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09年度計畫執行成果與亮點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改變,我與我們」,在「藝科融合的教學創新」、「展演驅動的社會實踐」二大主軸推動下,執行成效除符應教育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等四項目標,同時亦兼顧精進七個學院專業課程品質、跨學院合作學習及強化全校整體性支持機制和系統性建構成效;以通識及專業課程為基礎,針對跨領域學習、社會趨勢和產業需求、發展跨學院合作教學創新。對內,翻轉前瞻性教學創新模式,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就業能力、跨域能力、國際移動力,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主學習,藉由教學創新促進學習品質;對外,著重於師生帶著課程與學習成果走出校園,對於地域、族群、事件的關懷與社會實踐,透過知識生產的公開展現,將屬於「個人」的專業轉化為「公眾」的能量,讓學生覺察藝術與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達成「改變,『我』」(學校與師生)、「改變,『我們』」(影響在地、臺灣與世界)的最終目標。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研與學習品質
本校多年來以引進國內外頂尖師資與訓練體系、推動「跨文化」與「雙向」的國際合作標竿課程、深化專業創新、跨域與國際合作能力,透過鼓勵教師參與社群、支持教師發展多元教材教法,多年來成果顯著。
其中107年教學實踐計畫1件獲教育部評定109年亮點計畫;數位課程參加社團法人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TOCEC)舉辦「全國開放教育優良課程徵選」,繼107年盧文雅副教授「西洋音樂史」獲得優選課程,劇場設計學系陳婉麗教授「臺灣藍」及傳統音樂學系魏心怡助理教授「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時空移轉.文化續存」課程分獲得109年Moocs或微學分組及OCW組優選。
近年來,多位教師藉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研發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新媒體藝術學系林俊吉助理教授邀請不同領域教師合作研發融合畫筆、身體、聲音之素描教學方式,跨系開設「未來世代的跨界素描」課程;美術學系涂維政助理教授以創作教學結合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思考臺灣文化發展問題,進而促成學生在地認同與創業;傳統音樂學系潘汝端副教授則以「傳統藝術的當代實踐:北管戲曲音樂系統化教學法之研究」計畫。

【亮點】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集中式實驗課程
為進一步激勵教師願意投入課程發展與實踐創新教學,本校於108年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通過集中式實驗課程試行辦法,109 年正式實施,補助5 系所 7 堂課程,修課人數合計 199 名。集中式實驗課程鼓勵系所彈性多元開課時間、打破原有課程框架及多元性跨域教學的各種可能性,部分補助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授課,降低校內專任教師開課負擔,強化開課效能。
其中,戲劇學院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移動的不便,109年邀請瑞典聲音訓練專家Hans Harald Michael Emgård主持暑期集中式實驗四週密集課程「聲音訓練、文本與表演工作坊」,透過實作引領學生探索有效發聲所運用的身體構造、呼吸機制、技巧,進而有意識地靈活運用,達成有效的舞台聲音表演。並辦理「跨學院觀課暨交流活動」,邀請校長、教務長、研發長,以及戲劇、舞蹈學院院長和主任、音樂學系主任、課務組組長參與觀課,促成不同領域教師對於表演者聲音訓練和教學方法多元體系的對話與互動。

戲劇學院「聲音訓練、文本與表演工作坊」課程階段性成果《美國天使》排練情形
戲劇學院「聲音訓練、文本與表演工作坊」課程階段性成果《美國天使》排練情形


2.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啟學生藝術生涯的另一面世界

106至108年創新創業課程以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為主要課程開設單位;為了解全校課程開設情形,109年經全校課程盤點與專案會議,檢視出如美術學系「展覽與策展」、音樂學系「交響樂團之經營管理」、舞蹈學系焦點舞團課程「舞蹈行政」和「舞蹈製作實習」等更多為幫助學生畢業後直接接軌產業創新的課程,109年合計開設37門課程、771人次修讀。
本校藝術創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將創作轉換創業精神、提升校園創業風氣為目標,於108年盤點校內外資源,109年重新構建本校創新育成輔導資源整合體系,規劃辦理校園微型創業競賽「夢想自造所Dear Dream Maker」與「甘逗創意市集」,

