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12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依「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重點成果簡述如下:
壹、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一、推動「四年解鎖」系列課程強化專業實務能力
全校各學系規劃「四年解鎖」課程強化學生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及實作能力等,各院系皆有亮眼表現。
- 人文管理學院:
- 方案目標:規劃「ESG綠領人才」課程,培養國內企業需要「綠領」跨域人才
- 具體成效:
- 各系均開設與ESG相關之課程,112-1學期完成開設10門ESG相關課程(外文系3門、經管系3門、休健系2門、智農班1門、大數據學位學程1門)
- 112-1學期完成規劃「ESG綠領人才學分學程」
- 112-1學期辦理12場ESG相關演講,共計605人次參與
- 112-1學期成立跨系「ESG綠領人才培育計畫」諮詢委員會,以提供諮詢和推動相關業務
- 以ESG為主題,加強與宜蘭在地高中之鍊結,並培養本院學生具備ESG國際趨勢視野的未來中高階人才
- 112年創新創意與專題研究競賽,共計22組90人次參賽
- 電機資訊學院:
- 方案目標:為了實現「數位深耕,智慧科普,跨域連結,自學進化」,本計畫以人工智慧、數位學習為重點,旨在培育出具有永續深耕能力的優秀人才
- 具體成效:
- 導入智能化科技於多元農業面項之應用,於112年6月5日由電資院與生資院首度合辦「AIOT智慧物聯網於精準健康、智慧農業與智慧醫療之應用」雙邊座談會,逾30位兩院教師同仁熱情參與,產學合作達22家廠商
- 成立「新宜技職聯盟」,成員包含新北市23所公私立技術型高中、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4所職探中心及5所技術型高中
- 開設數位課程15+3軌方案9門
- 開設數位課程9+9方案5門
- 辦理AI科普活動7場
- 強化共構實驗室
- 與高中端商討課程合作,並邀請高中生參觀本院相關實驗室
- 工學院:
- 方案目標:以「循環永續」、「綠能科技」、「智慧工程」為三大特色發展主軸,培育具全方位觀的工程整合跨域特色人才
- 具體成效:
- 建置共構實驗室「跨域專題創意空間」 (工111)基礎設施及基本機台
- 設置「跨域專題創意空間」管理辦法
- 設立學院特色人才跨域推動小組
- 設立跨域教師社群
- 辦理創意工作坊2場
- 辦理工學院學生跨域學習系列活動12場
- 辦理院級專題競賽,共計35組 100人參與
- 辦理工學院特色成果展,完成參觀473人次
- 與高中端商討課程合作,並邀請高中生參觀本院相關實驗室
- 生物資源學院:
- 方案目標:配合農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的生物科技產業之發展所需,培育能夠整合機械、電子、資訊及控制等工程技術,並依據生物特性、生長環境與生產處理的需求,將之應用在農、林、漁、牧,健康養生及其他新興生技產業之跨領域人才
- 具體成效:
- 導入智能化科技於多元農業面項之應用,於112年6月5日由電資院與生資院首度合辦「AIOT智慧物聯網於精準健康、智慧農業與智慧醫療之應用」雙邊座談會,逾30位兩院教師同仁熱情參與
- 整合跨院系教研資源,自112年度起開設「國立宜蘭大學智慧健康新農跨域學分學程」
- 整合生資、電資與人管院跨院系師資團隊,執行112年度「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開設「精準農業」8門、「多元健康」相關系列課程8門(共同跨領域2門)
二、問題/專題導向行動學習
- 方案目標:以問題/專題導向行動學習,做為通識課程的教學策略,並藉由科技應用,提升學生溝通表達與問題解決能力。
- 具體成效:通識課程教師開設以問題導向或專題導向課程:18門(3.11%)。教學反應問卷結果平均4.57分。學生回饋:將所有文獻集合起來,建構自己的脈絡與方向時,需要在腦中次次重構每篇文獻,十分耗費腦力。擷取的重點也無法直接使用,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再次精簡文字,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才能使整體研究文筆一致,讓大家瞭解我們專題想傳達的內容。
三、學生社群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 方案目標:訂定「國立宜蘭大學學生學習社群實施計畫書」,推動學生學習社群制度。學生社群類型包含健康樂活、數位科技、專業揚才(競賽及檢定)、多元文化及創業築夢等五大類型,藉由同儕間互動討論及知識經驗分享,共同完成學習計畫,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動手解決問題之習慣。年末為展現學生自主學習成果,舉辦成果發表遴選優良社群提供獎勵及進行表揚。
- 具體成效:112年度學生社群案件數48群,參與自主學習專案學生人數計327人,其中31群表現優異,獲選績優社群。
四、共教共學、移地教學課程及神農志工
