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南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以四大面向盤點第一階段深耕計畫執行之亮點特色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建立完善的教學品保PDCA模式,提供完善的學習回饋機制

(1)   本校自行開發「學習成效預測模組」與「就業導引預測模組」結合教育部UCAN平台之問卷填答成果,提供回饋給系所與師生在訂定目標、開設課程、升學輔導、就業諮詢等各面向做系統性的規劃。

(2)   盤整驗證全校課課程數共計6,502門,完成131門課程「學習成效預測模組」,建置15學系「選課推薦模組」。

(3)   本校大學部共21學系皆已進行課程分流,開設總整課程,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之Capstone課程實施,每系皆有課程輔導小組協助學生選課;為確保系所運作能符應訂定之教學目標,有21系所已接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進行外部評鑑。

2.建立完善多元的學習輔導機制,成果豐碩

(1)   本校學生學習預警通知與輔導作業,從授課教師掌握學習狀況到啟動預警,至導師進行關懷紀錄、評估學生學習需求,或導入課業輔導,協助學生學習,近三學期需加強關懷學生人數逐漸降低(133人、119人、85人)。

(2)   建置課業輔導與學習增能之個案管理機制,針對學習落後學生,提供差異化學習輔導,如補救教學團體提供增能課業輔導共1,678人次,成績者總及格率達82%以上;鼓勵自組合作學習團體等164組共1,263人次參加;教師拍攝核心概念學習影片313支,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

3.營造跨域、自主的學習環境及制度,提升學生學習視野,增進跨域力

(1)   107學年度降低系必修提高自由選修學分數由12個提升至20個,開設輔系之學系由2個提升至14個。開設6個通識微學程、14個跨領域學分學程與4個師資培育學程,讓學生有充分的跨域學習機會,其中微學程修課學生達3,150人次。

(2)   建構以問題/專題本位學習之合作學習環境,打破傳統教室排排坐的設計,設置討論圓桌(Harkness Table)的創新教室,本校共建置8間翻轉學習創新教室,讓學生利於團隊合作與討論,共311門課程使用,人次高達9,645

4.建置南大TnTED數位講堂,協助學生自主學習,並分享所需社群

(1)   在深耕計畫的補助下,創本校先例於EWANT開設磨課師課程4門,累積2,206人修習;並通過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4門。

(2)   建置南大TnTED數位學習講堂,兩年共完成313支核心概念教學影片,打破時空的限制,提供學生無所不在的學習機會。 

5.提升中文閱讀書寫基本能力,成效優異

(1)   「中文閱讀與書寫」教師召開7次教學共備會議,共同編定與挑選學習內容教材並將大一生分成4個學習班群,進行教學。

(2)   學生在「全國大專生語文素養檢測」中,閱讀平均總答對率為85%,高出全國13個百分點;在閱讀與書寫方面,高於一般大學的53.96分。

(3)   辦理文學寫作營、青春書寫文藝營、好萌文藝營等跨校性、跨學制的營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產出許多優秀作品。

6.提升程式設計與邏輯思考能力

(1)   107學年度起將「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類課程列為院必修課程,且其內容依學院不同專長需求為依歸,以提升學生邏輯思考力,兩年來共計3,428人次修習。

(2)   開設資訊技術入門及線上課程共24門,計1,469人次修習,並有242名同學獲得資訊能力檢定合格證明。

(3)   建置與優化校內資訊檢定平台,目前已有4大主題共550題,提升本校學生自學資訊風氣。

7.多面向英語課程與活動,提升學生英語力,兩年來英檢通過率提升6

(1)   免費開設「英語加強班」及「多益輔導課程」修課人數共計516人;英檢通過率從45%提高至51%

(2)   大一必修英文依能力採ABC三級分級授課,以適應個別差異;辦理環球英語時光、全球瞭望角等微學分課程,共222人參加。

8.整合通識、專業課程與競賽輔導,提升學生創意創業能力並見實效

(1)   結合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與系所,開設30門創新創意課程,包含:創意思考、創意創新與創業、創意產業、新產品開發等課程,修課人數達1,268人次。

(2)   輔導學生團隊通過教育部創新創業計畫(U-start)計畫並獲創業補助金如「黑水銀數位文化工作室」獲得100萬補助、「南臺灣劇場技術新秀-Q Life工作室」創業團隊,獲得教育部50萬元補助。