學生簡報創內容

或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開設2門創業核心課程──109學年度寒假以集中式課程方式開設個人與社會類通識教育課程「創業學.學創業-藝術人的創業故事」,啟蒙學生創業家精神;109學年度第2學期於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開設「藝術創業研究」,扎根創業知能養成,由學生自主組隊提案競賽獎勵金,導入校友及業師培訓課程與諮詢輔導,體驗將創意轉換為商機的過程,逐步建立青年藝術家面向商業市場時應備的基礎觀念與經驗,開啟學生邁向藝術創業家養成之門,爭取後續事業起飛機會,建構友善且獨具北藝大特色的藝術新創生態圈。透過實體展售或募資媒合檢驗成果,遴選具市場發展性團隊,介接輔導申請如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文化部創業圓夢計畫等政府創業獎補助計畫,或媒合產業資源,爭取後續事業起飛機會,建構友善且獨具北藝大特色的藝術新創生態圈。

夢想自造所學生團隊提案診療(左),以創意市集進行市場驗證並由評審現場評量(右)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以創意市集進行市場驗證並由評審現場評量

3. 累積學生專業與跨域知識經驗,精進學習效能
本校藝術專業課程注重理論與實務並進,注重學生專業學習成果公開發表、呈現與交流,聘邀請國內外專業師資與藝術家,亦注重學生從「做中學」累積產業實務經驗,提升就業能力;透過通識教育、閱讀寫作、程式設計、創新創業及跨領域課程,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思辨論述的人文基礎素養,給予學生跨國、跨文化及專業領域不同視角的藝術系統訓練。

多年來,本校提供學生多元跨領域學習管道,豐富跨領域展創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包括校內或跨校修讀輔系、雙主修,學生修讀校內學分學程、教育學程等;近2年輔系、雙主修、教育學程修讀學生數約180人。,近3年透過通識教育中心跨系所整合之「通識跨領域藝術鑑賞」課程模組,電影與新媒體學院以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跨領域院必修基礎課程」、系所開設之具跨領域學習內涵課程、跨領域學院/校合作教學計畫、藝術服務學習、妖山混血盃-跨域創意實驗室等不同類型,平均每年開設約60門課程1,800人次修讀。

【亮點】新媒體藝術學系跨領域跨校合作教學計畫
以「新媒體跨域教學基地」精神向外推展,每年為二、三年級學士生辦理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合作 3週跨校跨域創作工作坊「輕量級」,奠定北藝大在新媒體藝術與多元創作教學領域的關鍵角色。工作坊以建築視角強化學生裝置結構實作能力,以新媒體藝術視角培養學生藝術思維與媒材運用能力,三校學生跨校分組,從概念發想、現地製作與展演呈現,並以跨校教師合作評圖,交互指導,給予學生不同領域視角的回饋。107年、108年工作坊皆於臺北市藝文重要展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地創作、展出;108年作品參與2019寶藏巖光節與其他藝術家相互交流。109年以「塔」為主題,三校合計119位學生、11位教師參加指導10件協作作品,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各個不同區域空間展出。
二、三年級學士生辦理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合作 3週

 

三校跨校合作教學計畫現地作品設計、跨校討論、評圖與現場裝置
 

發展學校特色

透過校級重點發展計畫,共同以多重面向發展具學校特色與優勢的跨學院合作課程,展現一個個精彩的創新教學成果,創造「關渡光藝術節」、「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輕量級-跨校跨域創作工作坊」、「北藝大博班實驗室」及「社會參與式藝術學習」作為藝術高等教育品牌典範,長期且具計畫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此跨域合作學習模式具有臺灣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性。

1. 科藝融合跨域創新課程,以課程教學引領跨域藝術實驗創作
【亮點】關渡光藝術節 
開創利用非典型藝術場域跨界展演的可能性
主創:新媒體藝術學系、藝術與科技中心(108)
合作:關渡美術館(109)、舞蹈學院(108)、音樂學系(107)
協作:戲劇學系、劇場設計學系
關渡光藝術節是新媒體藝術學系對於「什麼是跨領域藝術」不斷的追問與實驗,並透過顛覆場館與藝術體驗的大型新媒體劇場實驗成果。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打破美術館建築的物理邊界,以「美術館是一個巨型計算機器」為概念,將「美術館視為一個大型藝術作品」,開拓封閉場館與戶外空間的延伸性,創造關渡美術館成為一個全新的展演空間的可能。
2020關渡光藝術節集結新媒體藝術學系師生、校友,每與不同學院單位合作,共開設5門課程、6場工作坊與系列講座,參與學生512人次;展期自10月23日至11月22日,參觀人次7,024人、7場藝術漫遊導覽,透過展演實務課程與工作坊運作,引進業界專業師資與設備資源,培育參與學生與產業接軌之專案製作與實務能力。

