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臺北醫學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計畫成果(主冊)

一、落實教學創新-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

為達成本校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成為具廣度的生醫人才,本校持續推動多項教學革新,透過厚植基礎能力與人文素養、精進專業教育、建構跨領域與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在地國際學習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強化核心產業生醫人才等策略,在培育優異醫學專業人的優異基礎上,建構出創意專業人、廣度專業人及國際專業人養成路徑,完善跨領域創新學習生態系。

厚植學生基礎能力與人文素養

  1. 開設程式設計必修課程,厚實數位資訊能力

    (1) 大學部必修「基礎程式設計」與「人工智慧導論」課程:106-107學年累計大學部修畢1,724人次,進階類程式課程修畢490人次。67%學生修習過基礎程式設計,108學年增列「人工智慧導論」為必修。

    (2) 開放學生修習國內外數位程式設計課程:累計至108年度共認列14門國內外著名大學推出的資訊類課程,供學生以數位自學的方式修習,修課人數達177人次。

    (3) 辦理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動能:108年度擴大舉辦跨校程式設計競賽,共計四校34組團隊80位學生參加,本校學生於視覺化創意類獲3組優選與3組佳作、創新應用類共12組獲獎。

    (4) 開設主題工作坊強化學生應用程式設計專案開發能力:開設APP Inventor手機資料庫應用工作坊2場,共45人次參與,學生完成飲食保健APP開發

  2. 深度閱讀與敘事溝通,提升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1) 新開發多元敘事工作坊:每年開設912場工作坊,連結經典閱讀課程,修課人次從107年度692人提升至108年度1,320(成長91%)

    (2) 塑造線上線下協同學習環境:107年度起讓學生使用線上協作平台,107年度共8307人次參與,108年度增加到14568人次參與。

    (3) 擴大舉辦楓林文學獎藝文競賽:107年度擴大競賽項目為新詩、散文、攝影、醫療小說,108年參賽作品63件,較10736件成長43%,醫學系同學作品《投訴信》參與文化部「2019青年超新星文學獎」獲小說首獎!

    (4) 組織跨校反思寫作教學研發社群:培育68位核心種子教師,107年度完成《反思寫作:刻意練習手冊》,108年獲「教育部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B類計畫。

  3. 提升經驗學習、人文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1) 成立人文藝術中心,活化人文藝術教育:107年成立人文藝術中心,邀請幾米、張錯等辦理7場名師講堂與駐校藝術家;108年新增蹲點臺灣校園影展、大師影展等16場活動;出版醫學人文教育叢書《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等。

    (2) 與中研院、故宮博物院合作開課:(A)108年於本校舉行「中研院人文講座成果發表會」,展示107年秋季班、108年春季班教學成果;(B)10812月與故宮合作運用數位技術,舉行「故宮×北醫藝起玩︰數位微型特展」。

    (3) 完成醫學倫理教育地圖:醫學系已建構醫學倫理教育課程地圖,為推展到各學系,舉辦6場次凝聚倫理教育教學共學活動、生命倫理教育展演,共431位學生參與。108學年大學部牙醫系、牙體系、口衛系、藥學系(藥學組、臨床組)、護理系已發展其課程地圖。

    (4) 完成北醫社區發展地圖,形成在地連結:(A)108學年增至8條信義區走讀步道9門課程,並匯整成「信義區走讀步道」二冊、完成「北醫社區發展地圖」;(B)107年開設「發現臺北」課程,帶領學生踏查臺北市四四南村、大稻埕等舊生活聚落,共128名學生完成作品。

  4. 優化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學習能力

    (1) 建構自主學習制度,修課人數快速成長:推動「半自主學習」、「完全自主學習」兩種學習方案,發展「微型課程工作坊」、「雙聯課程」、「微學程」等多元課程模組,以學分銀行概念隨著知識探索深入學習,108年度增為30門次799人次。開發自主學習管理系統及成果展已觸及17,126人次。

    (2) 發展教師倡議自主學習專案:透過教師與學生社群合作,共同完成國際合作計畫,108年度學生的創新參與使倡議主題取得美國PSBH簽約,為國際醫療解方展開出新的可能性。107108年度自主學習申請案件數更增幅達138%

精進專業及實習教育,培育生醫人才

  1. 完善模擬教育、實習與臨床教育

    (1) 優化模擬教學核心課程:實境團隊協作課程(TRM)從醫學系延伸至藥學、護理、呼吸治療四系,整合性臨床決策思維訓練課程(iOSCE)從醫學系擴大至藥學、護理、高齡四系參與;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GOSCE)中跨領域醫病溝通教案重編,運用桌遊方式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平均成績從106學年85.9分提升至107學年90分。

