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強化全方位學生學習成效促進
(1) 推動Push-Pull學生即時自主學習與輔導支援系統
A. 107年完成Push-Pull系統「自主課程推薦」、「課程報名系統」、「學習輔導媒合」及「學習訊息即時推播」4大功能之建置,並依據學生使用狀況及回饋,於108年著手將陽光種子輔導及學生學習相關獎補助線上申請機制及強化客製化學習訊息主動推播功能進行升級改版,提升學生使用Push-Pull系統之便利性。
B. 為增加學生使用黏著度於本系統建置Luck Day功能,目前大學部系統安裝使用人數約為50%。
(2) 優化學生實體與虛擬學習環境
A. 補助本校5院15學系進行學生學習基地(學習角)環境與資源之建置與優化。
B. 升級「易課教學平台」(ee-class2.0)與教學影片錄製軟體(EverCam),作為學生課程複習與自主學習之媒介。
C. 於108年末完成「tms+自主微課程系統」之建置,並上架20門自主微課程供學生自主學習。本系統將為計畫第二階段發展為自主課程、學分課程及學分學程之重要媒介。
(3) 深化多元且隨需之學習輔導助理制度
A. 新訂本校「學生學習輔導與諮詢實施要點」,結合本校成績預警制度,將期初預警名單同學與陽光種子學生同列為期初優先補助之列,並辦理期中預警輔導之申請,讓列於期中預警名單、學習進度落後之同學可以獲得即時、有效之學習資源,確立本校學生自主學習輔導機制。
B. 108年度共媒合學生自主學習輔導組數143組(含期中預警輔導共11組),較107年度媒合116組成長23%,及較106年度媒合組數成長24倍。
C. 108年度首次辦理輔導成效優良獎勵,透過追蹤受輔導同學於接受輔導當學期的成績進步情形(期初、期中預警同學所有科目成績合格解平均成績達75分以上、受輔科目進步10分以上或該學期學業平均成績達85分以上者),獎勵6組自主學習輔導之學習輔導助理及受輔同學(含1組期中預警同學)。
(4) 推動多元學生學習成效促進與獎補助機制
A. 透過Push-Pull系統之建置與推動,於計畫第一階段共開設45門學生i-voting實體自主學習課程,課程類別從語文、資訊及職涯講座3類,依學生所需增加至語文、資訊、職涯講座、運動及休閒技藝5類,且108年參與課程學生數共計1,125人較107年度參與學生數652人,成長73%,並較106年度增加7.5倍。
B. 新訂本校「學生學業成績進步獎勵要點」,於計畫第一階段獎勵學生學業成績進步躍學獎75人、進學獎65人,共140人。
C. 依據本校「獎勵學生考取專業能力證照及通過語文能力檢定實施要點」,107年度證照分級補助共376名學生、108年度補助368人,均較106年度成長83-87%。
D. 新訂本校「學生自主學習社群補助要點」,從107年度通過補助5組至108年補助10組,參與學生總人數為108人,逐步開啟校園同儕自主互助學習之風氣。
(5) 落實學生學習成效多元評估與保證機制
A. 完成學系專門學分數調降之課程改革並依其專業基本與核心能力整併其課程結構與內涵,據以調整其課程地圖之架構及相對應之畢業門檻,且針對課程架構與內涵建立滾動式調整與修訂以成果導向之學生學習成效檢核,並完備學生課程指導與選課輔導之學系比例達100%。
B. 落實學生學習總結式評量學系比例由106年之20%提升至50%。
(6) 強化學生學用合一就業力
A. 落實大一、大二學生職涯進路導航及大三、大四學生就業領航引導學系比例已達100%,較106年度之30%成長70%,並平均每系於每學年度均會辦理2-3場學生職涯規劃與就業領航活動,提升學生學用合一之學習成效。
B. 導入業師協同教學與職涯輔導學系至108年已達52%,共辦理相關活動共92場,參與人次為4,680人次。
2. 深化教師教學專業成長體制與效能提升
(1) 強化支持性且友善之數位教學環境與資源
A. 於計畫第一階段完成易課教學平台ee-class建置與升級至ee-class2.0,每學期透過平均4場教師與教學助理數位教學平台培訓課程及開放時段讓教師申請個別教學服務,提升其使用數位教學平台教學之能力。
B. 為讓教師可在不需改變講課習慣下,更順利使用易課教學平台(ee-class)搭配教學錄製軟體 (EverCam)授課,於計畫第一階段完成全校174間教室擴大機迴路維護,且提供教師個人化教學服務,至108年度教師使用EverCam製作數位教材數累積已達1,061件。
(2) 推動任務導向之教學與跨領域教師社群
