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創新精進
一、培育學生「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關鍵能力
1. 資訊科技應用課程112年資訊科技應用課程方案,結合教育學系與特殊教育學系三位專業教師的領域知識,進行創新課程設計。陳奕璇教授於教育學系課程中融入教具製作,帶領學生使用資訊科技設計並製作教具,提升教具製作的多樣性與實用性;蔡敏瑛教授在特殊教育學系課程中,加入創新教學和教學檔案的資訊科技應用,增強學生創新思維及教學紀錄管理能力;張茹茵教授則結合資訊科技於學前特教教學實習,協助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更有效地運用科技工具與資源。三門課程均規劃至少3週資訊科技相關教學,促進學生培養蒐集、分析、問題解決能力,並形成積極、負責、安全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透過邀請校內外資訊科技專業人士共同規劃,該計畫設計出具創新內容的整合課程,成功提升課程深度及學生的資訊素養。
2. STEAM 導向跨領域課程
112年教師於課程中至少安排2-4週融入與STEAM相關的跨領域教學機制,並與跨域教師或業界專家共授,強化跨領域技能應用。本方案共計123人參與,依據師生課程回饋,以教育學院為例,提供學生體驗STEAM創客探索活動,邀請業師協同教學,透過實例擴展學生STEAM學習知能,藉由探索、觀察、思考、合作,完成教案設計與教學實作,並由學生自行設計與自評教學實作評量表,再以口頭與書面報告展現自己的教學亮點與缺失進而修正精進,多數學生在透過融入跨領域教學活動後,皆能掌握STEAM創客探索之精神。以理學院為例,課程中融入STEAM情境問題,並提供相應器材,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讓學生學習運用跨領域思維,科學思維、工程運算思維、工程思維、數學能力、藝術表現解決複雜的情境問題,並實際做出成品,再以報告形式與其他同學分享和討論。
3.增能輔導型實作課程
執行本計畫之特色課程有國際貿易學系的「商貿網路應用」,授課教師輔導學生報考「跨境電商技能認證」,共16位學生通過技能認證,通過率達73%。教師的教學創新設計有:1.提升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發展趨勢,及時更新調整教學內容,確保學生獲得知識與行業實際需求一致。2.師更加接近實際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和操作,學習實際案例和行業標準,有助於實務教學。3.證照考試涉及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各個方面,從法規政策到市場趨勢和技術應用,教師能從中擴展研究議題,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學生的學習與改變有:1.增加專業知識和技能。2.增加就業競爭力,擁有跨境電子商務證照增加求職競爭力。3.增加跨境電商實習機會、商機和合作夥伴。4.通過認證考試提升自信。
4.非資訊系所跨領域資訊競賽
舉辦SDGs非資訊系所創意資訊競賽,培養各領域大學生進行程式設計之跨領域應用與合作能力,並於進入職場後能將程式概念與自身專業領域結合,設計創新應用,112年12月11日於屏商校區風雨球場進行競賽,藉由資訊競賽來彼此觀摩,提升學習興趣且加深對於SDGs的認知。
5.教學實踐前導型/支持型方案
推動教師針對教學現場問題,輔以相關文獻探討與觀察提出適當解決教學現場實務問題之方法,運用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現場問題,例如:建構案例學習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實作能力、生物醫學與健康學習、遊戲化教學應用於高等物理化學課程,採用合作學習法、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以有效檢視教學研究資料,回應提出之研究問題,並於課程期末發表與分享學習成果。執行本方案教師須申請隔年度教育部計畫,本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率自39.39%提升至48.15%。
6. 國文教學創新實踐方案
在國文教學創新實踐方案中,教師創新編纂教材,以「自我成長」、「家庭親情」、「族群文化」、「歷史承傳」、「自然山水」及「壯遊世界」為主題,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自我與家庭,並拓展其對世界與歷史的視野。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於111-2學期末特別收錄學生作品,編製成一本具有紀念價值的作品集,並分發給每位同學,讓他們在書寫過程中體驗創作的實質成就,進而激發閱讀與書寫的動力。除了教材創新,課程還透過講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111-2學期已舉辦四場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多樣的視角講授,激發學生對國文課程及文學的想像。112-1學期則邀請陳煒智老師和廖鴻基老師蒞校演講,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此次課程成果豐碩,不僅深化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加強了他們在閱讀、書寫與思考上的成就感。國文課程逐漸成為學生理解自我、欣賞文化並開拓視野的重要平台。
二、培育學生「跨領域」關鍵能力
