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屏東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國立屏東大學高教深耕計畫113年度成果及亮點

 

(一)教學創新精進

一、培育學生「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關鍵能力

1.VAR 教學應用課程

113年執行本計畫之特色課程有視覺藝術學系李堅萍教師的「陶藝成行技法」,將VR結合課程,不僅提供了預先構思和預見最終作品的功能,還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創造力。這種方式彌補了傳統課程中「成形階段難以確定最後造形」的缺點,使教學過程更加流暢和富有成效。這項計畫的最大亮點就是師生皆能在課程中感受到這種結合帶來的創新與突破。VR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教學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讓教學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充滿互動與創造的全新體驗。

2.學院特色資訊科技應用課程

以「少理論、多動手,自主學習」為宗旨,每個學期開設資訊主題相關之微學分課程,並以目前時代趨勢與資訊學院特色之領域為主題,讓學生能初步探索資訊的奧妙,提升學生之資訊科技能力。113年因應AI人工智慧熱潮,改開設「生成式AI」主題課程。

3.教學實踐前導型/支持型方案

推動教師針對教學現場問題,輔以相關文獻探討與觀察提出適當解決教學現場實務問題之方法,運用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現場問題,例如:建構案例學習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實作能力、生物醫學與健康學習、遊戲化教學應用於高等物理化學課程,採用合作學習法、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以有效檢視教學研究資料,回應提出之研究問題,並於課程期末發表與分享學習成果。執行本方案教師須申請隔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4.國文教學創新實踐方案

透過113年國文革新計畫之執行與推動,執行重點皆維持在本計畫之「協同教學」與「課程講座」、「創作成果」,主要用意在於(1)透過協同教學,創新教學思維,拓展教學視野。(2)辦理課程學術講座,提高人文素養與增廣見聞。(3)持續閱讀與創作,集結書寫成果集,以利推廣。除此之外,國文革新計畫最主要的成長,在於進行全校國文課程更名,以「中文閱讀與思辨」作為113學年度本計畫推動之課程名稱;並輔以「山海屏大國文教師社群」,以及教師社群研習講座,期待從教師端進行增能與改變。

二、培育學生「跨領域」關鍵能力

1.跨領域學分學程

因應社會與產業發展之需要,推動學生跨領域學習,並善用本校教學資源,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第二專長,促進多元學習及就業機會。(1)辦理跨領域學分學程/微學程宣傳活動,深化學生跨領域學習概念,增加學生修讀跨領域學分程動機。(2)每學年辦理跨領域學分學程評核會議,邀集校內、外跨領域專業委員,針對各學分學程之學生申請及修讀情形、課程開設情形、課程紀錄、學生及教師成效等面向進行專家建議,力求精進各跨領域學分學程課程品質。(3)完成跨領域學分學程112學年評核會議,依評核之會議內容作為各跨領域學分學程進行課程內容及相關成效之修正依據。112-2學期跨領域學分學程開課共計123門,共87名教師開課,有3,039位學生修讀。 113-1學期跨領域學分學程開課共計133門。

2.跨領域學習制度─微學分、微學程

(1)自我導向-微學分,由校內各單位及專任教師統籌設計主題式講座或實作,以「多動手,自主學習」為宗旨 ,將學術專業、實作及特色普及化,提供學生「探索」自主學習的管道與提升學生跨領域學習能力。

(2)本校微學分定位自我導向之探索階段,由學院或專任教師籌設主題,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及培養跨領域能力。學生學習時數累計修習滿二十小時,可採認一學分。

(3)113年共計開設開設7個主題「英語溝通進行式、屏東創生誌IV、屏東產業學、青年博樂養成記II-設計行動展示箱、原民力:沉浸式文化體驗與實踐、生成式AI、跨界融合X數位導入X人文革新」、92堂課。

 

3. 跨領域專家學者共時授課/協同教學

113年度實作導向業界專家共時授課方案,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特色課程有商業自動化與管理學系的「虛擬商店管理」課程,邀請嶺瀚文創事業有限公司企劃部總監共授,規劃:(1)商品攝影基礎與企劃、(2)商品攝影技巧教學、(3)商品實務拍攝、(4)商品修圖與上架網站等四大教學主題;本課程的教學理念是以Kolb(1984)提出的體驗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者通過實際操作、反思、理論概念化和應用這四個階段來達到知識內化和技能提升的目的。透過本課程計畫,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對學習的興趣和投入度大幅增加,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此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參與商品攝影、網站規劃與建置等活動中,提升了實際操作技能,學會如何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培育學生「自主學習」關鍵能力

