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112-113年成果亮點文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112-113成果亮點文章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藝科融合的跨域教學」、「永續本位的社會實踐」為兩大主軸,著重於本校七個學院的專業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的提升,以校務發展計畫關照全球脈絡下的群我關係,實行學校整體校務與教學制度上的改變,審度社會趨勢與脈動;對內,翻轉前瞻性教學創新模式,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就業能力、跨域能力、國際移動力,數位AI能力,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主學習,藉由教學創新、促進學習品質;對外,著重於師生帶著課程與學習成果走出校園,對於地域、族群、事件的關懷與社會實踐,透過展演、教育推廣及產官學合作等不同形式,帶動學校社會參與並提升公共性透過知識生產的公開展現。藝術在變動視野下,仍保持高能動的藝術性驅力,在「改變」中持續的「能動」,持續推動藝術高教資源平臺的公共性及影響力。

壹、教學創新精進

1.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研與學習品質

本校多年來以引進國內外頂尖師資與訓練體系、推動「跨文化」與「雙向」的國際合作標竿課程、深化專業創新、跨域與國際合作能力,透過鼓勵教師參與社群、支持教師發展多元教材教法,多年來成果顯著。近年來,多位教師藉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研發創新教學模式,例如:112年由藝教所余欣晏老師-帶領音樂文化與教學轉譯課程「傳統歌謠的教學創新與教育扎根:恆春半島民謠的教學實踐」,以恆春半島的恆春、滿州兩大歌謠發展地區為研究實作場域,探詢傳統歌謠延續與保存的多元教學形式;113年由新媒系魏德樂老師-帶領「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於藝術創作設計之教學法研究」課程,培育具有 AI 科技及藝術創作知能,與回應 AI 時代變遷需求之跨領域、高創造力及具整合性科技與藝術人才。

【亮點】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集中式實驗課程

為進一步激勵教師願意投入課程發展與實踐創新教學,本校於108年以校級整合推動創新課程機制,通過集中式實驗課程試行辦法集中式實驗課程鼓勵系所彈性多元開課時間、打破原有課程框架及多元性跨域教學的各種可能性,部分補助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授課,降低校內專任教師開課負擔,強化開課效能。

112年共計開設14門集中式實驗課程,分別有:管絃與擊樂研究所「管絃樂合奏Ⅰ」、「管絃樂合奏」、傳統音樂學系「巴里島甘美朗樂舞大師班」、「越南傳統音樂工作坊:才子樂」、美術學系碩士班「作品的命題:內/外/之間」、「創造型染的紋樣:染一件自己的貫頭衣」、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莎士比亞喜劇排演工作坊」、劇場設計學系「表演性的影像裝置」、舞蹈學系「當代舞作表演專題工作坊Ⅰ」、「當代舞作表演專題工作坊Ⅱ」、舞蹈學系碩士班「表演團隊品牌管理學」、「表演實踐」、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與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藝術、創意與領導」、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提案與練習:編輯樣創意工作坊」。

113年共計開設20門集中式實驗課程,分別有:管絃與擊樂研究所2門「管絃樂合奏」、音樂學系「大師講座-Ilja Scheps伊利亞·謝普斯鋼琴專題」、傳統音樂學系「日本箏大師班」、「當代音樂學的理論思潮與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當代藝術與古典雕塑技法研究-創作與研究」、美術學系「採藍與糊染工作坊、絞染工作坊」、劇場設計學系「劇場設計的AI輔助應用」、「17世紀美國服裝結構」、「舞蹈服裝版型結構分析」、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契訶夫劇本即興排演工作坊」、舞蹈學系「當代舞作表演專題工作坊Ⅰ」、「當代舞作表演專題工作坊Ⅱ」、「演出實習Ⅰ」、動畫學系「動畫藝術創作實踐」、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與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藝術、創意與領導」、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提案與練習:編輯樣創意工作坊」、「短篇小說與散文:創意寫作工作坊」、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巴西音樂」、「國際動畫配樂製作整合專題」。