(3)   協助學生參與全國性創意競賽,榮獲臺南畫世代動畫影展首獎;輔導學生參加國際型創新競賽,以太陽能領域榮獲2TIKI金、2金、4銀等佳績。

(4)   環保署委託工研院,委由本校學生研究太陽能電池模組回收,獲得3項專利,並申請教育部RSC「廢棄太陽能板回收再利用產業鏈製程技術及設備開發」計畫,在本校育成中心成立連翔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落實學用接軌,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1)   推動全校性實習輔導機制,兩年來共補助院系所開設校外實習專業課程43門,修習實習課程學生人數共計1,196人;辦理學生學習工作坊29場、業界參訪24場、企業實習講座及經驗交流座談60場,學生滿意度4.3分。

(2)   80%系所已開設專業實習課程,並增加認證式實習,使學生實習更多元。

(3)   為強化實用導向課程與產業需求之鏈結,兩年來共有263名業師至校授課,開設382門課程,以促進課程的實務程度。

(4)   辦理各類職涯課程、工作坊、模擬面試,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

10.優化教師評量機制,落實積極輔導,並選拔教學績優系所與教師以資鼓勵

(1) 調整教學評量機制,並成立「教學品質精進小組」落實教師教學輔導制度,使評量未達3.5分之教師,精進教學,以維教學品質。經由輔導近三學期未達3.5分之教師數逐學期下降。

(2)遴選教學績優系所、教學績優教師與教學創新教師成為典範及楷模。

11.提供教師專業支持,獎勵教師教學創新,提升教創領航力

(1)    共補助教學創新43件、教學型研究19件、師生共學社群59件、社會實踐課程30件、教師專業社群26件及課程成果發表76件,兩年共補助253件,以本校教師總數227位而言,平均接受補助比例超過50%

(2)    辦理教學績優、教學創新、教學實踐研究、PBL實務講座及數位學習工作坊等65場增能活動,1,538人次教師參加,平均滿意度為4.5分,提升教師教學專業力。

(3)    為鼓勵本校教師發展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並展現教創領航之能量,每學期遴選教學創新教師迄今已發展14個教學創新方法,如「替換式數學教學方法」、「結構式提問模式方法」、「業師協同策略管理教學方法」等;其中亦包含以多元方式如創作、表演、報告拍攝微電影等方式評量學習成效。

 

二、發展學校特色

1.設立臺南學中心,發展在地認同,培育在地所需人才,實踐在地發展願景

(1)   開設院核心必修課程「臺南學概論」,發展出遠距課程內容,作為未來以「認識臺南」為通識必修課程之基礎。產出專題作品74件、主題式數位課程剪輯精華共11部,並採多元評量方式如拍攝微電影等形式,以彰顯學生跨域學習的成效。

(2)   以多次的戶外踏查、田野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在地文化歷史,教學活動與田野調查研習,並進行公私部門的跨域合作,如出版《永康區開天宮志》及《南臺灣鄭氏時期人物祀神》推廣在地學研究。

(3)   為提升學生及社會大眾對臺南的了解,辦理「臺南學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探究台江人文史蹟專題講座」「水交社劇場展演館工作坊」、等全國性學術研討會、講座、導覽及工作坊,參與人數達三千人次以上。

(4)   藝術創新美感中心整合在地展演場域與資源,協助臺南市推動城市即舞臺的理念,培育在地所需之藝術相關專業、行政、技術人才,並且帶領學生團隊進行策展演活動,落實藝術社會服務

2.落實產學合作與交流,輔導在地產業升級,並提升學生就業機會與能力

(1)   本校四類校級中心產學成果卓著,如能源類的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低階能源利用與開發教育推廣中心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教育類的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12年國民基本教育適性學習課程與教學研發中心;藝術類的如亞太美感暨戲劇教育研發中心而人工智慧類的有人工智慧教育暨發展中心等。

(2)   例如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除鏈結綠能系課程,與沙崙綠能成合作外,並帶領學生接受環保署與工研院之委託,研究太陽能電池模組回收,獲得3項專利,並申請教育部RSC「廢棄太陽能板回收再利用產業鏈製程技術及設備開發」計畫,在本校育成中心成立連翔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   開設創客課程,引導學生實踐創客精神,以太陽能停車棚作品獲得太陽能廠商茂迪公司產學合作案支持,順利在校內興建完成10KW具太陽能發電功能之機車停車棚,並將產生的電力供應校內師生使用。並開設太陽能專題課程共計21位通過太陽能組裝練習考試,發揮學以致用。