1.夏季自主學習機制

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引導學生運用暑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113年暑假辦理「2024夏日大進級。酷斯拉自主學習競賽」;精選Coursera十門課程,聚焦「職涯、學術、專業英文學習」、「生成式人工智慧」及「學習如何學習」等主題,透過競賽方式鼓勵學生自主且持續學習,自行安排學習時間和節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及提高學習效率。本活動競賽資料至9月10日截止收件,共計68人完成,其中52人完成全部課程164小時,依競賽辦法獲獎勵學生共計33人(含名次並列),核發獎金7萬8千元。

 

2.優質遠距數位學習教材

第二期遠距課程數位教材補助計畫,針對遠距教學開課所規劃錄製的多媒體自主學習教材,補助其製作數位課程之錄製鐘點費、教材費、數位TA工讀費,協助老師製作遠距數位教材、並協助參與課程活動、帶領線上討論、線上輔導及其他數位教學相關活動之協助,以吸引更多教師將實體課程轉化為線上數位模式進行教學;另外,教學發展組於113年暑期辦理「113年遠距數位教材設計與製作實務工作坊」,於113年8月21日辦理「與 AI共舞:啟航學習策略的奇幻旅程!」活動,參與師長共31人、教職員共12人,活動滿意度達4.96,透過講座交流及實務操作後能充份了解運用A I數位學習策略,為未來的數位教育發展提供實踐建議與創新思維;於113年8月27日辦理「春風化雨-談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辦學經驗分享」活動,參與師長共62人、教職員共39人,活動滿意度達4.76,透過講座交流及經驗分享,為未來的數位教育發展提供實踐建議與創新思路,並持續鼓勵。

3.學生自媒體研究社群

為了執行教育部113年高教深耕計畫年度目標「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招募對自媒體影音創作有興趣的學生組成「NPTU-Care學生自媒體研究社群」。由於本校並無大眾傳播相關學院或科系,為了精進社群團隊之傳播專業知能與培養自媒體節目製作能力,因此敦聘國內優秀主持人與業界講師進行培訓課程,教學發展組於113年3月至6月舉辦「第一屆NPTU-Care影視敘事力培育工作坊」共12場次,共有167人次參與,工作坊強調 自主學習中的「自發、互動、共好」精神,期望學生能透過這三大核心精神,培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 與」等核心素養。並於113年5月完成自媒體實作A組及B組成果影片,影片在NPTU Plus TV首播,自113年5月27日至113年11月7日統計觀看人次共3316次。透過工作坊培訓,同學從企劃、分工、拍攝到後製過程中學習實作,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展現出做中學的精神。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L9xA_957KhmEpjm40lsYw

四、培育學生「國際移動」關鍵能力

1. 推動學生參與雙聯學位

本校現有合作雙聯學位大學為日本兵庫教育大學、英國密德薩斯大學、美國北阿拉巴馬大學、泰國RMUTT大學、泰國PSU大學合作雙聯學位,而(113)年錄取泰國RMUTT大學1人就讀應用物理系碩士班,攻讀雙聯學位。此外,今年亦積極接觸潛在合作對象,包含泰國宋卡王子大學與本校大武山學院新媒體創意應用碩士學位學程持續洽談雙聯學位;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與本校教育學院持續洽談雙聯學位;越南肯特大學與本校管理學院持續洽談雙聯學位。

 

2.學生海外交換學習

本校積極推動師生的國際交流與實習機會,成效顯著,總計派出121人參加多項海外活動,進一步促進本校的國際化發展。以下為具體亮點:

  1. 參加海外營隊

   113年組隊至泰國BSRU大學、泰國TRU大學與日本經濟大學合計13人,參   加國外大學舉辦的學術文化交流營,由本校學生移地學習,自發性發想 表演節目,設計推廣台灣文化的環節,展現境外移地教學參與當地、融入當 地的精神,也激發學生的國際移動力潛能。

  • 交換學生計畫
    本校鼓勵學生申請海外短期交化,並協助申請不同的補助計畫,例如「學海計畫」、「菁英育才」與各國政府提供之經濟補助。113年海外交換人數計27人,前往國家遍及捷克、義大利、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與韓國,顯見學生對國際移動力的需求強勁。
     
  • 國際實習機會
    113年辦理海外教育見實習計畫計29人,學海築夢與新南向學海築夢等海外實習計畫計39人,合計68人。學生至海外實習提早與國外就業市場接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環境中累積經驗,厚實未來職場競爭力。
     
  • 拓展國外合作機會
    本校各學院於113年分頭進行洽談國外合作機會,拜訪國外各大學或公司行號,為將來多邊合作鋪路;管理學院3位師長拜訪越南的大學與台商,以及日本的商社;教育學院3位師長拜訪捷克與美國的大學;人文社會學院3位師長拜訪捷克的大學、日本和新加坡的企業;理學院2位師長拜訪泰國的大學;資訊學院師長泰國的大學。各學院師長分別就學院發展特性與任務,接觸國外大學與企業,洽談簽署合作協議可行性,為學生交涉海外實習或就業機會,不僅促進了各學院的國際化發展,也為本校帶來更多的海外資源。