    (2) 創新及導入新興科技輔助教學:(A)開發「病理學的密室逃脫」課程,學生依據病理學知識解謎方能成功逃脫,20位醫三學生參與;(B)醫學系「國外見習前英語OSCE」,21位醫六學生參加;(C)虛擬實境臨床整合課程(VR Clinic),醫二至醫四30位學生參與。上述創新課程滿意度皆達4.5分以上(滿分5)

    (3) 接軌國際,榮獲歐洲醫學教育學會ASPIRE獎項:持續舉辦國際醫學模擬教育研討會,108366人與會,11個國家參與,108年開始辦理學術論文發表,共有口頭及海報論文各9篇。本校醫學模擬教育中心於2018年歐洲醫學教育年會獲頒ASPIRE-in-Excellence中之「模擬教育」獎項。

    (4) 完善實習制度與優化臨床教育e-portfolio2.0大學部畢業生實習率107學年已達100%,實習滿意度由4.36提升至4.45分。期中實習訪視率106107學年皆達100%;醫學系另開放國外自選實習,106-107學年累計153人前往國外實習。107年啟動臨床實習e-portfolio 2.0版,優化並增加功能提供各系使用,即時且完整呈現學生學習歷程與成效。

  2. 精進學系專業課程,健全課品保機制:

    (1) 精進教學品質:1061-1072學期必修課程教學評量率皆達100%,評量滿意度在大學部四學期分別為4.314.374.424.47(滿分5),研究所四學期分別為4.514.504.454.51分。

    (2) 優化專業課程,國考通過率遠高於全國:106年完成國考線上模擬測驗平台,透過各單科練習,加強學習成效及檢核專業科目理解力,近兩年各類科通過率皆高於全國平均,其中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牙體技術師於107108年度通過率皆超過九成,藥師108年度達100%

    (3) 發展以學院為核心的研究所課程:108年完成研究所核心必修課程規劃,進而推動研究所特色課程,109學年起碩博新生即適用以學院為主體的課程規劃。

  3. 推動領導知能中心:

    (1) 建立領導知能中心,規劃一貫化學習路徑:107年度成立領導知能中心,整合校內領導知能培育資源,發展能力導向模組課程,108年度增到902人次,成長20%108年度起增辦自我探索課程及團隊溝通課程,參與學生分別有103人次、782人次。

    (2) 學生參與國際青年領袖會議,獲頒優秀領導人獎項:108年選派10位學生參與「臺港亞洲議題領導達人交流」;107-108年度有3名學生獲頒國際傑人會傑出優秀青年獎項。

建構跨領域學習及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1. 完善跨領域學習環境

    (1) 成立跨領域學院,完善跨域學習場域:106學年獲教育部通過成立實體學院,下設跨領域學習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數位自學中心,空間逾500坪,平均每日師生使用逾千人次。

    (2) 降低學系必修學分,增加系外選修:10610月成立「大學部課程結構調整推動工作小組」,各學系108學年平均必修比例降至76%,已見初步成效;同時推動各學系認列系外選修學分,1081學期系外選修比例增加至8.3%。至109學年各學系平均開放系外選修6-20學分,開放比例約10.9%

    (3) 舉辦新生入學系列活動,推廣跨領域學習及資源:107學年起舉辦「新生學習活動日」宣導先修課程、工作坊及數位自學等,108學年361人參加(成長33%),甄選入學60%學生皆有參與。新生參加暑期先修課程及檢定考,於入學後抵免課程,提早彈性學習規劃。

    (4) 啟動跨國、跨校、跨產業之交流:108年以「智慧健康人才培育」為主題,辦理第一屆全國跨領域教育論壇,逾百人參與。108年也完成與九州大學之跨領域合作協議、共同規劃移地學習方案。

  2. 發展跨領域微學程,培養學生具備跨域核心能力

    (1) 開設跨領域課程與多元微學程:已發展12個符應前瞻趨勢之微學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新設計、創業實踐等微學程,1081學期已累計開設88門跨領域。

    (2) 跨領域課程修習人數倍數成長:1081學期大學部學生跨領域學院課程修課人數比例增至13.2%,成長2.6倍。108學年已有高齡系、醫管系及醫工系將跨領域微學程納入畢業條件。

