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高等教育深耕主冊成果
本校為全臺及全球最完整海洋領域特色之大學,海洋領域之產官學研並進,並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海洋產業人才培育搖籃。本校透過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向下持續精進推動以下4大面向:落實教學創新、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
(一)落實教學創新
執行摘要
持續以學生為本並進行整體教學品質提升與課程翻轉改革,其中含括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設計、鼓勵教師運用智慧載具及行動科技同步互動功能於教學以提供學生數為學習、精進學生程式能力及人工智慧知能以培育學生富有邏輯思維及資訊核心能力、強化學生中英文敘事力、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參與產業實踐學習中及提供教師相關教學支持措施。
執行成果
- 提升學習成效:教學運用雲端學習平臺109年較108年成長約1.43倍。跨校磨課師採用4門課程,修課學生數226人。本校自行開發「認識二十一世紀的綠金-藻類」海洋特色之磨課師課程,並以微學分採計,修課學生共75人。推動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數位學習計畫,109年完成修課共685門。行動載具融入教學參與教師數33人比108年(21人)上升1.57倍且學生參與情況上升至1,770人是108年1.8倍,產出智慧教學模組15件、學生實作作品263件。參與探究與實作導向課程之師資培育生占全校師資培育生73%。完善課業輔導措施基礎課程180班、專業課程大幅成長為72班。另持續推動程式語言學生社群及特殊選才自學計畫。
- 強化專業實務:大一產學巡禮課程17個學系開設,占全校學系約77%。傑出校友開設通識課程118人修課。「大學生暑期學習實務體驗計畫」109年120件較106年58件成長超過2倍。推動三階段實習,深化實習制度。建立產學共同培育人才機制, 109年拓展「海洋工程」面向,與萬濠船舶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啟動「離岸風電維運人才培育機制」。另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培養海洋能源開發與測試場及海洋海事工程科技研究專業人才;亦與台灣世曦工程培育港灣與海洋工程科技及人工智慧應用海岸工程等項目專業高階人才。
- 培養關鍵能力:109年度建構跨領域課程模組共5組課群,27位教師參與,學生共1,005人次。舉辦創客培訓工作坊19場次,約266人次參加,輔導9組創業學生團隊,其中學生創業團隊「海洋廢人」更獲得教育部 U-start 補助新台幣 35 萬元,並入選第二階段績優團隊,獲30萬元創業獎金。程式語言基礎必修課程108學年第2學期全校修課人數達大學部學生約90%。開設「人工智慧導論」選修課程,修課人數71人,亦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辦理海洋文學創作活動,參與人數約達206人次。樂水社及鋼琴社更代表本校榮獲109年度全國大專校院績優社團評鑑雙特優殊榮。
- 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與實務經驗:教學觀摩開放課堂共40場次,86位教師參與觀摩。獎勵數位教材分級開發共19教師參與且首度辦理課程抽象概念之具體教學模式教師競賽活動。109年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本校獲得1面金牌獎、3面銀牌獎、1面銅牌獎及「第一屆國家農業科學獎」雙料獎項,研發成果使臺灣成功從歐盟漁業黃牌名單除名並仍持有400億元的遠洋漁業利益。109年教學實踐研究先導養成計畫」共16位教師參與。
