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防疫中心全球研究:新冠肺炎死亡率與檢測數及政府效能相關
新冠肺炎在全球已造成超過1500萬人感染,超過60萬人死亡。面臨全球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屢創新高,台灣也可能面對疫情再次來襲的風險。「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由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臺北榮總三個單位共同組成,由郭旭崧校長擔任中心主任、楊慕華副校長擔任總計畫主持人、連加恩博士擔任副執行長。中心將進行「臨床病理、藥物研發、檢測與檢疫、公衛與流病、心理與社會、國際合作」等六大項目研究,並提出建言,希望替台灣未來防疫超前部署。第一項研究成果就是利用全球大數據找出新冠肺炎死亡率相關因素。
陽明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吳俊穎所長表示,研究團隊分析169個國家、75億人口的跨國全球大數據發現,新冠肺炎檢測數越多、政府效能越好、人口結構越年輕、病床數目越多、交通越不便利的國家,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越低。但檢測數目的效用,隨著各國情況差異,所能發揮的效用也就不同。研究團隊發現,政府效能越差、人口結構越年輕、病床數目越少的國家,若增加新冠肺炎檢測數目,才能更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反之,則不一定能降低死亡率。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梁立霖助理教授表示,在分析的全球169個國家中,依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台灣的政府效能排行前14%,65歲以上人口比例排行前23%,病床數目排行為前16%,因此台灣屬於政府效能較好、人口結構較老化、病床數較多的國家。至於台灣進行新冠肺炎普篩,是否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病患的死亡率,尚需進一步分析。
梁立霖教授說,各國新冠肺炎死亡率平均值為3.7%,在高所得國家的死亡率甚至高達4.9%,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高所得國家的人口結構較為老化,但台灣死亡率卻僅有1.5%。因此台灣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在不同組別分析之中,均低於模式預測值。台灣的政府防疫措施、人民的自我健康管理、以及醫療體系的優質照護,都可能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院轉譯研究科主任的吳俊穎醫師表示,研究團隊建立相關預測模式,可以成功預測全球各個國家接近八成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最近許多關於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研究,集中於病患層級,發現老年人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共病症病患死亡率較高,但這樣的研究受限於研究人數較少,代表性有所不足,因此研究團隊透過跨國全球大數據,系統性地找尋預測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相關指標。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ature系列雜誌《Scientific Reports》,研究成果可以做為全球政府面對疫情,是否應該進行普篩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