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高教深耕計畫以校務發展計畫為基底,藉由教育系統特色3C 5 IU,由內往外扣緊「創新Innovative」、「跨域Interdisciplinary」、「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ed」、「界接Interfacing」面向特色,首重內部教學品質之奠基並提升學習成效及教學品保機制,發展學校特色,進而善盡社會責任並提升高教公共性,貫徹高教深耕計畫四大核心價值,逐步向外發揮本校「影響力Impactful」,最終期許學生於此教育系統中,成為「具備解決問題能力」之專業人才與健康公民。
本校108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依「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呈現如下: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在教學創新面向,本校主要以「創新實作精進計畫」及「軟/巧實力打造計畫」培養學生的硬實力(專業實務技術)、軟實力(博雅通識關鍵能力)及結合兩者的巧實力。在硬實力方面主要透過「四年解一題」系列課程,搭配修課彈性化措施,有效引導教學及教材創新,培養「能解決問題的創思實作人才」;軟/巧實力則兼顧正式課程(專業及通識課程)、非正式課程(實踐活動)、潛在式課程(學習空間)培養「軟實力+硬實力」的巧實力。
各項教學創新方案由教研單位及行政單位全力配合,在執行的過程中以PDCA循環改善模式,不斷發掘問題,滾動修正。
以下簡述本校108年於教學創新面向之成果:
(一)強化專業實務能力,提供教學支持系統,增加跨域選課彈性:「四年解一題」系列課程
透過四年解一題課程結合「創思」和「實作」創新教學精進課程,以問題導向、深化學習及實作,強化學生專業力、實作力、團隊合作力等,培養「能解決問題的創思實作人才」。透過獎助教學品質躍進計畫、教師社群、跨域共授課程、深碗課程、辦理創新教學系列講座等,強化支持教師教學創新。
本校之103-105學年度之日間學制大二生UCAN共通職能測驗中,學生自評最需加強為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因此,本校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以系為單位規劃「模組化系列課程」,由大一至大四循序漸進,從基礎扎根至專業實作,逐步提升學生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等能力。
各系規劃之四年解一題系列課程,除了教卓時期已有成效之「四合一課程」外,更進一步規劃一、二、三年級漸進式課程。大一「前導課程」除概念性的基礎課程外,加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元素,如問導向/實作/小組討論/PBL/創新教學等,從做中學、產生問題、創思想像等,對專業領域有概括認知。大二、大三「深化課程」增強專業知能與實作,透過分組討論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溝通與執行力,結合理論與實踐。期透過課程改革,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帶著問題意識進行學習,並以分組討論、團隊合作、競賽參與等方式累積學生成就感,發掘學習樂趣,願意持續向學。從大一開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持續學習、人際互動」之能力。
教師藉由教學品質計畫,優化教學技巧,激發教師的熱情與火花;以跨域共授與共學社群的投入,活化教師課程經營,並提升教學創新能力及跨域合作的多元可能;以彈薪獎勵、遴選良師典範激發教師的熱情與火花,讓教師持續尋求教學價值與內涵。期能透過教師教學再進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此種教學法對本校學生成效卓越,各院皆有亮眼表現,以人文及管理學院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為例,提出「永續企業與永續產業育苗計畫-「提出完整的永續產業經營模式」(休閒經濟)」系列課程,概念圖如下所示:
前述系列課程在大一提出前導課程「經濟學原理」,除了經濟理論的知識傳授外,輔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透過同儕合作分組、與學長姐討論互動,發現生活中可能的問題,藉此激發學生思考批判與分析能力,強化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使學生從界定問題、蒐集資訊、分析資料、建立假設、比較不同解決策略過程中,訓練學生不斷反思學習能力,以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共產出18個如何「讓宜大更美好」的專題研究,不但提升人際互動、團隊合作能力,透過系列課程延伸,也加強學生持續學習的機會。
