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乃教育之核心,亦是國家發展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本校深耕計畫以培養學生具備新世代關鍵能力為目標,達成情形如下:
精進專業能力方面,藉由推動實用課程與跨校競賽,大一學生閱讀寫作檢測進步幅度達17%;全校全英語課程開設比例佔開課數16.62%,109學年度畢業生英檢通過率為88%,並實施多元外文門檻;大學部參與數位素養檢定學生通過率為79%。培養核心關鍵能力方面,客製化教學創新支持系統,教學實踐計畫通過率達62.85%;教學創新融入專題實作,學生參加2021國際Capstone大賽獲首獎;代表台灣參加APICTA Awards獲金牌。
土木系學生參加「2021國際 Capstone大賽」,榮獲首獎
資管系學生參加「2021年APICTA Awards亞太資通訊科技聯盟大賽」,共15國家260隊參賽,代表台灣榮獲金牌
積極引導跨域修讀性別衡平性,智慧創新微學程培育非資通女學生勇奪資安女婕思競賽創意發想賽大專院校組第一名,並獲總統接見。非理工女學生修讀人工智慧跨域運用學程較前一學年度,增幅近4倍。
跨系女學生組隊參加科技部主辦之「2021 GiCS 尋找資安女婕思」,榮獲第一名
學用創合一方面,培育核心產業人才,共組團隊成果亮眼。BioASQ國際級人工智慧生醫領域競賽衛冕冠軍、MEDIQA 2021-QS國際競賽獲全球第三、Kibo機器人程式設計挑戰賽國際賽,代表臺灣隊獲第三名;增開3門具學分實習課程。90%學生反應UCAN解測生涯探索體驗課程幫助其確認與了解目標。
電機系學生參與「ACL BioNLP國際競賽MEDIQAMEDIQA 2021-QS」,榮獲全球第三
太空系巴拉圭籍學生參加「Kibo機器人程式設計挑戰賽國際賽」,代表臺灣隊榮獲第三
本校學術能量豐沛,共有地球科學、工程、材料、電腦科學、物理、化學、一般社會科學、臨床醫療、環境生態等九大優勢領域進入ESI全球Top 1%;近10年Nature、Science總篇數居全國第3名,教師平均篇數為全國第1名;2021年Google scholar citations全國第4名,持續維持優質學研能量。跨國合作遍及各洲,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2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全國第五,「國際合作」指標連續八年穩居全國第一。
本校分別與亞洲約30個、美洲約15個、歐洲約20個國際知名學研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跨國大型合作遍佈全球。
積極鏈結學術與產業創造科研價值,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本校計有13件技術獲獎,另有13件技術入圍展示名單,在太空科技、大氣科學、材料、生醫理工、認知神經、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等領域均深受肯定;與德商科思創公司(前身DSM)共同合作於本校成立永久性跨國聯合研究中心,已有超過30名研發人員進駐本校,為該公司全球第五名的先進技術實驗室,建立大學與國際企業合作新典範。
與德商科思創公司(Covestro,前身DSM)共同合作,於本校成立永久性聯合研究中心,已有超過30名研發人員進駐本校,且為該公司全球第五名的先進技術實驗室。
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積極與企業和校友合作,捐資「中大募款專案」;同時導入校務研究數據分析,落實學生學習成效之追蹤;並整合全校資源,透過安心就學工作小組進行面談,扶助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安心就學。
聯合本校圖書館、教務處與教職員書法社共同辦理「春風送暖」義賣活動,校長賢伉儷一同參與春風送暖
109學年度「學士班一年級經濟不利學生入學比例」從7.66%上升至9.62%
有參加安心就學支持計畫的經濟不利學生累積平均成績優於未參加的學生
108學年度畢業滿1年之經濟不利學生學職銜接表現優於全校學生8%
「永續地球環境」特色學院:成立臺灣首個地球關鍵帶觀測站;將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簽署MOU,推動海洋環境資料調查,啟動極地氣候變遷觀測跨國聯合實驗,完成台灣團隊首度插旗北極科研,與國海院、波蘭哥白尼大學共同展開海陸聯合的跨領域整合性研究,完成地震儀與海洋浮球的佈放,並進行無人空拍機與地質調查,將我國氣候變遷研究推向前沿。與行政院原能會核研所簽署MOU,共同進行「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技術研發」,解決核廢難題;與氣象局合作利用無人機進行氣象觀測,發現空污直接證據;本團隊利用NASA衛星與地面13年長期觀測資料分析,研究發現秋冬空氣汙染可能導致桃園地區降雨不易,間接影響石門水庫蓄水量,成果刊登在大氣科學頂尖期刊;協助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推出「落雨小幫手」APP,每10分鐘就更新一次數據,並隨時通知民眾1小時內的降雨資訊,大幅提升民眾自主防災預警能力;協助我國最大海事工程-宏華營造,發展離岸風電氣技術與人才培育。本領域團隊教師獲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通過兩件突破研究型計畫,分別是「地質、工程與風險—跨學科之整合研究」,以及「渺子成像術於粒子地球科學之應用與下一世代的高能物理實驗」(全台僅22件通過);本領域團隊教師榮獲109年「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科技部109年度「優秀年輕學者」;本領域團隊教師連續三年(108~110年)獲未來科技突破獎達8項,並分別於108年獲金牌獎、109年獲亮點技術;本領域團隊教師創新成果連續發表於109年6月、9月及10月份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中大北極探索隊,是台灣團隊首次插旗北極進行地物觀測實驗。