1. Coursera 跨域加值方案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Coursera專業加值跨域徵件共有6位學生提出申請,Coursera 提供了來自世界各地頂尖大學和機構的高品質線上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強化個人多元跨域及專業知識,進而增強就業競爭力,未來規劃融入實施16週建議措施中。
2.國外學者線上共授
在劉豫鳳老師的「幼兒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中,透過跨國合作與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幼兒研究科系的Dr. Ka Lee Carrie Ho進行跨文化交流,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這門課程打破地域限制,以國際視野深化了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成功提升了他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敏感度與交流能力。劉老師帶領的跨國共授課程計畫克服了時差、語言等挑戰,為兩國師生提供了交流教學方式的寶貴機會。劉老師和Dr. Ho在課程設計中強調雙向溝通,讓學生能在跨文化的互動中深入理解不同的教育模式,並將這些經驗轉化到教學實踐中,豐富了兩地教師的教學方法。課程初期,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感到擔憂,但他們積極使用字幕、肢體語言、圖片等輔助工具來表達。隨著課程推進,學生逐漸克服語言障礙,與英國同學展開自信的文化交流。英國學生的正向回饋也增強了本地學生的信心,使他們不再害怕與外國人互動。這次課程經驗不僅讓學生成功跨出了國際交流的第一步,也為未來的跨文化溝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門課程成果顯著,不僅讓學生對多元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朝向具備國際視野的未來專業人才邁進。
3.跨領域專家學者共時授課/協同教學
鼓勵教師邀請業界專家共時授課,希冀達到培育產業所需之人才、提升教師實務應用之能力並創造產學合作之機會。本方案以「跨領域」、「實作導向」兩種共授方式為主,由專任教師與業界專家共同規劃將產業實務知識及技能訓練融入課程,提供學生多元跨域的學習機會與場域。分為以下兩類:
(1) 跨領域業界專家共時授課:邀請不同領域之業界專家與原授課教師共同規劃教學內容並進行跨領域共授的教學型態。
(2) 實作導向業界專家共時授課:共時授課教學內容由業界專家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實務操作、實際演練指導。
112年共有51門課程參與執行跨領域實作導向業界專家共時授課方案,特色亮點課程有:
(1) 休閒事業經營學系「休閒產業職場倫理與禮儀」,邀請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公司張愛德人資主任與百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資深訓練部曾伊慧講師共授,提升學生面試技巧、咖啡知識、葡萄酒知識與品酒禮儀,並輔導學生取得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公會CIVB證照,增加職場就業競爭力,期末共有60位修課學生考取CIVB證照。
(2) 應用英語學系「商用英文閱讀與寫作」,特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人才培訓講師Christopher Schorr、Cory Simmons進行實務英語的實作探究,以對話、小組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增進學生職場英文實務素養、學習跨文化的商務溝通技巧並培養學生國際觀。
4.通識課程多元探究
本校博雅識課程展現了多元而豐富的教學內容,涵蓋社會分析、全球化議題、創意思維、藝術應用、數位媒體、法律與社會實踐等多個領域,提供學生在知識上廣泛的選擇與探索機會。透過開設如「屏東學」、「校園環境與永續發展」、「化學與生活應用」、「音樂科技與應用」、「速寫與人生」、「全球化與兩岸關係」、「應用倫理與跨領域對話」、「NFT虛擬貨幣與數位媒體」、「智慧財產權」、「生命教育」等專題課程,學生得以在多學科視角中擴展思維,掌握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習經驗。其中,「屏東學」課程廣受學生歡迎,結合地方文化、社會發展與永續理念,深入探討屏東地區的在地特色與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對自身社區的認識與關懷;而「高齡社會與現代生活」則聚焦於當前社會趨勢,引導學生認識高齡化議題的重要性並思考未來的應對策略。截至目前,博雅通識課程已有超過5,500名學生參與,顯示出學生對多元領域的高度需求與學習熱情。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也增強其在各領域的素養,成為推動博雅教育的重要成果。
5.師生共構與專業英文精進計畫
師生共構與專業英文精進計畫在推動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教學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透過助理培訓、暑期先修班及課程補助,為提升英語授課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教學助理的培訓上,112年9月22日辦理了實體教學助理(TA)培訓,針對TA角色與職責、課堂互動語言進行詳細指導,並於9月15日至10月16日期間安排台師大EMI線上培訓,涵蓋四場重要課程。這些培訓有效提升了助教的教學協作能力,使他們能在EMI課堂中更靈活自如地協助師生互動。同時,在112-1學期中,共有五門EMI課程申請並通過補助,上述EMI推廣措施,將有效促進國際化教學環境的建設,並為學生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學習機會。
