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東吳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108年度東吳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面向,本校以提升學習成效、強化專業實務能力、精進教學支援系統、改善教學品質、提高學生自主及跨領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具備程式語言與創新創意能力等為目標,發展重點計畫項目如下:

1.強化理論實務鏈結,落實學用合一

(1)開設專業實務課程:

實務課程以總結或綜合性為導向,以期透過實務課程展現學生整合專業知能。

(2)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

開設多樣化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學習整合能力以及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

(3)產學研計畫案合作:

透過整合內外部資源,進行產學研合作與研究事務。

(4)業師協同授課模式:

為使課程規劃符合業界實務樣態,開設由教師與業師共同授課之課程,以學理印證實務,並藉業師經驗豐富學理無法完整描述之樣貌。

(5)提供業界實習機會:

配課程尋求校友與一般企業機構支援,提供學生見習/實習或服務學習的機會。

(6)進行海外移地教學:

帶領學生至海外當地考察,透過移地教學計畫提升學生國際觀,培育學生的國際移動能力。

2.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提升學習綜效

(1)學習適應力評估,奠基學習基礎:

本校透過長期與全面問卷調查的「學生學習成效長期追蹤機制」,有效掌握學生就學期間之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

(2)素養培育,厚植根基:

A、精進通識課程內容。

B、推動問題導向式行動學習課程。

C、積極推動跨領域程式設計課程。

D、強化學生中文基本能力。

3.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培養π型人才

(1)精進跨領域學程:

第一週期之學程評鑑完成後,持續追蹤各學程提出評鑑後,具體改善計畫之執行成效情形,並啟動學程退場機制。

(2)推動跨校跨域學習:

透過優久大學聯盟跨校合作之方式,提供學生跨校選課的管道。推出院級整合課程,設計適合多數學生選讀的跨領域課程。

(3)推動第二專長:

推動以院系設計符應產業需求之跨域第二專長模組課程。

(4)健全校外實習機制:

鼓勵學系開設校外實習科目,培養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5)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社群: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之動機並激勵學生自組學習社群,進而透過共伴、群聚效果,帶動並提升校園整體學習風氣。

(6)推動開設全英語課程:

鼓勵並補助專任教師開設全英語授課科目,積極推動全英語學分學程暨學群之開設。

4.落實教學創新,發展創新教學模式

(1)模擬律師事務所暨模擬法庭競賽:

透過模擬律師事務所暨模擬法庭之教育,訓練法律系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活用學識能力。

(2)翻譯類課程轉型:

翻譯課程由單一轉向多元發展,以型態區分為口譯、筆譯之外,再細分為視譯、跟述、同步、逐步,或依主題區分商業、科技、影視、文學、新聞等類別。

(3)建置跨領域創生基地:

A、「文化實驗室」:以更完整的生態環境,包含工作營的培訓、共享空間的進駐、以及自媒體的經營等,為本校師生打造出一個創新生態圈。

B、「實境化世界推動辦公室」:於透過訓練讓學生避免盲目使用科技、達到效能最佳化。

C、「創客工廠」:提供環境安全以及研發教具所需之基本配備。

5.強化學生健康體能,體適能較佳者有較好的軟實力表現

  為延續過去師生健康促進計畫之理念,落實本校五育並重之身心均衡核心能力指標,有效執行「東吳大學學生體適能檢定辦法」,同時參照教育部常模中等水準,訂定檢測通過標準,並將體適能成績併入體育課程成績計算。而針對學生體適能與軟實力的關聯分析發現,普遍體適能較佳者在各項軟實力上也有較好的表現


二、發展學校特色

  為配合全球化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本校持續致力於全球人才培育與強化國際學習環境。此外,辦理國際志工隊,鼓勵師生參與國際服務工作,塑造服務學習精神,以及宏觀的國際視野。並以實證教學為導向,收集各類數據資料,針對學生擬定全面性生涯、職涯輔導策略;在教師端方面,推動6個鼓勵研究的行動方案,營造整體合宜的產研環境,以達到厚實教師研發能量之目標。本年度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1. 建構校園國際化環境

(1)強化外語授課之師資與教學:

以EMI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以英語為中介之教學方法)與COIL教學方法 (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跨國合作之線上教學方法),透過工作坊,演講會,專題講座等途徑與本校教師分享。

(2)推動移地教學課程:

推動院系規劃移地教學課程,加強學生外語與移動力的技能。

(3)建立多元化之國際交流管道:

規劃全英語授課海外師資培訓、外語授課師資在地培訓且邀請國外菁英學者來校進行短期學術交流,搭配海外培訓之教師回國分享會,同時進行在地培訓相關技巧與分享。

(4)增加多元赴外學習機會:

安排師生團隊赴國外,透過教學研習及實際演練,對改善當地教師教學能力,鼓勵學生考察他國教學制度。

2.建立學生職涯進路輔導機制

(1)建構東吳人就業實習平台:

108年首次以東吳人就業實習平台為主軸,辦理「網路就業博覽會暨徵才說明會」,並設計相關職場培力課程,鼓勵同學課餘時間針對次領域、第二專長進行各式學習。

(2)提供全方位多軌道實習:

首次辦理全學期實習,開設「校外實習-職場倫理」與「校外實習-職場實作」課程,並進行全學期的校外實習。

(3)引進專業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證照,提升職涯發展輔導:

引進勞動部駐點業師與CDA國際生涯諮詢師,提供學生針對個人生涯職涯困擾或疑惑,進行個別性晤談,協助學生面對並處理生涯職涯發展困難。

(4)落實並強化畢業生流向追蹤調查:

