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長庚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長庚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冊計畫」109年成果年亮點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成果:

1.臨床技能模擬中心持續辦理物理治療行為風範OSCE測驗、考官共識會及考官培訓工作坊,並編修試題。另辦理醫學院各系臨床技能訓練課程,與舉辦3個全天的VR及臨床推理虛擬病人工作坊,以推動臨床能力測驗師資培訓課程。另外本校也推動「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及大學部的「老年健康照護」及「跨域長期照護」微學分學程,以發展高齡和長照跨領域創新教學課程。

2.臨床試驗學程、生技產業學程、暑期跨域學程共聘用業師達123人次,並以企業參訪、座談會等方式,讓學生提前體驗職場環境,激發學習熱情與動機。

3.師生創新創業出團數達57(248人次),包括各式創業/創新企劃、創意提案比賽(資訊、電動車、物聯網等)、商品設計、創課與跨領域創新、創新技術博覽會、國家新創等,大部分團隊並獲得獎項。

4.推動人工智慧微學程,109-1首先開設大一必修「人工智慧概論」、「人工智慧的產業應用」課程(13個學系,575),與「人工智慧之醫技應用」、「借力使力人工智慧」等選修課程。109-2將續開5門大一必修人工智慧概論/產業應用課程(9個系,521),做為下一年度開設進階、跨域應用等課程的基礎。

5.109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正式開始辦理「長庚跨域人才培育計畫」,開設「批判性思考:品德與幸福」與「英文專修學習」兩門課,110年度將加開「青年領袖論壇」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英文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培養修課學生跨越學思視野與深度思辨能力。

6.辦理兩場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台(UCAN)教師研習,於1099月對973位大一新生做問卷,並進行分析。

7.辦理各式教學增能研習或工作坊,除了4場優良教師觀摩之外,還包括遠距教學、數位課程製作、著作權、學術倫理、全英文教學、108課綱、教學實踐研究等主題,共19個場次、1249人次。

8.補助辦理21個教師成長社群,共205人次。

9.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09年度通過8(申請31)110年度申請24件。

10.在推動區域高中聯盟部分,共舉辦13個營隊或課程,參與學生共810人次。

亮點:

1.臨床技能模擬中心持續辦理OSCE測驗、考官共識會及考官培訓工作坊,並編修試題。另辦理醫學院各系臨床技能訓練課程,與舉辦3個全天的VR及臨床推理虛擬病人工作坊,以推動臨床能力測驗師資培訓課程。整體目標為推展跨領域臨床醫療模擬訓練,並設計創新教學課程及種子教師培育,培養次世代醫學院學生足夠的臨床技能;達成學校及臨床課程的銜接,使將來的臨床實習或就業環境無縫接軌;發展出具有長庚特色的醫學人文教育,以紮實的人文社會學科訓練,強化解決各類醫療實務問題之相關技能與實踐力。

2.推動「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及大學部的「老年健康照護」及「跨域長期照護」微學分學程,以發展高齡和長照跨領域創新教學課程,如透過體感復健系統研發工作坊,可以讓不同領域的師生不斷地討論和修改程式參數,開發出具創意的復健遊戲軟體、透過長者活動設計與帶領,讓往後他們去到社區可以更有自己想法、把上課的學習經驗帶入社區。

3.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正式開始辦理「長庚跨域人才培育計畫」,配合本校「大學部優秀新生獎助學金辦法」,提供榮譽學程課程,透過資深教師在知識上的傳授及出國交換的實習機會,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並培養與時俱進的世界觀。為落實本校「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課程的亮點著重學生的品德教育,培養領導統御、跨域學習及國際移動之能力。109-1已開設「批判性思考:品德與幸福」與「英文專修學習」兩門課,110年度將加開「青年領袖論壇」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英文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培養跨越學思視野與深度思辨能力。

4. 推動人工智慧微學程,109-1首先開設4門工學院/醫學院大一必修「人工智慧概論」課程(11個學系,478)2門管理學院大一必修「人工智慧的產業應用」課程(2個學系,97),「人工智慧之醫技應用」、「借力使力人工智慧」等選修課程,109-2將續開5門大一必修人工智慧概論/產業應用課程(9個系,521),做為下一年度開設進階(如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Python 程式設計等,主要供非資訊專業同學修習)、跨域應用(如人工智慧於檢驗醫學的應用案例、人工智慧於醫學影像的應用、人工智慧於健康照護應用等)課程的基礎。