(4)   成立「智慧物聯網產業顧問團」,扶植產業導入電商大數據與網路行銷概念,聯合管理學院與理工學院等師資,輔導超過50家廠商,並協助廠商申請政府研發補助計畫(SIIRSBIR)通過率50%;成立「ISO產學服務顧問團」由本校師生共同前往企業進行輔導。

(5)   為培育在地藝術相關技術、專業人才,於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辦理「劇場燈光技術基礎與實務」及「說故事達人認證培訓課程」等教育訓練及培訓課程,參與人數達101人次,平均實習媒合成功率達93.4%

3.強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移動力

(1)   辦理境外移地教學,補助7位教師49位學生,至馬來西亞森美蘭州雨林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山形大學等地進行見習實習;境外移地教學後,進行經驗傳承與分享,計373位師生參與講座。且後續洽商中科院水生所等單位,進行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研究,選派研究生前往學習相關技術。

(2)   補助135名境外生來校就讀,推動與東南亞國家師生多元面向雙向交流,參與馬、港澳、韓國等地區共10場教育展,並拜訪當地19所中學;並補助78名交換生。

(3)   塑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和學習空間,以多元活動促進學生國際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如於圖書館建置全球瞭望角空間,舉辦蒙古文化、伊拉克文化等23場文化講座,共計2,027人參與,辦理5場境外生文化參訪活動,使境外生體驗在地文化特色與歷史人文內涵,快速適應在臺生活與學習。

(4)   為提升學生第二外語能力,開設「韓文」、「泰語」,共有188名學生參加。

4.發揮師培特色,培育科教、程式設計及環境教育人才

(1)   針對科學教育師資之培育,本校開設科學教學與評量、地球科學、環境教育及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設計與實施等16門自然加註課程,提供511人次學生修習。

(2)   結合大腦學習與AI科技議題,辦理12場微學分學習系列講座課程,透過淺顯易懂的講座與基礎程式設計課程,降低各領域初學者程式設計門檻,以培育學生涵養程式設計與AI知能,奠基數位創新跨域人才接軌國際。

(3)   辦理資創學堂,開設運算思維或遊戲設計課程,供非資訊與多媒體相關系所學生或社會人士進修,並錄製微課程上傳,提供有需要者線上學習。

(4)   辦理智慧學習活動,由師培生帶領小學生由淺入深學習運算思維。

(5)   本校為通過環境教育機構認證之大學校院,開設自然保育、文化保存和環境及資源管理等三大專業領域訓練課程。辦理環境教育人員認證128小時(文化保存)訓練及評量共有29人獲得證書;辦理4場次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研習活動共有131人參與。

5.重視人文素養與師生身心健康,將PERMA融入組織經營與各類課程中

(1)   本校深耕計畫各項活動中,秉持著PERMA*I2精神,以個別化和跨域化,培育學生具備幸福五要素PERMA(正向、投入、關係、意義及成就感)的素養。

(2)   開設幸福感類課程,有543位同學選修,由學生的學習回饋中指出,經由課程可培養自信及樂觀的態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溝通及互動。

(3)   建置智慧科技融入的健身教室,優化運動環境,以利教學並提高運動參與率,重訓室健身器材更新達45%,每日使用人次提高至250%,使用率大為增加;進行體適能檢測,依其結果多樣化教學,並為最需要協助的100名學生開設體能加強班,學期期末檢測時,全部大一學生平均結果提升3.25%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1.逐年增收經濟及文化不利之學生

(1)   繁星推薦入學管道招生名額本校107學年153名;108學年度161名。

(2)   個人申請入學優先錄取經濟不利生於107108學年各提供1619

(3)   「原住民及離島學生外加名額」兩個學年度亦各提供35名及36名,正備取80%以上,兩年最終分發共32人。

(4)   中低收入戶考生108年報考轉學考免繳報名費,109年擴大至個人申請亦免繳報名費;107年起中低收入戶考生補助交通及住宿費,兩年共補助189位。

(5)   107學年度經濟不利學生134人、資源弱勢學生204人,合計338人,較106學年度增加0.76%108學年度經濟不利學生118人、資源弱勢學生223人,合計341人,較107學年度增加0.8%