3.境外移地教學

本校致力於結合地方創生、地理特色與人文風情,將學校、政   府、社會、產業及國際緊密聯結,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USR),並與企業合作推廣企業社會責任 (CSR),共同推動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本校特別重視培育學生的國際移動力,以提升其全球競爭力。
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下,學校積極推動「境外移地教學」計畫,以教學創新模式結合課程排師生前往海外姊妹校進行教學活動。於113年度暑期間,共有3名教師及24名學生參與此計畫。其中由中文系黃文車教師執行的「移地而教、南向而學:馬來西亞華語教學與文化學習」計畫,主要結合「華人社會與   文化」課程,於6月20日至7月2日前往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金寶校區、金寶培元獨立中學等,帶領14位同學前往馬來西亞,讓學生融入當地華人社會,體驗多元族群文化生活;並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擴大學習場域及強化國際交流。此計畫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可由多方面來評估:1.文化認知與多元視角2.語言能力的提升3.實際生活技能的鍛鍊4.學術視野的拓展5.奠定國際合作與人際網絡基礎6.增強自信與適應能力。

4.推動學生國際見實習

113年辦理海外教育見實習計畫計29人,學海築夢與新南向學海築夢等海外實習計畫計39人,合計68人國際見習實習機會能為學生提供了深入認識外國教育系統及教學實踐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其對國際教育的興趣,並為未來的教育職涯奠定基礎。而海外實習計畫更為學生的海外就業機會提供方向。

 

5.Master 研究團隊出席國際會議
本校Master研究團隊為促進師生國際交流,積極支持師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透過補助方案,師生分別前往日本、菲律賓、韓國、中國重慶及美國西雅圖等地發表研究論文,涵蓋教育、人工智慧、物理等多元主題。這不僅提升了本校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也擴展學生的全球視野。

本計畫共計補助了11案,包含5位教師和15位學生。執行期間至   12月20日,受補助的師生正陸續完成核銷及繳交成果報告。截至目前,已有8案順利提交成果報告,其中包含3位教師及12位學生,展現出本計畫的積極進展與成效

6.擴大海外招生
本校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拓展海外生源,包括一般外籍生招生、僑港澳生單獨招生、海外聯合招生等。113年春季班與秋季班報到人數計32人。本校也積極參加各項海外招生機會,招收優質國際學生就讀,例如今年參加砂拉越汶萊臺灣高等教育展,目標鎖定東馬來西亞與汶萊當地的畢業生選讀本校。

7.姊妹校學生短期團體來臺交換專屬課程
本校設計適合國際學生短期來台學習本地文化的專屬課程,吸引國外合作學校組團來本校短期交流教育議題、學習華語之美與實地走訪教育現場、體驗台灣本地特有文化,達到沉浸式學習的效果。113年接待3團計59人(日本室蘭工業大學9人、泰國BSRU大學34人、紐西蘭懷卡托大學16人)來校學習教育培訓、學習華語。

8.國際專門研習營隊課程
本校113年辦理「DHP三校英語論壇營」,由韓國大邱教育大學17人,日本兵庫教育大學19人與本校16人,合計52人共同參加此項國際專門研習營隊課程。此營隊課程是由本校、韓國大邱教育大學、日本兵庫教育大學三校共同創立並輪流主辦,每年設定不同主題,由學生互訪對方學校並以英語發表主題論文,交流所見所聞。前幾年因受疫情影響而暫停舉辦,直至今年8月1日至8月6日由本校積極復辦,以「疫情後的教育挑戰」為論壇主題,三校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對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模式與教學現場的觀察體悟。
9. 開設華語實務課程及外籍生華語輔導
為推動我國華語輸出政策,本校華語教學中心結合屏大國際日開設華語文學習及實務研習課程,同時也支援師資開設華語學分班課程,以提供本校外國籍學生(學位生/短期交換生/華語生)學習華語及體驗臺灣特有文化的途徑。在執行成效方面,外國籍學生參加華語教學中心開設之華語文化體驗課程之人數。今年113年截至10月計有35(學位生6/短期交流生13/華語生16),積極輔導外籍生認識華語。

10. 亞洲/全球校長論壇
本校於今年1124日舉辦第11屆亞洲/全球校長論壇,以「The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為主題,共商高等教育議題,邀請加拿大,捷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泰國,美國,越南計81434人參加論壇暨周邊活動。113年論壇主題以「大學社會責任與地方創生的跨文化交融」(The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為題,由各校分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思維,來賓在訪校期間不僅於論壇交流,更於周邊活動期間加長展開更緊密的互動對話,包含海外交換、實習、研究、雙聯學位、正式學位,甚或討論協助學生就業成為跨國企業人才。