5. 辦理兩場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台(UCAN)教師研習,於1099月對973位大一新生做問卷,輔導他們進行職業興趣探索,診斷學生在各個職涯類型興趣分布強弱,並進行其於專業科系的對應核心能力分析,俾利教師應用於教學的改進,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發展學校特色」

成果:

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李坤穆副教授長期投入合成新穎有機-無機光電材料、元件內介面阻抗與缺陷調控,以及開發先進可大面積化塗佈技術,並執行科技部「非真空固態反應製程開發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組與高靈敏度X光偵測器」、「可大氣環境下製作之大面積高效率穩定鈣鈦礦光伏電池與模組技術開發」等研究,對提升新世代光電元件(例如:有機/無機太陽能電池),以及元件穩定度與效率有相當的貢獻。

不僅成果發表在許多高影響因子雜誌倍獲國際性肯定,更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之殊榮,代表本校研究不僅在基礎醫學與臨床研究有卓越成就,更在工程領域有傑出的研究表現。

亮點:

在全球疫情非常的時刻,長庚大學加入國家防疫隊與國際團隊,致力阻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2019年末至2020年初COVID-19爆發,我國敦睦艦隊官兵染病,突其來得的疫情,衛福部昆陽實驗室及長庚醫院與長庚大學實驗室共同投入檢測。長庚團隊擁有P3實驗室,培養出近30株冠狀病毒株,率先找到人類單株抗體,除了可以製造快篩試劑,也能研發藥物。

而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被披露之後,本校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為教育部與科技部補助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與長庚醫院臨床病毒實驗室隨即快速地建立新型冠狀病毒檢驗方法。

此團隊已成功地從6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患者中分離出病毒,並依照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生物安全守則,將分離出的病毒株分讓給其他研究機構。除加入國家防疫隊,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進行國際合作,致力於快速精準找出病原體,以及研發對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診斷方法、治療性抗體以及抗病毒藥物。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本校新興病毒研究中心在此關鍵時刻肩負起社會使命與國際責任,協助我國超前佈署,透過生醫科技導入推動防疫工作,實為學術研究體現國際社會責任的最佳表率。

 

「提升高教公共性」

學生面

(一)增進和保障弱勢學生入學機會

本校針對身心障礙、原住民及離島偏鄉地區持續提供外加名額入學管道,並以書面審查為原則(醫學系、中醫系除外),不另要求參加面試;另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參與第2階段面試住宿、交通費補貼,以減輕其經濟負擔;109年計開放88個外加名額,計錄取46名弱勢學生;另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參與第2階段面試住宿、交通費補貼,109年計編列42,000元(預計補助10人次),無人申請該項補助。

(二)增加經濟扶助弱勢學生,使其安心就學

1、弱勢學生經濟扶助:提供醫學類獎助學金、清寒助學金(計低收入戶、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暨人士子女、清寒優秀學生、清寒僑生、清寒原住民及失業家庭子女助學金等6大類)、急難慰問金及助學生助學金等多種優渥之獎、助學金及就學補助;其中助學生助學金109年(1至11月)計獎助2,477人次,核發總額16,149,085元,其中符本計畫弱勢身分者計279人次、2,201,197元。

2、增加「偏鄉弱勢學生」經濟扶助:針對設籍於內政部定義屬「偏遠地區」鄉鎮及雲林縣麥寮鄉、台西鄉、東勢鄉、褒忠鄉、崙背鄉且為低收入戶之大學一年級新生,本校額外每月核發1萬元助學金,及提供每人1部筆記型電腦,109年計獎助1人,核發金額6萬元。

(三)增強導師關懷弱勢學生網絡

本校109年度共有216位班級導師(師生比1:24),26位系輔導老師,由諮輔組召開聯繫會議(6場次),並特別賦予導師藉由輔導諮詢方式,增強對弱勢學生的生活、經濟、學習及心理狀態,主動進行關懷與輔導,109年各類弱勢學生計385名,實施輔導計1021人次,輔導比率達265.2%。

