化導覽培力機制的建置與落實:開設「海山地區觀光美語」、「李梅樹紀念館文化導覽實習」等2門課程,與海山地區重點高中組成策略聯盟,搭配鄉土文化課程,編寫共同教學教材。出版地方學特色教材如《海山大觀-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簡介》,陸續編纂《認識海山》等書。教材可提供中、小學課程之用,亦可作為民眾認識海山地區歷史文化的參考書。

2田調記錄與文化資產的活化與推展:開設「三鶯地區發展史」、「海山地區社區GIS的原理與應用」等6門課程,辦理24場專題演講、史蹟考察、田野調查、數位走讀等活動,以實地田調活絡在地傳統文化與歷史。

3地方特色產業的蛻變與再生:開設「海山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創生」課程,以海山地區為主要場域,透過聯想心智圖、繪本、文創商品設計、世界咖啡館等創新教學,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這些產業特色、人文脈絡及空間特性,建構海山地區地方創生的各種可能。共辦理2場工作坊、座談會、市集、創作展等,以文史踏查帶動在地產業活化與再生。

4以低碳排放環境議題,建立大學社會責任新指標a.完成擴充低碳生活實踐會員500人資料庫。b.完成3場低碳與減災講座,北大特區居民及地方人士計100人出席。c.成立環保生態社團,招募20位生態環保社團志工。

5以食農教育整合在地資源,促進地區發展a.提供在地服務,培植北大地區居民、家庭及社區食農教育之基礎認知,養成健康及安全飲食態度。b.利用網路平臺與社群媒體協助在地青農及小農之農產品行銷及產業轉型。c.推動資源之永續利用,發起募集二手餐具及廚具,提供校園餐廳或於北大校園食物日活動時使用,共募集50件。d.支援在地教育機構,邀請食農教育專家講座及舉行交流座談會共4場。

3.特色結盟、鳶飛亞太、放眼世界

1拓展國外生源,強化國際宣傳: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展與招生展,參展次數由1097次以近倍數成長至11013次;持續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針對東南亞地區國家進行密集行銷宣傳,增加東南亞地區國家學生認識本校之機會,於110學年度第一學期外國學位生招生期間妥善運用東南亞地區常用社群媒體Facebook,點擊率高達95,767次。

2強化與外國在臺國合組織或教育文化單位合作

a.與學術交流基金會締結「臺美高教聯盟(CSAT)計畫」之交協議簽署暨植樹倡議儀式,期引領更多美國學生能按自身興趣規劃,申請至本校進行交流或參與短期營隊。

b.與法國在台協會簽署合作協議,法協將於未來三年提供臺法往返經濟艙機票予本校赴法國交換或攻讀雙聯學位之學生,每年名額至多5名。除機票外,學生停留法國期間享有社會福利獎學金,具備政府公費生之名義,享有大學註冊費減免、並可優先取得學生宿舍申請協助。此外,學生可免除學生簽證辦理費用,並受邀加入留法校友平臺,參加法協主辦的活動。將與法協討論明年教師赴法交流獎助計畫,爭取辦理臺法校長論壇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以期提升本校能見度,帶動更寬廣、多元而全面性雙邊交流。

3與企業合作培育外籍優秀人才:與玉山金融控股公司商議共同培育人才計畫,招收緬甸或越南外籍生至本校就讀碩士學位,或提供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地區優秀學生獎學金,辦理玉山銀行及股票博物館的師生參訪,拓展特色結盟的深度與廣度

4建立優質在地國際學研中心與多元文化友善校園

a.修訂本校與境外大學校院辦理跨國雙學位實施辦法:本校常年辦理雙聯學位業務多是本校學生赴海外就讀,尚無外國學生赴本校修讀雙聯學位就讀,經檢視本校法規內容、教育部母法及他校法規,召開校級雙聯學位相關法規研商會議修正研商會議,並通過討論議案,後續將報教育部備查。

b.首度試辦教職員英文健診服務:為因應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提供更國際化的學習資源與環境,共辦理7次教職員英文健診服務,持續建構本校國際交流之基礎資訊系統與整合資料庫,提升雙語化服務能量。

