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高教深耕計畫以校務發展計畫為基底,首重內部教學品質之奠基並提升學習成效及教學品保機制,發展學校特色,進而善盡社會責任並提升高教公共性,貫徹高教深耕計畫四大核心價值。
本校之103-105學年度之日間學制大二生UCAN共通職能測驗中,學生自評最需加強為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因此,本校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以系為單位規劃「模組化系列課程」,由大一至大四循序漸進,從基礎扎根至專業實作,逐步提升學生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等能力。
各系規劃之四年解一題系列課程,除了教卓時期已有成效之「四合一課程」外,更進一步規劃一、二、三年級漸進式課程。大一「前導課程」除概念性的基礎課程外,加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元素,如問題導向/實作/小組討論/PBL/創新教學等,從做中學、產生問題、創思想像等,對專業領域有概括認知。大二、大三「深化課程」增強專業知能與實作,透過分組討論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溝通與執行力,結合理論與實踐。期透過課程改革,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帶著問題意識進行學習,並以分組討論、團隊合作、競賽參與等方式累積學生成就感,發掘學習樂趣,願意持續向學。從大一開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之能力。
此種教學法對本校學生成效卓越,各院皆有亮眼表現,以人文及管理學院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為例,提出「永續企業與永續產業育苗計畫-「提出完整的永續產業經營模式」(休閒經濟)」系列課程,概念圖如下所示:
前述系列課程在大一提出前導課程「經濟學原理」,除了經濟理論的知識傳授外,輔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透過同儕合作分組、與學長姐討論互動,發現生活中可能的問題,藉此激發學生思考批判與分析能力,強化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使學生從界定問題、蒐集資訊、分析資料、建立假設、比較不同解決策略過程中,訓練學生不斷反思學習能力,以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共產出18個如何「讓宜大更美好」的專題研究,不但提升人際互動、團隊合作能力,透過系列課程延伸,也加強學生持續學習的機會。
學生對課程反應熱烈,蒐集部分回應如下:
1.感謝老師,讓我們大一生能體驗製作專題和整個發表過程。
2.在海報實作領悟到經濟學就是要運用在生活中,才能讓知識變成活用的東西。
3.我不敢在大家面前演講甚至擔任解說,但這個課程讓我試著在全校師生面前說出我們的專題研究成果,讓我很有成就感。
以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為例,由紙橋進行結構與力學的基本,後續進階至木結構物,鋼結構物,最後以所學知識參加2019亞洲盃鋼橋競賽,學生以彩虹為概念,設計出一座跨距450公分、寬度66公分之鋼橋,由於外觀造型比例得宜、色彩配置鮮明、作工細緻,比賽過程中獲得評審青睞,脫穎而出,榮獲第1名佳績。獲設計造型獎第一名。
以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為例,以4R+C的實作學習法,強調解決實際問題,以創新及整合為主軸,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以及確認學生所需解決的問題,實現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108年參與IEEE IFEC國際競賽(IFEC是一項創新,保護和有效使用電能的國際學生競賽,該競賽對來自任何地方的工程專業大學生團隊開放。今年舉辦的IFEC2019題目是高效電動腳踏車馬達驅動器,因應近年來各國推動節能減碳,鼓勵使用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因此今年的題目便是讓各個大學生團隊研究製作電動腳踏車馬達驅動器),經三階段的競賽過程,最後榮獲第三名。
以生物資源學院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為例於「TDK盃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獲獎,108年更囊括了六個獎項,超過首獎級獎項數目的一半。並於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獲得佳作、2019科技生活微電腦應用競賽榮獲首獎、2019亞州智慧型機器人大賽榮獲首獎、2019田間機器人競賽榮獲第三名。
除個別學系表現傑出之外,全校學習成效也十分優秀,由校庫資料學19「學生參與競賽、論文出版等成效統計」得知,105學年度362人次、106學年度年543次、107學年度688人次,呈現逐年成長,可驗證專業能力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