學生對課程反應熱烈,蒐集部分回應如下:
1.感謝老師,讓我們大一生能體驗製作專題和整個發表過程。
2.在海報實作領悟到經濟學就是要運用在生活中,才能讓知識變成活用的東西。
3.我不敢在大家面前演講甚至擔任解說,但這個課程讓我試著在全校師生面前說出我們的專題研究成果,讓我很有成就感。
以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為例,由紙橋進行結構與力學的基本,後續進階至木結構物,鋼結構物,最後以所學知識參加2019亞洲盃鋼橋競賽,學生以彩虹為概念,設計出一座跨距450公分、寬度66公分之鋼橋,由於外觀造型比例得宜、色彩配置鮮明、作工細緻,比賽過程中獲得評審青睞,脫穎而出,榮獲第1名佳績。獲設計造型獎第一名。
以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為例,以4R+C的實作學習法,強調解決實際問題,以創新及整合為主軸,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以及確認學生所需解決的問題,實現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108年參與IEEE IFEC國際競賽(IFEC是一項創新,保護和有效使用電能的國際學生競賽,該競賽對來自任何地方的工程專業大學生團隊開放。今年舉辦的IFEC2019題目是高效電動腳踏車馬達驅動器,因應近年來各國推動節能減碳,鼓勵使用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因此今年的題目便是讓各個大學生團隊研究製作電動腳踏車馬達驅動器),經三階段的競賽過程,最後榮獲第三名。
以生物資源學院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為例於「TDK盃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獲獎,108年更囊括了六個獎項,超過首獎級獎項數目的一半。並於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獲得佳作、2019科技生活微電腦應用競賽榮獲首獎、2019亞州智慧型機器人大賽榮獲首獎、2019田間機器人競賽榮獲第三名。
除個別學系表現傑出之外,全校學習成效也十分優秀,由校庫資料學19「學生參與競賽、論文出版等成效統計」得知,105學年度362人次、106學年度年543次、107學年度688人次,呈現逐年成長,可驗證專業能力之提升。
(二)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中文閱讀寫作能力及人文素養情意態度提升
中文閱讀及寫作能力是基本的表達能力,大學生普遍「閱讀量偏少」,平常也較少閱讀議論性強、較具重量的文章,所以在寫作時,可以運用的詞彙、知識不足,使得文章讀起來非常薄弱。
本校透過開設中文寫作文創力與其他在地連結課程,舉辦「龜山島文學獎」、「圖文徵獎」等文學競賽,鼓勵學生踴躍投件,有助寫作能力提升。藉黃春明講座教授自身求學及創作經歷,鼓勵學生踴躍提筆,並完成黃春明體驗行動館第二期設備擴充,作為提升宜蘭人文素養的文學基地。由文學作家作品引導、學校文學地景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觸發學生對生活周遭敏感度及文學創作想像力。
此外,為讓學生「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在108學年開設「蘭陽采風」、「歌仔戲通識」、「跨域跨界行動體驗」等課程,冀至宜大求學的學生皆能濡沐於宜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環境之中,亦能激發創作的意志與靈感,進而結合學生本身具備的專業領域融入到課程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並觸發對家鄉在地的感覺,培養社區意識。
二、發展學校特色
本校多年來積極推動宜蘭地區學術與產學合作,累積許多產業輔導合作經驗,可提供培育空間、專家輔導能力、低成本專業人力培訓、優質人力等協助,並藉由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進一步強化競爭力。將緊密結合教、學、研成果與地方產業發展特色,扣合在地產業資源,已與宜蘭縣府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地方產學與人才培育的永續發展創造雙贏。另外鑑於創客在先進國家蔚為風氣,且具有培育學生創新創意的實質效益,在108年新增建置校級「三創圓夢中心(I3E)」,並活化現有教學空間。