 

2.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啟學生藝術生涯的另一面世界

106至113年創新創業課程以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創業微學分學程為主要課程開設單位,多元學習機會以啟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視野與能力。為了解全校課程開設情形,透過全校課程盤點與專案會議,檢視出如美術學系「展覽與策展」、音樂學系「交響樂團之經營管理」、舞蹈學系焦點舞團課程「舞蹈行政」和「舞蹈製作實習」、影新學院「影展實務」課程等更多為幫助學生畢業後直接接軌產業創新的課程。

本校藝術創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將創作轉換創業精神、提升校園創業風氣為目標,研究發展處建立創新育成輔導機制,鼓勵學生自主組隊提案,爭取更多外部資源。為有志創業的學生團隊提供諮詢與輔導服務,協助申請校外獎補助計畫/競賽/貸款,或媒合其他資源(行銷通路、進駐空間等)。112年評選8組入圍團隊,每組接受4次業師諮詢輔導,提供入選團隊22萬、製作補助12萬,合計34萬元創業獎金,另提供入選團隊共23.4萬元製作補助申請。113年評選11組入選團隊,每組接受4次業師諮詢輔導,供入選團隊44萬,另提供入選團隊共23萬元製作補助申請,合計67萬元創業獎金,使提案有機會獲得驗證,培養藝術創意轉化商機的實戰能力。本校將持續引導具有創業潛力團隊進駐育成輔導,朝藝術創路之路邁進。(圖1、2)

 

(圖1)113犇藝節海報評選                             (圖2)113青創趴

 

3. 累積學生專業與跨域知識經驗,精進學習效能

本校藝術專業課程注重理論與實務並進,注重學生專業學習成果公開發表、呈現與交流,聘邀請國內外專業師資與藝術家,亦注重學生從「做中學」累積產業實務經驗,提升就業能力。透過通識教育、閱讀寫作、程式設計、創新創業及跨領域課程與活動方案,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思辨論述的人文基礎素養,給予學生跨國、跨文化及專業領域不同視角的藝術系統訓練。

多年來,本校提供學生多元跨領域學習管道,豐富跨領域展創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包括校內或跨校修讀輔系、雙主修,學生修讀校內學分學程、教育學程等,並透過通識教育中心跨專長系所開設「通識跨領域藝術鑑賞」課程模組,每學期開設約9門藝術鑑賞。電影與新媒體學院以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跨領域院必修基礎課程」,與系所開設之具跨領域學習內涵課程,另推動跨學院合作教學計畫、藝術媒合服務學習犇藝獎(BEN Awards)-藝術創新實踐競賽等不同類型跨領域展創環境。

【亮點】舞蹈學院國際化合作教學-走身-元世代的舞蹈操演

舞蹈學院常態辦理國際領航旗艦計畫,引進國際一流大師的專業訓練系統及經典作品授權重建,提升學院教師舞蹈教育視野,培育學生扎根舞蹈技巧。如:112年由舞蹈系蔣秋娥老師主辦「2023亞太當代舞蹈平台」,邀請 4 位校友,有來自香港芭蕾舞團的林昌沅、聖加侖市立劇院的陳廣軒、偉恩•麥奎格舞團的廖健舜、Humanhood 的賴耘琪,蒞臨本校舉辦工作坊,親自教授舞蹈技巧,分享參與跨國製作經驗,以及過往與不同國際編舞者合作等旅外生活;113年交流計畫「2024臺北/日本北北風舞蹈研習營 」帶領北藝大師生共同交流演出,並參與日本藝能「石見神樂」和「天道流合氣道」工作坊,亦是認識日本身體文化的絕佳管道。親眼見識合氣道「受け身ukemi 」(被動的主動性)、「流しnagashi」(下沉的勁力流),具體應證舞蹈史中接觸即興受合氣道影響的說法,以及東亞身心工夫論的共通哲理。(圖3、4)

