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提高學生學習自由度及專業主修彈性
(1)強化以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跨域課程:透過各學院推動小組運作,進行整體評估課程結構,新增7個以學院為設置單位的學分學程,3門院整合課程,擴大學生跨域學習及彈性選修外系課程空間。
(2)賡續推動「課程精實及學位增值計畫」,優化跨領域學習環境
a.推動「跨域學習友善工程」:新(修)訂「學則」等25種法規、增開輔、雙/學程熱門或橋接課程為SPOCs及通識課程、北聯大系統學校博士生得開輔、雙/學程基礎課程、北聯大系統教師跨校開課、開放研究生修讀輔系/雙主修、實施學程優化意見調查、精進學程評核機制及獎勵措施、製發「跨域學習手冊」廣為宣傳等,擴大學生選課及修業之彈性。
b.結合校務研究優化跨域學習政策:藉由IR進行學生跨域學習(輔、雙/學分學程)的分析比較等議題,期據以提出政策調整的建議。
(3)增開各類特色課程
a.實施彈性授課(微型、密集、自主學習等):自107年試行並於109年正式實施,修正為「彈性課程實施要點」。109年計開設17門彈性課程,選課491人次,課程滿意度4分,較108年(12門、387人次、4分)有所提升。
b.開設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AP):院共同課程支援暑期AP課程共計8門,讓準大一新生能夠順利銜接大學課程;另開放暑期隨班附讀課程共計37門,俾利高中生自主規劃銜接進入大學之學習。
(4)多元化外語能力畢業門檻:以「外語能力指標檢核」取代英語畢業門檻,將外語課程由學年制改為學期制,鼓勵外語學習多元化及增加修課彈性。
◆強化職涯導航體系
(5)新生職涯興趣探索測驗:針對大一新生進行職業興趣定向輔導,協助學生透過測驗了解自我職業興趣範疇與專長,及早訂立個人生涯目標。109年度共計1,564名新生完成測驗,佔全校新生總人數約85.13%。與108年度83.45%施測率相較,成長約2%,有效擴大施測對象。
◆規劃多元學習輔導機制
(6)引導教師關心學生投入學習及提供學生學習輔導機制:由註冊組列出期中預警高關懷對象(不及格學分超過1/2),交由諮商中心、導師及所屬系所進行後續協助外,另透過課業輔導員機制,為學習成效不佳或有意願深度學習學生進行課業諮詢與輔導,弭平學習落差。受輔導學生107至109年分別為55、34、32人,平均滿意度自4.6提升至4.64分,顯示期中預警高關懷人數逐年下降且受輔學生滿意度逐年提升。
(7)推動師生共學社群,有效促進師生雙向溝通及交流:由教師擔任召集人,結合課程、升學、就業、社區服務、生活學習等,透過舉辦講座、讀書會、在地實踐等方式,凝聚師生共識並加強互動。109年共補助15組師生共學社群,127位師生參與,辦理68場社群活動,789人次參與,較108年辦理54場社群活動、685參與人次有所提升。
(8)辦理中英文履歷撰寫諮詢暨模擬面試實務講座:透過業界經驗給予學生最實務之履歷撰寫重點與亮點,完善職涯發展輔導機制。109年辦理3場講座,97名學生參與,相較於108年1場、24人,場次與參與人數皆有所提升。
◆優化教學品質、精進學生學習成效、提升畢業生就業表現
(9)跨部門合作,反饋各系課程改善及調整:畢業生流向調查結合本校民調中心及大數據中心進行資料圖表分析撰寫,提高成果報告精確性,俾利系所課程會議得依據檢討與調整課程內容,例如:統計系參採調查結果新增實習課程,符應現今社會專業。
(10)創新AOL3.0:為掌握教學品質,精進學生學習成效分析,AOL3.0強化分析結果,並擴大參與率。108學年平均共308門課程加入,較107學年226門,成長率達36%。此外,亦將AOL分析結果供予教師、課程委員會,藉此反饋學生學習成效,促進其反思教學效能,進而改善及提升教學成效。
(11)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果:以學生意見調查檢視學習成效,輔以通過國家考試、證照等方式展現學生整體能力,109年通過國家考試與取得證照者1,642人,參與競賽獲獎者650人,分別較前年1,369、635人,成長20%、2%。
2.強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1)持續增開統整(頂石)課程,強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6院17系共開設38門,選課1,468人次,課程滿意度達4.2分,較108年有所提升(6院17系、29門、1,316人、4.2分)。課程成效如:法律學院參加「2020理律盃模擬法庭辯論賽」榮獲「全國冠軍」,企管、休運、經濟及統計等跨4系學生組團參加「第18屆ATCC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榮獲「亞軍」之佳績。
(2)導入產官學界專家協同授課,培育接軌未來核心產業發展之關鍵人才:本校特訂「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鼓勵系所依據自身專業領域特色,落實「雙師教學」制度。109年賡續以支援開設國家核心產業領域或程式設計相關領域課程為主要補助對象,強化與未來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邀請業師參與授課計142次,6,282人次參與,滿意度達4.35分以上。
(3)持續鼓勵開設5+2創新產業相關跨域課程,強化核心產業之人才培育:開設17門課程(108年15門),600人次修課;補助開設培育5+2創新產業或跨域數位人才之雙師課程29門(108年24門) 。例如:電資院三系藉由「專題研討」課程合作,發展軟硬體跨域學習。由資工系林伯星教授指導學生團隊「uCare虛擬實境中醫智能復健理療輔助」入選109年度「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創新服務類補助團隊,獲得申請50萬元創業補助。