(一)產業研發能量:特色亮點計畫
學校聚焦五大亮點領域:「智慧生活」、「健康安全」、「節能永續」、「創新育成」、「創新教學」,發展學校「智慧健康綠生活」研發特色。運用各部會資源補助與推動,翻轉地方創生,做為在地深耕服務與發展本校亮點特色的經營方案。
協助宜蘭在地產業進行研發與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採資源集中策略,以本校亮點特色計畫為基礎,跨院跨系為架構組成專業研發團隊,對外爭取產官學研各項補助計畫經費,包含培養特色團隊推動無人機應用、智慧農業、物聯網雲端應用、食品安全、綠節能系統檢驗、有機農產品等,扶植在地產業發展,深化專業服務展現教師多元價值,達到深耕研究、產業創生之績效,落實「學術用於產業」、「產業與學術融合」的目標。
在108年遠見雜誌評比,本校「產學合著論文影響力」為全國之冠,可見本校與在地產業的連結廣受各界好評。
(二)激發創新創意思考:三創圓夢中心
107年規劃建置校級創客空間:「三創圓夢中心」,內容包括木工(森林資源領域)、資電(資工、電子、電機領域)、3D及雷射雕刻(生機、機械、資工領域),108年5月完工啟用。
三創圓夢中心操作場域如下圖,成立之目標有三:
1.活絡校園創意思考、創新實踐與創業精神氛圍,引導學生跨領域合作與自主學習能力。
2.激勵師生創意及深化創客精神。
3.建構跨領域教學環境,打造共有、共好與共享的夢想實踐場域。
為順利推動三創圓夢中心各項任務,並提高中心使用率及展現成果,本中心號召全校教師組成「教師創課創客團隊」及學生組成「學生創客團隊」,期待這兩個團隊能成為中心重要的協力組織,共同推動中心的重要任務。中心也將積極參加校外創客參展活動及辦理對外招生的工作坊或營隊,讓加入中心的學生創客團隊多與外界接觸,以啟發新意並有助於作品創作,亦可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三)無人機產業連結與發展
展望未來無人機應用趨勢,舉凡農業、物流、環境監測等各大領域,皆已將相關技術融入產業應用;世界無人機未來市場規模成指數型成長之趨勢,使得無人機人才培訓需求量大增。
於城南校區規劃無人機(UAV)應用研究中心,籌建東部第一座定翼機及旋翼機無人機培訓場域與標準考場 (無人機(預)考場、實驗空域、模擬場域),並配合開設考照訓練班,滿足本校學生與社會需求。搭配本校農業與資電專業,鼓勵教師結合既有農業專長開設無人機應用(微)學分學程,引導並激勵學生實現生活實驗室,以培育具備創新科技與實踐應用精神的人才為目標。藉由課程提供學生瞭解無人機基礎原理與產業應用,導入產官學研之實務分享,培養學生可獨立思考,並延伸應用與研究,探索無人機對其專業領域的解決方案。
未來將開設無人機應用(微)學分學程課程,設立培訓基礎設施(實驗空域、無人機(預)考場、模擬機訓練場),並深耕無人機教育,提升學生基本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並熟悉無人機產業應用,培訓本校學生考取無人機證照。
三、發展學校特色
本校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與面試補助及入學管道、協助認識大學並在入學後給予學業及生活輔導。此外也辦理招生專業化、改善教師結構並辦理校務研究。
(一)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
- 擴大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本校108學年度因原住民專班核定名額減少,以致整體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名額較107學年度略有稍減,惟本校配合教育部政策,於原住民社會需求較殷切之領域科系指考分發外加名額由2%提高至5%,整體而言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招生名額總數仍達全校招生名額之14.7%,未來仍將持續推動辦理,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讀大學之機會,翻轉人生。
- 持續辦理原住民專班:104學年度設立土木工程學系原住民專班,入學後除安排土木工程領域專業課程外,並設計原住民文化相關課程。107學年新設生物資源學院原住民專班,讓原住民學生選系方面有更多選擇,相關法規詳「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專班招生規定」。