三、培育學生「自主學習」關鍵能力
1.自主募課/自我實踐課程
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意,本校推動了「自我導向學習」的多項措施,包括「自我實踐計畫」與「自主募課」兩大亮點,鼓勵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計畫並積極參與課程設計。自我實踐計畫激發創意與實踐能力:學校開放學生提出自我實踐計畫,提供平台讓學生籌劃並實踐自己的創意方案。這項計畫不僅滿足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需求,還鼓勵他們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募課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本校進一步開放「自主募課」制度,學生可針對學校目前沒有的課程提出申請,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選擇。
2.英文教學創新
為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每年強化學術英文學習環境,並鼓勵大一學生透過FUNDAY平台進行線上英語自學,要求每學期完成72小時的自主學習。112度,學生平均使用FUNDAY平台達606分鐘,並在每學期提交6篇學習紀錄(Funday Log),由教師挑選優良紀錄展示於成果展。此外,學校每學期舉辦兩次TOEIC模擬測驗,對表現優異者給予集點獎勵,鼓勵學習參與, 112-1學期有97人獲獎。大一學生在112學年度共完成模擬測驗人次分別為2817與2695,並參加TEEMI平台的口說與寫作檢定測驗前、後測,每次超過1300人次。111及112學年度的模擬測驗前後測成績分別提升31分及 34.96分,顯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顯著進步。
四、培育學生「國際移動」關鍵能力
1.境外移地教學
本校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朱旭中副教授執行「高教深耕計畫:112學年度第1學期境外移地教學」及「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結合「文化與數位表現」EMI課程,於112年10月15日至22日帶領17位學生,在系主任林思玲教授陪同下,前往泰國曼谷姊妹校班頌德昭帕亞皇家大學(BSRU)進行8天的境外教學及文創產業交流。此次活動旨在拓展學生國 際視野,讓學生深入了解東南亞文化,並探索泰國文創產業的發展及案例應用。活動由BSRU副校長Dr. Sutipporn Chotratanasak主持開幕, 並由該校多位專業教師協助,設計出三大主題課程:一、文創課程,涵蓋生活創意、設計與數位媒體;二、文化體驗,包含泰語、飲食、舞蹈、按摩等傳統技藝;三、場域參訪,帶領學生參觀泰國文化遺產與當地文化景觀。透過參與BSRU既有課程及文化交流,學生親身體驗泰國的文創教育模式,並學習如何將文化內涵轉化為文創產品。學生將活動過程製作成紀錄影片與專題報導,並於回國後辦理成果發表,透過交流理解泰國文化脈絡,建立國際夥伴關係,實踐友善包容與互尊精神,達成全球共好的目標。
2.學生海外交換學習及推動學生國際見實習
海外交換部分,本校112年計24人至日本、捷克、義大利、美國、韓國等地的合作大學進行短期交換。海外實習部分,本校112年計22人至日本、越南與美國等地的公司行號從事短期實習,提早準備海外就業。海外教育見實習方面,112年計32人至海外多處教育現場見習或實習,為未來的職涯發展與全球競爭力打下基礎
3. Master 研究團隊出席國際會議
(1)於112年7月3日辦理補助師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徵件,補助金額亞洲地區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1萬元,亞洲以外地區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2萬元;另本次為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因此提高補助金額,亞洲地區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1萬5,000元萬元,亞洲以外地區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3萬元。業已於112年9月7日、112年11月15日完成審查會議,共計19案26名師生(學生11名、教師15名)獲補助,但其中1案1名學生因自身原因無法前往。
(2)本次師生藉由補助機會,前往香港、日本、葡萄牙里斯本、泰國曼谷、新加坡、韓國首爾、澳門、越南等地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發表主題包含不動產、人工智慧、創新課程、教育、體育、原住民族等議題,並有教師於此機會獲得最佳論文獎的殊榮,藉此不僅提升本校學術研究之國際能見度,更拓展師生國際視野。
4.擴大海外招生
為擴大海外招生,本校參加印尼、越南的高等教育展,以提升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名。112年春季班與秋季班報到人數計28人。本校也搭配各種的獎學金制度,鼓勵國際學生選讀本校,例如,除了針對一般學士生的就學獎勵,本校也針對碩士班學生推動研究型助理獎學金(RA),提供研究生經濟支持及研究機會,期能不僅提高國際學生選讀本校,也期能促進優秀人才的培育與研究發展。