https://reurl.cc/a556EZ
(二)發展學校特色
執行摘要
持續於海洋產官學研各面向領域發展,如:研發海洋特色研究、推動全校特色海洋教育及海洋教材、推廣全民海洋意識、培養學生海洋素養、培植水域運動特色學生社團、接軌國際海洋產業,致力跨國教研合作,朝向「以海洋為主體的教學卓越與研究頂尖國際一流大學」發展願景努力。
執行成果
- 培育海洋專業人才:本校為海洋領域教學單位最齊備完整,共34系所,持續推動校級大一必修海洋特色課程「海洋科學概論」、院級海洋特色概論課程「水產概論」、「海洋學」及「海洋工程概論」等,開設課程之學院數占本校學院71%,109年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出版「海洋科學概論暨其時代議題」專書。
- 推廣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科普宣導系列講座共辦理36場次,共5,322人參與。發展海洋職業生涯試探教學以促進國人理解生活與海洋的關聯性,並辦理35場次推廣講座,參與人數約共3,032人次。另舉辦海洋系列相關活動,如:「2020年第5屆海洋法政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聚焦探討離岸風電的政策、法律、經濟與風險」,約共120人參與;辦理2020海洋獨木舟與SUP體驗營共50梯次,參與人數約3,700人次;海大海洋日活動共約2,600人次參與。
- 致力跨國教研合作:與全球119所學校及機構簽訂跨國國際教學研究之合作合約,並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及校級「海洋工程綜合實驗研究中心」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五大以從事海岸防護或各類海事工程模擬測試,亦成立校級「延平水下科技研究中心」以協助校內及校外各單位進行潛艦、螺槳、魚雷的高精密測試及也同時協助國家完成各種水下科技開發。
https://reurl.cc/AggGYd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執行摘要
持續於高等教育公共性注入高度協助及影響力,並更加完善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協助機制,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降低校園生師比例,保障教師權益,辦學資訊透明公開、明定學生代表參與學校會議制度及發展終身學習管道。
執行成果
- 完善輔導:提撥當年度學雜費收入總額超過20%以上之校務基金做為「學生公費及獎勵金」共5,422,105元。學習輔導措施平均每位學生獲17,380元獎助學金,金額較108年平均增加約6千元。109年度原住民兼任行政助理助學金核發261人次,共計1,628,198元。
- 生師比下降:日間學制生師比為16.25,研究生為4.05,全校生師比則下降為18.1。
- 辦學資訊公開:開創教學品保結合校務研究,明定學生校務參與制度,於網頁公開本校辦學資訊。
https://reurl.cc/3NNdWR
(四)善盡社會責任
執行摘要
建立並致力完善整體教師獎勵措施,鼓勵教師規劃課程設計連結場域實踐,使傳統文化永續及生態復育發展;另亦持續進行跨校跨國合作,導入日本地方創生經驗與轉譯機制,以及強化教研資源共享以深耕在地,並善盡海洋教育責任。
執行成果
- 深化教學實踐場域:109年本校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教師共18名獲得彈薪,總金額達1,776,000元。共開設傳統漁村文化傳承課程25門及750人參與,透過在地故事以行銷在地文化及品牌。另亦推動新住民文化交流,共完成6本作品。此外,亦協助在地漁會打造電商平台,使109年第一、二季銷售額較106年進場前增加20倍。