    (3) 成立跨領域教學聯盟、建立教師支持系統:108年進階成立「校級跨領域教學互動社群」,建立召集人制度,以目標導向進行教師能力培養,提供教案教材工具,支持跨域課程發展。

  3. 打造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完整學習路徑

    (1) 優化創意設計領域課群:107學年通識領域別新增「創意設計領域」,開設必修10門課程共455人次修讀,1081學期增至16門課程共518人次修讀。108年度辦理創意設計工作坊7403人次參與。

    (2) 建立系統性創新創業學習路徑:統籌全校三創教育,108年度共辦理三創課程、活動、工作坊等相關活動371,462人次參與。

    (3) 提供創新創業團隊場域及資源:創新創業共創空間108年有13團隊進駐,成員84人,其中校內學生69人,佔82.14%,已輔導16個潛在創業團隊,進而將創意轉為實質價值產出

    (4) 創新創業計畫及競賽表現亮眼:通過「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創新創業扎根計畫」、青發署「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獲教育部「2019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競賽」生醫組銀牌及銅牌、「第一屆Young HPV FIGHTERS全國校園創意競賽」冠軍、「味全學生新品開發競賽」第二名等佳績。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品質

  1. 建立以國際磨課師為底,數位自學為用的創新數位學習模式

    (1) 率先全國加入歐洲最大線上課程平臺FutureLearn已完成72門磨課師課程,含14門全英語國際磨課師課程,總計超過12萬名註冊學習。獲教育部「2019數位學習執行成效優良-年終大賞」優質系列課程獎。

    (2) 首創全國提供學生數位自學基金,建立數位自學選課地圖:107年起提供每位學生100美元的課程認證獎學金及推薦課程獎勵,已通過7大類別158門課程。累計106-107學年,學生選課類別以音樂與藝術類、人文類各佔17%,英文通識佔14.6%,其他語文佔13.7%。完課率最高類別為音樂與藝術類,完課比34%,其次為創意類(20%),人文類(19%)。完課學分以3學分最多,完課率32%,其次為2學分課程,完課率14.5%

    (3) 完備教師數位教學能力認證制度及法規:組織校級創新科技教學應用教師社群,並設計初階、進階與高階三階段數位教學認證制度,辦理數位工具應用、創新科技等活動共16場次40小時133人次參與。1072學期完成「數位學習實施辦法」、「數位學習推動小組設置辦法」、「磨課師課程實施要點」、「數位自學課程實施要點」等,並提高教師教學鐘點、創新教學獎勵等措施。

  2. 鼓勵創新教學模式

    (1) 專案導向及總整課程大幅提升:大學部各學系皆已開設相關課程,合計10634門,10746門、10860門,課程成長76%。近三年大三問卷中可看出藥學系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自覺不足情形,自106學年7.63%下降到108學年3.73%

    (2) 擴大獎勵及補助創新教學:修訂「提升教師教學表現暨課程品質發展獎勵辦法」,提供更多元教學獎勵項目,107學年新增「AR/VR教案」、「導入數位科技工具」等獎勵,獎勵提高至19個項目223萬元。也鼓勵教師進行課程與教案改造,提供創新教學課程補助,107學年補助2483萬。

    (3) 導入VR解剖教學提升學習成效:108年歐洲醫學教育年會發表VR教學確能有效增添學習興趣並降低學習焦慮,提升對解剖3D空間的認知。

    (4) 降低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型態課程:107學期起推動創新教學方式,課程佔比為15.8%1081學期佔比提高至29.1%,成長13.3%,分別為數位輔助教學19.0%、遠距課程1.7%、專題導向及總整課程8.0%、模擬及創新科技1.7%。以知識講授為主之教學型態課程已由73%降至67%

  3. 完善分級化教師賦能培育

    (1) 完成新進教師全面及個別的支持網絡:媒合傳習教師提供新進助理教授個別化諮詢,深化教學及研究能力,108年完成19位諮詢。以學校教學發展重點,辦理年度教師研習營,108年主題「數位創新教學」63名教師(26位新進教師)參與。

    (2) 規劃主題性教師繼續教育系列課程:107學年起以「課程設計與教學」、「教學科技應用」、「跨領域教學」與「教學升等」等主題舉辦系列性講座或工作坊,教師修完規範時數與課程,授予完訓證書。107學年舉辦17642人次參加,滿意度4.62