透過與校友APP對接、電訪、提供線上填答管道等三種方式以提升問卷回應率,以畢業生流向追蹤調查暨企業業雇主滿意度調查結果為主軸,結合長期學習成效追蹤、UCAN職涯興趣與共通能力等資料進行全面性的分析。

3.提升師生研究及產學之能量

(1)打亮現有研究強項:

A、獎勵教師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表現。

B、提供資源及配套措施。

(2)推動大專生體驗學術研究:

A、鼓勵教師指導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B、獎勵學生執行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C、補助院系舉辦學士班學生專題研究競賽。

(3)創設學術研究社群:

補助教師組成同領域/跨領域之學術研究社群。

(4)鼓勵教師研究再出發:

擴大補助教師從事更積極的研究工作。

(5)加速研發成果智財商品化:

A、加速智財技術成熟度。

B、擴大智財產品推廣度。

(6)建置學術倫理自律機制:培養學術倫理涵養,精進學術研究品質。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透過相關機制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與提升其入學機會;透過學習輔導機制等,提供其就學輔導及並建立成效追蹤機制;改善教師結構、調降生師比;以校務專業管理制度強化自我課責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等為目標,本年度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1.辦學資訊公開透明化

  為方便全校師生與社會各界人士閱覽本校校務及財務資訊,設置「東吳大學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並於該網站首頁右下方設置快速連結「校務財務資訊公開」,提高閱覽便利性,且定期更新內容,確保資料正確性。

2.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

(1)加深加廣招生診斷:

A、改進招生作業系統,提供招生分析‎‎‎,‎‎‎規劃妥適招生管道‎‎‎,‎‎‎強化招生效能‎‎‎。

B、因應考招新制變革與銜接措施,翻轉教育既定思維,重視學生多元表現。

(2)優化招生試務:

A、強化整體招生試務嚴謹度與客觀性,實踐適性選才目標。

B、提升考試委員選才專業化,建構專業面談與審查團隊,強化招生客觀性與公正性。

(3)建構評量尺規與效標基準:

建置與維護完整招生資料庫,反饋精進招生方式、選才條件、 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進而銜接選才育才策略、提升辦學績效,進而促進學用合一。

3. 增加弱勢生就學機會

(1)招生入學報名費減免:

為減輕經濟弱勢學生入學壓力,提供低收/中低收入戶考生免繳/減免報名費;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則無論低收或中低收,一律免繳報名費,落實扶助弱勢克盡社會責任。

(2)申請入學補助面試交通費:

學士班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除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考生提供免繳報名費優待外,另補助其甄試當天往返本校交通費。

(3)提撥原住民及身心障礙等弱勢學生招生名額:

本校積極鼓勵各學系學程提撥原住民及身心障礙等弱勢學生招生名額,期能順利協助弱勢學生進入本校就讀。

4.提供弱勢生學習輔助

(1)生活補助面::

提供經濟不利學生於校內各單位工讀機會,協助教學事項、學術研究及服務計畫等內容,提升其自我知能並給予每月實質經濟協助。

(2)課業輔導面:

讓學業成績優良的同學擔任補救伴讀老師,提升學習成效,以達成同儕輔助之目的。

(3)跨域學習面:

規劃跨域自學小組,將修習輔系、雙主修、學程之相關學系學生組成學習小組。

(4)職涯發展面:

輔導學生參與各式證照與檢定考試;規劃課程報名費補助、證照檢定考試報名費補助及證照獎勵等三階段獎勵補助。

5 改善師生比、提升同仁工作知能及效率

(1) 新聘專任教師:

因應各學系師資結構改善與課程規劃所需。

(2) 延攬及留住優秀教師:

推動教師試用機制,實施教師彈性薪資制度,並協助教學單位敦聘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講座及客座教。

(3) 規劃行政人員訓練辦法:

訂定「東吳大學行政人員教育訓練辦法」,鼓勵同仁持續進修學習,增進自我工作品質及行政效率。

 

四、善盡社會責任

  為強化本校與區域連結及合作,培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本校以「人才扎根養成、場域永續發展」為願景,善用本校人文關懷與科技導入等專業特色資源,與在地場域協同合作,協助場域有效發展,並創新擴散成功經驗至鄰近地區,鼓勵學生參加相關服務團隊走出校園,使用自己的專長,透過服務學習的心,投入社區服務工作,建立本校與社區共同營造之協力生態體系,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1.提升社會貢獻度,強化在地連結

(1)補助教師執行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編列預算補助初起步之USR種子型計畫。

(2)鼓勵教師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納入減低授課時數及多元申等評分項目。

(3)促成對話及媒合跨域教師參與:

協助媒合跨領域教師參與社會責任實踐,辦理相關說明會及交流分享會,促成相關行政單位及對USR有興趣之教師對話。

2.走出學術象牙圈囿,引領師生進入社區參與實踐

(1)學生自組服務方案:

由學生團隊自行籌組規劃整體服務計畫,讓學生能深入了解服務學習的歷程。

(2) 社區化服務學習:

為深入社區進行服務學習,透過與地方機構合作。

(3) 偏鄉志工服務:

招募學生參與暑期為期一週的偏鄉營隊,提供課業輔導、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才藝等多元課程,讓學生有機會貢獻關懷。

(4) 海外服務:

與海外服務機構連結,暑期進行為期約一週服務,協助學生與機構之間的溝通和聯繫至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地擔任志工,舉辦兒童和青少年營會,與當地弱勢居民互動,學習服務與關懷,了解當地的文化環境及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5) 專業訓練課程:

在實行服務計畫之前,也請機構的專業人員教導與提醒相關的服務注意事項,為大學生作事前的心理建設與服務學習研習訓練。

(6) 服務對象多元:

瞭解地方需求的同時,也透過校內資源,帶入社團表演、學系學生專業知識,運用學生專長,增加服務活動的特色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