- 強化教研資源共享:海洋環境教育結合種苗繁殖放流,約共放流5000尾花枝苗及1萬顆花枝受精卵。另以遠距視訊了解日本地方創生模式,共28位師生受益。為推廣海洋教育,仍持續辦理海洋特色相關教與學活動,如148人高中生參加、辦理20場次大學與高中教師社群增能會議、及開放民眾參觀本校國家級海洋特色實驗室共74人參與。
https://reurl.cc/o99O33
109年高等教育深耕主冊亮點
一、教學創新
(一)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成果導向推動課程計畫
運用資訊科技教學
教師教學融入行動載具或科技設備,創造新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專注力與興趣,並將學習成效以成果導向呈現,109年度參與教師數33人比108年(21人)上升1.57倍,且學生參與情況亦大幅上升至1,770人是108年1.8倍(108年約977位學生參與),109年教師積極推動產生實作作品,共計產出智慧教學模組15件、學生實作作品263件。
說明:電機系學生實作「距離開關四驅車」作品。
說明:電機系學生實作「智慧城市-感應式紅綠燈」作品。
探究與實作導向課程
以培養師資培育生在教學專業上多元敘事能力為主軸,以做中學之理念,讓學生在參與的行動中逐漸成長,107年參與師資培育生22人,108年成長為60人,109年甚至達83人,109學年第第一學期參與探究與實作導向課程之師資培育生已占全校師資培育生73%,109年分別產出實作作品及專題報告173及95份,以及辦理探究與實作教學設計與演示競賽。
說明:師資培育生針對國中一年級課程,透過日常生活實例來設計教案。
說明:師資培育生至仁愛國小,以親自設計之教案,實際執行教學演示。
推動總結整合式課程
教師引領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以實作作品及產品開發為主要學習成果檢核,109年以學院為核心,共開設39門課程,參與學生1,323人次。全校大部分學系皆有開設總結性必修課程,如資工系、機械系、通訊系、光電系、河工系、海工系、文創系等大學部課程要求「專題研究」、「專題研究與實作」為必修課程,培養專業必修核心能力到實作成果產出,且舉辦大型專題競賽展現學生學習成果。109年27位教師籌組跨院系之5組主題式課群,以競賽模式進行總結性課程檢核,參與學生1,005人次。
說明:造船系學生於結構力學實驗課程,進行義大利麵造橋負重競賽。
獎勵專業學科應用競賽
以競賽培養團隊合作及提升學習動機,促進專業成長,109年學生參與校外競賽得獎者至少19隊,其中本校資工系學生參加台灣賽區「第45屆國際大學程式設計競賽亞洲台北-新竹站」,今年競賽成績破校史紀錄,依據每校最佳成績排序,本校排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台大、交大、清大,以及電機系學生參加「2020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以「水下立體視覺應用於AI養殖漁業」榮獲智慧機器組第一名,表現亮眼。
說明:資工系學生參加「第45屆國際大學程式設計競賽亞洲台北-新竹站」,校排名全國第四。
說明:電機系老師帶隊參加「2020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智慧機器組」榮獲第一名。
(二)強化學生專業實務
鏈結學生職場能力計畫
開設產學巡禮導論及產業接軌課程
各學系大一開設系級海洋特色課程,建構學生學習地圖,109年度共17個學系開設35門,開設學系數占全校學系約77%,總計修課學生2,051人次。大二至大四安排業師進入學校授課及業界實務參訪,109年度開設離岸風電產業講座、通訊產業接軌企業講座、航運產業講座等產業接軌類型課程共35門,修課學生1,573人次;企業參訪共40次,參與學生共751人次。