A. 為使本校教師成長社群類型符應本校校務發展及高教深耕計畫與社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精神與目標,新增「跨領域教師社群」及「推動大學社會實踐(USR)教師社群」2類型。
B. 在教師成長社群補助上,從107年之14組至108年之17組增加約22%,雖與106年度補助組數比較略少,但在教師參與之人數上,從106年之119人至108年之133人成長12%;另於108年,為推動跨領域教與學之校務發展與高教深耕計畫,亦由院系自組跨領域教師教學合作團隊共12組,透過定期與不定期社群討論會議或活動,研議課程規劃與教學方向,以自我增長精進。
(3) 教學助理教學協作制度系統化
A. 依據每學期期末教師回饋問卷分析,開設強化教學助理電腦相關能力、簡報繪圖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培力課程從106年20堂至108年45堂(含20堂tms+自主微課程)成長1.25倍,培訓助理數由106年244人至108年267人成長約9.4%。
B. 每學期期末透過教學助理成果發表會,表揚當學期優良教學助理,而從優良教學助理製作之分享影片中,展現本校教學助理協助教師教學之專業度與用心度 。
C. 透過結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資料庫與教學助理資料庫等相關資料分析發現,獲教學助理補助之課程被當率從106學年度第2學期之6.03%、107學年度第1學期之5.72%到107學年度第2學期之5.40%有逐步下降之趨勢。
(4) 推動教師教學發展優良創新獎補助機制
A. 新訂「優良課程獎勵要點」,鼓勵教師深化教學內涵進而提升教學品質,並於107學年度第1學期獎勵優良課程教師14名、107學年度第2學期獎勵獎勵優良課程教師17名,並累積優良課程數達154課程。
B. 新訂「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支給要點」,將教師推動數位創新教學、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計畫納入指標,且依此作為延攬或留任教學特殊優秀教師之依據,並於107年補助校內教師8名,其中新進教師比例占37.5%,補助經費均占彈性薪資之40%;108年補助校內教師10名,其中新進教師比例占40%,補助經費均占彈性薪資之41%。
C. 透過辦理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說明會及提供教師諮詢與外審資源,協助及提升教師申請意願及計畫品質,於107年度本校提出28件申請案,通過14件申請案,通過率50%,通過案件數為全國大專校院排名第18名,並有2件計畫榮獲教育部107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亮點計畫;108年提出36件申請案,較去年提升12案件數,通過18件申請案,通過率維持在50%,但在教育類門方面通過案件數為11件,為全國之最,充分展現本校以教育為本之學校特色。
(5) 精進教師評鑑與多元升等制度
A. 為因應本校108學年度全校教師評鑑,於計畫第一階段透過5場教師評鑑系統會議,滾動式修正及升級教師評鑑及教師e-Portfolio系統功能,提升教師操作評鑑系統之便利性。
B. 將獲優良教師列入申請教學實務升等基本條件之一,並透過辦理「推動教師教學升等」研習會及協助教師拍攝教學升等影片等行政支援,於108年度通過本校第1案教師以教學升等之案例。
3. 厚植學生基本核心能力與通識素養
(1) 推動多元語文能力養成機制
A. 完成本校英文(一)分級制度與專業英文菁英學分學程實施規劃與課程架構,並於108學年度第1學期正式實施,並透過舉辦English Corner及English Lunch活動,由外籍教師與本校學生以英語進行主題式的討論等,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B. 辦理中文能力檢定與「寫作指導能力研習」、「專家文學演講」、「語文職能講座」、「國語文朗讀工作坊」等培力課程,提升本校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
(2) 培養學生具備使用及運用程式語言之能力