(4)實習課程及實習制度建置:各系所依其專業規劃開設專業實習課程,至產學合作單位或由學生自覓機構實習,專業實習課程109年開課數達32門課,修課人數逾800人次,較108年27門、750人次修課,穩定成長。每年定期依實習辦法召開委員會,109年訂定實習課程開設原則,確立實習課程規範。
(5)非課程實習:由實習委員會議,評估實習企業符合規範,109年計15間企業通過;擔任高階主管近身學習計畫之業界賢達9位,申請高階主管學習計畫及優質企業實習並完成者,計133人次,相較107-108年度8間企業,128人次申請校外職場實習體驗,考評滿意度4.25有所成長。
(6)辦理全方位多面向職涯講座:講座總參與人次為2,427人次,平均滿意度達4.4分,高於108年平均滿意度4.2分,活動滿意度逐步提升。雖受疫情限制,但學生仍熱情參與,顯示學生認知職涯發展與職涯探索之重要性。
3.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跨域能力
◆養成多元語文溝通能力與國際觀
(1)英語課程之優化:英語課程由EGP/ESP 雙軌制擴展為專業英文(ESP)、學術英文(EAP)、進階英文(A-EGP)、大學英文(EGP) 等不同能力層級之課程,教學滿意度平均4.28分;自107年起,陸續設計課程共同評量標準,從108年8門增為109年12門科目,以確保同科目之不同授課教師的評分能兼具公平性及客觀性;舉辦英語教師社群及跨校交流活動7場,針對課程之教學管理、授課技巧、評量方式等進行討論,藉以增進授課品質;設置「商務溝通」、「領隊導遊人才培育」微學程,鼓勵跨領域學習專業技能。
(2)多元外語課程之深化、廣化:全英語授課自108年259門增加至109年265門,課程科目數逐年完整,因此課程數提升2%;臺北聯大系統提供147門全英語課程跨校選課,較108年68門提升116%;持續開設日、韓、德、西、法、泰、保加利亞等7種外語課程,班級數也108年開設44班成長至49班,其中日、韓、德語已延伸至2年學習,全校學士班第二外語修習人次自108年2,461人次成長至109年2,632人次,比率由42.8%提升至45.2%。
◆培養深度閱讀書寫核心能力
(3)透過多元及數位化閱讀服務,跨越時空地點學習限制
a.經聯盟合作採購徵集中文外優質數位館藏達9,047冊(含Springer2020出版電子書5,202冊),下載全文次數達1,134次,較108年352次成長222%。
b.添購3臺電子紙閱讀器,供師生體驗新型態數位閱讀載具。
c.更新圖書館資訊設備(34臺電腦),提供友善數位學習環境,使用人次達31,664人,較108年29,271人次成長8%。
d.續優化「思巢」多功能展演空間(租用風潮公播機,營造音樂饗宴的閱讀氛圍),創造圖書館與不同社群共學場域,109年申請借用達53次(2,111人次)。
e.持續辦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升級案」(108-110三年計畫),優化圖書館資訊檢索服務。
(4)結合課程豐富圖書館藏及推廣活動,延伸通識跨域學習觸角
a.開設「中外語閱讀寫作班」及辦理學生成果展(飛鳶文學獎、期末習作成果展):達15場(中文閱讀寫作4班、外文閱讀寫作9班,成果展2場)。
b.豐富中外文館藏質量(通識教育/媒體識讀/社會企業/地方創生/網路經濟/藝術美感):109年共採購1,499本「通識全人跨域」圖書館藏(借閱達2,270次,較108年1,078次成長105%)及3種語言學習及通識資料庫。
c.首次結合校內課程辦理「主題式推廣活動」(通識教育/媒體識讀/社會企業/地方創生/網路經濟/藝術美感):結合圖書館資源,跨10系所/單位合作37場次(2,436人次,滿意度4.53)活動,營造多元學習氛圍。
d.多元閱讀推廣活動:辦理達75場活動(參與人次達28,768人,滿意度4.52)。
◆強化通識博雅教育之品質與內涵
(5)持續辦理通識月活動:將通識課程與活動做緊密結合,辦理4次以藝術與文化、生命與環境、公民與社會等主題之通識月活動,共計94場演講、參訪等。受疫情影響,部分場次限制參加人數,但仍有2,360人次參與。
(6)獎助通識創新課程:補助英文翻譯與寫作、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等6門創新課程,教學滿意度平均滿意度達4.44分,較108年之滿意度4.42分為高,顯示學生對於通識創新課程表示認同且認同度提升0.02分。
◆培養學生具備運用程式語言之能力
(7)由各系所規劃適合與程式設計結合之跨域課程:由學院統籌系所教學資源,總體性規劃開設具系(所)、院專業特色之必選修課程,且持續增開多元化全校性通識課程,雙管齊下以發展分階式且客製化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開設19門課程(較108年度增加3門),3,130人次修課,教學滿意度達4.2分。
(8)持續提升修讀程式設計課程之學士班學生比率:全校曾修讀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學生人數(學士班)共計3,130人,比率達54%,較108年增加8%。
◆培養學生創新創意及職場軟實力
(9)推動創新創業相關學程:與他校合作設置創新創業學士學分學程,並開設職涯探索及創新創業學程/微學程等課程,109年開設43門課、2,940人次修習,較108年開設35門、2,420人次高。
(10)提升創新創業風氣:邀請業界分享實務與思維,引導拓展創業視野,營造校園創新氛圍,共辦理28場活動,參與人數計935人次,培育學員18人。
(11)辦理學生社團多元學習活動:109年計4,788人次,滿意度4.6分,較108年3,056人次、4.5分提升。
(12)輔導志工培訓計畫:109年辦理20場,327人次參與,滿意度96.29%,較108年16場、300人次、滿意度95.56%提升。
