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本校自創校以來,以「學生學習本位」為基本理念,奠基於教學,持續精進課程、實習、學習經驗與環境,務實確保學生學習與未來發展,以促進學習成效之整體提昇,並培育學生從學校學習到職涯發展及其終身受用之「總體競爭力」。
為培育學生具備「全球化」、「跨領域」、「動手做」、「創新創業」與「認同在地」之能力與特質,並成為能解決社會未來問題之「具社會關懷的跨域創新實踐家」,本校透過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獎助,積極打造創新人才培育模式、提升學生基礎能力及跨領域能力、運用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經由紮實之外語課程拓展國際視野,結合國際學院與國際交流活動,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
本校亦執行各項提升教學品質之策略方案,例如:藉由教師多元升等之推動,協助教師將教學及產學合作成果納入升等機制,促進教師多元發展。除推動目標導向與成果導向之教學知能成長研習外,本校亦成立多樣性專業教師社群:藉由團體的專業學習動力,讓教師們在社群中透過專業對話形塑有效率之教學模式,並藉由分享優良範例、發想創新教學,達到教師共學的目的。本校為達成教學助理增能培訓與獎勵計畫之目標,進行多樣型態教學助理研習活動,提升教學助理專業輔助能力,落實教學助理之教學經驗與心得分享管道,增進教學助理整體素質。
除了正式課程所賦予的專業與跨領域能力之外,為達到培養學生具備中長期及整體競爭力,本校亦辦理多樣化的非正式課程活動,例如:探索自我、了解個人專長、群我之間互動溝通能力等,這些多元且豐富之人文陶冶與能力涵養,是適應未來快速變遷環境之最佳利器,這些人文素養是讓學生邁向經營管理時必須具備之能力。
另外,本校為培養學生具備未來職場需要之多元能力,進而建立中長期競爭力,亦將藉由同儕相互激勵方式,培養追求自我實現與終身學習之態度,並建立服務利他之價值觀,期望能在職場找到自我定位。核心能力之養成及規劃,將透過學習成效檢核及各種意見反饋機制,回饋至各級能力指標持續修正,達到所有學生皆能適才適性學習成長的目標。
綜上所述,本校於「落實教學創新與提升教學品質」面向,建構七個分項計畫,分別為:「開創嶄新跨領域人才培育模式計畫」、「厚植學生基礎能力計畫」、「建構跨領域專業學習環境計畫」、「提升教師教學知能計畫」、「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計畫」、「學習成效研究與課程精進計畫」、「提升學習資源-自主學習空間營造與雲端數位學習計畫」,藉以完善學制創新、教學創新、課程精進與學生學習間之正向循環與緊密之關聯性。
二、發展學校特色
本校自民國45年創校至今,秉持「建教合一、研究發展、正誠勤儉、工業報國」的辦學理念與特色,素以培養「國家的棟樑」、「社會的導師」、「事業經營者」與「產業將帥」著稱,為我國力行建教合一制度最悠久的大專院校。近年來雖遭受到少子化浪潮的衝擊,本校積極發展學校特色,鏈結產業資源,銜接學習與就業的最後一哩。本校的辦學特色優勢面向有:(1)注重手作能力;(2)跨領域合作;(3)產學經驗豐富;(4)國際化面向廣;(5)外部資源多;(6)產學績效優;(7)地理位置優,享有商業、政治、文化等中樞地利之便。再透過廣大校友與業界資源挹注,有助於本校培養全方位人才,形塑本校最大競爭優勢,目標邁向精緻、優質、跨領域人才培育的典範大學。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高等教育是社會公器,更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基石。本校秉持創辦人林尚志先生捐資興學、培育產業人才的初衷,持續在學生面、教師面以及學校經營運作面向,不斷精進「學校教育公共化」。
四、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推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著重於人才培育與對在地區域或社會產生貢獻,並實踐「以人為本」、「以鄰為家」、「以世界為友」的價值理念。在四個分項計畫中,具體以人本關懷和在地連結為圖譜,聚焦在本校周邊的社區年長族群、中山北路聚集之移工並擴展至東南亞友邦場域。以本校與產業交流的豐富累積、多元外部資源的整合創新方案,以及師生注重動手實作、組成成熟的跨領域團隊、融合自身國際交流經驗等教學實踐經驗,展現具本校特色的創新作法。
在本校推動小組的協助與規劃下,循序推動使本校成為區域發展、地方創生推進者,立基於在地需求與本校優勢特色領域,並以外籍移工、有機農業、偏鄉農業、銀髮族為關注與服務對象,透過深入連結與課程規劃,使參與之學生、服務之族群與在地之社區均能有所助益,實踐本校對大學社會責任相關之制度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