    (3) 成立校級教師社群發展特色教學,薦送教師出國研修接軌國際:108年度以學校發展之特色教學為主軸,成立跨領域、創新科技教學應用、資訊素養課程教學、教學實踐研究四個校級教師社群,規劃召集人與種子教師制度,邀集有興趣之教師共同參與,共舉辦42場次講座或工作坊,參與教師達733人次。107年度起新設教師海外教學研修補助計畫,107-108年度共補助4名教師,參與國際教學專業發展網絡(POD)年會及歐洲醫學教育年會。

    (4) 大幅增加教學研究獎勵:107學年起增設「教學計畫獎」、「年度教學表現成就獎」等獎勵,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相關研究計畫,共19位教師獲獎。為有系統推動教學實踐研究,107-108年度除20件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外,本校另核訂11件校內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協助教師進行教學研究。

    (5) 教師專業分流,多位完成教學升等:已有2名教師於10621072學期,通過教學實務型升等(含助理教授及教授各一位)107學年有2名教師新提出申請。並持續評選教學型教師,107學年通過3名,108學年通過5名,強化專業職能發展。

深化國際交流與國際競爭力

  1. 系統性培養學生在地國際化及國際移動力

    (1) 建立英語分級學習制度:推行小班化、精緻的差異化課程,分級開設基礎英文課程,學生每週皆需自主觀看全校統一指定TED Talk短片並完成線上週考,課程結合校級活動並產出作業,訓練學生英語實用溝通與深化專業知能。開設專業英文分級課程,給予修課地圖指引,讓學生依據自身興趣與程度選修。1081學期493名學生選修,針對較高程度學生新開「多元文化高階PBL課程」提供任務實作,探討語言與文化的相關性。

    (2) 開發網路直播學習模式與提供沈浸式學習環境及線上資源:透過線上社群TMU engLive為媒介,運用網路直播創造師生互動新模式;提供學生共學團體和資源共享平台,包括(1)課程搭配國際美食節活動,共有14294位同學參與;(2)辦理英文簡報工作坊暨競賽,培養學生英文簡報製作與有效溝通表達能力,108年度參與192人次;(3)建置各式線上學習軟體資源,如:Easytest線上學習測驗平臺、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等,使英語學習不受限於教室內。

    (3) 完成國際移動力地圖,以國際學習護照紀錄在地國際化經驗:108學年全部學院皆完成國際移動力地圖,推動各院提升學生國際化學習進路。建置「國際學習護照」,訂定國際知能五大核心能力,以能力串連各項國際活動,系統性提升學生國際能力。108年度辦理134場國際活動5,146人次參與。108年度全校大學部具在地國際化經驗學生為60%

  2. 完善學生國際學術專業培育

    (1) 推動重點國際盟校深化國際合作:108年度學生出國見實習人數477人,前往25個不同的國家;鵲橋計畫更帶動學生至外國頂尖實驗室,共有7位學生至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5位學生至美國哈佛大學。

    (2) 持續強化雙聯學位:透過說明會持續宣導雙聯學位,提升學生修讀意願,現有20個碩士雙聯學位與13個博士雙聯學位(108年新增5),共計33個雙聯學位;截至108年已有9位學生修畢,8位學生正就讀雙聯學位。

    (3) 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學生參與國際競賽成績斐然,如:1086名學生參加108復健工程與輔具科技全球學生創新挑戰賽,獲得設計組第一名;同年本校與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合作舉辦「國際生醫健康促進問題解決松」,本校27名同學獲得前三名殊榮。

二、發展學校特色-發展研究特色,深化轉譯醫學,建構生技創業生態系

以轉譯醫學為主軸,發展疾病導向特色研究,整合學校與醫院資源,初期聚焦於優勢領域研究特色,包括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與人工智慧醫療等,設立研究團隊,延攬院士級優異學者帶領,發展跨領域、跨國研究合作,培養國際級研究人才,並透過本校創業輔導機制,加速研究成果臨床應用,佈局生醫臨床創新產業發展。

發展特色研究,推動轉譯醫學

  1. 開創新研究特色,創造研究新格局:經由特色研究命題,以疾病為導向,培植特色研究團隊,整合基礎與臨床研究,發展優勢、新興及潛力三大領域,包括四大優勢(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二大新興(細胞/免疫治療、醫療器材研發)及開創其他潛力領域,以加速發展臨床轉譯,近兩年已有諸多具體成效如下。