11. TED 訓練課程引導參與國際英語論文發表
113年本校共舉辦3TED訓練課程,合計30人次參加,提供學生參與國際英語論文發表所需的基礎能力。課程內容包含68日邀請實踐大學語言中心主任林依頻舉辦TED演說技巧工作坊,與本校英語系張淑英副教授開授國際禮儀及跨文化溝通課程,而726日邀請本校陳皇州國際事務長講授TED演說技巧工作坊實際演練,透過三場專業TED訓練課程引導學生們能夠掌握英語演說技巧。此次的TED訓練課程,具體表現在有效幫助學生聚焦發表技巧與公眾演說能力,讓學生參加1138月舉辦的「DHP三校英語論壇營」更有自信,與來自日本與韓國的學生相互交流。

五、「以學院為核心」規劃
學院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專業知識為核心目標,透過開設模組化、專題導向及實作課程,使學生能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作,並在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學期共開設了133門模組化課程,涵蓋多領域主題,讓學生依照個人需求選擇,進而培養跨學科知識。此外,學院舉辦師生研究社群活動,搭建知識交流平台,讓師生間能分享研究經驗,增進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同時,257門專題導向和實作課程進一步為學生提供了知識應用場域,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學科知識。共有314名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課程和專案,這些活動強調個人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研究能力。

學院特別注重學生的實務經驗與社會參與,透過科學創客工作坊及產業實習,讓學生能參與創新專案及應用所學。本學期共有21名學生參與產業實習,16名學生修畢社會參與課程,這些實務性課程幫助學生熟悉產業需求,並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此外,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雙聯學制、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並成功接收了1名來自泰國科技大學(RMUTT)的學生參加雙聯學制計畫。此國際合作有效促進兩校學術交流,為更多學生提供國際學習機會。

(二)善盡社會責任

一、社會責任應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中,並提出落實於校務行政與教研發展之工作內涵及期程。

自合校以來,善盡社會責任一直被本校視為重要推動的校務發展目標,積極推動師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本校更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將地方創生發展融合至大學社會責任共同推動。為能落實社會責任,本校從校內機制開始改變推動,包含教師評鑑、授課時數減授、彈性薪資制度、服務績優教師遴選機制等,成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更發展屏東學課程,從課程教育紮根,將社會責任觀念與義務深植本校全體師生同仁。

依據「UGSIàUSRàUSSRàUSRF」精神與校務發展計畫,本校112-113USRF整體發展藍圖以「培育實踐永續教研人才,提升國際影響力」為推動目標,擴展與深化在地實踐,培育跨領域實踐教研人才,深化國際連結,提升國際影響力,具體提出以下行動目標:

  1. 將社會實踐與永續發展目標落實學校組織與校務營運
  2. 推動SDGs議題研究與發展解決方式
  3. 培力永續公民,協助在地發展
  4. 鏈結外部單位開啟在地與國際對話

 

二、學校支持師生參與社會責任實踐之行動方案

1.全校必修屏東學

為以深化在地關懷與社會責任,首創週五為「屏東日」,營造屏東在地化教學環境,日間部學生自112學年度起必修「屏東學」,將「屏東學」課程提升至全校性課程。113年辦理4場屏東學講座,辦理5場屏東特色活動,藉以提供學生多元選擇,以豐富學生學習歷程與在地生活經驗,並促進跨學科應用與實踐,113學年人文社會學院開設「屏東學概論」、大武山學院開設「屏東學磨課師」及「屏東學講座」, 113年人文社會學院開設「屏東學概論」、大武山學院開設「屏東學磨課師」及「屏東學講座」,修課人數1,062人。

 

2.社會實踐課程

推動教師將教學課程與研究成果帶入校外場域,透過觀察、互動、實踐、反思等學習活動,帶領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建構學生進入不同學習場域前的先備知識,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並蒐集問題,113辦理共3門課程,例如「民俗節慶與活動」實踐社會參與的過程了解節慶活動舉辦的重要性、「傳統領域調查與社區製圖」藉由轉換學習場域與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實現學生社會參與,進一步深化大學與地方鏈結,113年邀請屏東縣市9所幼兒園學童參加三部曲並至三地門地磨兒國小附幼及霧台鄉霧台國小附幼演出「都是紅孩兒惹的禍」,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提供學童一個豐富的文化體驗,並啟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本校「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跨領域學分學程,教學團隊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校外社會行動、企劃提案與職場體驗,結合課堂教學與實地踏查,協助學生發揮潛力與創意,回應多元社會公益需求,提升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在實務之外,亦鼓勵學生以再生能源、社會參與及地方治理等社會議題進行學術研究,並於113年獲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通過3