(圖3、4) 2024台日北北風舞蹈研習營

【亮點】音樂學院 「2023關渡藝術節 II:聲生:II Timeless Sound」

112年北藝大音樂學院為慶祝邁入第三十年之「關渡藝術節」,同時響應邁向藝術永續發展之目標,今年特以生生不息、藝術永恆為主軸,推出「II:聲生:II Timeless Sound系列音樂會」,邀請愛好音樂的觀眾們一起見證「關渡藝術節」這些日子以來的成熟蛻變,同時也盼喚醒人們對於音樂與心靈之重視。音樂系與傳音系共推出12場結合東西方多元風格元素之音樂盛宴,於北藝大音樂廳、水舞台與科技藝術館等校園展演空間,展開一系列精彩演出,充分展現北藝大教師、學生與音樂合作夥伴們的專業與熱情。演出場次包括:【生命之聲—創世紀】、【蛻變之聲—呂紹嘉與北藝大管弦樂團】(圖5)、【風之聲—管風琴室內樂】、【天地之聲—北藝大新音樂工作坊韓國行前音樂會】、【愛之聲—黃心芸與好朋友們】、【山水之聲—戶外鋼琴音樂會】、【南風之宴-傳統音樂與亞歐舞蹈】(圖6)、【曠野之聲-馬斯塔內:來自中亞的呢喃】、【艷陽之聲—世界音樂:擊樂與管風琴】。

   

(圖5-左) 蛻變之聲—呂紹嘉與北藝大管弦樂團

(圖6-右) 南風之宴-傳統音樂與亞歐舞蹈

相關連結|音樂學院 「2023關渡藝術節 II:聲生:II Timeless Sound

 

貳、產學合作連結

透過校級重點發展計畫,共同以多重面向發展具學校特色與優勢的跨學院合作課程,展現一個個精彩的創新教學成果,創造「關渡光藝術節」、「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輕量級工作營」、「關渡國際動畫節」作為藝術高等教育品牌典範,長期且具計畫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此跨域合作學習模式具有臺灣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性。

1. 科藝融合創新課程引領跨域藝術實驗創作,打造產官學合作的國際藝術節

【亮點】關渡光藝術節《漉漉》

關渡光藝術節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規劃主辦,是新媒體藝術學系對於「什麼是跨領域藝術」不斷的追問與實驗,並透過顛覆場館與藝術體驗的大型新媒體劇場實驗成果。2023關渡光藝術節《漉漉》,延續過往光藝術節的脈絡,透過新媒體藝術來詮釋在地人文與地景的主軸不變,更希望這寓居於此的每個居民、動物、植物能夠恆常的安穩生活在此。我們特地邀請地方生態老師進行走讀導覽,認識關渡歷史水文的獨特性和地理生態的多元性,在傳統與科技、過去與未來間、找尋自己的文化語彙。「關渡」,本是一塊依山傍水的寶地,位居河流匯集之處,淡水河出海口帶來的豐富水氣造就了濕漉漉的關渡,更孕育出多樣生態。(圖7、8)

相關連結|關渡光藝術節 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2023關渡光藝術節《漉漉》 計畫簡介

 

(圖7、8)2023關渡光藝術節《漉漉》

 

【亮點】2024關渡光藝術節X後花園實驗場跨域展演《燒聲》

一種破壞、不完整、晃動的光影與聲音想像,象徵著物質轉化為熱與光的能量轉化過程,同時也代表著透過干擾與破壞介入音樂慣常的展演狀態。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在我們的展演中被具象化為光影的變幻與聲音的變化,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在閩南語中,「燒聲」意指喉嚨受傷、聲音沙啞的身體症狀,這種嘶啞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某種被壓抑或破壞的經歷。通過這種多層次的意涵,我們希望在藝術表現中探討能量轉化和破壞的美學。