4.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1)激發教學創新動能機制之推動︰辦理14場教學增能研習活動,強化教師實務訓練;首度於國內舉辦「英語授課(EMI)教師增能培訓課程」,共29位教師參加,共同精進與交流授課技巧。
(2)以學院資源之整合,精進課程及教學品質︰透過學院推動小組檢視目前各學制課程整合及調整之必要性,整合系所師資相互支援開課及觀摩教學,促進教師對於教學研究之精進與合作,提升教學品質。共召開29次會議。
(3)提升教師數位教學能量:協助教學影片或磨課師課程拍攝數、獎助教師教學創新課程數、審議申請教育部補助計畫件數109年共49件;協助教學影片或磨課師拍攝共20門課程,相較108年之9門課程有顯著增加。此外,發行4期電子報,推廣遠距教學工具及數位教學相關知識。
(4)持續推動教學創新精進研發小組運作:109年共辦理5場小組會議,針對AOL3.0、各項獎補助進行審查與遴選。
(5)以法規之新訂、鬆綁及經費支援,降低教師授課負擔
a.賡續實施跨域共授、USR、外語授課等教師授課時數加乘與減授措施:透過實施跨域共授、精進教師授課時數加乘與減授制度等(如大班加權增至2倍、USR課程以 1.5 倍計算、外語授課增至1.8倍、研究計畫減授時數保留3年、放寬兼任教師及約聘教學人員授課時數等),除降低教師授課負擔,亦提供教師精進教學品質、教學創新、鼓勵研究之誘因。
b.持續補助跨領域學分學程並結合評核機制:依「學分學程(含微學程)補助要點」落實學程評核,持續依評核結果增減補助(績優者再補助1萬元、不通過者減半補助,連續2年不通過則不補助)。109年1月已完成評核,通過率100%。
c.補助課程教學助理與課輔員並強化專業知能:辦理30場多元培訓課程,課輔員培訓通過率為83.33%,教學助理與課輔員滿意度分別為4.47分、4.64分,均較108年27場、通過率82.58%、滿意度4.45分、4.64分成效佳。
(6)以教師社群精進專業知能
a.跨系、院、校教師社群及USR教師社群:109年共16組(108年15組),總計112位教師參與,舉辦84場群交流活動,活動參與達1,468人次。
b.通識教育教學精進社群研習活動:辦理3場以公民科學為主題之交流活動,並至元智大學之通識教學部、天河書店、USR 計畫之蹲點處參訪,與該校歷屆傑出通識教師進行交流分享。109年通識教育教學精進社群研習活動平均滿意度達4.54分,較108年滿意度4.5分為高。
5.亮點特色
(1)優化學生跨領域學習環境,推動本校跨領域學習風潮
經由107年起首度推動之課程精實及學位增值計畫,引導系所突破單一科系限制,重整課程結構,營造跨領域學習、教與學友善環境,執行成效計有:
a.增設跨領域課程學分學程/微學程:109年學分學程/微學程增加為109個,數量提升36%(108年80個)。另依「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跨校學分學程暨微學程辦法」,開放72個學分學程/微學程供系統內學生跨校互選,數量提升118%(108年33個);依「學分學程評核辦法」及「跨領域微學程規劃開設須知」,落實學程評核機制,優化學程品質。
b.畢業生具跨領域專長比率顯著提升:學士班應屆畢業生具備跨領域專長(含雙/輔/學分學程)390人次、28%,較108年312人次、23%,各成長25%、5%。
c.完成110學年度起入學學士班學生至少修習1個微學程(或學程、輔系、雙主修)畢業門檻之修法:完成本校「學則」及相關法規校內會議修法程序,業經教育部同意備查,並持續規劃適用新修業規定學生之相關配套措施。
(2)強化「程式設計教育」,提升學士班學生曾修讀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比率
因應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資訊時代,強化培育資訊科技(含運算邏輯、程式設計或程式語言)領域課程。執行成效計有:
a.提升修課率:於109年度校級課程委員會議提案通過,修訂本校日間部學士班「校訂必修」修業規定,新增『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修習規定,開始適用於110學年度大一入學新生。
b.增加開課數:由學院總體性規劃開設具系(所)、院專業特色之必選修課程,且持續增開多元化全校性通識課程,雙管齊下以發展分階式且客製化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如社會科學學院彙整院內各學系之專業領域需求,呼應教育部計畫鼓勵社會科學與科技應用結合,於課程規劃進階學習程式語言後開設「社會科學前瞻教育專題」之院選修課程。
c.課程品保:依「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審議小組設置要點」組成課程審議小組,於109年12月首次召開課程審議會議,審核新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
d.與臺灣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亞馬遜,AWS)完成簽約合作,逐步導入亞馬遜AWS雲端資源及規劃成立雲創學院(虛擬學院)。
(3)推動教學創新計畫,提高校內教師教學創新風氣
依「教學創新績優教師獎勵補助辦法」補助創新課程或教材研發,每案最高補助8萬元;教學創新績優教師並可獲頒獎勵金1至3萬元,執行成效計有:
a.補助17件教學創新計畫,總補助金額為96萬24元;遴選6位教學創新績優教師,共頒發獎勵金18萬元:補助主題包含翻轉教室、課程深碗化等。例如「教學原理」課程運用分組討論及移地教學模式,邀請校友示範教學,學生試教演練以統整課程所學,透過做中學的實作學習模式,增強學習效果。
b.提升教師開設教學創新課程比率:於課程大綱中,藉由「教學創新選項」調查創新課程的比率;「教學創新選項」包含:跨域共授、磨課師、多元適性評量及USR相關課程等選項,請教師填寫,以掌握全校創新課程的類型及比率。創新課程占總課程比率為82%,較108年78%穩定提升。