    (1) 癌症轉譯:由校級重點研究躍升為國家級特色研究。由前校長閻雲教授與彭汪嘉康院士帶領發展癌症特色研究尋找治療藥物與疾病相關生物標記。目前由初期癌症育苗研究到現階段癌症新藥開發階段,陸續獲國家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補助,累積厚實領域研究能量後逐步發展成為國家級計畫研究團隊,未來將朝成為國際級之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邁進。研究聚焦於乳癌、大腸直腸癌、前列線癌及腦癌,以建立篩檢平台,評估罹癌風險、疾病發展及治療成效,以期發展抗癌藥物達到精準醫療。

    (2) 神經醫學:從校內研究團隊發展為重點校級研究中心。由張文昌董事長、莊德茂院士、沈哲鯤院士、杜永光教授及蔣永孝教授等帶領團隊進行神經醫學研究。整合本校神經醫學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團隊,107年成立神經醫學研究中心,發展以神經相關疾病為導向之研究為目標。研究聚焦方面,成立婦幼神經心智、大腦與意識、睡眠、腦創傷、血管性失智、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神經影像、血小板生醫工程療法與神經復健團隊,涵蓋神經發育及發展到損傷與退化、中樞到周邊神經病變、診斷預防到治療等完整面向之研究,以期能提升神經疾病之診斷及治療。

    (3) 胸腔醫學:整合基礎與臨床胸腔研究後,成立校級特色研究團隊。整合本校各附屬醫院胸腔醫學與基礎研究團隊,107年延攬臺灣胸腔權威學者郭漢彬教授成立胸腔醫學研究中心,發展胸腔轉譯研究,並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發展胸腔疾病之預防、診斷與治療。由郭漢彬教授、林建煌校長、鄧哲明講座教授帶領胸腔醫學研究,研究聚焦以氣喘、睡眠醫學、肺癌、慢性呼吸道、肺結核、重症醫學及介入性支氣管鏡等七大特色團隊,進行全面性胸腔醫學研究。

    (4) 人工智慧醫療:結合AI政府資源,開發人工智慧醫療應用。聚焦於用藥安全、影像辨識、智慧加護病房、睡眠醫學、精準醫療、重症預測、數位病理及智慧醫院為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建置精準化治療策略。

    (5)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由醫學研究服務平台發展為校級重點研究。由何弘能教授、黃彥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主要發展醫療未滿足與老化疾病研究,包括神經損傷治療(急性腦創傷、多發性硬化症、中風)、胸腔醫學疾病(肺纖維化、肺阻塞、急性肺損傷)、代謝疾病(糖尿病及嚴重傷口癒合)、癌症醫療(癌症免疫細胞療法)、轉譯醫學、再生醫學等。108年在附醫、萬芳、雙和醫院皆成立細胞治療中心,進行全面性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之研究與實務發展。

    (6) 生醫器材研發:由院級生醫器材研究團隊,發展為校級特色研究,加速臨床醫療應用。由陳志華教授帶領院級生醫器材研究團隊,發展為校級特色研究,加速臨床醫療應用。以骨科醫材、血小板組織再生、牙科醫材、神經復健、傷害防護科技、血液診斷技術、即時檢測、穿戴技術、藥物篩選輸送技術等九個研究團隊,將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醫療上。

  2. 推動傑出研究人才培育:

    (1) 傑出研究表現獲國家獎項肯定:108年度多位學者榮獲國家新創獎,如賴鴻政教授(續獎)、黃彥華教授、劉景平教授、賴基銘教授、彭志維教授、李友專教授、曾厚教授、莊國祥副教授、呂隆昇助理教授等研究團隊榮獲國家殊榮。

    (2) 培育整合型計畫領導人才:推動團隊研擬新興議題,透過小組研究議題磨合,PI研習營媒合院士輔導整合成更具競爭力之團隊。近年科技部整合型研究申請案件數逐年提升,108學年度提出30件構想書,通過6件計畫。

    (3) 推動創新轉譯研究開拓新興領域人才:激勵跨領域之原創性轉譯醫學研究,藉由「轉譯創新研究計畫」徵件模式,推動整合團隊研究,以整合型計畫執行帶領年輕優秀人才參與,傳承研究經驗,組成特色研究團隊,以提高學術及臨床研究能量為目標。108年度核定53件計畫,積極投入研究資源,鏈結本校特色研究領域,如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及其他潛力領域。