5發展專業領域特色、持續深耕國際專業領堿合作交流

a.鼓勵及推動之跨國雙向實務專題研究計畫:因疫情影響改為線上視訊會議方式辦理,較109年雙向交流學生7607人次躍升至111,230人次,著實提升學習質量,透過雙邊師生互動學習培養跨國合作研究專題能力。

b.激發內在動機、強化國際移動學習力:積極發展校級、院系級國際移動學習營隊,亦鼓勵個人或組隊自發性參與,補助學生參加短期海外研習活動人次自10910人,增加至11058人,大幅提升109年正式啟動之國際移動學習徵件計畫,為因應疫情,新增參與姊妹校國際線上會議或修讀姐妹校線上課程之補助項目,鼓勵教師申請國際交流補助計畫,期透過數位轉型契機,持鼓勵師生投入跨國文化思考,培育國際化專業人才。

c.厚植學生赴外軟實力:辦理交換生培力系列講座、赴外交換說明會及分享座談會、留學暨獎學金申請及雙聯課程說明會等活動,計271,484人次參與,較10926594人參與,學生參與人次大躍升

6深化並推廣海外實習實務及志工服務

a.辦理國內推廣講座,計4場海外實習面面觀系列沙龍講座,讓學生瞭解未來全球產業人才趨勢、海外職場注意事項,計49人參加,活動滿意度達4.3分。

b.辦理海外實習分享會,計60人參加,較109增加11人,活動滿意度4.6分。

c.辦理「疫外看見新世界-海外志工展」,讓學生瞭解海外志工服務相關面向,並於展覽中提供疫情時期不同行動方案的選擇,為未來服務預做準備。

4.亮點特色

1本校辦學成效與評價備受肯定

a.2021世界綠色大學評比,本校首度獲邀參與即得到世界排名第271名、臺灣公立一般大學排名第7名,顯見推動綠色永續校園之成效卓越,深獲肯定。

b.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之「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本校109-110年連續榮獲全國第一之報告類「白金獎」,本年另獲「臺灣永續大學」績優獎第一屆臺灣永續行動獎(TSAA獎(12)。

c.國家圖書館發布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排行,本校獲得「學位論文資源貢獻獎」公立綜合大學組第二名,為提升整體學術研究貢獻己力。

2首次參加即入榜THE影響力排名(2021 Impact Rankings

a.簡介: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110421日公布最新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2021 Impact Rankings),臺北大學首度參與即入榜,尤其在SDG16SDG11目標上表現優異,分別位居全臺第一、第二名。

b.執行成效:THE大學影響力排名主要依據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評比各校在各目標中研究、行政、教學與外部連結行動方面的表現,同時也依據各校排名前三項目標得分計算整體成績。臺北大學在整體排名方面,列全球601-800名區間。在SDG個別分項目標方面,臺北大學在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上表現最優,位居全球101-200名區間,同時與成大、臺大、雲科大並列全臺第一。而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同樣列名全球101-200名區間,並與成大、交大、清華並列全臺第二。此外,臺北大學在SDG15(陸域生命)表現排名全球201-300名區間;SDG13(氣候行動)排名全球301-400名區間,顯示學校在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上的努力。

3發展能力取向評量尺規:積極推動學系搭配「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ColleGo!)」系統或其他工具,發展以「能力特質」為主要評量面向之評量尺規,以更促進各學系適性選才,確實合乎尺規之質化內涵,亦呼應國教新課綱重視素養導向、自主學習能力、跨域學習能力之訴求。

4強化產學連結,落實研發成果,培育優秀人才:每年進行深度產學合作研究及產業人才培育計畫,110年培育電機產碩專班2位高階人才,與去年持平。首創與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及科技公司共同培育1位碩士生,讓參與學生有機會進行跨領域的活動交流,將電資技術應用到車電、5G通訊、人工智慧等領域,更深化業界與學界之連結,提升碩博班生研究質量與高度,培育優秀科技人才,落實學以致用。