相關連結|關渡光藝術節 官網關渡光藝術節 社群平台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計畫成果與特色亮點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影片
360度移動地圖方式紀錄展覽成果
媒體露出|《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開幕報導
藝點新聞-2020關渡光藝術節 量子糾纏變有形作品
【典藏.展演. 觀察. 觀點】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藝點新聞-2020關渡光藝術節 量子糾纏變有形作品




【亮點】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後花園》
探索科技與音樂合作藝術跨域共創的可能性
主創:音樂學系、新媒體藝術學系
合作:法國里昂音樂創作中心、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舞蹈學院、
法國里昂藝術創新與傳播中心
北藝大音樂學系與新媒體藝術學系自106年起與法國里昂國家音樂研創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 GRAME)展開緊密合作,邀請知名擊樂演奏家Jean Geoffroy擔任藝術指導,啟動一系列對當代音樂與科技藝術的國際跨域創新實驗教學與展演計畫;繼《絢璧》(106)、《驅動聲音的光》(107)、《能量轉換》(108)後,109年,奠基於往年跨系跨國合作共創的經驗,將跨國合作網絡進一步推展至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s Nationaux Supérieurs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et de Lyon, CNSMDL)與法國里昂藝術創新與傳播中心(Laboratoire d’Interprète / Scénographie Instrumentale, LiSiLoG)。在二系教授帶領下,音樂學系作曲組、演奏組與新媒體藝術學系數十位學生組成多元共創團隊,歷經九個月課程教學、工作坊、實作研發、階段呈現、創作重組統整、劇場排練等過程,以《後花園》為主題,將自製樂器、真實器樂、互動電聲與影像裝置加以整合,建構出超越既定框架、極具實驗與創新的跨域展演模式「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於關渡藝術節售票演出,不但票房成績亮眼,更獲得眾多各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此外,本項跨域合作更是具有臺灣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性。由於北藝大是臺灣少數同時設有新媒體藝術與音樂二專業領域學系的高等教育學府,不僅擁有完備成熟的技術與軟硬體資源,專業師資亦活躍於各自專業產業;為充分發揮此一獨特性而量身打造,連結各自系所特色專業,新媒體藝術學系團隊負責新媒體科技應用聲音與影像技術研發與操作,音樂學系團隊擔任結合科技技術與音樂創作者與演奏者,同時兼顧藝術性與教育性,更顯得其教育功能上的獨特意義。 

相關連結|《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計畫成果與特色亮點
《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影片
媒體露出|顛覆性的跨域呈現《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

顛覆性的跨域呈現《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
科技與音樂跨域驗劇場《後花園》演出劇照


【亮點】原創美聲音樂劇《白港-支線》
學生全創作具溫度、思考和多元感官體驗的作品

合作:音樂學系、新媒體藝術學系、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由三系所學生於課程修讀組成劇場團隊跨域合作,以其嚴謹的專業訓練,從創作、製作募資行銷到演出的完整製作體驗表演藝術型態,充分展現藝術原創之不可取代性、跨領域合作之緊密聯結性、藝術與科技融合之前瞻性藝術特色,呈現紮實的學院派創作。作品參與桃園科技藝術節獲第一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109年10月於桃園展演中心演出2場,開放登記索票,並邀請桃園地區高中師生欣賞演出,觀眾約1,200人次。

相關連結|原創美聲音樂劇《白港-支線》展演情形

白港-支線演出前導影片|導演作曲家

創新形式現代歌劇工作坊辦理成效

原創美聲音樂劇《白港-支線》展演情形

未提供相片說明。

 

2. 展演驅動的知識統整:跨域混創回應學習

109年藉此計畫結合校內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帶領學生從田野感知經驗,發展跨界知識統整學習模式之實驗性藝術課程,透過創作的形成,學生得到深度社會參與經驗,培養以藝術呈現社會議題與面貌方式,讓創作過程,既是新知識創造生產,也是意義的顯現與提出。

 