    (4) 選送優秀人才赴國外受訓:107108年度分別補助赴國外進行短期或長期研修人數共達57人次。

    (5) 規劃北醫深耕講座激進研究能力:108年新設「北醫深耕講座」院士平台,延攬院士級專家演講,輔以研究競爭力系列講座,108年辦理院士講座共9場,邀請院士如鍾正明、莊德茂、戴聿昌、陳鈴津、王陸海院士等,大幅提升本校研究動能。

  3. 建置研究核心服務平台:

    (1) 新設研究數據評估單位:有鑑於研究數據資料為主導研究之首要利器,(A)建構學術知識庫:截至201911月臺北醫學大學學術知識庫暨專家研究網瀏覽量已達204萬次,為更進一步提升教師能見度,推動Research Gate(學術社群)ORCID(作者ID)建置,配合專人服務預約輔導與新進教師拜訪機制,激發全校教師與醫院主治醫師經營社群媒體增加曝光度;(B)建置研究評估系統:引進SciVal研究評估系統作為研究評估分析工具,並定期利用SciVal提供國內外校級和校內學術單位之各種分析數據;(C)新設數據處:整合原有之臨床數據中心、健康暨臨床研究資料加值中心、生物統計中心及校務研究中心,108年新設「數據處」,統合全校研究數據資料庫,完善研究數據資料服務,以供一校七院進行研究,提升校院研究競爭力。

    (2) 新設核心實驗室:近年為提升研究服務並支持研究發展方向,新設核心實驗室包括(A)免疫監測:建立免疫監測核心以檢驗血液或組織檢體之免疫細胞及相關因子的表現,作為即時評估精準免疫療法於人類疾病的治療效果追蹤與預測;(B)CRISPR基因編輯:協助進行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提升相關研究的便利性及多樣性;(C)人類微生物體:將提供諮詢微生物體研究相關知識及實驗與分析服務、推廣人類微生物體研究服務平台、組成臺北醫學大學微菌聯盟及串聯體系內微生物體研究的研究者等。

    (3) 完善動物試驗平台:為發展本校轉譯醫學研究,及從組織型態到分子影像之研究需求,目前已購置多台儀器設備,除現有7T動物用核磁共振影像儀(7T RMI)、動物電腦斷層掃描儀(CT)、活體動物冷光及螢光絕對定量分析(IVIS)及超高頻小動物超音波(High-frequency ultrasound)等設備,108年新購置動物正子造影系統(Animal PET),同時建置完成校內設備儀器系統預約平台,將規劃串聯並整合校內活體影像研究服務。

以特色研究為主軸,延攬人才,深化國際連結

  1. 外籍學者增加,提升國合研究風氣:成立一站式到任服務,由專責團隊推行國際人才延攬、輔導、發展及留育,協助外籍學者快速適應校園文化,促進長期服務意願。吸引玉山學者等優秀國際人才逾10人應聘,目前共聘有1018名外籍教師及禮聘前列腺癌症專家Dr. Colin Collins、分子生物專家沈哲鯤院士等57名優秀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建立綿密國合網絡,使本校平均五年國際共著率由10623.1%提升至10828.2%,教師參與國際研究表現成長。
  2. 人才培育有成,開創跨世代研究人才版圖:藉由院士級專家輔導,延攬及培育研究新秀,107-108年通過科技部「哥倫布計畫」及「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大型計畫共12件,經費累計約新台幣1.3億元,獲補助人數為全國私校最高。
  3. 特色短期課程帶動來校體驗學習人數成長:108年首次執行優秀外國青年來臺蹲點計畫(TEEP)獲教育部補助575萬,使來校進修或實習人次大幅增加至98人,較106年僅25人成長幅度達392%,卓越成效獲肯定。109年本校更通過TEEP補助9955萬,全國最高。本校同時也辦理新南向高階人才先修班、夏日學校等吸引新南向國家學生來校短期進修,本年度並獲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補助625萬。
  4. 配合新南向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於越南、印尼、印度等國耕耘有成,108學年度外籍博班新生(64)逾整體博班新生人數50%;於越南胡志明市醫藥大學設立「台灣醫學教育及研究訓練中心」,並協助當地大學講師級人才培育,標定重點校院推展博班課程,108學年度成功吸引12位就讀。
  5. 外國學生招生名額擴增:獲教育部新南向培英計畫440萬,獎助20名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大學講師來校攻讀碩博士學位;增設獎學金名額吸引優秀外籍研究人才,外籍博士班學生註冊人數自106學年度106人提升至108學年度188人,整體成長43%,亮眼招生表現獲教育部肯定,核可109學年度外國學生招生增至200名。