5.姊妹校師生短期交換及國際專門研習營隊課程
短期交換課程方面,112年接待泰國的大學共10團計232人;國際專門研習營隊課程方面 ,112年有韓國的大學來校研習教育現場與教育實務計45人。透過短期交換課程與研習營隊,提升了雙方未來的國際合作議題。
6.開設華語實務課程及外籍生華語輔導
國際學院常態性開設華語實務課程,提供外籍生系統化的語言輔導,課程分為四個級別(初級1、初級2、中級1及中級2)。112學年度第一學期有初級華語1和中級華語1,計有12人參與(學位生4人與華語生8人)。這些課程有助於外籍生提升中文能力,增強學習與生活適應力。
7.亞洲/全球校長論壇
112年的亞洲全球校長論壇以「Borderless-The Future of University Responsibility」為主題,邀請5個國家10所大學計28位外賓來校參加論壇與論壇周邊活動,並在來校期間密切洽談學術合作或提升學生福祉之議題,強化學校間的國際合作基礎。
五、「以學院為核心」規劃
本院透過多元舉措推動學生培育及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招生與教學成效:
- 建立磁吸式招生網絡:辦理15場高中生科學活動及高中教師研習營,維繫本院與高中端師生之情感,強化其大學擇校趨向,以爭取國內未來生員。
- 理學院STEM共同課程:於理學院共同課程架構中,增設「核心必修」、「專業必修」、「核心選修」、「專業選修」四大類別。
- 理學院綠色材料專題及社群:執行3件理學院中長程研究發展團隊整合型補助計畫、10件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5+2產業創新計畫或學院發展方向之個人型研究計畫及9件理學院師生研究社群計畫。
- 理學院共同課程核心選修:於理學院共同課程架構中,新增5門核心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建模、統計分析及決策技能等知能。
- 半導體產業素養課程:於理學院應用科技產業學分學程課程架構中,新增2門具半導體產業素養之選修課程。
- 提升科學探究策展能力:辦理1場科學創客自造工作坊,以培養學生博物館展場科學性展示策劃、教育推廣活動規劃等知能。
- 專業課程結合國際會議:理學院師長於專業課程帶領12位學生以習得之專業知能於課後應用於實驗室研究,並將成果以全英進行論文撰寫及壁報、口頭方式於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藉此增進學生專業領域英文能力,拓展其國際視野與國際觀。
- 規劃總整課程、專題製作課程或實作課程,或以模組方式重新調整與統合現有課程:合計開設373門課程,267位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專案。
- 新南向無邊界課程:理學院師長帶領14位修讀理學院共同課程《科技英文》之學生,前往泰國孔敬大學理學院進行移地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藉此讓學生體驗不同文化與研究氛圍,累積以英語為媒介在專業知識與實務上之學習經驗。
- 國際短期學術交換:理學院鼓勵學生提升英語能力,勇於跳脫舒適圈,出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或企業實務學習,1位學生前往捷克共和國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大學進行短期學術交換。
- 學生校外實習課程制度:6系所完成學生校外實習相關作業原則設置,14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
(二) 善盡社會責任
一、社會責任應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中,並提出落實於校務行政與教研發展之工作內涵及期程。
自合校以來,善盡社會責任一直被本校視為重要推動的校務發展目標,積極推動師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本校更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將地方創生發展融合至大學社會責任共同推動。為能落實社會責任,本校從校內機制開始改變推動,包含教師評鑑、授課時數減授、彈性薪資制度、服務績優教師遴選機制等,成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更發展屏東學課程,從課程教育紮根,將社會責任觀念與義務深植本校全體師生同仁。
依據「UGSIàUSRàUSSRàUSRF」精神與校務發展計畫,本校112-113年USRF整體發展藍圖以「培育實踐永續教研人才,提升國際影響力」為推動目標,擴展與深化在地實踐,培育跨領域實踐教研人才,深化國際連結,提升國際影響力,具體提出以下行動目標:
- 將社會實踐與永續發展目標落實學校組織與校務營運
- 推動SDGs議題研究與發展解決方式
- 培力永續公民,協助在地發展
- 鏈結外部單位開啟在地與國際對話
二、學校支持師生參與社會責任實踐之行動方案
1. 全校必修屏東學
為以深化在地關懷與社會責任,首創週五為「屏東日」,營造屏東在地化教學環境,日間部學生自112學年度起必修「屏東學」,將「屏東學」課程提升至全校性課程,112年完成10支屏東學磨課師課程錄製及4場屏東學講座,辦理9場屏東特色活動,藉以提供學生多元選擇,以豐富學生學習歷程與在地生活經驗,並促進跨學科應用與實踐,112學年人文社會學院開設「屏東學概論」、大武山學院開設「屏東學磨課師」及「屏東學講座」,總計修課人數1,183人,占大一新生約72.8%。
2. 社會實踐課程