【亮點】活水的芬芳III:舞蹈、音樂與文資課程計畫
合作課程:音樂學系「傳統音樂的理論與實際」
舞蹈學系「表演形式與風格」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民俗田野調查與保存I」
活水的芬芳計畫已持續推動第3年,由教師帶著學生們或一起從教室走出校園,參與如桃園土地公藝術節活動,訪問越南、柬埔寨吳哥等地傳統藝術工作者,拓展學習的地平線,在共學參訪過程中創造出跨域可能與多樣性。
109年合作課程藉由課堂講授、閱讀探討傳授相關理論及方法,以及實際進入田野的實踐模式、移地教學,讓學生掌握文化資源、傳統工藝及民俗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內涵,進而達到田野調查技能與相關知識的提升,以此做為舞蹈、音樂藝術創作的泉源,產出展演作品和影音創作記錄。作品《一簑煙雨》由舞蹈學系張曉雄主任編舞,帶領3系所師生共同創發,深化學生們對於傳統音樂結合當代肢體動作之創新語彙理解與互動。

相關連結|
跨域混創學習「活水的芬芳」計畫成果與特色亮點
《一簑煙雨》排練影片舞蹈影像

媒體露出|疫情間尋找平靜的力量 張曉雄舞一蓑煙雨

              一蓑煙雨 舞出生命坦然態度

 

 

 


亂世中自處的豁達情懷:張曉雄新作《一蓑煙雨》 –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張曉雄編舞作品《一簑煙雨》演出劇照

提升高教公共性

1.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配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附錄1「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弱勢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計畫,配合校內單獨招生工作及大學專業化發展計畫,推動並完善對於經濟、文化不利或教育資源不足學生就學協助機制;

本校積極辦理「繁星推薦入學」、「單獨招生」、「個人申請」、「四技二專」及「特殊選才」等多元入學管道,招收擁有特殊天分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並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入學應試相關費用減免、補助及入學應試協援服務,減輕應試負擔。學士班一年級招收比率107年7.18%至108年9.21%,透過協助增加錄取人數有所;109年因總報名人數下降27.6%,此類學生錄取比率6.8%,較108年招收率稍降約26%;在文化不利學生錄取率,近3年均為0.25%至0.27%間,顯示在積極性協助措施實施下,此類學生仍維持一定錄取比率。
為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對於本校入學與就學輔導相關機制的了解,本校透過辦理「藝術體驗活動」及「校園參觀日」多元藝術體驗暨招生宣導活動,拓展學生來源;109年因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上半年活動因而暫時取消;下半年度於疫情趨於穩定後,與招生對象中學合作以大師班課程、藝術體驗活動等「到校活動」或「線上說明會」形式辦理。109年回饋統計顯示,參與過本校招生宣傳活動學生中,7.1%學生生長於經濟不利家庭、離島及偏遠地區學生6.4%、原住民學生1.9%、新住民及其子女2.6%,0.4%學生為各式障礙學生;顯示參與本校招生活動的學生中有將近2至3成是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

 

本校積極辦理繁星推薦入學、單獨招生、個人申請

 

【亮點】辦理特殊選才招生計畫

精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習資源有限之特殊成就、才能、表現或潛能藝術選才機制


透過學系設定資格條件,學生得不受限於學業成績門檻,亦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具不同教育資歷(如境外臺生、新住民及其子女、實驗教育學生、持境外學歷報考且同時持國外具公信力之入學用大型測驗成績學生等)及具特殊才能優秀應試生就學機會、諮詢輔導與資源。經統計,110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考試已通過審核階段的161名考生中,具經濟不利身分應試生40位,較前一學年度成長21%;戲劇學系只開放經濟不利學生報名,較109學年度成長34.6%,初步顯示此項招生管道對於系所挖掘潛能人才是有幫助的。後續,本校將透過學生學習成效平臺相關精進分析,追蹤此管道入學學生之在校、畢業表現,檢視此招生管道之選才效益。

2.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學生輔導成效並推動族群友善校園建構

另外,本校於109年7月1日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0月22日辦理揭牌典禮,積極完備一站式輔導服務,以使學生安心就學,並強化人才多元發展與族群文化友善環境建構。109年透過與教務處、電算中心及學生諮商中心等單位合作,初步了解原民學生族語能力及所在原鄉,逐步掌握原民學生各項資料。