 

 

3.通識課程在地實踐

本校通識課程在地實踐主要透過「通識、跨域、在地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將學術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113學年度已逐步開立屏東在地實踐相關課程共632位學生參與學習,透過這些課程鼓勵學生深入了解地方需求,參與社區發展與地方創生專案,如「屏東學」便是強調在地研究及社區貢獻的實踐計劃。

 

4.屏東學的跨域合作與共學

持續推動並累積第四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辦理2024排灣學國際研討會藉此提升屏東文學學術能量,厚實地方學研究。藉由公私協力及社區培力的合作模式,強化跨校(如:暨南國際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跨國(如:日本山形無障礙旅遊中心、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夥伴關係,強化公部門、大專校院與各界在地方學的交流互動,建立地方學跨域對話平台以及大學端與社區端的協作網絡與日本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合辦「2024第四屆名古屋大學屏東大學文化交流暨論文發表會」,並合作推出《名古屋大學˙屏東大學文化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輯。

 

5.學習輔助犬溝通訓練服務計畫

本校擁有特殊教育與師培專業的師資、學生、課程,本校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推動溝通訓練服務學習機制,教師指導並帶領學生走進高屏地區中小學及偏鄉、社區圖書館、身障成人與老人服務據點推廣閱讀活動,113年辦理假日親子共讀活動250人次,113年與屏東勝利之家合作辦理系列課程活動共22場次。本校近年來持續與高屏縣市教育局合作,培訓學習輔助犬種子教師, 113年與本校諮商中心暨資源教室共同辦理「我與學習輔助犬的小時光」,共辦理48場次。113年提供特殊需求兒童溝通訓練服務共計24位,服務224人次,協助特殊需求的學童及身心障礙者能夠提升學習動機、獲得學習成就感,同時透過與輔助犬的互動,推廣生命教育。

6.發展韌性與永續校園

 

  1. 發展韌性與永續校園
  1. 培力永續發展人才

本校舉辦6USRSDGs培力工作坊與講座,涵蓋多元主題,共計有335人次師生參與,以強化USR效益的整合與累積為未來計畫奠基,分享其研究成果,促進生態與人文發展的跨域整合,並加深師生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認識,增進師生對SDGs的了解;2024年辦理「永續發展的實現路徑:跨域共創與在地實踐」國際研討會,探討學理基礎與跨國經驗,提供永續發展教育政策及實務策略建議。以上活動透過參展、參獎及共培等方式,擴大永續校園的推動效益,並持續提升本校在USR實踐上的影響力,為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在「師培USR」支持下,辦理「師培USR藝術教育」論壇,透過在地教育深耕、大學與學校的夥伴協作,以及師培大學內部的跨系所整合與合作,進行跨域與跨單位的專業合作,企圖激發展更為多元的教育想像與創意,為未來師資培育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實踐路徑。

  1. 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2. 積極推動公平教育、低碳校園和生物多樣性,本校榮獲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 榮獲綜合績效類績優獎,展現其在環境永續、社會公益與大學治理三大面向的卓越表現,在《遠見》2024年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的「綠能大學評比」中位居第一名,並在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亦獲得「人才共學組楷模獎」的殊榮。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中表現卓越, 2024年更獲得1金、2銀、1銅,質與量在全國大學中名列前茅。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THE Impact Rankings)中,屏東大學表現優異。

7.支持高中教學  

本校推動高中策略聯盟及相關支援高中教學之策略如下:(1)支援高中教學108課綱課程將以「多元選修」、「彈性學習」等課程為主,113年支援教學計4所高中,時數約350小時,4校學生就讀本校人數為68人。(2)針對高中職校際間共通性課程,將以共備共授或線上教學之形式開課。(3)持續給予支援108課綱高中教學計畫之教師額外獎勵或補助。

8.屏東TED Talks 的跨域合作與國際發展
113年活動進一步轉型,創立自有品牌平台「ACTIONS x Pingtung。活動以行動實踐為核心理念,藉由「ACTIONS」象徵屏東的多元性與活力,推動在地文化與永續發展議題,活動不僅強調行動力,更聚焦於屏東的在地文化特色,融合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致力於創造一個匯聚各方資源的平台。同時,活動與屏東縣政府等單位合作,逐步塑造屬於屏東的文化交流平台,為未來的活動規劃和資源投入創造更多可能,期望能吸引更多關注與參與,共同推動屏東的永續發展,並促進跨域人才的交流與合作。