A. 將「資訊科技素養」納入本校全人教育6大素養能力,且完成通識課程必選修之「資訊應用與設計類課群」課程,並於108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9班程式設計相關課程;此外,各學系亦就其所屬學生生活應用面或就業面開設相關程式設計與資訊運用等課程,於108年度修讀程式設計及資訊運用課程之學生數達2,319人,占全校大學部學生44%。
B. 舉辦15場邏輯與程式語言培力講座及2場App程式創意設計競賽,提升學生使用及運用程式語言之能力。
(3) 精進創意通識教學與課程內涵
於計畫第一階段透過辦理14場通識教師精進研討、辦理語言應用類、資訊議題(程式設計、邏輯思考)類及其他3大類型通識講座共33場,以及開設結合區域與市政特色之通識特色課程共13門,有效橫向連結正式與課餘課程架構分類領域授課之框架,促進學生跨域思維之培養。
4. 推動學院再造2.0
(1) 推動學院實體化組織再造
本校共有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體育學院及市政管理學院5學院。本計畫第一階段教育學院與人文藝術學院啟動將院屬學系轉型為學群計畫,規劃逐步漸進落實學院實體化;理學院則成立「未來進行式學生學院」,以虛擬學院方式設計跨學系課程,而市政管理學院則推動院共同必修科目,包括市政管理概論、社會學、城市美學等專業課程,以培養市政管理專業之基礎內涵。
(2) 建構跨域(系)創新課程模組
A. 教育學院建構包含「實驗教育課程與教學」、「實驗教育計畫與經營」、「實驗教育實地參訪與分享」等3門課共5學分之微學分學程。
B. 人文藝術學院推動「中文寫作與實務應用學分學程」、「文化資產與觀光規畫師學分學程」、「錄音與錄影學分學程」、「藝術行政學分學程」、「英語商務學分學程」、「公務法律學分學程」及「創新治理學分學程」跨域(系)創新學分學程,其中英語商務學分學程為本校英語教學系與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國際商務系跨校院的整合課程,培養學生商務務相關基礎知能,培植國際商務相關英語人才,是目前推動學程中一大亮點。
C. 理學院推動(CS) 計畫,其目標為推廣程式設計為院內基礎必修課程,甚至為全校性必修課程,讓學生擁有此資訊能力後能有更厚實技術跨領域學習。
D. 市政管理學院完成「都市規劃及區域治理全英語學程」實施要點草案,刻正規劃課程架構中,預計提108學年第2學期相關會議審議通過開始招生。
(3) 實踐自發互動共好導向之學習
A. 教育學院組成5學群跨域專業教師學習社群,進行實驗教育微學程之課程規劃及發展,辦理包含國小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課程新走向與實踐策略、表達性治療運用於社區實務及高齡實務、素養導向教學的學習媒材、學校組織創新經營及素養導向教學評量座談會議、講座、研討會等活動。
B. 人文藝術學院辦理8場翻轉學院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該院師生進行跨域對話。
C. 為讓學院教師透過跨域概念組成實踐自發互動共好導向社群,於教師專業實力外拓展跨域能力,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及市政管理學院規劃組成跨域專業教師學習社群。
(4) 建構歷程與結果本位評鑑機制
本校推動學院再造2.0之推動尚處於奠基期,有關建構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與課程之歷程與結果本位評鑑機制,將於計畫第二階段規劃執行推動。
5. 推動未來生活創意設計學院(@D School)
(1) 成立專責實驗辦公室與創意實驗教室
本計畫第一階段已完成@D School專責實驗辦公室、創意實驗教室及文化設計實驗商店「d. design Store」之軟硬體建置,提供學生創意、創新之學習場域。
(2) 完備「未來生活產業」專業設計整合跨領域課程架構
A. @D School於計畫第一階段已完備「核心課程」、「專題實務課程」、「跨域工作坊課程」、「微創客課程」類型課程架構,並透過課程會議討論課程規劃及徵課辦法。
B. 本計畫第一階段於@D School共推動4門「核心課程」、9門跨域工作坊課程、10場微創客課程,共384名跨系所學生參與。
(3) 推動創新產業合作啟發學生產學新視野
A. 本計畫第一階段共引進10創新產業、41名業師與本院專任教師組成堅強師資陣容共同授課,從產學雙視野引領學生整合在校所學基礎,並在業界達人帶領琢磨下,透過上述課程使學生將創意逐步具體實現,達成學用合一並深化專業課程之產業成效