說明:由業界工程師帶河工系學生參訪噴圖工廠,實地瞭解場域特性及加工流程。
辦理校友經驗傳承講座
由本校校友服務中心策劃「傳承與創新—王光祥講座」通識課程,邀請本校各領域傑出表現之校友返校分享其求學、創業之經驗,109年修課人數118人,以校友領袖菁英啟發在學學生對於未來的發展更多的思考及規劃,並辦理交流式見面座談會,開拓國際視野豐富職場生涯。
說明:傳承與創新-王光祥講座。
機關企業與學校共同設計課程
本校與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合作,以業師講授、企業參訪及證照考試檢核,就關稅實務面為出發點,開設「通關實務」課程,並鼓勵學生參與證書檢核,如109年「保稅倉庫、免稅商店及物流中心自主管理專責人員證照」共85名學生參與測驗77名學生取得證書,通過率90.59%;「優質企業供應鏈安全專責人員證照」70名學生參與測驗皆取得證書,通過率100%,提高學生進入職場競爭力。
說明:保稅倉庫、免稅商店及物流中心自主管理專責人員證照考試。
(三)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全人教育素養計畫
提升海洋與人文素養
持續提升海洋與人文素養,透過辦理海洋人文相關活動以激勵學生對整體海洋人文提升興趣。其中,辦理海洋文學創作活動,整體參與人數近達206人次,如:海洋愛情詩徵文「為你寫一首情詩」、兩岸海洋文化交流演講朗讀文學作品活動、駐校作家之海洋文學講座活動及優質化語文通識演講。
說明:第九屆海洋文學獎新書發表會。
強化學生中英文敘事力
持續提升學生中英文敘事能力,以達我國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目標,如持續推動大一學生線上互評寫作平台完成中英文寫作練習,大一學生約完成近2,600篇中文寫作及英文寫作練習平均成績亦達81分;此外,學生於海洋英語字彙比賽、海洋英語導覽短片競賽、海洋英語家具競賽及海洋英文讀本閱讀競賽中,亦大放異彩並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之動機。
說明:第四屆英語字彙王頒獎典禮。
發展學生多元社團培養獨立性與創造性
鼓勵學生參與多元社團以增進自身整體軟實力,進而有機會於未來生涯中培育出獨創之斜槓力,如:本校學生社團持續輔導學生富有領導、管理及人才精英培育等相關能力素養,亦於109年全國大專校院績優社團評鑑或雙特優殊榮。
說明:本校光畫社於全國大專校院設展。
(四)推動教師教學創新
建立教師溝通管道
拓展教師溝通管道
推動「師說」計畫
由教務處教學中心拜訪本校教師,以新進教師優先,109年度共拜訪36位教師,了解教師教學需求及需要協助的方向,提供適合的創新教學方法或媒合教師跨域合作,建立教師溝通管道與信任。
建立教師教學網路客服平臺
成立「臺海大teacher+」line@網路客服平臺,提供本校教師即時諮詢教學相關問題的管道,校方亦可經由網路平臺傳遞教學創新研習資訊及教師權益,有效建立教師溝通橋樑,109年已加入該平臺之教師271人,已占本校教師約60%。
說明:建立專屬教學網路客服平臺,提供教師即時諮詢問題之管道。
(五)提升教師實務經驗
深化同儕學習制度
落實教學觀摩機制
本校修訂「教學優良教師遴選及獎勵辦法實施計畫」,要求校級教學優良教師候選人需開放課堂及參與教學觀摩。建置教學觀摩資訊系統http://academics.ntou.edu.tw/TDIS/,提供全校教師觀課資訊,109年共開放課堂40場次,86位參與教師觀摩,引發教師多元教學思維與技巧。
說明:歷年教學觀摩統計表
說明:示範教師於課堂中利用Kahoot融入教學,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觀摩教師更多創新的教學思維。
執行飛鷹翱翔計畫