三、外部資源鏈結之機制與作法

  1. 地方創生:本校自108年地方創生元年積極協助地方規劃發展計畫向政府申請推動地方創生經費,進而鏈結地方資源帶動師生參與地方創生推動,目前已協助7個鄉鎮獲得國發會補助之地方創生計畫,總經額達31千萬元。
  2. 校友會:本校校友會每年皆捐贈經費支持校務發展,本校亦將其轉化為推動師生善盡社會責任之助力。
  3. 企業贊助/合作:本校積極與企業合作,鏈結企業資源推動善盡社會責任之發展,透過「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的30門課程,修課同學認識到社會公益實踐的知識與技巧;同時,在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以及主持教師群的鼓勵下,每年都有不少同學撰寫企劃、提案參賽,獲得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單位與公益基金會的補助,在暑假中進行難能可貴的社會實作行動,如2024年信義房屋基金會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由2024年中華電信基金第15屆「蹲點.台灣」,科傳系2位同學組隊至花蓮靜浦社區進行20天之蹲點紀錄與社區實作。

 

四、預計資源挹注情形與未來承諾

本校配合具規模政府計畫皆研議規劃配合款共同推動,如教育部高教深耕第一期計畫本校對於補助款平均挹注40%配合款、對於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本校亦以規劃主冊補助款45%編列主冊配合款,學校計畫投入更多教學與財務支持,包括優化「屏東學」及USR課程,提供VR設備與技術,並加強實地研究、服務學習等經費補助,降低參與門檻。同時,學校將擴大與地方政府、社區組織及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實習與社會實踐機會。持續深化課程與在地需求的結合,逐步擴大USR項目的覆蓋範圍,並建立學生成效追蹤機制,以了解學生在地方文化、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發展。此外,學校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持續拓展國際合作,增強學生的本土與全球視野。透過這些努力,屏東大學期望培育出具備社會責任、在地認同與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

 

(三)產學合作連結

一、學校整體推動產學合作機制、措施、推動策略、鼓勵措施

1.學生校外實習課程

在推動「學生校外實習課程」方面,學校已經取得顯著成果。113年度實習課程的開設所數達到20門,參與實習的學生數量為488人,並成功與231家實習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新增92家機構,顯示出實習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均有所提升。

此外,學生及實習機構的滿意度數據同樣反映出課程的成功:113年度學生對課程及機構的整體滿意度分別為4.52分與4.43分(以5分為滿分),顯示出校方對學生需求及業界期望的有效對接。同時,實習後學生透過UCAN評測自評「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從實習前的3.72顯著提升至4.38,證明課程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方面成效顯著。

為持續優化實習課程,學校致力於辦理校外實習獎勵方案,確保學生的學習利益,並鼓勵更多實習機構的參與,進一步深化學生在真實職場環境中的學習與應用能力。

2.實習課程機制獲教育部肯定

本校於106年度建置實習管理系統,107年度建立實習課程整體運作機制,提供明確之作業流程及程序說明支持系所辦理校外實習課程及維護實習生權益,並透過自我檢核、滿意度調查、畢業生流向追蹤等方式,提升實習品質。113年度教育部委託台評會辦理「111學年度大學校院實習課程書面審查作業」,本校因執行情形良好,獲邀分享推動實習課程之相關機制與做法。

3.職涯探索轉銜輔導

在113年度,學校進一步深化UCAN職涯輔導的應用,大一新生施測率達到98%,大三學生施測率則提高至81.44%,實現了穩步增長。年度活動次數增至36場,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9%,而學生對活動助益的滿意度也保持在96.32%,展現出學校持續推動職涯探索輔導的高水準。

學生的正面回饋持續增多。大一學生表示,參與活動後更清晰未來方向,並感謝教師的引導讓他們思考人生規劃的重要性;大三學生則認為,透過這些活動更了解自身特質與市場趨勢,對專業技能的提升與未來的職場適應能力有了更強的信心。

二、教學結合真實情境協助學生整合學習過程所養成之知識與技能之作法

1.實作課程

在113年度,各學院積極推動實作課程,全面結合專業學科特色與產業需求,成效顯著。人文社會學院透過「屏東學概論」等院必修課程,結合校外非營利組織與地方資源,讓學生深入了解屏東地方文化,並藉由歷史空間保存、地方創生與社區觀光等課程,將永續城鄉與多元合作精神落實於在地實踐,進一步提升職場適應力與競爭力。理學院全年開設157門專業與跨領域實作課程,涵蓋大數據、工程設計與科技應用,學生透過實務專案,強化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奠定參與高階研究或職場發展的扎實基礎。資訊學院則開設109門實作課程,從程式設計、智慧型機器人開發到APP應用軟體設計,學生透過專題合作實現學用合一,進一步深化其專業實務能力。

