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09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依「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重點成果簡述如下: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一)推動「四年解一題」系列課程強化專業實務能力
全校各學系規劃「四年解一題」課程強化學生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及實作能力等,各院系皆有亮眼表現。人文及管理學院以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為例,「永續產業育苗計畫-永續產業經營模式」(休閒經濟)」系列課程,概念圖如下所示:
前述系列課程大二開設「環境教育教學法及活動設計」深化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運用資源及場域特色,設計出提供適合目標對象的活動。而為了印證課堂所學知識,加深參加者的印象,以及深刻了解環境教育的目標,特別安排課程參訪,與在地業者接觸探討、互相學習。隨後同學分組,分別與宜蘭縣內鴨寮故事館、神隱村農場等8個場域合作,讓學生盤點合作場域的人、文、產、地、景資源,與合作單位進行討論,設計出8個具場域資源特色及符合環境教育精神的體驗活動。課程中,建立各小組與任課教師及合作場域主LINE群組,供學生即時發問及線上討論課程相關內容。期末並安排同學至合作場域展示課程成果,並將創意發想成果回饋給業者運用。
工學院以土木工程學系為例,由基礎建設開發實務與應用,以所學知識後續進階參與國際競賽,「2020綠色科技研討會」,獲得論文優良獎;「中華民國力學學會年會暨第四十四屆全國力學會議(CTAM 2020)」,獲得論文優等獎第一名;藉由參加國際學術競賽,使學生可以瞭解土木工程各領域之實務案例與技術工法,並且充實學生的實務能力,增加與國際優秀人才學習交流之機會。
電機資訊學院以電機工程學系為例,以4R+C的實作學習法,強調解決實際問題,以創新及整合為主軸,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以及確認學生所需解決的問題,實現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秉持創新性的教學實踐策略,突破以往傳統大學只著重理論培訓的教學型態,鼓勵學生勇於嘗試研究與試驗,透過實務訓練,奠定學習基礎,於四年解一題課程中規劃將電力電子、通訊以及控制等領域課程進行整合,讓學生在這兩年實作中實踐理論,並完成現有技術平台的系統整合,藉此培養出學術界與業界所需要的研發人才。完成了自行車無線充電站以及裝載於自行車上的無電充電接收模組,並配合自行開發的馬達驅動器,成功規劃出一套完整的電動自行車電源系統。將概念轉變成具體成熟的專題內容,並獲得「2020無線電能傳輸研討會(2020 IEEE MTT-S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onference)」全球第三的肯定,且於「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的電力電子學會進行線上虛擬模式專題展示競賽」,以「應用於無人機載具之高效能太陽能光伏充電器系統(UAV high-performance solar photovoltaic charger system)」勇奪第一名殊榮,第二名及第三名分別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丹麥的奧爾堡大學。期待未來可以繼續在電力電子領域深耕茁壯。
生物資源學院以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為例,於「2020 TDK盃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榮獲遙控組競賽冠軍、創意獎特優、最佳工作團隊紀律獎、科技人文獎以及飛行組競賽亞軍、最佳工作團隊紀律獎、創意獎佳作等7項重要獎項,成為本次競賽最大贏家!並於「2020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北區賽榮獲「機器人急速挑戰大專組」第一名、第五名、第六名及二項佳作,榮獲「機器人愚公移山大專組」一項佳作;榮獲「2020田間機器人競賽」第二名及一項佳作。
(二)以特色課程提升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及人文素養
中文閱讀及寫作能力是基本的表達能力,大學生普遍「閱讀量偏少」,平常也較少閱讀議論性強、較具重量的文章,所以在寫作時,可以運用的詞彙、知識不足,使得文章讀起來非常薄弱。
