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深耕臺藝( 110年主冊亮點)

深耕面向: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計畫目標: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

計畫概要:

藝術大學學生畢業後,將有約3成學生就業選擇為「創業」,因此如何培育學生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為本校落實教學創新之重點規劃之一;藉由鼓勵學生成立「文創工作室」團隊,並由校內教師協助輔導團隊,並媒合業師作專業諮詢與技術指導,同時亦提供不同領域之三創課程(例如:法律、財務、品牌經營等),使學生於在校時期進行模擬創業,並具備創新創業能力。

執行成果:

110年共有14組團隊文創團隊,依團隊屬性與需求,開設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共16堂,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輔導學生逐步建立品牌、模擬創業模式,吸取商業知識;作品部分共產出35件作品及1場展演,並於松山菸廠進行展覽,藉以了解市場趨勢,令更有團隊獲國藝會、寶藏巖、臺北電影節等補助獲展出機會。

文創工作室展演情形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中心發展

●計畫概要: 

本校於109年-111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起,積極媒合校內各項藝術領域,凝聚多元跨域的藝術實踐能量,並整合校內場域與教研資源,發展前瞻科技藝術教研中心;截至110年本校已成立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科技藝術實驗中心及聲響藝術實驗中心,另亦籌備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教學中心及肢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預計於111年提會成立)等等兼具教學研究、實作、對外接受委託服務與產學合作等各面向能量的單位,藉以打造本校未來10至15年發展的引擎。

中心暨場域建置情形

 

●執行成果:

  1. 跨域課程:110年本校中心開設創新跨域課程計19堂、籌備中心開設課程6堂,各中心之學生修課學生囊括本校所有學院,其中文物維護研究中心課程,培育共27名學生獲得文物修護專業證照、科技藝術實驗中心及聲響藝術實驗中心於課程成果展演後,獲得產學合作機會;另肢體藝術實驗教學籌備中心更有學生於課程與文創工作室培育後,投件國藝會並獲得補助。
  2. 藝術實驗研究:文物維護研究中心110年度主要針對文物保存科學研究、傳統建築修護材料與技術開發、程式語言運用科學分析等子題,協作人員則有具古蹟藝術修護背景或對文物修復領域感興趣之學生、具產學合作行政經驗的專案人員、具文物保存與修護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及深耕業界已久的資深修復師等,以小額預算穩定產出相關研究之報告書,作為未來投身大型研究計畫或產學合作計畫的重要基礎。
  3. 產學合作額度成長:透過中心專業跨域合作,拓展本校承接各領域產學合作之機會,中心產學合作額度較110年合計成長86%。
跨域課程授課情形 藝術實驗研究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 跨域產學合作
創新場域建置:科技藝術實驗劇場 創新場域建置:沉浸式聲響空間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發展臺灣藝術智庫

計畫概要:

本校於105年8月設立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整合匯聚本校博碩士生、研究員、專兼任教師及校外顧問、業界、政府等人才資源,以及鏈結各藝文機關平臺,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經濟研究院等學術研究及產官界機構,定期辦理政策及人才交流會,建構智庫智囊團及完善臺灣藝術文化智庫平臺網絡,並籌組專業研究群組,支援辦理學術研究、講座、工作坊、研討會或論壇等活動,增進校內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師生情感與提升專業能力,激發研究能量。

執行成果:

  1. 獎勵學生學術研究與創作展演活動:110年度16位獲獎同學在各領域中表現優異並屢獲殊榮,110年成果共產出書籍1冊、研究論文3篇、研討會∕論壇∕講座發表3場、短片∕錄像∕音樂影像6部、裝置作品1件、設計作品(工藝、海報)3系列、公開演出(含行為展演)3場、展覽7場、體驗課程1系列。經由獎勵金的挹注,同學們得以完成自己的計畫,進而順利獲取國內外獎項及受邀發表。其中,學術研究類:李京樺的「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作品中「後台」的前移——以〈LOCK 2, 4, 6〉為例」於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獲選發表並出版。創作展演映類:莫珊嵐的「東印度水路誌:盧安達、高知與雅加達」獲邀參展於2021印尼日惹雙年展臺灣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以及第三屆亞洲策展論壇。洪慈君的「缺席的在場—琺瑯首飾創作」獲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典藏與潘文淵獎藝術作品製作;謝佳雯入圍「2021臺東工藝設計獎」;而陳浤的「下風處」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短片輔導金企畫案,並將於第44屆金穗獎影展中參與短片輔導金成果展。獲獎同學們不但持續積極地對外投件,更不斷精進、延伸計畫的內容。
  2. 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成立6大專業研究群組今年共辦理25場辦理跨藝、跨域講座、工作坊、論壇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以透過臺灣藝術文化之跨藝、跨域研究,以及與產、官、學、研各部門的協力與溝通,發展成為臺灣文化政策智庫,同時強化臺灣藝文智庫國際交流與聲望,爭取藝文政策論述之話語權,構建臺灣創新藝文知識體系,並落實藝術文化之學術實踐。
陳浤《下風處》計畫成果,此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短片輔導金企畫案補助 李京樺《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作品中「後台」的前移——以〈 LOCK 2, 4, 6〉為例》,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發表並出版
以科技點亮藝術系列講座活動紀錄。

專業群組活動海報

(本年因疫情活動部分採線上辦理)

深耕面向:發展學校特色

計畫目標:大臺北藝術節

計畫概要:

文化治理在先進國家之都會一直扮演樞紐角色,文藝機構建置自然是城市發展很重要的指標條件,因此臺藝大營繕建設臺藝表演廳成為國際級專業表演藝術館廳,進一步建制完善的劇院管理機制,相信再加上優質的演出內容規劃,定能回饋大臺北地區的文化生活場域,成為藝術教育政策的新指標。自2016年起,臺藝大每年規劃藝術節活動,已成為板橋地區一大特色。

執行成果:

  1. 大臺北藝術雙年展:以「複調神話」作為主題,展出內容橫跨多項領域,包含:當代藝術、科技、劇場、攝影、電影等,匯聚多元、多個領域創作者,共計25位藝術家,分別來自臺灣、韓國、美國、德國、法國,透過他們的經典作品與最新的限地創作,體現「複調神話」的不同概念;另亦有效整合校地空間以「臺藝大藝術聚落」與「九單藝術實踐空間」為展示場域,藝術聚落原為華僑中學教職員工宿舍,整個展場區域融合著民宅家屋的氛圍,雖然無法像一般的美術館,給予觀眾隔斷現實生活的藝術體驗,但本校展示空間,成為維繫著過去充滿實驗性、靈活度,並且不失其學術基礎的當代藝術場域。除展覽外,亦舉辦講座、導覽、工作坊等活動共計2,534人次參與、單位合作部分更是與中研院、BENQ等11個單位合作。
  2.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共計6檔節目13場演出、8場延伸活動、參加多元實習共316人次,參加藝術推廣490人,觀賞人數共2917人(截至12月19日止),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國際團隊無法前來,但臺藝大以豐沛的表演藝術能量,自製了許多精彩節目,包含大型跨域作品《時光冉冉》絮叨叨,展現跨領域整合的能力、《音樂與文學~樂說紅樓夢》由本校國樂系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合作、《跨界藝象2.0》由表演藝術學院製作,系所精銳盡出獲得好評。
沈昭良的《不義遺址 - 安康接待室/新店軍人監獄》是一件戶外攝影裝置。影像以沈重的歷史為題,部署於藝術聚落展場建築內外空間,牢房、監獄場景恰巧與這棟建築的鐵件構造造型呼應。 許進源原為建築背景,本次展覽作品《許進源實品屋計畫》刻意選擇於藝術聚落尚未整理完整的展場中呈現,展場帶有原本風貌,與作品結合又卻無違和感。
時光冉冉》絮叨叨劇照 《音樂與文學~樂說紅樓夢》演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