在這次戶外光藝術節的展覽與音樂表演活動中,我們將探索這種能量轉化與破壞的美學。無論是通過光影的閃爍、聲音的顫抖,還是透過觀眾與裝置之間的互動,創造一個充滿動態與張力的藝術空間。這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場對能量、破壞與再生的深刻思考。(圖9、10)

相關連結|2024關渡光藝術節燒聲計畫介紹

 

(圖9、10) 2024關渡光藝術節X後花園實驗場跨域展演《燒聲》

 

 

 

 

【亮點】關渡國際動畫節

本校動畫學系自110年以來每年舉辦關渡國際動畫節,是國內唯一具有能力舉辦國際動畫影展的學術單位,歷年來皆舉辦產官學論壇暨研習活動,力邀在台灣知名的動畫產業專家擔任講者與評審,並邀請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動畫發展教學完整國家之藝術家或學者,帶來國際視野和最新趨勢,強化動畫學系的連接產學的教學理念

112年國際動畫節邀請比利時業界動畫導演和首席停格動畫師Kim Keukeleire、法國VFX 及後期製作主管和技術總監Fabrice Faivre、加州藝術學院動畫製片人教授Steven Brown,開設課程工作坊,帶領同學進階瞭解業界動畫製作與角色設計、角色動作表演等技術,並舉辦國際動畫節競賽,總計101個不同國家,2,277部作品進行投稿;113年則邀請到好萊塢建模師陳衍熹,為北藝動畫系同學介紹電影中的數位建模與造型開發,以及德國實驗動畫師Max Hattler分享實驗動畫內容並邀請同學實際創作簡短實驗動畫;國際動畫節則超過1,800部來自多個國家的精采動畫投稿(圖11)。同年5月受邀參加克羅埃西亞「札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北藝學生單元,經由院級會議遴選10位學生4件作品至札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展出與交流。並於同年8月獲邀至「廣島國際動畫影展」舉辦本系學生作品特映單元,經由院級會議遴選23位學生12件作品至影展展出與交流。

相關連結|關渡國際動畫節KDIAF網站

(圖11)2024關渡國際動畫節視覺圖

 

【亮點】關渡電影節

    每年關渡電影節都以不同國家為主題,舉辦觀摩影展節目,並與該國家電影學校進行交流。自112年起每年參加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國際影展,推動學術與產業間的跨國合作與交流。歷屆曾合作過的國際電影學校包括: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電影學系、紐約大學悌席藝術學院亞洲分校、韓國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倫敦電影學院、日本映畫大學、菲律賓國立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學系、印度國立電影電視學院、印度薩雅吉雷電影及電視學院、波蘭洛茲電影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演藝學院、以色列特拉維夫電影學院、捷克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電影與電視學院、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電影藝術學院、以色列山姆.史匹格電影電視學校、法國國家影像與聲音高等學院、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等。曾合作過的國際影展則包括:馬來西亞東南亞短片節、香港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高雄電影節、福岡獨立電影節、法國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等。第15屆關渡電影節《移動的視界》觀眾2,100人次,2場國際交流講座160人次;第16屆關渡電影節《回聲定位》觀眾2,200人次,2場國際交流講座190人次。(圖12、13)

相關連結|2024關渡電影節執行成果

北藝大關渡電影節KDFF臉書

 

(圖12、13)16屆關渡電影節活動照片

2. 博班實驗性課程:《跨〔欲〕•初心•儀式系列講座》、《許煜訪臺系列講座》

北藝大秉持「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精神,同時擁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文化資源等5大藝術文化領域學院的博士班。為培養獨立研究與思考的高階人才,促成創造力與域外思考的實踐,並增進不同學門師生深度跨領域對話,於是構想為博士生建立更多元的跨學門學術交流平台,每個學期策劃2個系列講座,自110學年度第1學期邀請藝術文化重要議題學者,開辦博士班跨域實驗性選修課程─「英雄之旅:藝術跨域學術專題」。112年度博班實驗室舉辦《跨林昶佐〔欲〕•初心•儀式》系列講座,邀請以下講者:廖仁義、林開世〈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林昶佐、吳榮順〈從世俗到神聖〉;洪廣冀、紀金慶〈創意轉向與環境人文〉(圖14);楊儒賓、鍾明德〈身體觀•功夫論•真理〉以上四場主題,並分別邀請兩位領域背景迥異的講者進行對話,企圖激盪出不同於以往的深刻內涵與跨域火花。