(4)結合數位科技,提升深度閱讀書寫能力
a.完成建置「數位人文多功能教室」:結合基礎數位應用及深厚人文素養,透過空間改造及靈活運用的境教模式,作為創意思想、跨域學習觸媒;以課程、工作坊、講座、計畫方式,充實數位人文知識與技能,創造跨域/斜槓之可能性。自12月試營運已借用3次辦理活動(130人次)。
b.建置「中文寫作基地」:基地作為讀書會、中文學報撰寫工作室,亦陳列書寫成果,提供交流與觀摩,經由多元活化的互動式場域,增進學生累積閱讀書寫產能。自5月營運已借用9次辦理活動(50人次)。
c.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轉型為「數位閱讀」推廣行銷策略,讓學習不中斷,研究無距離:利用知識抵擋病毒,最嚴峻3-5月防疫期間,計9場(448人次)。
(5)結合社區力量,發揚海山地區觀光文化英語導覽活動之在地特色:結合進階英文「文化與觀光」課程,由本校學生以英語為他校國際學生導覽海山地區之人文風貌,如三峽老街、祖師廟,關懷在地文化並促進國際交流。執行成效計有:邀請海洋大學及臺灣大學國際生參與,共56人次參加,滿意度4.6。109年度更強化事前講授及反覆演練,展現更優異的語言學習成果。
(6)「生物多樣性」、「自然踏查自主學習」通識課程師生共同編制出版「臺北大學飛羽圖鑑」電子書:圖鑑以校園分區為本,依據教學區、心湖等不同區域,紀錄34種本校常見鳥類的生物學分類、學名、別名、型態特徵與說明,加上校園稀有度評等以及同學觀察紀錄與心得,帶領大家關心自然環境。
目標2「發展學校特色」
1.政經優質人才培育、強化特色跨域研究與智庫角色
(1)發展審查評量尺規並精進流程機制:辦理5場校級研習或工作坊,全面推動學系發展審查評量尺規、精進審查流程機制,全校18學系均已發展具一定基礎之審查評量尺規及差分檢核機制,並落實運用;建置招生數據資料庫,結合校務研究完成評分輔助機制並落實追蹤學生入學後發展狀況。
(2)促進大學選才及高中育才連結:辦理24場高中諮詢會議或講座,有效促進大學與高中之實質對話,瞭解高中教學實務態樣及國教新課綱之內涵與現況。並辦理「教學簡報設計與口語表達工作坊」、「數學藝術工作坊」、「教育專業知識統整工作坊」,協助高中教師及師培生了解課綱精神、內容及課程教學的改變,促進教師對溝通互動素養之理解,作為課程設計之參考。
(3)籌辦學生國際雙向交流論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文學院與日本慶應大學僅合辦1場研討會;交流論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從旁協助,將交流計畫「學分化」、「課程化」減輕教師授課負擔。
(4)強化永續發展特色之研究能量:以「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人文面向」為主軸,進行環境永續、未來城市、經濟永續與企業永續、共有財資源及社會照顧永續五個議題之跨域研究合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總共辦理12場研討會、25場論壇及講座,較108年場次為少。109學年度「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學分學程」之修課人次總計344人,持續推動永續教育。
(5)發表公共行政教育成效研究年度報告書:蒐集多年期追蹤資料,著重於資料的加值與應用,並發表2篇研討會論文,另舉辦「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工作坊」,提升研究團隊成員的資料分析能力。針對109年度的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調查結果作為日後公共行政教育改善的參考基礎。
(6)連結在地落實社會責任:社會科學學院培訓2個學生團隊實踐在地社會責任,參加在地社會實踐活動者由48.4%提高到51%;社會實踐平臺閱讀率達四成,表示學生社會參與及社區個群體互動機會及曝光度增加,佐證與在地連結之成效。海山學中心通過教育部USR萌芽型計畫,與海山地區各國中、高中及文史團體,簽訂共同合作備忘錄,亦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共同參與藝術文物的保存、清點等工作,深化與在地互動及交流。
(7)推動產學合作:商學院與國泰金控簽訂產學合作,推出國內首家納入ESG投資分析的個股研究報告,扮演國內投資機構與上市櫃企業間的溝通橋樑。電機資訊學院持續與音律電子股份公司及瑞傳科技股份公司合作案,開設產碩專班深造高階人才,109年新增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產學合作案。
(8)持續精進教師研究能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僅補助1場學術會議及6場學術沙龍。109年補助8位教師申請科技部專題計畫「前置規劃補助」,補助2位薪傳教師方案,激勵研究潛能及創意。
2.典範大學城的建構
109年開設在地特色課程57門,較108年37門,提升54%。成效舉隅如下:
(1)田調記錄與文化資產的活化與推展:開設「海山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資產」、「淡水河流域藝文人物誌紀錄片製作」等2門課程,辦理25場演講、史蹟考察、田野調查等活動,以實地田調活絡在地傳統文化與歷史。
(2)地方特色產業的蛻變與再生:開設「海山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創生」、「田野調查與見習」等2門課程,辦理4場工作坊、座談會、市集、創作展等,透過文史踏查帶動產業活化,活動滿意度達4.2分。
(3)以低碳排放環境議題,建立大學社會責任新指標:開設3門相關課程,輔導座落於本校便利商店負碳商品,建立低碳生活實踐會員資料庫460個會員資料;舉辦北大特區低碳與減災講座約100人參與;建構本校心湖成為環境生態教育場域,並招募生態環保志工20人,辦理2次校園生態導覽。