5發布臺灣永續價值指數:國內首支由大學與具公信力非營利組織共同發布之永續指數,109年公布公布首波入選的25檔成分股企業,110年增加至50檔;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辦「2021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吸引多位產官學人士與會,1098篇發表跨校學者之學術論文,110年為10篇,彰顯本校長期在企業永續研究的努力。

6建置數位海山空間人文資訊平臺:透過空間人文資訊技術,培訓地方文史調查與導覽解說人力,讓各級學校師生、文史工作者和民眾共同書寫在地故事與累積歷史記憶,並建置「數位海山空間人文資訊平臺」,現正利用GIS技術校正三鶯地區航照圖600張,逐步製作數位人文走讀路線8條。辦理全國首創結合GIS系統與文史資料庫應用的「大溪河階走讀」活動,參與者可以手機走讀行經的路線,景點圖文和語音導覽,深入了解當地歷史與文化。

7優化國際生的質與量:永續創新國際學院之成立目的是將本校優秀的教學研究能量貢獻給國際社會,進而促進本校的國際化程度,建立更全球性與多元化的校園,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與國際鏈結拓展,實現國際人才培育之願景目標。由於整體策略性的提升能見度與影響力,今年招收眾多優秀新南向學子至本校就讀,也隨著新南向國家人才逐漸聚攏,近年招生人數皆穩定成長。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威脅下,110學年不畏艱辛地迎來136名境外新生,較109學年117,逆勢成長16.2%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的招生成長率甚至為前一學期的1.75倍,顯示本校在強化僑生、陸生、港澳生、外國學生招生及宣傳成效實有效提升。此外,學生亦陸續爭取到實習機會,如財務金融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已有新南向國家之學生透過「TCA人才循環交流推動計畫」在資策會實習,顯現出培育新南向學生的優質成效。

8持續增設全英語學位學程:為形塑本校國際與國內品牌,突顯優勢特色,拓展並深化本校國際合作渠道,「智慧醫療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已於本學年度成立,首次招收6國際學生,開設22門全英語課程。成立宗旨為符應世界各國在智慧醫療及醫療管理人才的新需求,並發揮本校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兼具的特色課程及資源,以養成國內外產業對跨人工智慧、管理、醫務三大領域之國際橋接人才。

目標3「提升高教公共性」

1.運用校務資訊整合平臺,建立公開透明公共化機制

1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透明:以直覺易懂的視覺化閱讀方式呈現學雜費與就學補助等六大主題45小項資料(110年增加2項),以俾周知

2校務研究資料庫之建置、盤點與擴持續建置校務資料系統,盤點481萬餘筆資料,較109370萬餘筆成長30%

3入口網站改版更新校內一級單位主要網站,點閱人次達560,793人次,較10928萬點閱人次,提升100%

4校園e化歷程建置結合單一登入系統(myNTPU)功能持續建置學生/教師歷程系統平臺;臺使用25,617人次,較10918,332點閱人次,提升39.7%

5開發校務e化系統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開發防疫實名制登錄網頁體溫回報系統」管制人員進出,並建置訪客一日通行證系統」,校外人士可透過系統申請,經由各單位審核發給QRcode進行人員管制認證。

2.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1經濟不利學生負擔減輕及入學率提升補助弱勢學生助學金189人,應試報名費減免人數、經濟或文化不利大一新生比率由109152人、9.9%,提升至110155人、10.9%

2以原住民生活適應與學習支持活動,建立友善校園環境:

a.原資中心辦理27活動864人次參與,相較10918場、650人次,參與人次成長33%活動滿意度達4.7

b.110導時數134小時;各類獎助學金達113人次申請、總補助金額613,642元,較109110人次391,000提升

3.提升教師素質及教學品質

除以目標1推動教學精進創新研發小組、教師社群教學創新獎補助辦理多元教師增能活動等措施提教學品質外,其他成效舉隅如下:

1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及各類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制度:已修正教師權益保障法規共10種,業已增訂多元升等相關條文,並持續以各管道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實務研究與多元升等。另彈性薪資部分,110學年獎勵特聘教授2名。