本計畫團隊與國海院、波蘭哥白尼大學三方攜手進行北極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研究,所蒐集到的海面微型浮標即時觀測資料將應用於研究北極洋流、海表溫及波浪對北極融冰影響等海洋重要議題研究。
協助我國最大海事工程-宏華營造,以八千噸級海洋研究調查船「東方建設者」作為平台,發展離岸風電氣技術與人才培育
PM2.5空氣污染改變桃園降雨特徵的示意圖,空氣污染造成桃園地區雲與降雨特徵的改變,會間接影響到石門水庫的蓄水量
「智慧系統關懷科技」特色領域:「全方位血液細胞影像與生化分析系統」、「評估個體罹患泌尿上皮癌之風險的方法及其套組」及「全以創新綠色科技進行工業土壤及地下水高效整治技術」等研發成果榮獲2021科技部未來科技獎、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金牌獎及銀牌獎,以及第18屆國家新創奬-學研新創奬,本團隊教師研發「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獲得科技部召開記者會發表智慧醫療科技並持續推動遠距社區照護,桃園市政府、臺北圓環扶輪社、國立中央大學簽署「桃園市心房顫動社區篩檢計畫MOU」,讓桃園長者免費多一項預防中風『心』篩檢服務;生醫理工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一同攜手,組成「認知神經科學跨國團隊」合作發展學術策略聯盟雙邊合作計畫;引進FESTO整合系統完成智慧工廠啟用,並與台達電子合作成立「機器人聯合教學研究中心」,與中華電信簽署合作MOU,打造5G化為架構的工業4.0智慧工廠。
桃園市政府、臺北圓環扶輪社、國立中央大學簽署「桃園市心房顫動社區篩檢計畫MOU」
黃貞翰老師於深耕成果展,展示可攜式深度學習成像系統成果展示
馬念涵老師獲得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銀牌獎及第18屆國家新創奬-學研新創奬
本校與中華電信及威力工業網絡簽約,建置「5G智慧工廠」
與工研院產業學院推動「智慧製造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以FESTO智慧工廠相關資源設計工業4.0基礎課程
第二期USR計畫自109年起,以中大110年校務計畫主軸3「人文關懷,社會永續」出發來串接中大USR之5項計畫及4個實踐基地(Hub),共同落實中大行政、教學、研究、學生社群間的永續行動。採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簡稱OKR)之策略績效管理地圖來校準中大USR計畫與SDGs各子項目之對應,以進一步協助USR計畫團隊自主設定其工作目標、SDGs行動指標,並同時驅動中大整體校務發展之計畫方向。此外,110年度中大社會責任辦公室更名為「中大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持續引領桃園市USR聯盟、中大USR計畫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具體實踐。
110年中大USR因同樣受疫情影響而使得各計畫團隊之移地研究、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皆全面調整為線上形式。「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團隊今年除持續建置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庫,把針對氣候變遷之行動與技術擴展至新南向國家外,亦採取雙邊視訊課程、跨國視訊研討會等同步遠距活動來推展跨國空汙物聯網,以落實SDGs第17項與第13項目標之跨國性環境教育措施。「從閱讀泰雅到興趣驅動部落學習」計畫團隊除持續銜接復興區中小學之校本、民族課程外.亦藉由教師閱讀培訓、桌遊互動、科展指導、導入明日星球平台於同步課輔等實作歷程,做為學習資料分析、課程教學修正之依據,以落實SDGs第4項目標於在地社區提供大眾學習參與之資源管道。「藝文浸潤永續社區-中壢平鎮在地文化的紮根與共榮」計畫團隊除透過社會參與課程,讓學生能深入探訪地方社區、建構在地歷史記憶外,亦同時舉辦醫護客語工作坊、永續講座、手繪地圖等行動,以落實SDGs第11項目標於連結並供應地方社區永續的生活居住品質。「永續復興-打造智慧韌性部落」計畫團隊則以「部落創生」為主題進行智慧防災、智慧能源、永續水源之災前社區培力,並厚植部落的災後復原力及其永續根本,以落實SDGs第13項、第6項及第7項目標,為復興區部落居民打造永續、可負擔的能源、水等資源,並建立起因應氣候變遷的各項緊急措施。「楊梅社區影響力工程再造」計畫團隊除持續帶領學生小組與地方組織進行合作,展開設計思考、影響力地圖工具、社會價值衡量等線上工作坊以延伸其在地行動外,今年亦舉辦各項「獎學金線上專題競賽」,讓相關社會公益、社福單位得以透過競賽展示其團隊的社會影響力價值,以落實SDGs第5項、第8項、第12項目標,進一步同理楊梅在地客家社區的新住民生活,並為社區議題展開設計、影像推廣,呈現在地多元、豐沛的文化資源。
面對「後疫情生活」,社會責任辦公室除持續整合、推展中大USR團隊於社會參與、國際合作的協作量能,並共同推動中大永續循環校園的資源統整,為後續中大碳中和的校園發展願景,提出積極性、具體化的對策建言。
USR辦公室、研發處、電子計算機中心於110.9共同建置「中大SDGs填報系統」,盤點校內行政單位、8大學院、校屬研究中心於校園、地方所推動落實的SDGs永續行動。
辦理桃園USR聯盟「永續發展引領USR實踐工作坊」,邀請桃園市內9所聯盟夥伴學校、成功大學呂佩融主任秘書,進行跨校、跨域的成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