(四)弱勢學生獎助措施

積極營造弱勢學生友善學習環境,提供「成績優異獎學金」、「學習助學」、「實務課程補助」及「技能檢定補助」等4項獎助措施;109年(1至11月)計核發1,093人次,總金額6,739,945元。

(五)提供台塑企業暑期工讀機會

為增進學生實務經驗,每年向台塑企業申請提供暑假學生至台塑企業各廠區工讀機會,弱勢學生符合企業工讀需求者優先提供工讀機會;109年度53個職缺。

(六)提供就業協助

舉辦就業及創業講座、企業面試會及參訪,將協助弱勢生積極參與,109年18場次。另同時與台塑企業合作,推薦優秀畢業生至台塑企業優先聘用。

制度面

建立以校務研究資料為基礎的決策機制

為優化校務、系所之經營與辦學成效,落實自我檢視與課責機制,建立以資料為基礎的決策機制,校務研究中心已整合多種來源的校務研究資料倉儲,統整建置本校5個一級單位共計27個辦學成效儀表板,並撰寫程式自動生成與監測188個校訂指標,設置單一入口網頁供業管單位查詢,協助本校各單位及系所進行決策。

 

  1. 增加資料倉儲來源之多元性:資料來源除原本ERP系統、各單位自存及外部公開資料外,增加學務處學生社團參與情形的資料串接,以及教務處學生學習歷程的相關資料,獲得更完整的初級資料,有助於指標的自動化生成及後續資料的分析。此外,亦開始撰寫程式蒐集Dcard論壇上與本校有關的文章資訊。
  2. 設計智慧儀表板支援決策:基於完整的校務研究資料倉儲,統整建立共27個智慧儀表板,協助學校與系所分析重要議題,除教務處各入學管道招生策略與學習成效分析,並新增學生社團參與活動與修課成績分析,利用客製化儀表板協助各院系、各單位做決策。
  3. 建立單一指標系統:完成教務處等5個一級單位的指標盤點,並持續彙整校庫資料自動計算作業及本校辦學指標等資料,做為校務經營績效追蹤的基礎。

針對重要指標提供分析報表:為輔助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完成註冊率與就學率、就學穩定率與生源高中等3份分析報表,報表中主動提供系所各項數據與分析指引,有助於同仁更了解校務研究分析的優勢。

輔助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完成註冊率與就學率、就學穩定率與生源高中等3份分析報表,報表中主動提供系所各項數據與分析指引,有助於同仁更了解校務研究分析的優勢

基於完整的校務研究資料倉儲,統整建立共27個智慧儀表板,協助學校與系所分析重要議題,除教務處各入學管道招生策略與學習成效分析,並新增學生社團參與活動與修課成績分析,利用客製化儀表板協助各院系、各單位做決策。

完成教務處等5個一級單位的指標盤點,並持續彙整校庫資料自動計算作業及本校辦學指標等資料,做為校務經營績效追蹤的基礎

 

 

「提升高教公共性」

 

產學合作

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推廣發展

長庚大學與程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技轉,合作開發心臟衰竭病發預警商化產品

長庚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李明義教授研究團隊執行科技部計畫有成,研發成果「心震圖量測技術與慣性運動感測於醫療照護應用」,已獲超過20項國內外專利,109年7月6日在校內舉辦技術移轉授權簽約儀式,正式技轉給程創科技公司。

     這項技術是由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李明義教授、電機工程學系林文彥副教授、工業設計系蔡采璇副教授、資工系林仲志教授與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張伯丞醫師共同帶領的研究團隊所合作研發,由長庚大學代表授權予「程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儀式在校內第二醫學大樓創新基地舉行,由校長包家駒、研發團隊代表人李明義教授及程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書宏代表簽署。

    長庚大學研發團隊所開發的各項技術,皆希望能與產業界結合而予以商品化。此次與程創科技簽訂的技術移轉,不僅希望能為該公司帶來很好的商機,亦期望能藉由該公司的技術與試量產能力,儘早達成商品化,提供國人享有更好及更方便的檢測儀器。