推動教師將教學課程與研究成果帶入校外場域,透過觀察、互動、實踐、反思等學習活動,帶領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建構學生進入不同學習場域前的先備知識,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並蒐集問題,112辦理共6門課程,例如「屏東學實地體驗」深入各產業領域日常、「民俗節慶與活動」實踐社會參與的過程了解節慶活動舉辦的重要性等,藉由轉換學習場域與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實現學生社會參與,進一步深化大學與地方鏈結,在112年邀請屏東市區7所幼兒園學童至學校參加幼幼劇坊三部曲並至瑪家鄉佳義國小附幼及來義鄉來義國小附幼演出「不可與思異和王子們的相遇」,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提供學童一個豐富的文化體驗,並啟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
3. 通識課程在地實踐
本校通識課程在地實踐主要透過「通識、跨域、在地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將學術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112學年度已逐步開立屏東在地實踐相關課程共324位學生參與學習,透過這些課程鼓勵學生深入了解地方需求,參與社區發展與地方創生專案,且利用「屏大青年藝術存摺」結合在地多樣化藝術活動和資源,讓學生可享受與當地居民相同的優惠待遇,進一步強化學生與地方的互動,達成教育與社區的雙向聯繫。
4. 屏東學的跨域合作與共學
持續推動並累積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辦理2023排灣學國際研討會藉此提升屏東文學學術能量,厚實地方學研究。藉由公私協力及社區培力的合作模式,強化跨校(如:暨南國際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跨國(如:日本山形無障礙旅遊中心、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夥伴關係,強化公部門、大專校院與各界在地方學的交流互動,建立地方學跨域對話平台以及大學端與社區端的協作網絡,本校與南區五校(高科大、正修、高醫、中山、成大)共同主辦「2023USR社會參與跨校共學南區聯展」。
5. 學習輔助犬溝通訓練服務計畫
本校擁有特殊教育與師培專業的師資、學生、課程,本校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推動溝通訓練服務學習機制,教師指導並帶領學生走進高屏地區中小學及偏鄉、社區圖書館、身障成人與老人服務據點推廣閱讀活動,112年辦理假日親子共讀活動5場65組親子參與,112年招募24位領犬員、15位教師參加學輔助犬種子教師培訓,協助將輔助犬導入教學活動並設計含特殊需求領域之課程內容,實際推廣至校園,擴大服務範圍,同時也透過與輔助犬互動,推廣生命教育。112年與本校諮商中心暨資源教室共同辦理「我與學習輔助犬的小時光」,共辦理40場次。
6. 發展韌性與永續校園
- 培力永續發展人才
本校於2023年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聯合舉辦Internationalization Talk講座,分享USR計畫經驗,探討學生如何透過社會實踐增進學習,以及教師如何運用課程解決實務問題,並辦理「社會實踐做伙來:科技跨域 × 自主學習」共培活動,深入探討USR計畫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模式,並實踐科技與跨域合作的社會責任。在2023年與南區六校共同舉辦跨校共學聯展,以「深耕教育、永續飛翔」為主題,展示地方創生與國際合作成果。
- 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積極推動公平教育、低碳校園和生物多樣性,於2023年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在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中表現卓越,2023年共榮獲1金、1銀、1銅,躋身實踐SDGs的最佳大學行列。2023年於SDG 4「優質教育」排名全球第42名(全台第一),SDG 7「清潔能源」和SDG 11「永續城鄉」則位列301-400名,相比於2022年皆向前提升了一個級距。
7. 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
本校推動高中策略聯盟及相關支援高中教學之策略如下:(1)支援高中教學108課綱課程將以「多元選修」、「彈性學習」等課程為主,112年支援教學計7所高中共14門課程,4校學生就讀本校人數為60人。(2)針對高中職校際間共通性課程,將以共備共授或線上教學之形式開課。(3)持續給予支援108課綱高中教學計畫之教師額外獎勵或補助。(4)辦理2023全國高中職專題競賽,豐富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資料與提供作品競賽交流平台,報名參賽隊伍來自全台21所學校,共有212位高中職學生60組參賽隊伍參與競賽。
8. 屏東TED Talks 的跨域合作與國際發展
112年TED Talks以「斜槓世代」為主題,邀請屏東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如設計師、創業家和演藝人員等參與講座,分享多元經歷與跨界創新故事。活動促進不同行業間的交流互動,成功引發觀眾共鳴,並提升屏東大學在地區和社會的知名度,透過媒體的廣泛報導,此次活動擴大影響力,為後續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三、外部資源鏈結之機制與作法
- 地方創生:本校自108年地方創生元年積極協助地方規劃發展計畫向政府申請推動地方創生經費,進而鏈結地方資源帶動師生參與地方創生推動,目前已協助7個鄉鎮獲得國發會補助之地方創生計畫,總經額達3億1千萬元。
- 校友會:本校校友會每年皆捐贈經費支持校務發展,本校亦將其轉化為推動師生善盡社會責任之助力。