本校透過開設中文寫作文創力與其他在地連結課程,舉辦「龜山島文學獎」、「圖文徵獎」等文學競賽,鼓勵學生踴躍投件,有助寫作能力提升。「2021漢字美學設計創意春聯(牛年)徵選活動」,探勘學生腦礦,養成獨立思考能力。黃春明體驗行動館第二期設備擴充,作為提升宜蘭人文素養的文學基地。由文學作家作品引導、學校文學地景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觸發學生對生活周遭敏感度及文學創作想像力。舉辦名家講座系列活動,邀請不同領域、不同世代專家學者闡述其生命經驗故事,提供學子規劃自己的人生。
本校於109年成立「黃春明研究中心」並辦理揭牌典禮,由黃春明講座教授、林蒼生總裁及陳芳明教授親臨支持,本中心主要任務為蒐整、典藏黃春明手稿與文獻,並推動黃春明文藝創作相關研究及推廣工作。
此外,為讓學生「在地學習、學習在地」,自108學年開設「蘭陽采風」、「歌仔戲嬉遊記」等通識多元修選課程,冀至宜大求學的學生皆能濡沐於宜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環境之中,亦能激發創作的意念與靈感,進而結合學生本身具備的專業領域融入到課程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並觸發對家鄉在地的情感,培養社區意識。
「蘭陽采風」課程,除了由不同領域專長教師講授各周主題之外,安排一天實地踏查體驗學習,加深學習印象。並且透過「探索宜蘭」的專題式作業,讓每個學生小組自行決定主題,拍攝5分鐘微影片,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期末辦理成果發表及評選。
「歌仔戲嬉遊記」課程,學期中安排學生到歌仔戲發源地員山鄉結頭份社區與社區歌仔戲社團進行交流及體驗。期末辦理成果發表會,學生將這學期所學唱腔身段進行展演,深獲好評。學生的期末學習成效自評量表,認為本課程能增進其對於歌仔戲的歷史認知、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及喜好程度,也會更加關心在地文化藝術的保存及創新。
(三)學生社群分五大類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本校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社群制度,並辦理成果發表競賽遴選優良社群表揚獎勵,藉由同儕間互動討論及知識經驗分享,共同完成學習計畫,以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動手解決問題習慣。學生社群類型包含健康樂活、數位科技、專業揚才(競賽及檢定)、多元文化及創業築夢等五大類型。每年平均申請案件計65~75群,經審查核定通過43~49群,參與學生人數近400名同學,參與分布遍及全校15科系。學生社群提供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機制及情境,每群學生社群須自行徵求校內指導老師協助指導,透過平時管考、成果報告製作、成果發表並搭配社群研習活動及競賽獎勵機制,有系統地輔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計畫。
為展現學生自主學習成果,舉辦學生社群成果發表競賽及績優學生社群頒獎典禮,評核方式依成果報告書面資料、簡報發表及平時管考等各項成績結果分組競賽,每類組遴選出績優社群數群予以表揚。學生社群自主參與競賽情形踴躍,109年度自願參賽社群達28群。列舉代表特色學生社群作品如下:
社群之1:文化美學創作學生社群(多元文化類第一名)
回饋:本校是宜蘭農校遺址,出土許多噶瑪蘭族文物,運用噶瑪蘭族群文物所展現的藝術元素,藉由手作美學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進行文化美學創作。
成果:創作噶瑪蘭陶板咖啡濾杯及再現噶瑪蘭金鯉魚之美(串珠刺繡),完成數十件藝術作品及每人的設計簡介海報,並舉辦「風華再現─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開展儀式」記者會展出噶瑪蘭陶板咖啡美學作品,讓全校師生及校外人士了解學生如何運用宜蘭農校遺址文化美學進行創意呈現。
社群之2:機器人創客能力增進學生社群(專業揚才競賽類第一名)
回饋:參加校外競賽「TDK盃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得名,培育出創新思維和實作能力之人才,在競賽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於學習興趣與團隊合作的統整自我學習能力。