B. 本學院與來自德國、韓國、中國與臺灣所組成的「共造城市亞洲小組」協作開設「跨國共造城市實驗課程—宜蘭共造城市計畫工作坊」及「跨國共造城市實驗課程—共造城市在苗栗三灣共造城市計畫工作坊」,增加本學院學生對全球生活設計產業的瞭解,並提升學生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視野與競爭力。
(4) 提供參與教師專業成長機會
有關計畫第一階段推動@D School的重點方向乃在於奠定其專責實驗辦公室、創意實驗教室軟硬體設備之建置、規劃跨領域課程架構與教師團隊組成,有關提供參與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將於計畫第二階段研議與推動。
(5) 成果發表與產業鏈結
A. 為使學生跨領域思維碰撞而生的設計結晶具體成型,真實面對大眾回饋,@D School 不僅於107年創立文化設計實驗商店「d. design Store」,鼓勵學生提出原創企劃、品牌產品與服務,108年亦首度開辦創意設計實習中心,協助媒合學生與美術、戲劇、數位藝術、文化策展等業界廠商之實習機會。
B. @D School在本校專業教師與業師群的帶領下,學生共產出8組日曆原型設計、18組紙盒包裝原型設計、6組iOS App原型設計、11組企業識別設計提案、11組原創字體設計、7組主題視覺化資訊設計圖文、多件餐桌風景攝影作品、多組大型數位影像敘事作品、多組都市空間願景規劃提案,並協力參與國際共造城市在宜蘭及苗栗計畫,以及運用多元媒材、專業機具與軟體創作出的多件乾燥花藝、刺繡巧藝、竹編工藝與3D軟體與真空熱壓空間建模提案外,更深入新竹五峰鄉採集瀕臨失傳的泰雅族傳統古謠並錄製3張專輯,保留原民語言與文化。
(6) 建立校園內創意、創造、創業之三創氛圍
藉由@D School課程推動訓練參與學生從觀察、定義問題、發想、提出解決方案、動手實作、反覆測試、提出原形、行銷策略一連貫能力養成,並透過「d.design Store」文化設計實驗商店與「創意設計實習中心」的創立,挹注相對的授權與經濟、加值研發與應用、品牌創業與媒體行銷等資源,讓學生有機會開發各式未來生活所需之文化設計良品,且在學院內教師與外聘業師的輔導下啟動微型創業,為未來繼續發展新創生活產業做完善助跑準備。
6. 落實教與學成效品保
(1) 「教與學研究資料庫整合系統」 建置與管理
於計畫第一階段成立1組教學品保團隊,並強化與整合本校教師評鑑系統、教師教學歷程系統(教師e-Portfolio)以及學生學習歷程系統(學生e-Portfolio)等教與學資料庫功能及內容,建置與更新完成比例達100%。
(2) 發展教學品保研究議題分析與應用措施
完成107-108年度學生自主學習課程滿意度調查、「102學年第1學期至107學年度第2學期教學助理對教學成效影響」、「107-108學年度大一新生基本能力與素養問卷調查」以及「107-108級大四畢業生學習問卷」4大議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運用於計畫第二階段自主學習課程辦理策略之改進與教學助理培訓方向之調整
(3) 建立評量問卷整合與實施機制
為瞭解本校學生入學與畢業時對其能力素養之評估、學習經驗與滿意度,於計畫第一階段完成「107-108學年度大一新生基本能力與素養問卷調查」及「107-108級大四畢業生學習問卷」設計與實施,以作為學生入學至畢業時學習成效之對照,並作為培養學校及各院系學生基本能力與素養學習策略修訂之依據。
二、發展學校特色
1. 發展學校教育、體育及都會跨領域特色人才培育
(1) 國際創新教學與實驗教育跨域師資人才培育
A. 依據本校「各師資類科師資生教學基本能力檢核機制」進行各類師資生能力檢核外,透過教師專業社群之成立、邀請專家學者講述學校心理學、華德福實驗教育的兒童發展及核心信念,及實驗課程發展與案例分析作為進行課程架構調整之參考,強化教師創新實驗教育理念及課程發展之知能;在學生學習方面,透過辦理跨領域學習與就業講座及工作坊、參訪及實習,培養本校各類師資生具備創意教學課程與教材教案設計之跨域能力,並強化及深化各類師培生職前教育階段之教學實習課程與畢業後之教育實習訓練。本校108年師資生參與師資格考試之平均全國通過率57%與106年之54.58%成逐年提高之趨勢。
B. 為讓本校教育學院各系學生於修讀系上專門與專業課程之外,提供學生有修讀跨域(系)課程之機會,乃結合各系教師之專業能量,以學院為單位完成精緻化為小而美之「實驗教育課程與教學」、「實驗教育計畫與經營」、「實驗教育實地參訪與分享」3門課程5學分之微學分學程之規劃並預計於計畫第二階段推動。