經由資深教師支持新進老師,促使新進教師早日在教學、研究、服務及輔導等領域適切發展,109年12組,共計25位教師執行本計畫。108年增列飛鷹翱翔第二階段教學精進計畫,執行完畢第一階段後可於授課期間擇一門課程申請補助,109年共2位教師提出申請,補助新進教師課程所需之教學資源,以協助其適應教職生涯。
說明:歷年參與飛鷹翱翔計畫人數統計表。
二、學校特色
(一)培育海洋專業人才
奠基海洋特色發展
拓展海洋特色發展
本校為全球最完備之海洋領域大學,共有34個系所海洋領域教學單位,逾75%系所皆與泛海洋領域直接相關,除近年來本校增設校級一級編制單位「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海洋中心」及「海事發展與訓練中心」,亦順應時代產業發展趨勢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發智慧化養殖管理系統等,進而結合教學與研究,成為「海洋產業人才」重要培育搖籃以海洋產業應用推廣與人才培育扮演龍頭地位。
說明:海大AI中心主任王榮華教授首次呈現結合AI人工智慧及影像處理成果。
(二)成為海洋教育智庫
推廣海洋教育科普知識
辦理全國海洋教育推廣活動以扎根海洋意識
身為海洋之子一份子的臺灣,海洋教育為我國重要國家政策。本校肩負推廣全國海洋教育之責,持續充實建置海洋教育長期資料庫及網路平台以利做為培育台灣海洋專業人才發展趨勢分析各項層面,並持續積極辦理海洋教育相關活動,如:全國海洋教育推廣巡迴活動共36場次近5,300人參與;全國海洋教育週共計辦理10場推廣講座近550人參與;另亦於全臺各縣市及各學校機關進行8場次之巡迴服務並協助在地地方政府發展海洋教育。
海洋職涯試探教學
透過長期建立之海洋教育網路平台及海洋教育資料庫,借重其中各層面相關海洋教育資訊,以利規劃設計相關海洋教育教材課程,如:國小海洋職涯融入生涯教育教學包,其中內容富含生動活潑有趣之動畫影片及教案,使學習者對海洋職業擁有更正向價值觀。
(三)致力跨國教研合作
研發海洋智慧技術
精進海洋人工智慧技術
為順應整體AI智慧大環境趨勢,本校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以推動智慧海洋各項研究、關鍵技術及產業發展,希冀透過AI人工智慧能使整體海洋各項研究及產業更加卓越優化,如人工智慧中心與本校養殖系研發「智慧化養殖係系統」以使未來養殖業上能成本降低、漁獲量大幅提升;此外,亦與日本OKI-COM公司合作外,亦搭配AI視覺相關技術進行水面影像偵測,使整體漁業運作更加安全無虞。
研發無抗無毒水產養殖
未來養殖技術正努力朝向無抗無毒技術發展,以供海產食物量充足無虞外,亦達未來養殖之重要里程碑,如本校生命科學院教師團隊積極發展SPF蝦苗與健康魚苗之遺傳育種及平台開發,希冀未來能打造國內第一品牌之健康種苗採購平台,進而亦大大提升臺灣整體水產種苗於國際間之競爭力。
三、公共性
(一)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招收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機制
召開全校各系弱勢招生會議
針對弱勢招生進行交換意見,以獲得全校各學系辦理弱勢招生的想法,並達成弱勢招生試務工作及招生宣傳的共識。
偏鄉高中友好聯盟、大學生攜手高中弱勢陪讀
針對鄰近偏遠地區高中學校如金山高中、雙溪高中建立友好聯繫,定期舉辦分享座談會與校長交流會,建立區域內夥伴高中合作模式。另與基隆市立八斗高中合作,八斗地區因人口外流嚴重、在地漁業經濟沒落,留在本地就讀八斗高中的學生多為社經條件較差、家庭功能彰顯不彰的弱勢學生,藉此方案,由本校優秀的大學生進入八斗高中陪伴弱勢高中生課後學習,給予支持與協助,幫助在地弱勢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機會。
說明:本校教育研究所及基隆市立安樂高中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暨實驗室」,以STEAM理論為基礎共同推動動力船舶、遙控帆船及相關船舶創客教具開發、課程發展及培訓教師以及海洋科普之推廣。