- 企業贊助/合作:本校積極與企業合作,鏈結企業資源推動善盡社會責任之發展,透過「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的30門課程,修課同學認識到社會公益實踐的知識與技巧;同時,在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以及主持教師群的鼓勵下,每年都有不少同學撰寫企劃、提案參賽,獲得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單位與公益基金會的補助,在暑假中進行難能可貴的社會實作行動,如2023年信義房屋基金會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由心輔系3位同學組成「飯飯而談」團隊進駐屏東市頂柳社區,與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合作。
四、預計資源挹注情形與未來承諾
本校配合具規模政府計畫皆研議規劃配合款共同推動,如教育部高教深耕第一 期計畫本校對於補助款平均挹注40%配合款、對於高教深耕第二期計畫本校亦 以規劃主冊補助款45%編列主冊配合款,學校計畫投入更多教學與財務支持, 包括優化「屏東學」及USR課程,提供VR設備與技術,並加強實地研究、服 務學習等經費補助,降低參與門檻。同時,學校將擴大與地方政府、社區組織 及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實習與社會實踐機會。持續深化課程與在地 需求的結合,逐步擴大USR項目的覆蓋範圍,並建立學生成效追蹤機制,以了 解學生在地方文化、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發展。此外,學校融入永續發展目標 (SDGs),並持續拓展國際合作,增強學生的本土與全球視野。透過這些努 力,屏東大學期望培育出具備社會責任、在地認同與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
三、產學合作連結
一、學校整體推動產學合作機制、措施、推動策略、鼓勵措施
1.學生校外實習課程
學校積極推動「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並取得良好成效。當年度實習課程的開設數量達到20門,參與的實習學生數量為460人,與相關實習機構合作也持續拓展,共合作機構229家,其中新開發的實習機構達到91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實習選擇與機會。
此外,從滿意度調查數據來看,學生對於實習課程的整體滿意度為4.22分(以5分為滿分),實習機構對學生的實習表現滿意度則達到4.43分,顯示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與學校的課程安排得到了肯定。尤其是實習後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顯著提升,根據UCAN評測顯示,學生的自評能力由實習前的3.72分上升至實習後的4.38分,反映出實習課程對於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價值。學校在112年度的努力,為學生建立了與職場連結的重要橋梁,讓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累積經驗,同時也為未來的實習課程奠定了基礎。
2.職涯探索轉銜輔導
學校成功推動UCAN職涯探索與規劃輔導活動,涵蓋大一新生與大三學生兩個層級,成效顯著。大一新生的施測率達到97.23%,大三學生的施測率則為82.86%,均超過預定目標。學校舉辦的相關活動共計37場次,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7.90%,而學生對於活動的自評助益滿意度更達到98.27%,顯示活動對學生自我探索與發展的實質幫助。
學生回饋亦反映了課程的價值,大一新生普遍表示參與活動幫助他們更深入了解自身特質與生涯方向;而大三學生則感謝學校提供探索專業能力與未來職涯規劃的機會,認為活動大幅提升了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行動方向。
二、教學結合真實情境協助學生整合學習過程所養成之知識與技能之作法
1. P(j)BL 課程
鼓勵本校師生有別於傳統式學習,以自主學習法代替被動教學法,將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法導入專業屬性適合的課程,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模式。以問題為中心,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並建立學習目標。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實作,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養成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執行本計畫之特色課程有幼兒教育學系的「課程調整與教學設計」,採用虛擬實境技術作為創新教學設計的核心元素,使用SEPPO等虛擬實境解謎軟體,讓學生能夠沉浸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同時,加入了角色扮演和競賽的元素,例如「怪盗貞德嘉德」的角色設置,激發學生在組內合作與組間競爭的動力,增強學習動機。這種結合PjBL和虛擬實境的教學設計,使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也能透過實踐提升他們面對未來教學挑戰的應對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投入本課程,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改變:1.虛擬實境技術的導入、2.角色扮演與競賽機制、3.情境化問題解決、4.跨領域合作與實地訪查、5.高層次思考與反思活動。通過這些教學上的改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並透過課堂中的多元活動展現更高的投入度與學習熱情。此外,虛擬實境技術、競賽機制和實地訪查的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使得課堂不再僅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而是促進學生多維度成長的平台。