2.落實補助經濟與文化不利之學生,並積極進行外部募款協助需要的學生

     透過本項輔導方案,弱勢學生得到經濟補助及人、地等所需資源的支持,經校務研究(IR)分析,學生接受課業增能輔導後,課業表現滿意度、學習信心、自我學習等各方面都顯著進步。略述如下:

(1)   兩年來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學習需求個案已達540人。

(2)   本校由外部募款支應的「攜手點燈品學兼優助學計畫」,提供每學期2.5萬元以上獎助學金,直至畢業,讓學子安心就學,10643人次、107年補助54人次、108年補助67人次。

(3)   擔任高教公共性教學助理及課業增能助理,兩年共補助606人次;接受課業增能輔導兩年共補助333人次;參加合作學習團體共補助299人次。

(4)   補助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參加比賽或發表之相關費用,使其不致因經濟或資源(支援)欠缺而放棄準備及參賽,兩年共補助競賽發表各為446人次。

(5)   兩年來共補助58人次參加校內職涯課程培訓並取得結業證書;補助59人次取得語言或專業證照補助,經校務研究(IR)分析,學生自我評估在職涯準備充實度上,有顯著成長。

3.教師結構與調降生師比

(1)   本校專任教師教授111名、副教授80名、助理教授37名,且自108年度起已無講師職級之教師。

(2)   本校近三年生師比105學年度為20.51%、106學年度為20.34%、107學年度為20.20%,呈現逐年降低之趨勢。

4.公開辦學相關資訊

本校為落實社會責任,在校務治理與經營過程,以各種溝通管道主動公開辦學成效、揭露訊息,並瞭解各界之關心議題及建議,回饋予相關單位研訂策略及精進改善,強化服務品質與創新發展,提升各界對本校的信賴與支持。資訊公開情形如下:

(1)   定期更新本校首頁之「校務暨財務公開資訊」平臺,充分揭露學校發展、組織、學務及財務等最新資訊,提供外界整體且便利的查詢平臺http://info.nutn.edu.tw/

(2)   本校校務研究(IR)已出版四輯共進行75個議題之研究,並公開於網路,且作為校務策略改善、精進及規劃的參據,協助本校即時掌握辦學現況並提升效能。

(3)   廣設管道公布校務資訊並積極與利益關係人互動交流,包括如下措施:如發布新聞稿、定期更新學校相關網頁、於本校網頁建置「意見交流園地」、成立「南大粉絲團」FB專頁、舉行校內各級會議、座談會、公聽會並主動邀請各界關係人參與學校活動、進行滿意度調查、進行畢業生流向及雇主滿意度調查等。

 

四、善盡社會責任

1.成立社會實踐辦公室,並提升全校師生了解在地創生意涵與實施策略

(1)   成立社會實踐辦公室

(2)   辦理工作坊讓校內師生瞭解社會實踐與在地創生的內涵與運作過程。

(3)   邀請企業界分享CSR之作法,於大師講堂及博雅講座中教導學生不忘社會責任。

(4)   說明社區與地方發展及地方創生的源起,激盪出促成地方創生的在地實踐理念,吸引學生青年返鄉,活化社區,帶動經濟繁榮。

2.提供社會實踐課程補助,擴大社會參與面向

(1)   提供教師開設社會實踐課程補助,共補助30門課程,其中內涵包括解決在地問題、環保生態、地方產業、弱勢關懷、社區營造及文化創意等28位老師獲得補助,帶領693名學生走入社區。

(2)   教育學院「職前教師偏鄉教育參與式課程」,以教育系大四「國民小學教學實習」和大三「教學實習」的既有課程,加入偏鄉教育理念與偏鄉學校課堂觀課和參訪七股區偏鄉學校共6次,參與師生256人次,從而瞭解偏鄉教育的本質、需求,引發人文關懷。

(3)   生態系開設台江流域學群,提供涵蓋生態環境、社會人文與經營管理等領域課程的學群,含環境生態議題導讀、台江流域生態環境議題、政治談判等15門課程,修課總人數488人,提升學生環境意識和在地認同。