C. 成立「國民小學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並於108學年度第1學期首開「班級經營」與「美勞」2門4學分全英語教學之課程、辦理5場英語教學能力講座及針對在職教師進修辦理1場「健體領域全英語研討會」,針對全英語教材編寫經驗與CILI EMI等觀念,以簡要但易懂
的方式指導與會教師,使與會教師可以有更明確的方向,以利其未來計畫教學教案,同時編纂完成課室語言手冊1冊,提供在職教師作為教學輔助工具。
(2) 競技運動奪金選手與全民運動休閒保健跨域人才培育
A. 本校於2018雅加達亞運,合計勇奪6金4銀8銅,為全臺大學最佳成績,且於108年全大運獲58金52銀48銅,較107年獲43金55銀54銅成績大幅進步。
B. 由本校休閒管理學系、運動健康科學系、運動科學研究所、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跨域推動運動科學研究人員、運動訓練及體適能領導人員、社會體育發展人員、賽會經營管理人員、運動器材開發人員、全民運動及休閒運動產業、高齡運動保健師等跨領域人才培育。
(3) 都會創意文化與軟體設計跨域人才培育
A. 在長期藝文人才培育之基礎上,為使本校學生符應時代變遷與所需具備多元發展之技能與未來職場之競爭力,透過「AR/VR教學設計中心」之成立,運用AR/VR相關器材導入相關課程,指導學生使用設備,接觸VR體驗的同時,也添加AR的教學以及製作,並且加入空拍機之教學及實際操作,擴展學生學習範圍,在原有的傳統教育外融合多元科技讓學生運用簡易的軟硬體環境及發展工具,融入語言學習、教材設計、文化資產數位導覽與教學模組教材,進而達成結合虛擬實境和科技實作、應用之能力養成。
B. 在文藝展演人才培育上,本校音樂學系、舞蹈學系及運動藝術學系除逐步在其正式課程導入創新跨域教學教法外,更透過大師課程、跨域課程及講座與公演形式,拓展學生學習視野與實務能力。在音樂領域部分,於計畫第一階段邀請來自國際音樂家及教授辦理40場各樂器大師講座課程,以及校慶音樂會及音樂劇、學生課程成果發表音樂會與國外大師來台交流音樂會共50場,並有學生於西班牙2018 Puigcerda Music Festival Compettition競賽中獲得1-3名殊榮,以及獲選臺北市立國樂團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交響樂團協演人員;在舞蹈領域部分,辦理9場舞蹈藝術跨域系列講座,透過舞蹈X跨域歷程經驗分享,拓展學生新銳藝術創作、創意教學、研究方法、劇場設計實務、國際當代舞蹈、舞者生命歷程、編創分析之視野;在運動藝術部分,本校作為全臺灣唯一一所培養時尚專業模特兒之高等學府,每年度透過年度公演及國際時裝週之觀摩交流活動等,增進上述學生視野及培養其展演之軟硬實力。
(4) 理想城市永續發展跨域人才培育
A. 在公共事務人才培育方面,計畫第一階段透過6場臺北市推動參與式預算活動,讓學生了解臺北市推動參與式預算的緣起以及理論基礎,並比較國內6都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現況與發展,以培養學生具有社會及公共事務參與以及城市參與式預算議題選擇、預算編擬及實施範圍選定之能力,藉以培育城市發展公共事務人才。
B. 在城鄉再生專業人才培育方面,市政管理學院為全國第一所跨領域市政管理專才培育機構,所屬3個學系涵蓋了市政管理的重要內容,且彼此互為輔助,共構城鄉再生專業之核心。是故在專業能力培養上,為培養學生跨域整合能力,該學院針對大三以上課程進行跨域整合,藉此達成各系專業之交流與互補,培養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之「城鄉再生專業人才」。
2. 國際教育學習交流多元化
(1) 深化國際化布局基礎建設
A. 隨著高等教育邁向國際化發展,為增進本校校園環境國際友善度,107年度透過圖書館雙語隨選視訊學習系統雙語化(http://mod.utaipei.edu.tw/)、購置符應學校辦學特色、具臺北在地文化及培養國際觀之世界文化以及華語文教學為主軸之教學影片,提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之國際生能藉由多元學習資源融入校園並瞭解臺灣在地文化及歷史。
