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冊110年度計畫成果及亮點
1.厚植跨領域學程:107至110年計有34個院系提供53類第二專長跨域學程,參與跨域學程學生計有833人,完修學生數累計共123人。
2.深化學生多元視野,推動校級共創實作課程:110年度共開設74門課,修課人次達1,494人次,空間使用達12,000人次,創創工坊活動參與人次達400人次,培養及提升學生多元跨領域能力與視野。
3.提升學術研究能量:本校於ESI資料庫22個領域中,進入全球前1%之領域達14個。110年發表於Science及Nature頂尖期刊論文21篇,高被引用次數論文20篇。
4.延攬優秀人才:本校持續推動彈性薪資方案,新進教師獲核定彈性薪資者達全校獲核定教師20%以上。107年至110年本校獲教育部核定29名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而110年新延攬到校服務的4位玉山青年學者,袁維謙原為波士頓兒童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戴立嘉原於柏克萊Berkeley Sensor and Actuator Center進行研究。曾銘綸原為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蘇育陞原為美國全球石墨烯集團(Global Graphene Group;全球最大石墨烯材料供應商)副技術長。
5.強化學生國際移動力及培養國際化人才:本校致力推動全方位國際化,延攬及培育優秀國際人才,深化國際交流,促進學生國際移動,強化境外生與產業連結及精進國際友善校園等,期能打造與世界接軌之校園,提昇在地人才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境外人才貢獻研發產業之目標,達成「培育優秀國際化人才」之教育使命。110年境外學生總人數1,756人,佔在校生人數8%;姐妹校逾350所,積極推動雙聯學程,修讀雙聯學位及共同指導雙向學生累計達288人。
6.強化產學合作:本校為持續推動業務及建全機制,合校初期就產學實施、成果管理、專利申請、衍生新創等率先整併,並申請通過科技部通案授權,並鼓勵校內老師創新技術衍生新創公司,目前已輔導5家成立,提供多方資源支持。另為與產業落實接軌,本校提供優質技術成果帶動多家企業更上層樓,在技轉500萬元以上之教授群包括解剖所傅毓秀/生化所蔡英傑/神研所林慶波/電子所陳冠能/電機系李大嵩/資工系陳添福等;另反映與社會需求銜接到軌,本校更是榮膺2021遠見雜誌評比國內大學產學30強之冠,在醫學與工程結合的智慧醫療、生醫工程特別亮眼。
7.提高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建置弱勢生全方位輔導機制:學校提供多元輔導機制,以學習取代工讀,全方位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申請獎助學金110年度截至12月10日止達4,536人次,外部募款金額逐年提高至400萬元。另對於家庭突遭逢變故,經學校行政程序認可,將補助對象納入「隱性經濟不利學生」,造福更多亟需照顧之學生。
8.回應社會議題,深耕在地需求:本校成立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辦公室,鼓勵老師帶領學生深入社區,以人文關懷的熱忱及專業知識素養,發展解決問題為導向之實作教學、培養師生創新能力,並持續傳承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的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