推動研究成果產業應用,完善北醫生技創業生態系

  1. 整合產官學研醫與國際資源,培育博士、醫師等創新創業高階人才:(1)教育部補助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RSC),已有5個團隊通過,以研發成果創業為目標,針對博士班學生與博士後研究員進行人才培訓,累計補助金額4,100萬元;(2)科技部「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RAISE),已培育7位博士級人才,其中5人培育結束後成功進入企業服務,109年度將再新增培育5位,累計補助金額1,155萬元;(3)科技部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SPARK),累計培育15個團隊,共86人,被輔導團隊大多成功走入商品化下一階段,107學年度迄今累計補助金額1,500萬元;(4)北醫-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國際種子人才計畫,每年選送主治醫師至史丹福大學參加global faculty program培訓5個月,1093位主治醫師參加;(5)臺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B)109年度北醫大共有3位附屬醫院主治醫師通過初選,預計將赴史丹福大學接受為期一年之高階醫療產品設計及商業化運用的實務訓練。
  2. 新成立9家衍生新創公司,募集資金達1.6億餘元:北醫衍生新創公司8年來共成立16家,而其中9家成立於過去2年,超過半數以上,成果豐碩,包括(1)皮智股份有限公司(2)酷氏基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吉蔚精準檢驗股份有限公司(4)潤鴻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逸安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6)博蔚醫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醫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瑞得康股份有限公司(9)諾康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家公司皆為臨床醫師及基礎研究教師的組合團隊,以商業發展思維從研究計畫之執行、專利布局、商品化規劃、行銷推廣、成立衍生新創,並成功在市場取得投資資金,正規劃穿透至國際市場,其中以酷氏基因與博蔚醫藥表現最為亮眼,分別已獲得3800餘萬以及1.09億元的資金挹注。
  3. 完善臨床試驗環境,鼓勵IIT案:目前已累計達成54PI自行發起臨床試驗案,其中列舉2件最具指標性案件。(1)葉純甫醫師的「預防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疾病臨床試驗」,獲得義大利藥廠高額補助100萬美金,在國內七家醫療院所執行。(2)夏和雄醫師的「MPT0E028口服劑量、安全性、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學用於缺乏標準治療之晚期實體腫瘤患者之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台灣第一件由學校自行開發且通過美國FDA及臺灣TFDAIND之抗癌藥物,已完成Phase I 臨床試驗,並獲201916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的肯定。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弱勢就學與落實知識共享之北醫新典範

  1. 優化經濟不利學生扶助機制

    (1) 擴大經濟不利學生入學人數:106學年大學部15學系組皆開放個人申請優先錄取低收入戶學生,107學年新增經濟不利(展翅組)招生名額5名,及放寬優先錄取門檻為中低收入戶學生,108學年增加不分系招生名額至13名,109學年再擴大不分系招生名額至16名,108學年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入學新生計42名,較106學年29名,成長45%

    (2) 大幅提升獲獎助金額,保障學生生活安頓:107年度經濟不利學生平均獲獎助金額由每人每年95,500元,108年度提升至110,559元,成長15.8%。並建立勵學機制,提供膳食費、住宿費補助及各式助學金,107年度共306人次獲獎助,合計補助金額381.6萬元;108年度共375人次獲獎助,合計補助金額491.1萬元,補助人次成長22.5%,金額成長28.7%

    (3) 高額優秀獎學金激勵學習成效提升:為鼓勵學生認真向學,成立自主學習成績進步獎、學習勵學金及各式高額成績優秀獎學金,107年度共310人次獲得獎助,合計核發1,276.5萬元;108年度共270人次核發1,327萬元。

    (4) 企業專案捐資與校友認養永續獎助:定有完善募款計畫,持續獲大型企業捐資,專案贊助經濟不利學生獎助學金,包括:全聯佩樺圓夢助學金、全聯佩樺清寒優秀醫護青年獎學金、國際扶輪3520地區生命橋樑勤學獎助金等;提供拇山新苗培力獎學金,已媒合60位校友透過小額捐資認養經濟不利之學弟妹,提供永續扶弱機制。

  2. 完備校務資訊系統化,落實實證決策

    (1) 完備校務資料庫之整合:本校「校務研究資料庫」各單位定期更新資料內容及字典索引,提供資料使用之參考依據,以Tableau軟體為基礎,建置互動式視覺化分析平台。自104學年度開始建置校務研究資料庫起,初步完成29張資料表,312個欄位;截至108年已建置102張資料表、1,259個欄位、完成16項指標、10大模組之建置。除提供本校行政及學術單位查詢校務重要資訊外,另可進行指標長期趨勢追蹤,發掘重要問題,以進行問題分析與改善。