B. 為提供校內國際學生優化之學習環境與資源,除由通識中心推動外籍學位生採分及評估修讀國文共同科課程機制,以協助提升其中語能力外,亦由本校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及畢業生組成「華語教學專業輔導團隊」,於計畫第一階段共開設7班外籍生華語輔導課及辦理2梯次「外籍生華語輔導在地遊學營」,強化外籍生之中語聽說讀寫之能力及豐富其在臺求學生活與經驗外,亦辦理12場華語教學實務增能工作坊,以精進華語教學專業輔導團隊之專業知識能力。
(2) 發展與開設國際課程
A. 為因應全球教育國際化趨勢配合行政院雙語國家之政策,於108年成立「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並於108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2門4學分全英語教學之課程,且針對全英語教學師培之需求安排講座,讓本校學生能有機會加注另一專長,並預計於108學年度第2學期加開健體教材教法之課程,以更進一步落實全英文師資培育之目標。
B. 本校市政管理學院業已於計畫第一階段完成「都市規劃及區域治理全英語學程」實施要點草案研擬,刻正規劃課程架構中,預計提108學年第2學期相關會議審議通過後開始招生,以培養學生在專業知識之上具備雙語表達能力,進而培育都市、市政管理跨域國際專才。
(3) 推展多元國際移動與交流
A. 為推動教育國際化,鼓勵師生移地教學或學生自主參與國際教育交流、實習與競賽等活動,提升師生教與學國際移動能力,拓展其國際視野,強化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於計畫第一階段透過新訂之「師生參與海外教育活動補助要點」,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推動由學生自主規劃參與國際見習、展演、競賽、短期進修與志願服務及學院推動移地教學之「跨域微留學計畫」,於108年度共補助52名教師及238名學生參與國際教育交流活動,較107年補助31名教師、120名學生,於教師部分成長68%、學生部分成長98%,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實務學習能力、國際視野及與國際接軌之能力。
B. 在國際學術交流部分,共辦理21案國際交流活動、105名教師及121名學生出訪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而至108年本校締結姊妹校校數已達180所學校,較106年之94所48%。同時,亦修訂本校「交換學生赴境外大學研修甄選暨補助實施要點」,擴大交換生出國補助金額與範圍,提升本校學生國際學習之機會。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1. 推動弱勢學生安心就學計畫
(1) 提升弱勢學生入學機會
為提升本校陽光種子生入學機會,本校除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與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每年至東部辦理陽光種子招生活動外,於108年度提供大學入學各種招生管道原住民學生外加錄取名額共62名,並於各項入學招生報名費優待減免132名陽光種子生及補助參與本校運動獨招與個人申請第二階段面試國內交通及住宿費用共27名。此外,為使陽光種子生在本校安心就學,本校於108年度提供626名陽光種子生學雜費減免及131名陽光種新生弱勢助學金補助,較106年度之616名及97名分別增加1.6%及35.1%。
(2) 深化整體弱勢學生輔導機制
為深化陽光種子生輔導機制,本校新訂「陽光種子學習輔導暨獎補助要點」,旨在透過學習諮詢輔導及就業能力輔導提供弱勢學生獎助金,使其能在無虞學習之際,減少其打工之情事。108年度於陽光種子課業學習及就業諮詢輔導獎助金方面補助共351人次、於參與自主學習活動獎助金方面共補助共73人次、於補助證照考試報名費及考取專業證照獎勵人次共71人次、於國內外實習、移地訓練及競賽獎助金補助方面共467人次,其中在補助陽光種子課業學習及就業諮詢輔導方面較107年之193人次成長82%、國內外實習、移地訓練及競賽獎助金補助方面較107年之176人次增加165%。
2. 落實校務專業管理與資訊公開
(1) 落實本校校務專業管理機制與能力