 113年度則策劃許煜訪臺系列講座,總共分為兩個系列:《許煜訪臺系列講座II 機器與愛慾》-〈愛慾與技術:致祕法學家斯蒂格勒〉、〈藝術與媒介:論感知的增強〉;《許煜訪臺系列講座III 自動化之後》-〈可能與不太可能〉、〈自動化與去自動化〉等主題講座(圖15),激發與博士生之間的深度對話。

相關連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歷年成果

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歷年成果影片

 

 

(圖14-左)〈創意轉向與環境人文〉洪廣冀演講

(圖15-右) 《許煜訪臺系列講座III 自動化之後》〈自動化與去自動化〉

 

參、提升高教公共性

1.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配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附錄1「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弱勢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計畫,配合校內單獨招生工作及大學專業化發展計畫,推動並完善對於經濟、文化不利或教育資源不足學生就學協助機制。

本校積極辦理「繁星推薦入學」、「單獨招生」、「個人申請」、「四技二專」及「特殊選才」等多元入學管道,招收擁有特殊天分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並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入學應試相關費用減免、補助及入學應試協援服務,減輕應試負擔。學士班一年級招收比率比率112年合計5.29%、113年合計7%,自108年度加入特殊選才招生管道後,學生報名人次明顯提升,且人次比例從3%成長至約7%。

為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對於本校入學與就學輔導相關機制的了解,本校透過辦理「藝術體驗活動」及「校園參觀日」多元藝術體驗暨招生宣導活動,拓展學生來源。依113年問卷統計,參與招生宣傳活動學生中2.4%學生成長於經濟不利家庭、原住民學生2.4%、新住民及其子女2.9%,顯示參與本校招生活動學生近8%為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本校將持續透過活動參與學生分析與反饋,了解潛在學生中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分布,作為檢視並調整本校多元入學機制之參考。

(圖16)  113年本校辦理招生宣傳活動學生身分別統計圖

 

【亮點】辦理特殊選才招生計畫

(1)精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習資源有限之特殊成就、才能、表現或潛能藝術選才機制

透過學系設定資格條件,學生得不受限於學業成績門檻,亦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具不同教育資歷(如境外臺生、新住民及其子女、實驗教育學生、持境外學歷報考且同時持國外具公信力之入學用大型測驗成績學生等)及具特殊才能優秀應試生就學機會、諮詢輔導與資源。經統計,113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考試通過審核階段189名考生中,具經濟不利身分者47位(112學年度31名);文化不利身分者包括19名新住民及其子女(112學年度17名)、5名原住民(112學年度9名)、6名學生來自偏遠地區、1名特殊境遇家庭學生,以及實驗教育學生40名(112學年度54名)。其中,戲劇學系規範僅開放經濟不利學生報名,提供高中經濟不利學生不受學習資源限制而影響學業成績門檻。113年應試生中具經濟不利身分47位,報考戲劇學系32名,應試競爭雖激烈,但學系希冀透過特殊選才管道,尋找具優秀專業表現且具潛力的學生,透過學系就學輔助及專業培養,能獲得改變自我與家庭環境力量。

(2)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學生輔導成效並推動族群友善校園建構

本校於109年7月1日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0月22日辦理揭牌典禮,積極完備一站式輔導服務,以使學生安心就學,並強化人才多元發展與族群文化友善環境建構。並透過與教務處、電算中心及學生諮商中心等單位合作,初步了解原民學生族語能力及所在原鄉,逐步掌握原民學生各項資料。