    (2) 落實實證導向之校務議題分析:107學年擴大單位參與,完成7項校務議題。108年度更創新舉辦全校性「校務研究議題成果競賽」,共計1569人參與,其中包含學生面之應屆畢業生自評就業力因素探討、教學面之磨課師翻轉教育學習分析、研究面之特色研究中心研究能量分析,及國際面之國際共著對論文被引指標之影響等15項主題,藉由競賽提升校務研究能力,塑造校務研究校園文化。

 

四、善盡社會責任-實踐社會參與,優化區域鏈結,提升社會創新與發展

  1. 持續偏鄉志工服務,全國服務性社團表現屢獲肯定

    (1) 服務隊遍及全臺偏鄉與教育優先區:108年度參與志工增至約1,400人次。本校服務隊長期推動澎湖「天人菊計畫」,與當地高中合作培訓高中服務志工,透過在地居民讓服務在地深耕,服務據點數由11村增至19村;服務個案由26個增至64個。

    (2) 服務隊深入國際角落,提升當地衛教環境:(A)深化史瓦帝尼服務團品質,結合課程巡迴衛教,改善生活品質;(B)建立與尼泊爾雙邊合作教育課程,成立牙科訓練教學計畫,提升當地牙醫從業人員醫療水準;(C)與「柬埔寨臺灣教育計畫」合作,推動寄生蟲研究與水質淨化計畫,提升當地生活環境與健康。

    (3) 服務隊屢獲各界獎項肯定:(A)國內服務隊獲獎項,如:教育部青發署「青年志工服務績優團隊全國競賽」連續7年全國第一、衛福部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健康服務營成果競賽寒暑期雙料冠軍(寒期-流行病學調查團/暑期-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108年大專校院全國社團評鑑-楓杏醫青服務團獲服務性社團特優獎;(B)國際服務隊獲獎成績大躍進,如:教育部107年「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國際競賽」榮獲1金「爐火純金獎」與2銀「銀得喝采獎」,108年再榮獲「卓越獎」1金「爐火純金獎」與1銀「赢得喝采」,肯定學生服務隊前往柬埔寨、史瓦帝尼王國及尼泊爾等國進行衛教服務。

  2. 協助友邦醫療品質,獲頒外交之友貢獻獎

    (1) 長期服務援助國際醫療之大學:本校醫療團秉持醫療無國界理念,98年起常駐非洲「史瓦帝尼」、102年起常駐「馬紹爾群島共和國」,105年及107年二度獲外交部頒贈「外交之友貢獻獎」。

    (2) 協助國際友邦醫事人員專業能力:安排當地醫事人員來臺為期四週訓練,聚焦臨床及管理技能,106-108年共培育34名當地醫事人員或醫師。每年更派遣校院內外婦兒等專科資格醫師赴當地進行教學任務,106-108年共有21名醫事人員執行此任務。協助馬紹爾建置醫療資訊管理系統,迄今累計使用醫療影像儲傳系統23,721次,醫療資訊系統新建病歷18,378筆。

  3. 善用產官學研能量,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1) 提供高齡長照社區賦能:於信義、大安等實踐場域,社區與獨居長者參與活動達1,121人次,學生至獨居長者居家探訪超過90次;與萬芳醫院合作完成長照解方2(共餐計畫與長照資源宣傳);培育雙北5個里一千餘人次充能教育課程與活動。

    (2) 推廣食源文化與食安守護:以信義區、大安區與新竹尖石鄉為食源文化執行場域,於信義國小推動健康促進教育,完成8場食源文化體驗及工作坊260位學生參與;執行食安講座與抽檢16場次、125家餐飲業者、320人參與。

    (3) 輔助科技支持身障族群生活:合宜輔具中心之評估個案回饋發現個案生活狀況獲得輔具後有立即改善!完成個案照護計畫與產業參與報告12份;1081學期增設「輔助科技跨域微學程」,累計修課達957人次。

    (4) 完成糖尿病藥安Line APP及數位教材:用藥安全推播系統Line APP完成,並開發11案藥安數位教材影片,培養社區友好藥安守護藥局共5(5位藥師),招募糖尿病病友試用「糖尿病用藥安全軟體」,增進社區用藥服務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