    「心震圖量測技術」是提供「心臟衰竭」病發臨床指標「左心室射血分率(LVEF)」偵測的一項創新技術,不但解決了心臟病發時,單靠心電圖無法辨別「心臟衰竭」病癥(LVEF)的瓶頸﹔同時,也突破了心臟超音波設備雖可以診斷LVEF以及心臟泵血和瓣膜開合的異常特徵,但是設備昂貴且屬於醫院儀器,不能居家使用的缺失。因此心震圖可以在無心臟超音波設備(ECHO-Free)的環境下,透過心震圖量測及演算法的解析,即時估測臨床指標LVEF,進行「心臟衰竭」病癥快篩及心臟衰竭病發早期預警,確實有臨床實用價值,也具有很大潛在的商機。

     另外,程創公司希望發展的智慧醫療創新醫材產品,是朝感測融合(sensor fusion)及智能IOT整合發展。由產學合作案的進行,程創公司了解到我們研究團隊擁有很多寶貴且有商品化潛力的專利技術,因此才促成了此次技轉。

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前中)及李明義教授(前右),與程創科技總經理王書宏(前左)完成技轉簽約。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後右二)及心臟內科褚柏顯主任(後左二)觀禮。
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前中)及李明義教授(前右),與程創科技總經理王書宏(前左)完成技轉簽約。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後右二)及心臟內科褚柏顯主任(後左二)觀禮。
李明義教授(右三)、林文彥副教授(右二)於會場示範「心震圖量測技術與慣性運動感測於醫療照護應用」的操作說明,並與程創科技總經理王書宏(左三)、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溫明賢(左二)、心臟內科主任褚柏顯(右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伯丞(左一)共同合影。
李明義教授(右三)、林文彥副教授(右二)於會場示範「心震圖量測技術與慣性運動感測於醫療照護應用」的操作說明,並與程創科技總經理王書宏(左三)、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溫明賢(左二)、心臟內科主任褚柏顯(右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伯丞(左一)共同合影。
參加簽約儀式與會人員共同合影。 
參加簽約儀式與會人員共同合影。

 

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檢測技術再躍進 長庚大學研發「免疫護照」技轉台塑生醫進軍國際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免疫系統將產生中和性抗體來抑制病毒感染,以避免病毒於體內大量複製,故檢測體內中和抗體效價,可作為病毒抑制力評估,未來將可應用於疫苗臨床試驗、抗體藥物篩選及評估提供個人是否感染及產生保護性抗體。

新冠病毒具高傳染性,故中和抗體檢測皆需於P3實驗室內進行,每次檢測需5-7天,自疫情爆發迄今,因P3實驗室檢測量能有限,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教授團隊,自P3實驗室近百例陽性及陰性血清檢體結合AI人工智慧分析,研發「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此套組將可於P1實驗室直接操作,時間則自5-7天縮短為2-3小時,本技術將技轉予廠商進行產品開發,未來將可作為防疫護照的測試方法之一,同時將可降低疫苗及藥物開發時間與成本。

科技部推動「國際產學聯盟」(Global Research & Industry Alliance)及「防疫科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Science)計畫,建構產學研合作平台與國際市場連結,同時孕育國內科技防疫體系網絡,進行跨領域多面向之研究,希冀能厚積我國防疫科技之實力,提升防疫整備與應變量能,為未來面對新興感染症之襲擊做好準備。

為有效防止疾病蔓延,長庚大學經過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團隊的測試與努力,耗時3個月,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只要透過中和抗體與特定蛋白質的結合,經2-3小時即可快速得知體內是否具有抗病毒的中和抗體。

長庚大學獲得科技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計畫的支持,完成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不需利用活體病毒的檢測,就可推估體內中和抗體的效價,不但可提高整體檢測的安全性,也可用於提升新冠疫苗的開發速度。

台灣現行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中和抗體的檢測方式,是透過病毒感染細胞後與血清樣本結合後,觀察是否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可確認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存在,但培養活病毒只能在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BSL3)才能執行,整體檢測程序時間較長且價格昂貴,無法應用於大量篩選樣本上,故在執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度,長庚大學新開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在一般實驗室即可操作,檢測時間短,對於篩選有效疫苗進度上有明顯助益。

為提供給更多國內外學研單位使用,長庚大學特別與台塑生醫進行技術移轉合作,9月16日在科技部生科司陳鴻震司長、長庚醫院醫檢部黃瓊瑰副主任等貴賓見證下,由長庚大學包家駒校長、施信如主任、台塑生醫劉慧啟副總經理代表簽約技轉。