(4)以食農教育整合在地資源:逐步盤點三鶯地區特色農產品及綠色友善餐廳,完成三鶯地區食農地圖;辦理講座、交流座談會、工作坊共20場;以食農教育認知與態度改變調查研究問卷123份回饋課程及相關活動規劃。為行銷地方特色產業,協助在地農會建置健康飲食與農產業轉型平臺進行網路及新媒體宣傳,將相關89則訊息上網傳遞給消費者69,217人次。
3.特色結盟、鳶飛亞太、放眼世界
(1)逐年增加合作協議,開發優質姊妹校: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展與招生展,因應疫情改為線上教育展且持續配合新南向政策,推動越南、菲律賓、香港及QS等線上教育展,參展次數由108年6次提升至109年7次;與美國羅德島大學、德國漢堡商學院、日本大阪經濟大學等12所大學新簽訂合作及交換協議,較108年新增36個交換生名額,逐年擴大實質交流面向。
(2)化競爭為合作、跨國跨校策略結盟:「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與「日本SixERS大學系統」(SixERS)持績努力推動下,於109年完成聯盟簽署,成立跨國、跨校的合作聯盟,並植基於此合作協議下持續耕耘友好關係。
(3)強化與外國在臺國合組織或教育文化單位合作:本校受美國AIT邀請參加該會駐臺文化教育官之上任典禮,會中邀請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洽談本校與美國在臺文化教育單位交流合作之可能性;進行「臺美國際教育合作倡議」當日,本校為少數受邀出席大學之一。未來期加強與外國在臺國合組織或單位合作,為本校師生爭取更多外國政府資源挹注。
(4)與企業合作培育外籍優秀人才:玉山銀行設置「玉山培育東協人才」獎學金,獎助至本校攻讀碩士學位學程之越南、緬甸等國優秀外籍生一學年10萬元獎學金(109年1名越南籍學生獲獎);辦理玉山銀行及股票博物館的師生參訪,研商產學合作等方面之可行性,拓展特色結盟的深度與廣度。
(5)營造安全友善國際化校園,提升境外生服務質量
a.彙整翻譯本校國際學生相關之法規及表單:為提升本校重要法規之雙語化程度,協助統整本校行政與教學單位進行與國際學生相關之重要法規及表格單據進行翻譯,共234部法規及相關表格單據,總計24萬3,825字。
b.統籌本校境外生返臺就學專案:辦理申請教育部境外生返臺就學專案及SOP制訂。協助滯留境外應屆畢業生及在學生66人返臺、協調海外各校友會配合駐外館處新生85人自境外返臺就學、完成居家檢疫及入學報到事宜。
c.打造健康安全之校園環境:提供雙語防疫宣導資訊、拍攝境外生防疫交流影片及辦理戶外健康之臺灣文化體驗活動等,使境外生安心在臺就學並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首次邀請轄區警官及專家學者來校辦理境外生安全教育系列講座,強化學生自我防衛意識及提高犯罪預防知能。
(6)致力發展專業領域特色、深耕國際交流合作
a.鼓勵及推動之跨國雙向實務專題研究計畫:因疫情影響更改為線上視訊會議方式辦理,較108年雙向交流學生5次114人次躍升至7次607人次,著實提升學習質量,透過雙邊師生互動學習培養跨國合作研究專題能力。
b.激發內在動機、強化國際移動學習力:積極發展校級、院系級國際移動學習營隊,亦鼓勵個人或組隊自發性參與,109年正式啟動國際移動學習徵件計畫共3件10人申請,有助深化師生跨文化思考。
c.厚植學生成為國際人之關鍵基礎能力:首度辦理交換生培力系列專案講座,廣邀具海外留學經驗之成功人士與學生對話,讓準交換生可預先準備海外學習之心理調適、跨文化溝通等重點技能培養。
(7)結合課程與學生社團,深化海外職場實習及志願服務內涵
a.以「日本服務文化與服務日語」通識課程結合產學合作之海外實習:由修習該課程之學生,甄選出可赴日本飯店實習的同學3名,並可扺免相關實習學分。舉辦3場實習說明會及海外實習大解密分享會,活動滿意度分別達4.7、4.6分,並將活動講者影片剪接後製放置FB粉專,以俾宣傳。
b.推廣海外志工服務:學生社團於109年寒假期間投入國際志願服務5人,分別至馬來西亞、尼泊爾、泰國等國,發揮青年在全球之影響力,提升學生全球關懷力及移動力。此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暫停暑期海外志工服務,改為辦理跨校性北區/中區大專校院國際志工分享交流會,除專題講座外,亦邀請9個海外志工服務團隊進行經驗分享,共計21所學校,70名學生參與。
4.亮點特色
(1)本校評價及辦學成效大幅提升
a.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108年獲頒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之「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報告類「銀獎」,109年同獎項榮獲全國第一之「白金獎」。(臺北大學永續報告)
b.《Cheers》雜誌調查:2021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就讀意願調查評比,本校從108年公告總排名第5名,於109年躍升為第3名。
c.個人申請招生名額使用率及註冊率提升:個人申請招生名額使用率自108學年94.5%提升至109學年96.9%,排名綜合型國立大學第6名。依教育部公布之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本校自108學年度96.5%,提升至109學年度97.7%,名列國立大學第3名。
(2)發展能力取向評量尺規:積極推動學系搭配「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ColleGo!)」系統或其他工具,發展以「能力特質」為主要評量面向之評量尺規,以更促進各學系適性選才,確實合乎尺規之質化內涵,亦呼應國教新課綱重視素養導向、自主學習能力、跨域學習能力之訴求。