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於計畫第一階段針對「學生學習」、「教師研究發展」及「校務行政」3面向進行「競爭學校教師研究與教學能量之比較分析」、「105學年度大專院向與競爭學校學生休學比較分析」、「105學年度大專院校預算調查比較分析」、「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圖書館管數量及105學年度購書經費分析」、「前此教師評鑑後至今教師研究成果追蹤分析」、「102學年度後到職教師近3.5年學術著作表現分析」、「104-107學年度學生申請入學程機分析」、「大學各任申請第二階段面試考生問卷調查分析」及「圖書借閱取向分析」9議題之分析,並於108年出版107學年度校務治理研究(IR)報告共2冊。
(2) 建置校友生涯E化聯繫系統與多元辦學資訊公開管道
為確保本校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與社會公眾與互動關係人「知的權利」,增進其對本校校務之瞭解、信賴與參與,本校於學校網頁設置「校務與財務資訊公開專區」(http://finance.utaipei.edu.tw/bin/home.php),提供本校校務資訊分析、財務資訊分析、學雜費調整規劃與審議程序、內部內稽執行情形與學校重要其他資訊,供教師、學生、校友及其他社會關係人瞭解本校辦學績效;同時亦完成本校高教深耕計畫網站(http://hesp.utaipei.edu.tw/web/)之架設,將計畫執行情況與成果公開於網站上,以落實校務與計畫專業管理能力及達成辦學資訊公開之目的。
3. 落實自我改善與永續經營發展
(1) 成立「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
為整合本校行政、教學與學習資源,於107年度成立「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本計畫辦公室由本校學術副校長擔任辦公室執行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擔任執行秘書及各分項計畫助理綜理計畫推動業務,同時亦為計畫推動跨單位資源整合、溝通與支援之橋樑。
(2) 建立教與學政策之管理架構與程序
本校於計畫第一階段透過計畫執行,共新增5項提升教師教學與8項強化學生學習機制與策略,並著手規劃精進推動教與學政策影響評估與成效分析機制,藉以逐步建立教與學政策之管理架構與程序。此外,透過調整本校教師結構相關措施,本校107學年度師生比較106學年師生比提升0.41%,但較105學年度之18.72%,降低5.6%;而兼任教師占全校教師比例亦從106學年之61.25%降至108學年度之57.64%。
(3) 落實計畫執行與校務推動品質管理機制
為使本校計畫確實推動及確保成效品質,本校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透過平均每週1次之工作會議,掌握各面向計畫及執行方案策略推動進度與解決遭遇之執行問題外,每月亦於「計畫與經費執行檢核線上管考系統」進行經費控管與查核,確保經費執行率及使用合理性。同時,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委員會議定期召開,新訂及滾動式修正本校「陽光種子學習輔導暨獎補助要點」、「推動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之績優教師獎勵要點」、「師生參與海外教育活動補助要點」、「學生學業成績進步獎勵要點」、「學習輔導與諮詢實施要點」,並於108年度新訂本校「高教深耕計畫專案助理約用管理要點」,以保障本計畫約用人員聘用權益及完善其管理與增能機制,進而維護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品質與成效。
四、善盡社會責任
1. 推動臺北都會活躍老化
(1) 發展臺北都會社區高齡動能提升計畫
計畫第一階段主要透過休閒管理學系「健康體適能指導」與「健康評估與測試」課程,培養參與課程學生獲得考取教育部體育署「國民體適能指導員」初級及中級基本能力、充分了解並熟悉健康相關體適能檢測與評估基本方法、培養健康成年人及銀髮族正確心肺耐力,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之體能檢測能力與體能結果分析及提供基礎運動處方之能力,進而了解如何以體適能、健康評估與測試與全人健康的相關理論與實務之相關進行實務上的運動指導設計。除了透過課程訓練及能力培養,進一步帶領學生透過瞭解臺北士林區健康銀髮族生活現況與需求,並讓學生藉由協作活躍老化運動學院課程(evidence-based learning)等實務操作,強化其指導與陪伴健康高齡者體能檢測與運動之素養與能力。