112年共舉辦4場原住民族學生期末餐會暨座談會以及聖誕感恩晚會;並結合青發署「112年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畫」辦理原住民族學生職涯相關講座及活動,鼓勵參與的原住民族學生,能透過講座及活動提前規劃未來的職場生涯,112年辦理2場「藝起原夢」職涯講座。113年持續與原住民族社團合作,藉由合作了解學生之需求,以便原資中心能夠更加貼切規劃辦理活動。

 

(3)藝大開門資源共享與辦學績效公開

北藝大每年在課程教學、展演創作、藝術教育推廣、社區與產業活動等方面,均有許多努力的成果,112年由舞蹈學院主辦之「藝大開門」,暑假期間主要為針對專業舞蹈背景學生的「迎向頂尖-舞蹈藝才專場」,共計135位具有舞蹈專業背景的國高中學生一同參與。第二階段「一日舞者-推廣專場」活動企劃,與國立臺灣大學聯盟合作,帶領北藝大焦點舞團的舞者學生們走出校園,為北區多所大學近107位大學生,透過各項工作坊舉辦,開啟與舞蹈藝術對話的不同體驗。113年藝大開門「『來』吧!探索身體之旅」活動,針對具舞蹈才藝背景之學生規劃課程,以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作品《來》,邀請到前雲門2創團資深舞者許嘉卿親自帶領工作坊課程。並落實多元管道公開校務資訊辦學績效,除透過教育部規範之學校校務資訊公開專區整合校內各項辦學資訊、建置校務資訊推播APP、學校官網發布展演學術活動之外,高教深耕計畫網站數位化保留歷年執行成果,同步透過Facebook、Instagram與YouTube等社群平台公開本校辦學資訊。

相關連結|本校執行教育部美感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本校校務資訊公開平臺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網站

肆、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成立藝術社會實踐中心,從北藝大專業領域特色出發,與在地社群形成夥伴關係,系統化建構「地方學」文化知識內涵,並著眼於創作展演轉化再現地方文化內容,從而落實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

1.社會實踐責任計畫

【亮點】「漁村轉型、文化永續: 依海而生在地知識的轉譯與活用之共學共創」

本校(112-113年)第三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獲核定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個案計畫(新興)「漁村轉型、文化永續:依海而生在地知識的轉譯與活用之共學共創」,與東北沿岸四漁村在地文化工作者、四個館舍成為共學共創伙伴,實踐場域概括基隆、東北角與宜蘭海岸的正濱漁港、八斗子、馬崗、龜山島&龜山里、南方澳等漁村,近年來在地文史活動非常活躍、累積不少成果,與從在地知識建構與文化展演切入,達成漁村在地知識轉譯與資源公共化;地方對話、跨域連結與人才培育;有助生態、文化與發展並進的漁村轉型。

 

【亮點】在地特色的藝術節慶與聚落

a.   臺北市.北投.關渡:「關渡聖誕節-北藝鬥鬧熱」計畫:藉由在地的融入,重新打造關渡地區媽祖聖誕活動,成為「關渡學」重要的一環,並以走入關渡社區為主要核心。在課程設計上,舞蹈系葉晉彰助理教授與一德里辦公室合作,引入民俗傳統專業師資,如謝宗榮、楊逢時老師,為同學講解宮廟文化、傳統武術、藝陣文化等等,從東方身體觀的角度帶領學生認識傳統民俗文化,平衡學生以西方體系為主的舞蹈教育內容。

b. 新北市‧石碇:垃圾谷裡的造夢村—石碇十八重溪社區陪伴計畫:由藝管所于國華副教授與藝教所林劭仁教授共同帶領學生參與計畫,包括訪談當地居民、搜集史料、紀錄口述歷史等,以確保手冊的資訊豐富而真實,再運用藝術祭舉辦工作坊、導覽等實踐活動,有助於促進社區的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的認知。並透過藝術和文化的推動,為石碇帶來新的商機,未來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合作模式有助於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促進持續的地方發展和學術交流。