- 補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加面試交通費及住宿費:凡參加本校各學制班別招生面試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子女或孫子女、原住民族學生、新移民及其子女,均可申請補助交通費及住宿費。
- 推動招生專業化,辦理各項招生精進研習:為精進本校教師及業務承辦同仁辦理招生工作之知能,分別辦理評量尺規於招生之運用、繁星錄取生說明會、教您看懂高中成績單、招生專業化工作會議及招生工作坊等研習,另運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各學系未來規劃招生方式及名額之參考。
- 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認識大學校系:本校為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適性探索,可免費參加本校辦理之高中生營隊、課程體驗活動、科學研究計畫、校系探索活動等,協助其認識大學校系,並可呈現於大學備審資料。107年度協助119所高中職學校、約5,213人次學生參與、108年度協助116所高中職學校、約6,092人次學生參與。
(二)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學業、生活輔導:
- 校長擔任導師:對成績優秀同時具備經濟或文化不利身分的學生,由校長親自擔任導師,每學年辦理「校長與優秀就學優待生座談會」,邀請學生與校長、學務長座談,提供學業、生活與職涯輔導等協助,拉近學生與學校間的距離,也使得學生能透過最直接的方法與學校溝通。
- 學業輔導:本校為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已訂定「國立宜蘭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獎勵要點」,此要點除教育部規定範圍之經濟不利學生標準外,另降低本校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標準(降低標準項目請參閱p.10),主動發掘並加以輔導協助,透過課業輔導、課程學習、實習機會、職涯規劃輔導、就業機會媒合輔導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並廣納執行端及學生回饋滾動修訂措施;共計1,089人次參加雁行課業輔導,經由證照輔導機制共53人次考取證照,43人參與校外實習輔導。其中,雁行課業輔導由課業傑出且具相同背景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長姐帶領,教學相長外更能發揮同理心,針對特殊生則以小團體型式或一對一,提供個別化課輔。
- 生活輔導:依宿舍管理辦法,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低收、身心障礙、中低收、大一新生(原住民、離外島優先)及境外生」優先住宿。每年辦理傑出人士講座,引發學生動機,激發服務及學習潛能。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開設原民文化相關工作坊,非原住民成員得以認識原住民文化內涵,消弭隔閡;原住民成員能在過程中感覺到被支持增能,提升信心。另依「國立宜蘭大學職涯導師實施要點」,提供生職涯規劃及就業諮詢,計153人次參與。原住民族輔導活動照片如下圖所示:
(三)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經濟補助:
- 持續推動各項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補助措施,包括就學貸款、學雜費減免及弱勢學生助學金等經濟補助措施,亦提供緊急紓困金及仁愛基金,協助家境困難學生,同時並補助中低收入戶住宿生每學期3,000元,以照顧中低收入戶住宿生。
- 助學專款提撥及外部基金募款機制:訂定「國立宜蘭大學校務基金受贈收入收支要點」,明定捐贈收入運用項目包含學生社團活動、獎助學金及急難救助金。而基金募款機制主要係透過各界以現金方式提供各系、院、班、中心作為學生獎助學金。利用各項助學專款與基金募款資源,逐年增加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獎助學金名額,激發學生積極進取態度並減輕經濟負擔。統計本校106年至108年授贈收入總金額分別為7,301,577元、9,129,920元、9,418,885元(統計至108年12月13日)。近三年逐年成長,顯示本校致力於校外資源募集大有進展,亦可表示挹注於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的資源將持續增加,有利於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永續性支援機制的維持與補強。