(2) 推動「活躍老化運動學院」
A. 「活躍老化運動學院」之成立與推動乃是本校自106年教育部教學創新試辦計畫及107-108年第1期高教深耕計畫培育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種子型計畫之重要成果,亦是本校成功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之案例。108年「活躍老化運動學院」在107年成果基礎上及參與本學院社區長者之肯定下,於天母校區場域開設2期共5班,並於博愛校區場域與中正區新營里首次合作試辦1期1班,不僅開班規模變大,參與高齡長者的人數亦從63人次增加到97人次,且平均年齡於天母校區場域從107年的74.3歲提升到108年的76.8歲,其中最高年齡為92歲,而博愛校區則為78歲,其中最高年齡為91歲。透過健康長者結構式且創新多樣之運動課程、量身規劃之運動處方之服務及功能性體適能前後側,顯著改善長者學員身體機能及增進柔軟度、功能性肌力、心肺耐力、敏捷度、平衡感、協調性與認知能力等功能性體適能,而本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專業又豐富的課程內容也於108年2月刊登於國際活躍老化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n Active Aging),盛讚此一課程模式應列為新版美國人民身體活動指引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 PAGA)之應用範例。
B. 每位參與「活躍老化運動學院」課程學生助教必須接受專業體適能檢測能力訓練,且須取得相關專業證照(如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員證照),提升自我之專業能力。108年共有17位課程助教取得「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員證照」及「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指導員證照」,通過考照率較去年成長17.6%,提升學生高齡運動指導之能力與就業力。
C. 本校於計畫第一階段培育之與活躍老化運動議題相關之2件USR種子計畫進入109年第二期USR計畫複審。
2. 推動臺北都會長幼共伴
本校透過教師專業社群、學生自主學習社群與師生學習社群、公聽會、校外參訪及各項服務計畫等,促成校內師生跨領域合作實踐社會責任。在教師社群之推動上,107年為鼓勵教師跨領域參與大學社會實踐,於本校「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補助作業要點」之補助成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增列「推動大學社會實踐(USR)教師社群」類別及目標,並發展「在地關懷‧樂活臺北:ACE社區銀髮健康教育推廣」與「以北歐式健走創新服務設計融合銀髮悠活與地方深耕」、「發展以關懷社區健康與環境之社會實踐議題」、「融合課程設計與實踐—用PA(Physical Activity)翻轉小二生數學能力」以及「高齡諮商實務」5大社會責任實踐教師社群;108年發展「Exercise is Medicine® :結合醫學創造活躍老化之預防失智課程社群」、「大學協力地方創生(創新、創意、創業)與高齡產業發展」、「點亮社區:大學媒材設計課程融入社會 實踐之研究」3大社會實踐社群,共5學院、17學系、45名教師參與。在學生自主學習社群方面,於107年度補助之「史懷哲教育服務營隊」至新北市平溪區菁桐國小進行弱勢學童學業輔導,並為培育跨領域人才,以培育學生多元文化觀點,具備國際視野,及展現無國界教育愛等為目標,具體以深耕計畫資源協助108年國際史懷哲計畫之人員培訓,助其前往泰國北部美斯樂華興小學進行國際教育志工活動,協助培養當地學生華語文閱讀理解、寫作與電腦科技應用之能力,以成就學生完成國際教育志工之使命,善盡地球村一員之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