3.長期關懷社區並與社區各相關組織合作

(1)   灣裡社區

①.  協助南區區公所及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辦理「社區資源文化資產規劃及導覽志工培訓課程」等培訓活動,將學術專業知識帶進社區。

②.  鼓勵學生參與社造計畫活動,舉辦「南忘記憶南區技藝職人之重現與回想」活動及成果發表會,以在地職人的職涯訪談和工作紀錄為主軸,共同產出影像紀錄,解說折頁,協助辦理體驗活動20場次。

③.  社區組織與計畫團隊合作辦理增能研習或相關活動,如「鯤喜灣樂活文化季」、「崇德堂青草茶文化體驗」等共計51場。

④.  開設灣裡社區導入課程,其中「影像與史學」課程以各式文創品為載具,透過圖像記錄,推廣在地文化,產出學生作品23件,已由南區區公所贈與灣裡同安宮,並正式出版「社區文化繪本」提供當地學童作為鄉土教材之用。

(2)   水交社社區

①.  與臺南市政府文化中心建立合作計畫「風華絕代水交社劇展」,辦理一系列水交社劇場工作坊及演講,並於水交社文化園區公開演出《那些煙花燦爛的歲月》的眷村社區戲劇故事四場,參與人數433人。

②.  辦理主題策展「水交社印.象版畫展」,結合課程創新並深耕社區所策畫的展覽,連結文化園區展演場域,增加南部地區的藝術創作與展演能量。

(3)   七股區偏鄉國小

①.  師長推薦51位優秀的師資生加入人才資料庫,穩定偏鄉師資來源。

②.  提供適性化教學師資與輔導,改善偏鄉學童基本學力與學習問題。本校參與學生360人次,國小受輔生1,162人次,輔導時數3,114小時。

③.  經跨域跨科之專業學習社群輔助,由本校教師、師資生及偏鄉教師辦理20次共備社群共同設計教案,107年度《童年好滋味》108年度《大地學堂-鹽與岩》參與師生838人次。並獲選108年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的「托克沙龍」。

(4)   山海圳國家綠道

①.  培訓公民科學家參與生態環境監測與生態調查與分析,透過「台江區域水質檢測及底泥採樣」、「山海圳國家綠道水質調查」等各項調查活動總計超過70次,校內外參與人數達700人次以上。

②.  強化與水共生意識,營造韌性永續家園,透過學生幹部團隊自主規劃踏查、曾文溪與山海圳國家綠道走讀及台江踏尋山海圳綠道單車活動等總計10場活動,參與師生人數達300人次以上。

(5)   三股社區以及臺南濱海地區

①.  進駐三股社區和社區發展協會、龍德宮及三股國小進行6次田野訪查,深入了解當地生活型態、產業特色與漁村特殊風情,釐清社區的共同需求和問題。

②.  透過環境藝術教育,整合塑造在地文化特色及認同,共創海洋文化藝術祭,以吸引人潮回流,創造在地品牌,凸顯在地價值。

③.  帶領大學生和社區居民共同商議,以文創和社會設計手法包裝及行銷社區在地的特色漁產品和農產品,如虱目魚、文蛤、牡蠣及洋香瓜等,促進地方產業通路外銷,並於藝術祭的文創市集中公開展售。

4. USRCSR共構,推動社會責任

(1)   弱勢家庭課業輔導類

①.  與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弱勢家庭學童之補救教學,加強其學習興趣,提升學童的學習能力及在社會的適應力。

②.  與行天宮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提升偏遠郷鎮弱勢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建立良好品德的活動,讓教育帶著偏鄉弱勢學生向上向善的發展。

(2)   協助公益團體募款,幫助弱勢

①.  由本校經營與管理學系結合20多家臺南商家在臺南市藍晒圖文創園區辦理「與仁同行X南大之愛聯合公益市集」活動,並將當日所得捐助華山基金會麻豆愛心天使站,並藉此提升學生實踐「社會責任」的精神。

②.  與臺南大學聯電課輔中心、南臺南家扶中心、觸愛協會、以恩協會等機構合作,至偏鄉學校辦理藝術巡演、展演活動,如「藝術扎根~偏鄉巡演」、「展翅高飛-起飛吧!」展演等,供902人次之偏鄉/弱勢學童欣賞,讓藝術向下扎根、領略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