成果:「第24屆TDK盃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
遙控組競賽獎冠軍
遙控組創意獎特優
遙控組工作團隊紀律獎
不分組科技人文獎
二、發展學校特色
(一)成立「創新育成學院」,打造創新創業實作基地
整合三創圓夢中心、無人機應用研究中心、食品創客中心、青農創業育成基地、創新育成中心等,打造創新創意人才培育場域,目前已建置及推動成果如下:
1.激發創新創意思考:三創圓夢中心
107-108年完成部分三創圓夢中心軟硬體設施,109年再建置木材加工室及林產化學加工室,將朝向特色木作創客為主軸。109年參加校外創客交流活動1場及辦理對外招生收費工作坊1場,讓學生創客團隊多與外界接觸,並辦理20場校內創客工作坊,以啟發新意並有助於作品創作,亦可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108-2學期辦理校內創客工作坊以雷雕、木作為主題,分別製作手機架、拼圖、書擋、收納盒、存錢筒、御守、原子筆等;109-1學期以3D軟體繪製為主,木作、雷雕為輔,109年工作坊場次共辦理20場,316人次參加,學生主要回饋意見彙整如下:
A:「很享受可以和專業結合的活動。」
B:「之前都不知道學校還有這麼有趣的體驗活動,這次參加完後覺得非常新穎,環境空間也很舒適漂亮!透過講師耐心的步驟解說、簡單的實際操作,就能做出自己的作品,有種學習到新領域的感覺,真是難得的體驗呢!」
C:「很開心,非本科系雖然很難去調整軟體,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可以來。」
2.深化育成創業扎根:創新育成中心
培育學生創新創思,舉辦創業競賽,結合所學專業的特色主軸,融入創新思維,促使競賽作品之成果設計再加成,實現個人自創作品產出;同時,啟用雙軌伴護制度建立創新教學的體系,除本校專業教師,也透過資深顧問、定期輔導、產業交流、教育訓練等,建立學生創業及產業輔導機制,使創業團隊更為卓越。
本年度協助學生參加校內外創新創業競賽如下:
A. 本中心舉辦一系一特色新創新創業競賽,決賽後選出前3名及3組佳作團隊,如下表。
名次 | 校名/科系 | 團隊名稱 | 指導老師 |
第一名 | 國立宜蘭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ECIE實驗室 | 劉宇晨 |
第二名 |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 | 樂年輕旅 | 李維倫 陳意玲 |
第三名 | 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吾人保養 | 夏至賢 |
佳 作 | 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 文「絲」泉湧 | 陳華偉 |
佳 作 | 國立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 相變達人 | 張章堂 |
佳 作 | 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 | 農業共進會 | 蕭瑞民 |
B. 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U-start原漾計畫,陳怡伶老師指導團隊「英勇的神蜂部隊」,第一階段獲得50萬元補助獎金,第二階段獲選績優團隊,補助獎金85萬元。
C. 參加第15屆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陳懷恩老師指導團隊「豬隊友」獲得佳作。
D. 參加國立臺東大學學生三創競賽-東區競賽,尤進欽老師指導團隊「園野花藝」榮獲創業組第一名。
E. 參加宜蘭縣政府「興自造‧創星獎勵補助計畫」競賽,尤進欽老師指導團隊「園野花藝」榮獲服務體驗類優選,獲得5萬元補助獎金。
F. 參加國立東華大學創新創業競賽「東之皇華」競賽,夏至賢老師指導團隊「靠臉吃飯」榮獲第二名、尤進欽老師指導團隊「園野花藝」獲得佳作。
3.無人機產業連結與發展:成立無人機(UAV)應用研究中心
109年於城南校區成立無人機(UAV)應用研究中心,建立東部第一座定翼機及旋翼機無人機培訓場域與標準考場 (無人機考場、實驗空域、模擬場域),並配合開設考照訓練班,本年度開辦11梯次無人機專業操作證培訓班及林務局2個梯次與環保署3個梯次專班,滿足本校學生與社會需求。且為厚植本校無人機師資,更於本年度5月辦理第一屆遙控無人機師資培訓班共計19人,12月辦理第二屆遙控無人機師資培訓班(群飛)共計30人。