2.深碗課程
深碗課程以「主動出擊」為核心,採用 X+1 學分模式推動,旨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社會議題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教育計劃。在執行過程中,課程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資源,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深層次理解的目的。以下是對課程執行成效的總結分析:1. 學習成果顯著: 課程成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如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感及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實際案例的探討與反思活動,學生對複雜議題的理解深度有顯著提升。2.教學方法創新且有效: 課程中採用了啟發式學習和問題導向教學法,這些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興趣與參與動機。3. 學習評估與反饋機制完善: 參與此課程的學生在共通職能的前後測中顯示出平均進步幅度達 11.19%,其中問題解決能力的進步最為顯著,提升幅度高達 15.13%,證明該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4. 教師專業成長顯著: 在課程執行過程中,教師對深層議題的理解和教學技能得到了提升,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並通過持續的教學反思優化課程設計。
3.實作課程
各學院積極推動實作課程,結合產業需求與學生專業學習,展現出顯著成效。教育學院通過STEAM導向的跨領域課程,讓學生參與實務案例分析與教學實作設計,增強其教學創新能力;人文社會學院則將地方文化與社會議題融入課程,讓學生透過專案研究與社區參與,學以致用,進一步提升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理學院運用VR和數位科技,結合科學思維與工程設計,推動學生在實作中完成創新作品,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
此外,管理學院和資訊學院在實作課程中緊密結合業界需求,開設職場導向的專案課程與實習計畫,幫助學生實現學用接軌。資訊學院教育目標其中一項為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及實務能力,在系所的課程架構中就會有一部分是實作課程,例如: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撰寫程式語言、實作資料庫與網站/頁、製作與實驗智慧型機器人、設計遊戲與APP應用軟體等課程均會讓學生上機實作,而非純粹是學習理論知識。在大三下學期與大四上學期則有實務專題課程,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小組團隊合作協力開發出一個完整的專題,落實於大學期間的知識與技術,同時也會有指導老師從旁引導與指點。這些成果充分展現各學院實作課程在提升學生實務能力與職場競爭力方面的卓越貢獻。
三、對應國家重點領域與六大核心產業規劃人才培育及深化產學合作機制
1.實踐學系核心職能課程與提升就業競爭力方案
各學院結合學系核心職能課程,聚焦學生專業能力的實踐與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果。教育學院藉由教學實作與校外實習計畫,增強學生在教學現場的適應與執行能力;人文社會學院則以地方創生與社區參與為主軸,推動 學生深入社區,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務問題,展現了學用結合的價值。理學院的課程著重於數據分析與工程實作,透過企業合作專案和科技應用訓練,全面強化學生在科學研究與實務中的核心技能。
另一方面,資訊學院和管理學院以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為導向,推出實務型專案課程與業界合作機會,助力學生在數位轉型與商業領域中的職場競爭力。產業學院則以跨域實作與職場需求接軌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項目,實現學術與產業的無縫連結。這些舉措展現了各學院在深化核心職能培育、提升學生職場適應力及競爭力方面的具體成效。
2.屏東科學園區產學服務鏈
在推動屏東科學園區產學服務鏈方面,國立屏東大學充分發揮學術與產業的連 結作用,實現多項創新與卓越成果。本校結合校內多領域專業師資與園區企業 需求,透過技術轉移、專業諮詢與研發合作,協助園區內多家企業提升技術能力與市場競爭力。例如,在智慧製造與低碳技術領域,校內研究團隊成功導入 碳足跡盤查與低碳技術輔導方案,幫助企業符合國際環保標準,同時提升綠色 競爭力。此外,本校亦推動人才培育與企業實習相結合,定期派遣學生進駐園區進行實地實習與專案合作,不僅為企業輸送即戰力人才,更讓學生在實務操作中掌握前沿技術與產業趨勢。本校與園區內食品、生技、金屬材料及電子產業等核心企業保持密切合作,共同開發創新技術並建立產學研發平台,成功促進產學合作成果的落地與應用,為園區企業與學校發展打造雙贏局面。
