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厚植跨領域學程:現有34個院系提供47類第二專長跨域學程,參與跨域學程學生計有1,941人。本校已建置校級不分系百川學位學程,開放給推甄入學生。
2.校級共創實作課程:建立實作型微學程,已開設核心與總整課程共234門課、創新型微學分與學習坊等課程共252門課,參與實作課程人數共達6449人次。
3.提升學術研究能量:ESI的22個領域中,本校共15個領域進入全球前1%(113年新增1個領域)。112-113年發表於Science及Nature系列頂尖期刊論文90篇,113年近10年高被引用次數論文297篇,較111年成長8%,在質與量方面均逐年提升。
4.延攬優秀人才:副教授級以下教研人員獲彈性薪資者佔全校獲核定教師20%以上;除獲教育部核定24名玉山學者及20名玉山青年學者,並透過自籌經費推動「校長青年講座教授」,延攬43位年輕優秀學者;112-113年核定62案「教師增能計畫」,提供新進及中生代教師基礎或跨領域研究之經費支持,此外並核給79件新進基礎培育支持方案,鼓勵新進教研人員向外爭取研究計畫,積極提升學術表現。
5.深化跨國合作及人才雙向流動:積極加入APRU、UAiTED等國際組織;已成立臺日交流推動辦公室、半導體國際策略合作辦公室、國際宣傳辦公室等專責辦公室;與印度理工學院IIT成立博士雙聯學位,與UIUC電機系、資訊系及材料系成立碩士雙聯學位,與越南國家大學所屬河內自然科學大學成立全臺第一所半導體境外碩士專班;與MIT、普渡、UIUC等美國頂尖大學合作推動學生來臺實習計畫;與台達電及ASML合作推動海外實習專案;本校姐妹校逾300所,疫情緩解後,學生雙向國際流動人數已逾千人;雙聯協議校達50所,取得雙聯學位人數逾200人。
6.強化產學合作:落實產業接軌,本校以優質技術帶動多家企業升級,112年迄今(113年10月底),已有7位教授技轉簽約金額,每件超過500萬元;另,鼓勵並輔導學校老師衍生新創公司,目前已輔導成立28家。
7.提高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建置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機制:本校注重高教公共性,作法之一是提高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推動多元入學管道屯蒙組,效果良好,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之招生錄取158人;協助經濟不利學生跨方案申請助學金達509人,外部募款金額逐年提高至500萬元。
8.回應社會議題,深耕在地永續發展:鼓勵老師帶領學生深入偏鄉及原鄉,以人文關懷的熱忱及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發展具文化敏感度之方案,聚焦健康促進、偏鄉課輔、弱勢關懷,解決在地健康及資源落差等問題,打造健康平權社會。此外,本校積極推動SDGs相關之課程與活動,「社群與永續教育中心」開設「未來永續領航培育微學程」,課程內容涵蓋理論學習、案例分析與實踐應用,培養學生建立系統性永續思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