高中弱勢招生講座
本校持續積極努力於弱勢扶助上,以下為各項推動辦理活動:弱勢招生宣傳共辦理21場次,對北北基友好高中學校或弱勢學生較多的高中學校,進行重點宣傳以提供弱勢入學招生訊息;共辦理5場次高中蒞校參訪及弱勢招生宣傳,高中學校想了解弱勢入學相關措施,親臨校園進行參觀與了解,本校會予以接待並充分說明弱勢入學措施,並提供弱勢入學文宣供學生及老師參考;109年於北北基地區共參與12場次大學博覽會弱勢招生宣傳,使大眾了解本校弱勢入學措施,並以生動活潑介紹各項弱勢優惠及入學方式;本校由各專業教師積極至全臺各各高中學校進行弱勢招生宣傳,並介紹亦提供本校提供之璞玉獎助學金計畫及生活補助,以使同學了解至本校能夠安心無虞就讀及度過大學生活。
提撥助學專款及建立基金募款及永續性助學專款機制
助學專款提撥及基金募款機制
由校方提撥當年度學雜費收入總額超過20%以上之校務基金做為「學生公費及獎勵金」辦理學費減免暨就學獎補助及宿舍住宿優惠等措施,並透過生活助學金、兼任行政助理助學金等,提供學生做中學之機會;同時亦多元化募款設立弱勢學生就學獎學金以實際減輕學子經濟負擔。基金募款皆依「校務基金募款辦法」、「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接受法人或私人捐贈獎學金作業要點」辦理。所成立之獎學金型式包括:留本獎學金(每年以其孳息為獎、助學金發放之用)、專款專用獎學金(指定專款用於特定獎學金)、小額捐款獎學金(如啟航還願獎學金,係接受校友、教職員工及社會善心人士之捐款成立)。
提升弱勢學生獎助學金規模
本校每年度由校務基金編列「學生公費及獎勵金」,其中約6成用於補助弱勢學生獎助學金,獎助項目包括學生急難助學金、學生生活助學金、住宿優惠、特殊教育學生獎助學金、清寒學生獎學金、原住民清寒學生獎學金。另為協助校內原住民學生就學,並透過職場體驗培養其服務學習精神,106年度開始新增原住民服務學習助學金,為原住民籍學生特別開設系列輔導,提升本校文化之多元性。
永續性助學專款機制
「本校關懷弱勢學生安心就學助學金」自107-109年度以來,共募款1016萬元,作為執行弱勢計畫之獎助學金專用,定期由本校校友服務中心向基金會及校友募款。
說明:本校109年捐資興學致謝典禮,感念本校73位校友及企業捐資者對海大的耕耘與支持,並提供本校學生獎助學金及實習機會。
(二)辦學資訊透明開放
校務研究發展計畫
持續落實完備本校整體校務專案管理能力,不定期辦理大數據分析人才培育相關講座活動等以精進大數據相關能力素養,並整合完備全校教務、學務、研發及校務行政整相關面向資料以全面完備本校健全資料倉儲,使整體辦學資訊平台模組建立完備。透過以上不同面相資料,可於校務、學務、研發及校務行政上發展推動相關方案,使治校更加順利完備,進而能大幅強化本校治校自我管考能力。此外,亦可鏈結高中職校端之學習歷程資料,使本校招生更加專業化更加聚焦,使整體教與學更加適性對焦。此外,本校亦將教學品保結合本校校務研究,使整體品保專屬資訊擁更加完備佐證資料。
四、社會責任
(一)鼓勵教師實踐場域
活化課程符合場域
傳統漁村文化復興運動
以培力社區為基礎,進行傳統漁村文化活動:辦理「八斗龍舟文化復興工作坊」,透過傳統文化提升在地價值及在地認同,發揮文化價值,共計25位居民參與;協助在地協進會開設藍海工作室並開始對外營運,開辦「薯榔染布種子進階培訓班」,教導及推廣海水染作品,透過海水染布作品,讓更多人看見八斗子漁村的美好價值,促使地方文創產業重生;109年度已辦理25門薯榔海水染觀光課程並有752人參與,用在地故事方式行銷在地文化及品牌。
推動新住民文化紀錄
推動八斗子漁村新住民文化交流紀錄: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漁村新住民女性生命故事的採訪及繪本製作,促使學生深入瞭解在地新住民,進一步產出圖文作品,讓學生理解不同族群存在的自尊、驕傲與個人價值,也藉此更加認識屬於八斗子漁村樣貌,並完成6本圖文作品。
(二)支持跨校跨域合作
建立跨校共學機制
強化產學合作模式