教育學院因應數位科技融入教育的趨勢,將數位實作課程結合系所發展特色,推動教材開發與實地應用,並拓展至社區與小學場域。學生以科技輔助學習、教學媒體運用等課程為基礎,成功開發諮商APP、AI數學文化教材等數位學習媒材,並在國內外競賽與學術發表中獲得多項殊榮,如AI教育機器人創新教案競賽佳作及數位學習研討會最佳論文獎等。這些實作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數位應用與跨領域能力,亦激發其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精神,為培育兼具專業技能與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與實踐平台。

三、對應國家重點領域與六大核心產業規劃人才培育及深化產學合作機制

1.實踐學系核心職能課程與提升就業競爭力方案

在實踐學系核心職能課程與提升就業競爭力方面,各學院持續結合專業特色與實務需求,取得顯著成效。教育學院透過高教深耕計畫,開設托育人員技能檢定輔導工作坊,培訓師資生掌握0-2歲嬰幼兒保育核心能力,並幫助學生取得單一級保母技術士執照,進一步提升其幼托機構全方位就業能力。112年參與課程的學生考照率達93%,遠高於全國平均63%。人文社會學院則結合課程實習與實作,與企業、公部門及非營利組織合作,將專業技能應用於實際場域,如應用英語學系與飯店、會展產業合作,應用日語學系與日本觀光飯店及文化機構合作,並推動海外實習計畫,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與職場經驗,讓學生在實習中提前適應職場需求,實現跨域學習與社會參與。

理學院專注於激勵學生參與學術活動,推動學術競賽、證照考試、期刊投稿及專題研究等,強化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競爭力。本方案配合高教深耕計畫,提供獎助學金支持,鼓勵學生以自主學習為基礎,積極參與多樣化的學術與專業發展機會。透過這些課程與活動,各學院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務技能,並透過校內外資源的結合,為學生的職涯發展與就業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一、透過相關機制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與提升其入學機會

1. 經文不利學生招生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扶助方案提升經濟不利學生的入學機會,助其克服經濟門檻。(1)針對經濟不利的高中生提供面試交通及住宿補助,減輕家庭負擔,使其能安心參加本校入學面試,提升錄取機會。(2)每年前往全國15所高中職學校參加大學博覽會,進行招生說明,直接與有需求的學生及家庭接觸,讓其深入了解學校教育資源和扶助政策,提升經濟不利學生的入學意願。(3)配合政府5+2產業創新政策,本校更特別針對資訊學院、管理學院及理學院10所學系申請「願景計畫方案」,增加專業人才培育名額。此計畫分為「特殊選才」和「申請入學」兩種入學管道,為經濟不利學生提供共計70個名額。113學年度特殊選才和申請入學分別核定2名及68名,透過此系列招生措施,不僅提供公平的升學機會,更積極促進教育資源平等。

2. 築夢展翼

(1)築夢展翼翻轉計畫規劃內容為三大項目,分別為輔導課程、獎學金發放及外部募款。為讓校內更多經濟不利學生熟知本計畫,113-1學期辦理2場說明會,為校內經濟不利學生介紹計畫內容,並加強宣導獎助學金資訊,培養弱勢學生自主且積極的參與課業及職能輔導。

(2)近年獎助學金申請人數雖明顯提升,但與符合申請資格人數相比,申請獎助學金人數比僅佔3成,未來將繼續針對符合資格的經濟不利學生做推廣,努力提升申請獎助學金人數。

(3) 新增「積極向學」獎勵金,參與課輔的人數增加,參加頻率亦提高。並與計網中心聯合開設共20場基礎、進階專業資訊能力考照班,提供經濟不利學生輔導後並協助考取證照。

(4)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度優良成績獎學金、成績進步獎勵金、積極向學獎勵金、職能培育助學金、學習助學金共核發3,790,900元;證照相關補助共核發335,913元;募款金額1,413,478元。

二、透過學習輔導機制、提升獎助學金規模、助學專款提撥、基金募款及永續性助學專款機制等,提供其就學輔導及並建立成效追蹤機制。

1. 經文不利學生助學及輔導機制

(1)因應教育部獎助學金採非單一項申請之規定,築夢展翼計畫於113年起,獎助學金申請修改為A類-學業面+B類-多元發展面,A、B須至少完成一項才達到申請獎助學金標準。為達申請門檻,原本每學期只申請一項獎助學金的經濟不利學生,須完成第二項獎助學金內容及輔導才可提出申請,各項申請人數明顯提升。