2落實彈性薪資及精進教師遴選機制:教學創新優良教師遴選,修正五年得獎一次門檻,110年頒發獎勵金予各類優良教師64人次,109年增加8

3精進教師輔導及評鑑制度:除召開校教評會外,由各院辦理教師評鑑,確保教師專長與授課內容相符。109學年計34位專任教師受評,通過率100%

4運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增聘專兼任教師:聘任4位專任教師及15位兼任教師,開設59門通識、語言程式設計等課程,修課受益學生達2,163人。

4.從進修教育到開放式大學

1強化終身教育學制之彈性

a.展生源及增進進修部學生修業之彈性:積極申請外加名額,持續以「國軍退除役官兵就讀進修學士班甄試」、「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招生,開拓社會人士生源及相關班制。此外,因應防疫拍攝宣傳影片及新年度進修暨推廣部形象影片,辦理線上說明會及到北北基高中職招生宣傳17場。110學年進修學制新生報到率達93.56%,828人,較109學年823增加

b.針對進修學士班學生進行IR研究:進行有關「透過行動計提升進修學士班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之調查研究,收到340份有效樣本,將該計畫研究成果應用在改善進修學制之招生策略、教學方向、法規政策方面。

2拓展終身學習之推廣教育

a.持續開設東南亞國家語言訓練課程:配合新南向政策發展,開設越南語及泰語7個班次,學員數計144人,較10988人,成長63.6%

b.持續規畫開設新課程:開設18門推廣教育新課程,1099門成長100%

c.維護學員報名權益:因應疫情攀升,通過因應新冠肺炎課程退費作業辦法,從寬辦理退費事宜。

d.聘請2位企業管理專精校外諮詢委員:協助提供企業管理經驗,並建立推廣教育短、中、長期共識目標,以提升行政與經營績效。

5.學生校務參與情形:以學生參與校內各類重要會議為重要體現,全校涉及學生直接參與校務之行政及教學單位法規共69種,皆明訂須有學生代表席次,並有提案、發言及表決權(詳如另行檢附之「提升高教公共性」學校自我檢核表)。據統計,學生占各類會議中代表比例介於3%40%之間,高於10%以上的會議共有40項,占20%以上的會議則高達20項,顯現本校在學生參與校務治理上,給予學生極高的民主制度權利,為本校落實校務公共性的具體展現。

6.亮點特色 

1首次辦理新生導航線上化疫情影響,彈性調整迎新活動及校園導航辦理方式,本校各單位相關說明簡介影片共計20件,其中單一簡介瀏覽人次高達1,200餘次,觀看影片總時數達14,000分鐘,有效行銷本校特色。

2執行多元議題校務研究專案,促進研究成果應用於校務發展105設置校務研究辦公室,聘專業人員博士後研究員1名持續發展校務研究,並委請教研人員執行專案研究8件,議題涵括學生學習、學校經營、教師研究等,並將校務研究結果回饋於校務制度精進。例如:「臺北大學跨域學習與主題式教學現狀分析」成果報告建議事項參採之具體作為包含於教務會議納入110學年度規劃及待執行事項,持續辦理學程評核管考,評核結果作為增加或減少學程補助經費依據,並輔導營運不佳的學程轉型

3滾動修就學協助機制補助要點,落實關懷本校具相對需求之學生110輔導1,232人次,整體滿意度為4.67,較1094.41成效顯著。例如:罹患肌肉萎縮症的黃瀚勳同學,在家人的陪伴下,於本校完成資工系學業並繼續就讀碩士班與博士班,努力向學的精神,獲得2021總統教育獎的肯定,也為本校學生首次獲獎,足以彰顯本校投入關懷具相對需求學生之努力。

4外部募款基金永續挹注助學計畫,連結校友情感提募款績效於陳達新行政副校長、吳泰熙財務副校長與校友總會的大力協助之下,校友愛心不落人後,熱烈迴響行動支持,110年募款金額為3977,890元,相較109年募款金額2022,325元,捐款比例增加96.7%,爰此110年補助196人次,相較109163人次成長20%110年募款及獎勵人次創歷年來新高。