協助漁會打造電商平台,提高學生駐留場域意願:海大師生透過拍攝創意行銷影片、經營部落格及設計基隆區漁會的電商平台,協助漁會推廣在地魚貨。使基隆區漁會109年第一、二季銷售額較106年進場前增加20倍,同時為至漁會實習,增加學生對當地產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畢業後留駐在地機會。
增加海洋生技經濟產值,提高學生駐留產業意願:透過知識播種及人才導入,將具備專業知識的海大學子與企業鏈結,完成3項藻類產品技術移轉。讓海大人才與國內產業深耕鏈結,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開發海洋生物復育技術
復育海洋生物資源、九孔鮑產品開發:獲得2項發明專利,包括「附卵器」及「放流裝置」,可讓花枝產卵在新型模具上,容易拆卸和調整附卵器,提高工作效率也避免受傷。並每年放流5000尾花枝苗及1萬顆花枝受精卵,海洋環境教育結合種苗繁殖放流,增進北海岸漁業資源。109年漁民看見本校復育花枝成效,便主動將花枝誤產在漁船、漁具上的花枝卵轉交給海大進行孵化育成,代表漁民已有保育復育的觀念。為解決九孔鮑產季問題,避免產期過度集中,導入業界技術支援,與「台灣鮑魚-東北角 福鮑」共同開發泡麵乾料包,提升農產運銷效率,提升國產品競爭力。
優化藍眼淚生態教育基地
優化藍眼淚生態教育基地、龍蝦資源調查:藍眼淚生態教育基地建立後,持續利用地方既有研究題材協助地方發展。除了持續研究藍眼淚,穩定培養夜光蟲數量,協助連江縣政府提供給馬祖藍眼淚生態館體驗區展示外,更協助連江縣交旅局普及藍眼淚相關知識,辦理演講藍眼淚知識講座,協助提升當地旅遊業競爭力;於馬祖海域地區進行龍蝦資源調查並開發龍蝦幼苗飼料,本年度(109)已接收回報捕捉次數為15次,品種含有青龍、波紋龍蝦、日本龍蝦等,且完成幼苗飼料開發,進入試驗階段。
跨校跨國合作機制
進行跨校交流,場域實踐分享: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辦理跨國學生工作坊(八國),由種子學生以全英文方式將日本、臺灣地方創生經驗進行簡報與跨國交流,強化國際推廣能力;與北聯大系統學校執行USR計畫之團隊共同發表,促進跨校、跨團隊之合作交流,透過不同領域實踐SDGs的方式,發掘共同實踐永續目標合作可能性。
導入日本地方創生模式:透過日本執行地方創生多年、經驗豐富,本校與日本夥伴合作,舉辦種子培力工作坊,以遠距視訊方式,邀請日本產官學專家,就半農半X及地方創生等議題分享經驗。共計28位師生受教獲益,提升地方創生的概念。
導入臺日聯盟提升跨國合作:參與台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含臺日大學聯盟電子報),提升與日本夥伴學校合作深度,及台灣夥伴學校合作廣度,持續推動跨國之USR合作模式。
(三)推進地方永續發展
建立地方創生學苑
開辦海洋特色活動
為促進基隆地區高中職生具備海洋觀,109年辦理1場次特色海洋教育活動,針對海洋魚類、養殖、科技及運輸等主題,安排參訪實作等課程計88人參加,另各學系依不同屬性辦理暑期海洋特色營隊1場次60人參加,總計2場海洋特色活動,共148人參加。
開設海洋系列課程
包含海洋探索課程、海洋人文科技課程與海洋科技課程。海洋探索課程為本校與新北市立秀峰高中合作開設,由本校教師赴高中端授課,修課人數共計110人。海洋人文科技課程為本校與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合作開設,由高中生前往本校教授實驗室上課,修課人數共計20人。海洋科技課程為本校與國立基隆高中合作開設,包含教授前往高中端授課及高中生進入本校實驗室實作課程,修課人數共計28人。
高中教師社群增能
由本校及高中職教師共同成立數學、生物、通識等學科之教師社群,1年共辦理20場次社群增能共備會議、高中職教師參與社群人數達342人次,提供高中職教師增能及溝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