四、善盡社會責任
「在地文化是創意的來源,不能失根」,本校緊扣結盟在地社區資源,連結校內發展特色,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活化地方、深耕服務。藉由瞭解在地歷史與環境,帶著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學問,從原鄉認同開始,為文化扎根,並配合宜蘭縣以環保立縣、高齡友善城市之發展目標,與地方共創共生。
在協助產業升級方面,遠見雜誌2019評比本校「產學合著論文影響力」為全國之冠。除協助在地產業外,亦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地方政府簽訂USR合作協議,並與宜蘭地區大專院校簽署宜蘭地區USR聯盟合作意願書,共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USR計畫方面,本校執行USR計畫兩年,透過微學分課程,讓學生進入博物館實習,力求解決人才斷層,以物聯網、AR、VR、iBeacon等技術,強化數位行銷與行動導覽。此外,更催生「宜科創新綠能股份有限公司」,進駐新創基地「宜蘭科學園區育成二館」,發展綠能、無人機、智慧微電網、汽車充電樁、散熱電池等產業。
107~108年階段本校以推動「公民養成,社會服務」、「數位學習,知識共享」及「宜大校園歷史博物館」等方案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各方案敘述如下:
(一)公民養成,社會服務:融入服務學習課程、宜蘭科普教育及高中生大學體驗
破除過往大學象牙塔的印象,讓師生走出校園,服務社區、社會;民眾走入校園,瞭解大學內涵,運用校園活動空間,參與校園活動。在走出校園方面,辦理服務學習能讓同學以知識、專業服務社會,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展現公民力;辦理科普教育,協助降低城鄉的知識落差。在走入校園方面,與高中連結,辦理高中生營隊體驗大學課程。相關成效如下:
- 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實際運用所學服務社會,經由評量表分析,同學具備公民力認同度平均達4.39(五點量表)、合作機構滿意度平均達4.59,活動照片如下圖所示:
2.108年辦理科普種子師資培訓,共有五次訓練工作坊,培訓33位種子教師。活動照片如下圖所示:
3.推動高中生大學體驗計畫及提升高中課程品質計畫,107年度協助119所高中職學校、約5,213人次學生參與、108年度協助116所高中職學校、約6,092人次學生參與,活動照片如下圖所示:
(二)錄製數位課程,提供多元學習管道:數位學習,知識共享
資訊網路與數位服務產業發達,線上開放式與低價課程多,學習不再受限於時間、地點與領域,對實體學校衝擊甚大。期利用線上課程進行翻轉教學,滿足學生自主學習之需求,設計客製化的教學模組。故鼓勵更多教師投入授課數位化,提升數位課程品質及數量。
計畫期間共舉辦28場「影像力就是你的影響力」數位學習相關工作坊,參與人數共924人,除培訓師生數位影音製作相關技能,部分場次也開放一般民眾參與,讓民眾瞭解數位影音製作。目前有93位學生投入(佔工作坊學生參與人數19.38%),協助老師製作數位課程。107年與108年分別完成23門、26門數位課程。至108年完成的數位課程共107門。
(三)蘭陽文史扎根,在地文化保存:宜大校園歷史博物館
宜蘭農校遺址為宜蘭市唯一列冊之遺址,本校神農校本部整個校區皆為遺址的範圍。農校遺址上面所發掘的文物特色,代表的是噶瑪蘭族400年前生活過的經驗與智慧,絶對是文化上不可磨滅的重要特色,而本校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亦為臺灣社會演進、農業史、產業史、教育史發展軌跡之重要縮影。有感於遺址的珍貴與學校歷史定位,開始籌建宜大校園歷史博物館。
107年獲文化部「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升級計畫」補助,其中以3D裸眼技術製作的5款農校遺址文物,並納入國家文化記憶庫典收藏。108年再獲經費挹注,規劃建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展示區」。
08年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簽訂合作備忘錄,進行圖檔授權、文物借展,展示教育、數位網站推廣等,並共享相關資源及成果。
本校高教深耕計畫呼應校務中長程發展的願景:「卓越宜大、深耕宜蘭,讓世界看見宜大」,結合產官學界共同帶動宜蘭地區發展,協助地方創生,促進鄉村人口回流,培育新世代「具備解決問題能力之專業人才與健康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