(2)鼓勵經濟不利學生積極考取專業證照,開設10項資訊技能專業考照班,截至目前止,取得證照獎勵金申請人次共94人;開設100次的課業輔導、50場職涯相關工作坊及20場證照考照班;其中課業輔導方面,每學期安排五位課輔老師,提供經濟不利學生課業相關諮詢,參與人次共387人,申請優良成績獎學金共計129人、成績進步獎勵金共計58人;總計各類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經濟與生活輔導人數458人。

2. 推動全民原教

(1)持續與校內相關單位推動全民原教,113年新增與本校國際處、計網中心及學諮中心,透過跨單位合作,邀請校內教職員工參與活動,並藉由課程、講座及遊戲互動等使其了解原民文化,包含深度文化探索營等、教職員工訓練、通識課程、校園友善活動、自主募課及跨單位活動共12場516人次參加,將持續辦理相關活動11場。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辦理活動,讓校園中增加原民文化能見度,使全校教職員工生有機會了解並接觸,降低刻板印象及隱微歧視所產生的傷害與對立,提高本校文化包容度。

(2)經營原住民族資源中心社群媒體,使學生能快速得知重要資訊,強化活動宣傳並增加學生與中心的互動;並將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走廊融入原民意象,並營造友善環境吸引學生停留,提供討論與活動交流之場地。

(3)針對專業科目媒合適當師資,辦理讀書會,協助學生進行課業輔導,並透過校內導師系統了解學生課業狀況,適時提供所需資源。截至目前為止,辦理教師檢定讀書會及教育學程讀書會共12場181人次參加,將持續辦理英文課程讀書會及設計軟體讀書會約13-15場。

(4)輔導學生自主募課,協助原民學生開設「泰雅族傳統弓織」及「布農族文化與實踐」2門課程20人次參加,學生從發想、自主討論、寫計畫、提案申請到執行內容,不僅使原民學生學習撰寫計畫,更讓全校學生可以透過非正式課程方式學習並接觸更多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建立族群友善環境。

(5)藉由學生不同性質之群體,召開定期小團體聚會,連結跨系學生情誼,達到原青互助共學共享精神,並藉由族群小團體,聚集全校相同族群學生,增加其在校內情誼,並同時增加跨領域學生交流,提升學習跨領域專業之機會,且營造同儕相互支持氛圍,穩定學生在校內就讀生活狀況。另結合學諮中心提供學生管道,即時關懷及協助。截至目前為止,辦理自我成長團體、Kivala原聚、族群小團體、迎新活動等共17場267人次參加,將持續辦理相關成長活動10場。

(6)與校內外職涯相關單位合作,邀請各職場領域原民青年及技術職能講師等,分享自身經歷並提供職業諮詢,使學生更了解自己屬性並規劃未來職場方向。截至目前為止,辦理職涯系列講座、職場體驗及參訪等共5場188人次參加,將持續辦理職輔課程3場。

三、改善教師結構、調降生師比及改善專兼任教師比例、教師權益保障、協助編制外專案教師發展等

1.113學年度本校專任教師比例達67.26%,兼任教師比例為32.74%。相比去年同期數據,專任教師比例從66.6%上升至67.26%,而兼任教師比例則從33.4%下降至32.74%。

2.113年度本校「大武山學者」彈性薪資計畫共獎勵3位優秀教師,為本校留才與攬才的核心措施。此外,本校亦訂定「教師授課時數減授要點」,讓參與研究計畫的教師得以減少授課負擔,從而能專注於深入研究與創新,提升學術成果。

 

四、以校務專業管理制度強化自我課責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

1.由校務研究與發展中心更新本校網站「校務研究資訊」公開平臺,彙整年度校務資料製作年度問責報告,總結學校辦學績效和成果,公開分析整理校務相關資訊。每年主辦南區大專校院校務研究推動策略聯盟成果展,精進校務研究能量,積極推動跨校際校務研究學術交流。

2.113年度配合本計畫校務研究議題包含校園綠化向本校教職員生及校外合作單位進行調查及分析、參與自我導向學習相關方案的共通職能進行分析、修畢與未修畢跨領域第二專長學生畢業後問卷回饋分析、不同獎補助申請及輔導措施項目對經文不利學生進行畢業後表現分析、不同獎補助申請及輔導措施項目對經文不利學生進行畢業後表現分析;同時進行校務研究資料倉儲系統優化與擴建,並辦理校務研究人才培育與校際交流活動。相關資訊公開於本校校務研究分析網站https://iro.nptu.edu.tw/p/403-1063-2365.php?Lang=zh-tw

 

五、學生校務參與情形

1.校內重要會議(校務會議、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教務會議、院務會議、校院系所三級課程委員會、學生事務會議、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總務會議、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均有學生代表參與。

2.每學期由學生議會舉辦「與校長有約座談會」由學生代表收集全校學生  問卷,並於會議上公開對校務提供建言並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