希望透過國內的檢驗試劑生產廠商專業行銷,將這個好消息傳遞於全球,幫助各國降低相關疫苗與抗體藥物的開發時間與成本,有效提前遏制疫情的再擴散,此套組用於已開放邊境之國家,未來亦可做為「免疫護照」的測試方法,提高檢測體內中和抗體的能量與速度,幫助世界經濟交流時人體健康的把關。

長庚大學包家駒校長(圖中)、施信如主任(圖左)、台塑生醫劉慧啟副總經理(圖右)代表簽約技轉合約
長庚大學包家駒校長(圖中)、施信如主任(圖左)、台塑生醫劉慧啟副總經理(圖右)代表簽約技轉合約
科技部生科司陳鴻震司長致詞
科技部生科司陳鴻震司長致詞
與會貴賓合影
與會貴賓合影

 

創新產學鏈結、優化創育環境

本校過去已與長庚醫院、北區12大工業區、各產業協會、周邊盟校建立產學合作平台,結合院校資源提升技術價值與產業網絡,並透過技術分享會、國內外參展、校內OpenLab平台等,爭取關鍵技術曝光機會,達到技術整合與擴散之目的;另外,藉由平面及網路媒體力量,針對本校研發成果,進行有策略地進行推廣,擴大產業曝光度;亦偕同「國際智慧生醫產學聯盟」規劃國際產學推廣策略,聯合院校技術於國際參展,開拓國際產學可行性機會;建置師生創業環境與機制,營造校園師生創業風氣。

109年產學績效豐碩,技轉金額達7,448萬元,產學合作案金額達16,100萬元;本校產學能量受到科技部肯定於109年10月獲得「國際智慧生醫產學聯盟計畫」補助,與臺大、臺科大及台師大共組產學平台,提升國際產學、技轉推廣的力道。109年成果如下:

  1. 與經濟部工業局北部12大工業區及9所大專院校代表簽署產學合作平台協議,持續進行技術分享與產學合作媒合,擴增與廠商合作機會,帶動學校產學動能,更促使各校院間能進行跨領域的合作,打造國際產銷平台。
  2. 參與各式推廣活動,109年參與「日本國際醫療照護、醫院設備及醫療器材設計、製造技術暨製藥設備展」、「亞洲生技大展」、「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台北國際光電展」、「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及「台灣醫療科技展」,共計7場國際性展覽,推動國際產學推廣策略。
  3. 與明志科技大學、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三校以及長庚醫院聯合參加「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在「發明競賽區」共同展出及角逐發明專利競賽;三校聯展共獲14個獎牌,總計獲獎4金5銀5銅,本校摘下9個獎牌,獲得此競賽獲獎牌數排名第一名,表現亮眼,成果豐碩。
  4. 本校獲得3項國家新創獎,「微小核糖核酸檢測平台」獲2000萬產學合作計畫、「可攜式多功能 3D 皮膚與眼科光檢測儀」獲820萬產學合作計畫;「心震圖量測技術」獲得1000萬技轉金。
  5. 愛必適公司獲得109年度教育部青年發展署「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審核通過,為本校首例師生創業並進駐育成中心,其計畫以前胰島素原C-peptide之專一性抗體製造及核酸適體篩選發展成定量偵測試劑組為基礎,進而生產、製造與銷售,有助於早期診斷糖尿病及用於糖尿病的分型,進而達到預防醫療的目的。
  6. 成立「技術產創中心」,協助本校教師評估技術開發為商品的可行性,將技術概念具體化,呈現技術概念的原型,縮短上位技術與商品化之落差,以增加企業對技術的辨識度與提升技轉價值。
區工業區管理處執行長陳信良與長庚大學技合長陳敬勳代表北部12大工業區及9所大專院校簽署產學合作平台協議。
北區工業區管理處執行長陳信良與長庚大學技合長陳敬勳代表北部12大工業區及9所大專院校簽署產學合作平台協議。
長庚大學校長(中間)、副校長(左二)、技合長(左一)與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盧章智部長(右三)團隊在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會場合照
長庚大學校長(中間)、副校長(左二)、技合長(左一)與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盧章智部長(右三)團隊在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會場合照。
三校與長庚醫院及19個跨領域技術團隊合影
三校與長庚醫院及19個跨領域技術團隊合影。
長庚大學技術合作處、國產聯盟辦公室與愛必適生技公司合照。
長庚大學技術合作處、國產聯盟辦公室與愛必適生技公司合照。