搭配本校農業與資電專業,109年開設3門無人機應用(微)學分學程,引導並激勵學生實現生活實驗室,以培育具備創新科技與實踐應用精神的人才為目標。藉由課程提供學生瞭解無人機基礎原理與產業應用,導入產官學研之實務分享,培養學生可獨立思考,並延伸應用與研究,探索無人機對其專業領域的解決方案。109年度於城南校區畫設完成四個多旋翼無人機考場與訓練場及一個2公斤以下定翼機考場,自4月成為民航局無人機術科正式考場,已完成超過1500人次考照作業。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與面試補助及入學管道、協助認識大學並在入學後給予學業及生活輔導。此外也辦理招生專業化、改善教師結構並辦理校務研究。
提供各項措施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包含擴大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持續辦理原住民專班、補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加面試交通費及住宿費、推動招生專業化,辦理各項招生精進研習數據分析工作坊、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認識大學校系、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學業及生活輔導、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經濟補助等。
本校108學年度因原住民專班核定名額減少,以致整體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名額較107學年度略有稍減,惟本校配合教育部政策,於原住民社會需求較殷切之領域科系指考分發外加名額由2%提高至5%,整體而言109學年度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招生名額總數仍達全校招生名額之14.8%,未來仍將持續推動辦理,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讀大學之機會,翻轉人生。
另為完善原住民族學生經濟照顧,自107年至109年提撥原住民族學生工讀助學金,近三年累計達740,000元,顯現本校落實照顧原住民族學生,提供在校工讀機會,減少校外工讀導致在校學習課業延宕,該項目的挹注,有效改善學生經濟,得以安心就學。本校訂定「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族學生采風活動獎勵要點」,鼓勵原住民族青年回鄉采風,探索部落文物,訪談部落耆老,提升對自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奠定自我認同基礎,提升自己的族群意識與自信。109年計有15件作品進行徵選,共有12件作品入選,提撥24,000元獎助學金獎勵學生。
四、善盡社會責任
(一)USR HUB及USR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成立USR HUB育成種子型計畫共5案,緊扣結盟在地社區資源,連結校內發展特色,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活化地方、深耕服務。藉由瞭解在地歷史與環境,帶著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學問,從原鄉認同開始,為文化扎根,並配合宜蘭縣以環保立縣、高齡友善城市之發展目標,與地方共創共生。
在協助產業升級,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地方政府簽訂USR合作協議,並與宜蘭地區大專院校簽署宜蘭地區USR聯盟合作意願書,共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共2案,「實踐里山精神、建構永續農村」建立健康農耕基地3處;開發食農教育活動;開發永續農業體驗活動,帶領同學走入在地社區/休閒農業區與青農合作;運用智慧科技發想設計APP,透過互動加深農村印象。「Tayal原鄉部落產業亮點計畫」輔導南澳成立段木香菇產銷、養蜂暨林下產業、咖啡栽植、馬告等泰雅族傳統作物栽植及利用。
(二)身處偏鄉不偏廢,用心陪伴好將來:數位學伴、希望小學
招募宜大學伴創客團隊,結合豐富資源與跨系人力,藉由心靈陪伴和務實教學,讓偏鄉孩子能感受到「身處偏鄉不偏廢,用心陪伴好將來」。孩子從做中學、學中樂,進而增強學習動機及提高學習成效。相關成效如下:
1.
數位學伴:109年參與偏鄉教育服務,招募了211位大學伴,實際配對152位,以一對一方式進行線上課後輔導,服務偏鄉弱勢55位中小學生,共計330小時的線上教學。線上課輔情況如下圖所示:
2.
希望小學:弱勢學童課輔109年度宜蘭縣合作國小共11間,服務學童382人次,課輔老師97人次,每年度結案學生量約60人,開案學生量約50人。彈性課程上課情況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