c.臺東縣‧關山:雷公火文化生活節-電光文化傳習與藝術創生:北藝大自USR計推動以來,為協助部落發展,改善電光人口老化、人口外移以及文化斷層的問題,透過樂舞歌謠採集、文化傳習工作坊及《戲說雷公火》演出,協助族人們找回許多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及歌謠,多年來的陪伴,青年部落意識逐漸抬頭,《戲說雷公火》演出規模亦已成熟,111年起便開始進行技術移轉,將重心轉投入於「雷公火文化生活節」的週邊市集及帶狀活動的開發。由藝推中心主任余昕晏帶領北藝大學生與電光社區發展協會、電光國小、關山國中共藝共創,辦理文化傳習活動、建立部落故事人物寫真、辦理成果展、串聯利關係社群等,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d.   花蓮縣.秀林:True Ku/True-真我律動—原民部落儀式與樂舞身體踏查:本計畫從「進入和走出」的概念與方向,擴增文化保存及人才培育的行動。針對花蓮太魯閣族的文化儀式、部落生活採風、樂舞歷史、傳統服飾製作、身體踏查等學習,觀摩太魯閣族現代藝術表演團體TAI身體劇場轉化,並融合輸出自身專業,透過接觸、分享、交換生命經驗與看法,實踐「跨域教學創新」、「人才培育」、「場域永續發展」、「價值創造」的目標,最後貫穿太魯閣族樂舞藝術對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展望,實踐原民部落儀式樂舞的當代藝術展現,由舞蹈系吳易珊老師與秀林鄉公所講師一同合作,使原民文化及當代藝術專業共融。(圖17)

e. 屏東縣‧來義:聽vuvu的聲音-來義南和部落樂舞祭儀採集與推廣計畫:由藝推中心主任余昕晏帶領北藝大學生與高見社區發展協會、靈佳樂祖靈屋發展協會合作,計畫分為兩大部份,經由前期部落踏查及初步採集後,透過版畫創作工作坊帶領同學及部落孩子一起體驗文本創作及「文化轉譯與再製」的技巧,從部落核心祖靈屋的門楣故事為主軸發想繪本內容,另一方面,從聽vuvu唱歌的過程中採集音樂、製譜,進而與部落共同完成繪本創作,作為部落文化傳承、保存與推廣重要的教材。(圖18)

相關連結|北藝大USR HUB 藝術與社會實踐中心官網

藝術社會實踐中心 深耕計畫歷年成果

 

 

(圖17-左) 113年True Ku/True-真我律動—樂齡舞蹈教學

(圖18-右) 112年版畫創作工作坊

 

2. 藝術媒合服務學習,走進原鄉邁向國際

    藝術媒合社會連結規劃四個分項計畫「媒合跨領域課程創新合作」、「藝術力量社會支持」、「服務學習素養培育」及「國際環境型塑地球公民」,以服務學習的方法與理念,串起社會連結、永續關懷及善盡社會責任。 

    「媒合跨領域課程創新合作」及「藝術力量社會支持」均透過藝術為媒介,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激盪為導向,讓藝術在彼此的生活空間產生擾動,同時創造在地知識文化產出的可能,以達成藝術實踐。藝術實踐是為了促進不同社群間對話,以建立媒合連結藝術與社群為主軸,串聯所有執行面向,招募不同系所進行跨領域合作,運用各領域藝術專業針對媒合服務對象設計活動,藉由出隊讓同學們學習藝術的場域並不限制在校園或劇場裡。

    「服務學習素養培育」由課指組辨理系列講座培養及提升學生對於社會議題及各族群的認知、深化藝術服務及服務學習的觀念、了解工作規範及同理心的建立。同時為加強協助各專案提升出隊品質及團隊行政效率,辦理素養TA培育課程,加強輔導學生。「國際環境型塑地球公民」培養學生對於自身本土藝術文化的認知,透過不同國籍、族群之互相學習達成雙向文化的體驗認識。

相關連結|藝術媒合服務學習計畫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