5以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及精進三峽校區宣傳方式拓展終身教育基地

a.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招生開放8學系/學位學程以隨班附讀式就讀,110學年度招生名額72名,128人報名,錄取62名,報到率達98.39%,較109學年成長4.8%,且為國立大學(隨班附讀)中錄取及就讀人數最多。

b.三峽校區成立北大推廣教育facebook粉絲頁:招生簡章公告於網頁,利用粉絲頁連結報名系統,俾利學員迅速完成報名程序。110年開設8個班次、學員234人,較1094班、46顯著提升,人數成長4.1倍。適值疫情肆虐期間,學員人數仍能大幅成長,顯見本校推動終身學習之成效卓著。

目標4「善盡社會責任」

1.形塑在地社會實踐永續推動平臺

1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之運作與相關計畫之推動:召開5USR實踐推動委員會與USR Hub工作會議,協助推動4個種子型及2個萌芽型計畫,解決執行中所遭遇之瓶頸與困難,亦針對拓展國際社會服務、與非營利組織(NPO)連結交換意見,發揮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組織(NGO)協調功能。

2支援在地教育機構:響應新北大教育計畫,成為與北大高中的正式窗口。

3擴大在地宣傳與連結:舉辦1USR成果海報展、協助社科院USR計畫辦理聖誕樹點燈及管樂節表演活動,北大特區民眾共600人共襄盛舉。讓大學城節慶成為「社區」與「臺北大學」的盛事,既創造了在地傳統,也讓生活在「臺北大學城」的師生與居民有了共同的生活記憶。

4拓展跨校資源與合作:舉辦1場臺北聯大四校USR計畫成果發表暨交流會,7所學校攜手組成農業創生大學聯盟,前進產地協助團隊。

2.強化在地社會實踐社群及支持體系

1持續鼓勵開設USR特色課程USR課程授課時數依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課程補助要點」,以1.5倍計算,110年開設45USR特色課程,較10939門,穩定上揚,提供學生多樣化USR參與樣貌與在地實踐典範

2持續鼓勵組成USR教師社群110年補助USR教師社群共6組,總計45位教師參與,辦理31場交流活動,參與達659人次,教師對社群具強化教學知能之認同度4.4分,1095組、41人、27場、4.3均有所提升

3.亮點特色

1啟用實體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

a.為打造USR計畫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協助推動平臺,學校支持挹注校務基金980萬自籌經費,於三峽校區增設總面積1,377 平方公尺,可容納100人之實體實踐基地,提供師生及他校、社區、或其他社會團體辦有關議題之講座、研討在地服務。該基地126日揭牌啟用舉辦本校USR計畫成果發表會,邀請地方業者、專家擔任與談人,其他大學USR計畫主持人共同分享成果活動,超過200人參與,並獲新聞媒體(如聯合報等)報導。

b.未來將運用此基地,統籌規劃計畫增能活動,致力在地創生與人才培育,促進地區發展與在地共學共榮,讓USR Hub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奠基石。

2強化與新北市政府連結

a.與新北市政府景觀處合辦「新北植光Chill」燈廊活動及紙風車劇團燈節活動開幕表演,吸引1,500名北大特區民眾觀賞,有效促進臺北大學城共

b.獲新北市政府「下一站,新北農創站」農業創生成果展暨展售市集活動之協助農業創生成果獎深化地方政府連結提供在地服務。

3推動USR師生共學社群,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實踐社會責任

鼓勵教師結合與在地議題、社區實作等相關主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進行跨界的教學與行動以回饋在地及服務弱勢族群,使學生兼具專業學識涵養關懷在地議題之胸襟,同時不忘投入行動實踐。執行成效舉隅如下

a.補助5組社群,64位師生參與,辦理21場交流活動,參與達273人次,相較1094組、35位、23場、234人次,場次減少但參與師生人數及活動人次增加,顯示師生對社群的參與度較前一年提升。

b.如「公共服務與社區關懷」師生共學社群,由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陳思先老師召集,以社區觀察活動、台北市中山區參與式預算課程模擬等不同形式進行共學討論,讓學生實證體驗公共服務與社會關懷的真諦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