 

學校社會責任實踐:

大學社會責任 –個體化健康資訊管理系統

本校USR第二期計畫擬建置健康資訊平台,藉由觀察社區環境與居民健康狀態之問題點及變化,並整合各單位及各團隊於復興區及龜山區之執行內容,及時修正個體化介入方案,以實際貼合居民需求。

目前仍於開發建置階段,已初步將健康資訊平台內部結構完成,將於下年度導入場域測試,期能提升本校服務效益及品質,讓大學對社會帶來有價值貢獻,培養師生具備社會責任且關心在地健康照護新世代。未來將著重發展建置資訊平台,以服務對象為中心設計功能,導入合作場域解決在地問題,期能扮演關鍵性角色,對社會產生實質影響。

本校USR工作藍圖聚焦於健康照護,發揮師生之專長,並強化串連周邊各大學、長庚醫院及校外各專項基金之合作,發展於場域健康照護服務之深度合作,目前正建置健康資訊平台,除可助於各團隊橫向聯繫外,亦可供場域管理活動及參與者個體健康追蹤,同時結合醫院各專科及社福單位之人力、資源,發展教學、衛教、照護等互利工作。

本校USR計畫執行場域-復興區醫護人力不足以應付篩檢後之個案追蹤;龜山區居民就醫可近性高,介入單位多,資源重複投入。因此本計畫由師生透過專題實作方式,開發「社區健康促進雲端個管平台」、「社區預防及延緩失能健康促進KinHealth 2.0系統」。針對政府銀髮健身俱樂部、政府預防及延緩失能社區方案課程以及社區健康促進之需求,讓學生針對社區場域之健康促進需求進行探討開發,並進行場域導入與驗證,強化科技介入長照服務。同時亦由研究生與大學生組成團隊,進行全國時間銀行之需求調查及訪談。此平台系統漸趨完善,將於2021年實際導入場域試用並視情況調整。團隊教師透過專題討論之方式帶領學生建置相關系統與平台,使學生得以加入創新思維,從中找尋研發樂趣,提升未來將專業用於社區服務之意願。

透過「健康資訊平台」,將能整合鄰近醫療資源及各單位於場域執行之內容,動態盤點場域健康問題需求,進而分析個體化健康狀態趨勢與設計個體化健康介入活動,客製化健康促進方案,照護居民健康的同時,亦提升居民健康意識,為場域帶來實質影響,真正滿足場域需求及填補技術缺口,同時吻合人才培育的目的,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社會責任–復興區自然資源的新生命

107年11月,本校工設系教師初次透過創新課程帶領學生踏入復興區,認識地方文化並與地方意見領袖會談;再於108年4月,本校師生初次於復興區接觸桂竹,自當地藝師學習竹編工藝。工設系師生利用在地的天然材料及傳承泰雅傳統文化,並注入創新元素,製作特色產品,除可提升在地泰雅文化之能見度及活力,亦進一步使原鄉場域也成為大學教室的延伸。

經與當地工藝家及桂竹發展協會多次交流,本校工設系學生已開始與在地協會洽談發展創業,開發永續性產品及社會企業服務模式,擴展原民文化的應用。

本校社會責任實踐總體目標是以桃園市復興區的原住民部落為關懷核心,本校藉由導入課程及辦理各式工作坊及活動,並經由一次又一次的來訪,與復興區泰雅族居民交流,在每一次單純熱情互動中都能獲得不同於以往的收穫。此外,桃園復興區自然資源豐富,生產竹筍、段木香菇、水蜜桃等農作物,當地原住民傳承泰雅傳統文化,擅長籐編、竹編、織布等傳統工法,善於利用天然材料,如黃藤、竹子或天然廢棄物,轉化運用成為有用的物品或器具,達到「人、自然與環境(humans,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永續平衡需求。

結合當今SDGs之產業創新、永續社區等議題,本校工設系教師讓學生透過「做中學、場域學習、實作問題導向」之方式學習,不同於過去傳統教學,走出校園,藉由一望無際的自然景色,激發藝術新想法,再透過與在地藝術家的交流討論,以藝術會友,新穎想法及傳統文化撞擊出新火花,使雙方接獲益良多。