(3)發展特色領域優勢、專業高階人才培育:永續創新國際學院增設「智慧醫療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下設「智慧醫療」、「醫材及醫務管理」兩組,獲教育部同意自110學年起招收外國學生。發揮臺灣資訊科技及醫學兩大優勢,與電機資訊、管理、醫學三大領域結合,進行智慧醫療器材之前瞻研究及醫材、醫務管理教學,順應高齡化社會及配合政府產業創新發展政策。
(4)發布臺灣永續價值指數:該指數為國內首支由大學與具公信力非營利組織共同發布之永續指數,109年公布首波入選的25檔成分股企業;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辦「2020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吸引兩千多位產官學人士與會,發表8篇跨校學者之學術論文,彰顯本校長期投注在企業永續教學與研究特色的努力。
(5)辦理國際性學術會議
a.2020「Business Research Joint Workshop on Accounting & Finance」及「Joint Workshop on Management & Marketing of Hitotsubashi」:本校與日本一橋大學合作以線上研討會形式辦理,與會雙方全程以英語進行簡報,將其內容扎實之研究成果向參與師生分享。
b.臺灣法理學年會:臺灣法理學會是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學會會籍的法律學會,曾在加入「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學會」過程中常年受中國打壓,歷經萬難後成功加入,是本國法理學界及法學界之大事,本校再次主辦臺灣法理學年會,具有傳承榮譽的意義。
(6)持續深化木藝通識教育:以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實物捐贈本校「木師基地」,作為通識木藝教室,進行文創產業之人才培育。109年開設6班「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新設2班「綠木家具設計實務」進階課程,指導184名學生以綠設計為概念完成作品,相較108年4班、93名學生,有所提升。此外,課程結束亦舉辦2次成果展,以推廣木作藝術之美並持續傳承木藝文化。
(7)文化導覽培力機制的建置與落實:開設「海山地區觀光美語」、「李梅樹紀念館文化導覽實習」(配合歷史系「專業實習」課程)等2門課程,辦理24場專題演講、校外參訪(如大三鶯走路節)、理論與實作課程(如導覽員培訓課程、走路節文化講座)等活動,並首次將課程講授、實習場域等移師李梅樹紀念館,提升學生對於鄉土關懷與在地認同感,活動出席率達90%、滿意度亦達4.2分。此外,與海山地區各重點高中啟動地方學論壇與合作計畫,辦理「海與山的對第一屆地方學論壇」,讓在地認同感向下扎根。
(8)設置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109年啟動特藏室空間規劃作業,由中興大學王孟亮教授,將海山學研究先驅—王世慶先生故居所保存的臺灣古文書契、族譜等早期文獻與文物,捐贈給本校作為重要典藏,於海山學文物展覽館陸續規劃主題特展,使海山地區重要文物史料能永續保存和推廣運用。
(9)線上教育展表現不凡
a.2021年臺灣高等教育線上博覽會:由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主辦之臺高教線上博覽會第一次線上直播活動中,本校專頁瀏覽度全臺排名在第5名,並被海聯會評選為內容優質學校,優先置於海聯的首頁。
b.QS e-APPLE亞太高等教育線上論壇:論壇目的在促進各學互動,學生亦能主動在線上與學校代表互動,詢問入學相關問題。臺灣地區僅有本校與高雄餐旅大學代表參加。印尼比那大學透過此論壇欲進一步商討Joint-Research及教師交流Faculty Exchange等後續合作。
(10)首次簽訂「新北新星海外實習計畫」:與新北市政府秘書處及新加坡南洋永續科技公司(Everomm)簽訂實習合作計畫,甄選3位同學,預計暑假前往新加坡總公司及泰國分公司實習。配合防疫政策,改由2位學生完成聯合國SDGs「新冠肺炎疫情應變措施」報告項目,並協助新北市政府蒐集統整產業資訊,讓政府更能掌握疫情對產業的衝擊及營運狀況。
目標3「提升高教公共性」
1.運用校務資訊整合平臺,建立公開透明公共化機制
(1)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透明:於11月完成新版專區建置,以更直覺易懂的視覺化閱讀方式呈現學雜費與就學補助等六大主題43種相關資訊,以俾周知。
(2)校務研究資料庫之盤點、整併與擴充:完成盤點370萬餘筆資料,較108年240萬筆,提升53.5%。持續彙整校務研究所需資料,同步納入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資料,拓展資料深度與廣度;此外,校務研究資料庫線上申請機制於109年正式上線,有效提升使用申請與審核效率。
(3)入口網站改版:提供中英雙語瀏覽及無障礙介面,點閱人次達288,570人次。
(4)校園e化歷程建置:持續以校園雲端選課系統分流機制,改善選課流量大增以致網路塞車問題,109年27萬點閱人次,較108年12萬人次,提升125%。
(5)開發校務e化系統: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完成「QR Code線上點名系統」追蹤學生到課情形,並建置「學生請假系統」,俾利學生線上申請防疫假。