3. 藝大開門資源共享與辦學績效公開

北藝大每年在課程教學、展演創作、藝術教育推廣、社區與產業活動等方面,均有許多努力的成果,除透過教育部規範之學校校務資訊公開專區、建置校務資訊推播APP、學校官網發布之外,亦高教深耕計畫校務研究與成果蒐集機制,整合校內各項辦學資訊,透過多元管道揭露辦學資訊,提供予各互動關係人相關資訊,並以滾動檢討方式,逐年修正資訊揭露項目。
而配合學院年度展演、藝術節慶、課程實踐展演/覽、招生宣傳及其他教育部、文化部專案計畫,各學院系所據以辦理之藝術/美感體驗教育課程,109年計482場,92學校或機構計47,661人次受惠。

相關連結|
本校辦理藝術推廣教育計畫

本校執行教育部美感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本校校務資訊公開平臺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網站

 



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成立藝術社會實踐中心,從北藝大專業領域特色出發,與在地社群形成夥伴關係,系統化建構「地方學」文化知識內涵,並著眼於創作展演轉化再現地方文化內容,從而落實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109年申請獲補助孵育4項子計畫。在校級協助機制上,由主冊支應專任人員1員額及基地運作業務費100萬元;依本校延攬及留住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支給原則,以以彈性薪資獎勵、全英語授課獎勵方式鼓勵參與社會實踐課程與計畫教師帶領團隊。

相關連結|本校藝術社會實踐中心
本校USR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
本校藝術服務學習成果


【亮點】臺北市.北投.關渡
孵育成功的「鬧熱關渡節」由北藝大轉移地方自主運營

104年由北藝大策畫、連結關渡地區各級學校、里辦公室、社群、社會機構及臺北市政府等單位合作催生的「鬧熱關渡節」,成功塑造以人文創新與地方關懷視角進入不同場域,以藝術教育工作坊進行社區培力的典範。108年成功推動學校與地方團體共同成立「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109年鬧熱關渡節從由學校主導推動的社區節慶轉型為由地方自組基金會推動,實質推進北投在地發展。

【亮點】臺東縣.關山.電光:
臺東關山老故事藝術節戲劇創作計畫《戲說雷公火》

作為本校「藝術翻轉、地方創生」首項重點計畫,
以重視「文化永續」(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傳統技藝傳承),在與關山電光社區地方多次座談及藝文交流活動建立共識後,以每年在關山縱谷巒綿山峰與稻田間所上演全村總動員的大地劇場《戲說雷公火》。
108 年以戲劇創作工作坊為擾動策略,藝術跨域課程整合應用,透過藝術的滲透力,挖掘地方精彩多元的文化底蘊,結合在地藝師與地方資源,以戲劇演繹臺東在地故事目標,研發藝術跨域實踐之
為表演、天然染戲服、木刀、樹皮揹袋及音樂進行一連串的傳承學習,同時也試著整理電光部落文化體驗活動。
109年演出首次嘗試採取售票方式,成功吸引外地及在地超過百人參與本次藝術活動,對於社區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也讓居民看見自身擁有文化資源的特殊性與可能性,新開拓了一條地方永續經營發展的道路,正是本計畫目標,積極引導在地居民發展自身能量,成為地方創生主體,建立根植在地內容創作和品牌效果,帶動地方發展,場域永續經營。


【亮點】臺東縣.綠島.國家人權博物館: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記憶.邊緣-北藝大特展」

2020 Green Island Human Rights Art Festival “Remembrance & Marginalization – TNUA Special Exhibitiona”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與學習,學生透過對於記憶政治的文本閱讀與不同學院老師對於藝術形式參與社會議題的經驗分享,逐步構思自身所關切的議題,在臺灣過去民主轉型時代與現今社會關係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並透過藝術媒介轉化成創作,計5學院9系所同學提出跨學院系所10個精彩提案。
提案評選會邀請國家人權博物館陳俊宏館長、本校陳愷璜校長、臺灣應用劇場發展協會賴淑雅老師與108年曾經參展綠島人權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蔡海如女士來擔任評審委員,除了運用自身在人權議題與藝術專業上給予評審建議外,選取5件優秀提案作品參與「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北藝大特展」,以為期4個月的北藝大特展形式於園區呈現;作品涵蓋視覺影像繪畫、新媒體藝術、劇場裝置等表現手法,著眼於綠島曾作為囚禁政治犯之監獄島的歷史,回應臺灣這段威權統治歷史和綠島作為離島的地理位置所交織出的多重「主流—邊緣」關係,試圖翻轉既有思維、重畫座標,反思臺灣社會該如何面對/記憶這段歷史,並進而連結到當代之民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