本校團隊以循環經濟為觀點,從「環境永續、在地資源、文化傳承、社會創新」為發展模式,將生態循環、工業循環、在地人力資源三個要素整合納入考量,連結復興區當地文化藝術(如圖騰、符號、顏色、故事)等特色,開發永續創新產品與社會創新服務設計,進而參加教育部創新創業競賽,獲得佳績,未來著重將成果投入於創業機制,與在地產業結合,與在地協會洽談合作,持續注入專業能量,協助發展地方創生。

「環境永續、在地資源、文化傳承、社會創新」為發展模式
生態循環、工業循環、在地人力資源三個要素整合納入考量
開發永續創新產品與社會創新服務設計
與在地產業結合,與在地協會洽談合作,持續注入專業能量,協助發展地方創生

大學社會責任–弱勢族群的照護

長庚大學長期推動社會服務實踐,深入經營場域,並有相關教師長期透過專業協助弱勢族群發展庇護性就業模式,輔導弱勢團體找出可持續運行之商業模式,創造獲利的可能性,提升社會大眾對弱勢族群之接受,並減少汙名觀感以達到社區共融之目標。

針對建置自閉兒的住宅公用合作社,目前已完成實體商店的建置,並販賣牛肉麵、饅頭等多樣化食品,且已有10戶星兒家庭入住,實現友善住宅的計畫。此外,本校師生亦已協助精神疾病患者建置庇護性攤商-開心雞蛋糕,5次的職業訓練活動,均有約20位個案受益。

透過走進社區,本校實踐創辦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理念,促進本校師生,將專長所學學以致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回饋於社會。

為解決現今社會弱勢族群社會支持與經濟層面問題,擬針對弱勢族群提升就業能力,協助重返進入職場及復能,得以與職場社會接軌。將由管院、醫學院之專業教師針對精神障礙族群及自閉症患者需求,與協會等地方組織合作,此成果不斐將成為弱勢重返職場之一大助力。

盤點本校教師過去所投入之社會服務議題,鼓勵教師進一步與校內課程連結,以深化場域實踐工作。主要針對社會弱勢族群重返職場議題,本校商管學院主要聚焦自閉兒團體,以落實共生住宅合作社為目標,以跨界連結為核心,透過學生、社區民眾、協會、產業等多元角色的參與,提供高功能自閉兒教育訓練、稅務處理協助、經營管理諮詢等專業知識,並結合學期課程,輔導學生進入場域協助且落實社會所需,在高功能自閉症兒職業技能的培訓下,推動可行性的商業模式的運作,創造獲利的可能性,亦邀請資工系師生為自閉症權益促進會架設屬於自閉兒童之官方網頁及其販賣商品的平台,期能解決弱勢團體長期為營運經費而奔波之困境。此外,職治系老師主要於優化庇護性就業服務模式,透過專業服務的提供,協助社區慢性精神疾患職業能力的評估及訓練,並搭配學生提供人力及專業的協助,透過增加個案與非身心障礙者的交流互動,提升個案的職業能力,且協助發展新工作項目,建置支持性就業環境,以協助精神疾患重返職場。

另外,本校教師也定期針對各社會議題進行討論,形成問題導向之教師讀書會及營造教師成長社群。持續透過相關研習會,分享執行之困境,並交流討論更多層面的社區問題,跨領域合作以實際回饋解決社會議題。

此種教學方法有別於以往在教室上課沈重的氛圍,走出校園來到戶外,換個環境學習課本以外的新知,透過參與活動的方式和弱勢族群互動,讓學生藉由實務鏈結理論,更加理解其成長過程及生活不同之處,並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協助提供社會個案可行之方案,提升弱勢群體在未來獨立自我照顧的能力。期許透過多次的課程與活動設計,讓大學師生善用專長與所學,貢獻於場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伊米亞官網
圖一:伊米亞官網
自閉兒住宅公用合作社實體商店
圖二:自閉兒住宅公用合作社實體商店
自閉兒農場
圖三:自閉兒農場

透過協助精神疾病患者製作蛋糕,以評估其能力

圖四、圖五:透過協助精神疾病患者製作蛋糕,以評估其能力

 

影片:一起走向成為工作者的路上(點圖開啟)

一起走向成為工作者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