(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
一、透過相關機制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與提升其入學機會
1. 經文不利學生招生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扶助方案提升經濟不利學生的入學機會,助其克服經濟門檻。(1)針對經濟不利的高中生提供面試交通及住宿補助,減輕家庭負擔,使其能安心參加本校入學面試,提升錄取機會。(2)每年前往全國15所高中職學校參加大學博覽會,進行招生說明,直接與有需求的學生及家庭接觸,讓其深入了解學校教育資源和扶助政策,增進經濟不利學生的入學意願。(3)配合政府5+2產業創新政策,本校更特別針對資訊學院、管理學院及理學院10所學系申請「願景計畫方案」,增加專業人才培育名額。此計畫分為「特殊選才」和「申請入學」兩種入學管道,為經濟不利學生提供共計70個名額。112學年度特殊選才和申請入學分別核定4名及66名,透過此系列招生措施,彰顯對經濟不利學生的支持與投入。
2. 築夢展翼
築夢展翼翻轉計畫規劃內容為三大項目,分別為輔導課程、獎學金發放及外部募款:
(1)輔導課程:每學期開設50場課業輔導、輔導人數共160人;證照相關輔導共134人、辦理80場職涯相關工作坊及講座,輔導共255人。(2)獎學金發放:優良成績獎學金136人、成績進步獎勵金85人、補助考照報名費93人、取得證照獎勵金109人、就業力評量助學金5人、學習助學金255人、職能培育助學金80人等總計獎助學金發放8,417,290元。(3)外部募款總金額1,775,668元。
二、透過學習輔導機制、提升獎助學金規模、助學專款提撥、基金募款及永續性助學專款機制等,提供其就學輔導及並建立成效追蹤機制。
1. 經文不利學生助學及輔導機制
(1)課業輔導:為支持經濟不利學生,每學期安排各學院教師定時駐點,提供每週2小時、共10週的課業輔導及諮詢,112年共有160位學生參與。
(2)證照輔導:透過專業證照考照班助力經濟不利學生發展,112年舉辦17堂課程,76位學生參與,並支持134位學生申請,成功考取202張證照。
(3)職涯相關活動輔導:每學期舉辦多場職涯講座、就業博覽會及創業工作坊,並優先邀請弱勢學生參與。112年共辦61場活動,吸引255位學生參加。
(4)成長團體:每學期舉辦兩個系列成長團體,幫助弱勢學生自我探索並培養正向能量,包括心靈成長團體和原住民自我認同團體,共有20位學生參與,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發展。
2. 推動全民原教
(1)定期召開諮詢委員會議及校內跨單位合作機制,112年盤點校內4個單位可協助推動全民原教,其中大武山學院開設通識課程、人文社會學院開設屏東學課程、與跨領域中心合作辦理微學分課程及人事室配合之教職員工訓練
(2)透過舉辦原住民文化課程、議題講座、成長團體、讀書會及職涯參訪等活動,輔導並協助學生在原住民文化、生活、課業及職涯發展層面中有良好發展,穩定其就學狀況,並營造校園內安全、包容的文化氛圍。
(3)全民原教活動:包含教職員工訓練、通識課程、校園友善活動、深度文化探索營、部落參訪、微學分課程等19場776人次參加。
(4)讀書會、職涯發展及學生輔導活動:包含教甄和教檢、自我成長團體、Kivala原聚、原住民菁英培力營、迎新活動、職涯系列講座、職場參訪、學力營、職輔課程等共34場608人次參加。
(5)開設7堂微學分「原民力-沉浸式文化體驗與實踐」課程:透過講授和實作的教學,讓本校更多學生有機會觸及原住民文化及當代議題,促進本校族群友善環境。
三、改善教師結構、調降生師比及改善專兼任教師比例、教師權益保障、協助編制外專案教師發展等
1.本校自推動高教深耕計畫以來,全校生師比均符合教育部總量標準,112學年度全校生師比為21.99,本校定期召開增聘教師員額研商會議,檢視校內師資值量標準情況,作為增聘師資之參考。伴隨未來少子化,本校將持續聘任專任教師,使教師能投入更多資源與時間在學生的個別輔導及教學,提升教學成效。
2.112年度本校「大武山學者」彈性薪資計畫共獎勵6位優秀教師,為本校留才與攬才的核心措施,效果顯著。此計畫不僅幫助學校吸引並留住具競爭力的優質人才,並促進校內學術和教學的整體發展。
四、以校務專業管理制度強化自我課責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
1.由校務研究與發展中心更新本校網站「校務研究資訊」公開平臺,彙整年度校務資料製作年度問責報告,總結學校辦學績效和成果,公開分析整理校務相關資訊。每年主辦南區大專校院校務研究推動策略聯盟成果展,精進校務研究能量,積極推動跨校際校務研究學術交流。
2.112年度校務研究議題包含學生學習成效面7項、招生面7項、教育行政面5項、產學及研究面1項;同時進行校務研究資訊平台維運、智慧數據平台建置,並辦理校務研究人才培育與校際交流活動。相關資訊公開於本校校務研究分析網站https://iro.nptu.edu.tw/p/403-1063-2365.php?Lang=zh-tw 。
五、學生校務參與情形
1.校內重要會議(校務會議、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教務會議、院務會議、校院系所三級課程委員會、學生事務會議、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總務會議、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均有學生代表參與。
2.每學期由學生議會舉辦「與校長有約座談會」由學生代表收集全校學生 問卷,並於會議上公開對校務提供建言並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