2.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1)經濟不利學生應試負擔之減輕及入學率提升:累計報名費減免412人。減免人數由108年150人增加至109年152人。日間學制大一新生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比率已由108年9.5%,提升至109年9.9%,成長0.4%。
(2)滾動修訂就學協助機制補助要點,落實關懷本校具相對需求之學生:據以執行經濟扶助就學、學習拔尖勵學、職涯探索精進、跨域職能養成、團體多元共讀、文化涵養培育及社會服務培力等7大項子計畫,累計輔導3,024人次。109年補助1,189人次,相較108年1,024人次,成長16%。
(3)以外部募款基金永續挹注助學計畫:累計募款約737萬元,109年補助163人次,相較108年補助146人次,成長12%。
(4)以原住民生活適應與學習支持活動,建立友善校園環境:原資中心辦理18場活動、650人次參與,相較108年16場、500人次,參與人次成長30%。
3.提升教師素質及教學品質
除以目標1推動教學精進創新研發小組、教師社群及教學創新獎補助、辦理多元教師增能活動等措施提升教學品質外,其他成效舉隅如下:
(1)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及各類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制度:本校「教師聘任暨升等評審辦法」等法規業已增訂多元升等相關條文,並持續以各管道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實務研究與多元升等。另彈性薪資部分,109學年度計獎勵特聘教授2名(於不重複支領獎助金情形下,每月發給獎助金1萬元)。
(2)精進教學優良教師遴選機制:增加修課學生人數門檻等機制,以更公正客觀。另為提升計畫執行績效,持續推動遴選高教深耕績優教師,109年頒發獎勵金予各類優良教師共56人次,並公開表揚,以樹立教學典範。
(3)落實教師輔導及評鑑制度:除召開校教評會外,由各院辦理教師評鑑,確保教師專長與授課內容相符,以維護教師權益,提升教研品質。109年評鑑計19位專任教師受評,通過率為100%。
(4)運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增聘專兼任教師:為達調降生師比及減輕專任教師教學負擔之目標,通識中心及語言中心共聘任4位專任教師及12位兼任教師,開設76門通識、語文、程式設計等課程,修課受益學生達2,189人。
4.從進修教育到開放式大學
(1)強化終身教育學制之彈性
a.拓展生源及增進進修部學生修業之彈性:積極申請外加名額,持續以「國軍退除役官兵就讀進修學士班甄試」、「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招生,開拓更多社會人士生源及相關班制。此外,因應防疫,首次拍攝各系宣傳影片,辦理線上招生說明會及到北北基高中職招生宣傳16場;修正「學生抵免學分辦法」,將碩專班學分抵免年限由4年上修為10年。109學年進修學制新生總報到人數823人,報到率達95%,較108學年92.8%,成長2.2%。
b.首次針對進修學士班1至4年級在學生進行IR研究:以「學生學習動機、成果、滿意度與生涯規劃」為主題,進行 1,260份有效樣本之調查(約占總人數近6成),並將研究成果應用在改善招生策略、教學方向等方面。
c.軟硬體設備汰換更新:逐步更新臺北校區如語言教室、教學電腦、wifi設備、投影設備、體育場館等設施,維持教學品質並優化學習環境。
(2)拓展終身學習之推廣教育
a.持續開設東南亞國家語言訓練課程: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開設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課程共4個班次,學員88人,較108年成長約3%。
b.持續開設就業服務乙級證照班:109年開設5期,學員人數96人,與108年17人相較成長近5倍。109年有16位學員考取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證照。
c.開發多元化實用課程:新開設9班非學分班課程,總班次逹107班。
d.其他提升推廣教育效益之作為:與退輔會臺北市榮民服務處簽署就學合作備忘錄、改版更新推廣教育網頁,方便學員瀏覽及查詢各類課程招生訊息;訂定「推廣教育授課教師評鑑準則」、「推廣教育收費優惠辦法」等法規,提升教學品質及學員進修之動機。
5.學生校務參與情形:以學生參與校內各類重要會議為重要體現。全校涉及學生直接參與校務之行政及教學單位法規共67種,皆有明訂須有學生代表席次,並有提案、發言及表決權(詳如另行檢附之「提升高教公共性」學校自我檢核表)。根據統計,學生占各類會議中代表比例介於3%至40%之間,高於10%以上的會議共有39項,占20%以上的會議則高達20項,顯現本校在學生參與校務治理上,給予學生極高的民主制度權利,為本校落實校務公共性的具體成效。
6.亮點特色
(1)首次導入單一登入系統(myNTPU),提供師生更即時便利之資訊服務:採取自行開發及導入網頁新技術,結合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 RWD),整合教師及學生歷程系統功能及多組帳密,建置單一簽入系統,於109年10月正式上線,至12月底點閱次數達18,332餘筆。
(2)執行多元議題校務研究專案,促進研究成果回饋校務發展:委請教研人員,運用資訊中心建立巨量資料之基礎,執行8件重要辦學面向之專案研究。研究成果建議事項已回饋相關單位,作為校務精進之參考。執行成效舉隅如下:
a.校務研究計畫「大學生心理健調查分析:2017-2019」期末成果報告建議本校推動全校性學生輔導工作委員會組織籌設,參採之具體作為包括推動制定本校「學生輔導工作暨校園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委員會設置要點」等。
b.校務研究計畫「社團參與對未來職場表現之影響」成果報告建議事項參採之具體作為,包括:修訂畢業生流向調查問卷內容且自109年度起實施,有利業務單位蒐集更豐富、完整的業務資訊,促進後續相關校務研究推動。
(3)精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與職涯輔導機制
a.新增社會培力增能、職涯導師及職涯積分計畫:以社會服務培力計畫,奬勵學生投入志願服務,就服務及領導進行社區或組織社會培力,109年26人次參與達,滿意度達4.38;與企業或公部門合作,推動職涯導師及職涯積分計畫,藉由參與職涯檢測、工作坊及講座等累積職涯經驗值,以職涯導師落實理論與實務結合之學習目標,109年參與達94人次,滿意度達4.46。
b.提供原民生家教式課業輔導及強化安心就學措施:依據原民生個別課業需求,實施家教式課業輔導,109年輔導時數152小時,較108年90小時,成長69%;此外,各類獎助學金高達100人次申請、總補助金額達39萬1,000元。
(4)以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及三峽校區課程之精進,拓展終身教育基地
a.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招生:109學年度申請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方案(以隨班附讀方式)招生名額74名,共131人報名,錄取66名,較108學年錄取39名成長69%,且為國立大學(隨班附讀)中錄取及就讀人數最多。
b.三峽校區推廣教育課程之精進:藉由三峽辦公室搬遷擴建及同仁進駐,深入瞭解在地居民需求,開發各類多元化進修課程。109年開設4個班次、學員46人,較108年1班、13人,有顯著成長。
目標4「善盡社會責任」
1.形塑在地社會實踐永續推動平臺
(1)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之運作與相關計畫之推動:依原定計畫目標,共召開五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推動委員會與USR Hub工作會議,討論USR Hub實體空間規劃方向外,亦針對高教深耕計畫申請、核定結果與各計畫經費分配案交換意見,並確立將「推動人文社會關懷,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列於本校110-114年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重點,據以推動。
(2)USR Hub實體基地之建置:設立於三峽校區行政大樓地下室原餐廳空間,並經設計師完成初步規劃,預計於110學年起開放進駐使用。
2.拓展在地學習資源、強化社會實踐動能
(1)持續鼓勵開設USR特色課程:為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進行跨界的教學與行動,其USR課程授課時數依「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課程補助要點」,以1.5倍計算,109年開設39門USR特色課程,較108年30門,穩定提升。
(2)持續鼓勵組成USR教師社群:109年補助5組USR教師社群,41位教師參與,辦理27場交流活動,參與達688人次,社群教師對於社群具強化教學知能之認同度4.3分,較108年4.2分有所提升。
3.亮點特色
(1)形塑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為樂於標竿學習並積極協調的組織
辦公室由執行長帶領,鼓勵成員持續運用各式管道自我精進,並參與校外交流或增能活動;各子計畫遭遇跨單位業務執行困境時,則居中協調以促進各計畫順利推展,發揮整合與協助計畫成長角色。執行成效計有:
a.設立跨計畫共用雲端行事曆,提供各計畫與校外相關活動資訊交流平臺。
b.踴躍參與各校際或跨界活動,包含:四校USR聯合交流會、元智大學、清華大學等校舉辦USR或永續相關工作坊、發表會或論壇等活動,亦赴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參與大學永續或社會責任主題活動,吸取他校經驗。
(2)首次推動USR師生共學社群,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實踐社會責任
鼓勵教師結合與在地議題、社區實作等相關主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進行跨界的教學與行動以回饋在地及服務弱勢族群,使學生兼具專業學識涵養及關懷在地議題之胸襟,同時不忘投入行動實踐。執行成效舉隅如下:
a.共補助4組社群,35位師生參與,辦理23場交流活動,參與達234人次。
b.食農教育體驗與實踐共學師生社群:由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方珍玲老師指導,藉由邀請食農教育之產業界人士,實際參觀訪問在地產業(甘樂文創之禾乃川國產豆製所或茶山房肥皂文化體驗館等),以深入瞭解其運作及所遭遇到的困難,提升師生在食農教育之知能與在地實踐。
c.北大地區長者運動大學城之實踐研究師生共學社群:由社工系王明聖老師指導,以北大特區的運動中心為實踐場域,由教師帶領休閒運動學系、經濟系及社會學系等師生,結合恩主公醫院設立於北大校園內的健康學苑,配合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所推動的運動即是藥物(Exercise is Medicine, EIM)概念,及崇越運動中心訓練大學生成為長者的運動指導員,與在地運動、醫療場域合作方式,共同推動北大成為長者復健、運動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