- 方案目標:擴增海外移地教學的數量與專業領域,鼓勵各院教師開設專業課程的海外移地教學與通識類課程的海外體驗活動,讓海外體驗式學習成為教學新常態,推廣共學模式與鼓勵教師開設國際微課程,藉由數位科技的協助,讓國際微課程在低成本的支出下達到跨國遠距教學的效果,又可以讓學生在國內即可體驗在國外上課的真實情境。
- 具體成效:112年參與國內外國際探索學習活動人次(含線上)共930人,佔全校學生21.09%。學生表示:「我們從零開始學習如何規劃和分配工作事項、詳細安排每一天的行程、處理住宿和簽證事宜」、「這堂課帶給我的價值絕不是僅僅學分數就可以衡量的」等。顯示學生從移地教學、共教共學等課程體驗跨國境的異文化交流,並得到許多感動。
五、校內國際交融活動
- 方案目標:邀請來校之外國學者協助辦理講座工作坊或辦理文化交流活動;此外,成立境外生社群(含TEEP訪問生),讓境外生參與規劃校園國際交融活動;並讓在地生能從中認識本校境外生及了解他國文化,營造校園國際情境。
- 具體成效:112年辦理國際共融活動共14場,參與人次1,154人。學生表示:「感謝透過這個活動讓我瞭解更多不同國家的文化也透過這個活動提升自己的英文交際能力」、「通過此活動我可以認識到很多新朋友。此外,我重新感受到用中文和英文交流的樂趣。」等。顯示國際共融活動有達成提供外籍生及本地生交流的目的。
貳、善盡社會責任
一、地質知識計畫
- 方案目標:組織「地質知識漂(漂書)」策畫團隊,規劃跨校、跨組織合作推廣,深入社區及國高中,透過移動式主題教材展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 具體成效:
- 舉辦移動式主題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舉辦地質地質知識漂展覽4場。 (展出單位擴大到泛太平洋大學聯盟,如佛光大學、臺東大學等學校,參觀讀者客群擴大)
- 辦理地質嘉年華活動及線上地質知識宣傳,將地質知識推廣至各階層的民眾生活中,提昇環保意識。參觀地質知識展及線上點閱的觸及人次達6,069次。辦理地質講堂2場,課程滿意度分別達4.48、4.25。
二、資訊志工在地服務
- 方案目標:針對在地機構所需資訊專業,媒合本校各系相關課程,由不同科系志工組成服務團隊,讓學生將所學專業技能予以實際應用。噶瑪蘭資訊志工團隊於民國95年從宜蘭農工專科成立至今,秉持著大學生應為地方鄉里服務的精神,從事資訊傳播與服務,致力於促進文化觀光、產業與學習資源發展、縮短偏鄉弱勢資訊落差。
- 具體成效:媒合系所專業課程,導入動保永續議題,與縣府、社區及高中端合辦資訊應用教學,舉辦動保科技新知教育。團隊善用數位科技,提升在地服務能量。112年度共辦理30場次,參與人次計有931人次(727位民眾,204位學生)。
三、傳揚遺址博物藝文
- 方案目標:籌設校園博物館,展現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及本校百年特色。此外,辦理圖書館咖啡日藝文美學系列活動,提升師生及民眾藝文涵養。
- 具體成效:
- 籌建校園博物館,定名為「宜大記憶庫」,預計113年5月開展,展現本校保存及維護文化資產之積極作為。
- 辦理前導性系列活動,提高師生民眾認識噶瑪蘭文化及在地故事的意願。
- 將國圖展出的《日日是好日.黃春明創作展》移展融入圖資館3樓黃春明體驗行動館,並辦理咖啡日藝文美學活動,提高師生及民眾參與度。
四、USR Hub計畫
- 方案目標:評選欲持續培育之USR種子團隊,了解各計畫目標與績效指標並成立校內外諮詢委員會,建立相關培訓及育成計畫。
- 具體成效:執行中計畫共5案,分別為「綠色創生.永續蘭陽-促進生態與經濟共榮的農村發展」、「部落原鄉產業2.0:宜蘭泰雅(Tayal)在地人才扎根、場域永續發展」、「神農樂活有機好食在」、「因應極端氣候的新型態社區雨花園的建立與支撐」、「開蘭第一站、悠遊魚仔青」。
參、產學合作連結
一、精進創新育成學院,推動校區活化
- 方案目標:深化與宜蘭在地企業實習鏈結,整合校內研究、實習場域,以培養產業所需之人才,共同提升競爭力,落實人才培育與產業接軌。
- 具體成效:112年學生至台灣半導體、杏輝藥廠、東元電機等合計90多間機構參與實習,並參與新北市經發局北臺企業專才媒合平台計畫,與南亞科技、宏于電機、圓展科技等8間公司進行交流,爭取更多校外實習機會,參與實習人數達287人,學生比例6.52%。學生表示:「實習增加我在職場上的經驗,雖然沒有真正和學校所學完全相關,但也拓展了我的視野」、「實習內容很有深度,幫助學習環工領域的專業技能」
二、落實科研產業平台,擴展研發量能
- 方案目標:推展與農工商企業界之聯繫與合作,與廠商建立「夥伴關係」,協助農水產業界檢驗、認證,提升研發量能,與政府及研究機構進行產學合作交流,促進產業技術發展,並推廣校內亮點技術,進行產官學研合作鏈結。
- 具體成效:
- 執行112年度模具製造應用轉型升級計畫-疫後特別預算推動金屬產業碳盤查應用加值,利用核心廠商帶動其他上下游小廠商共同申請的計畫,輔導廠商有羅東鋼鐵、上昱、宜聯、高熱爐業、新寶元等。
- 收錄於Scopus資料庫之學術期刊論文且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十七項指標關鍵字納入標題、摘要或關鍵字至少一項者,每篇獎勵除原獎勵金另加1,000元。
三、建構青年創業路徑,培育新創團隊
- 方案目標:透過雙軌伴護輔導模式,除本校專業教師外,亦邀請資深顧問定期輔導,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產學交流、創新創業競賽、成果展等,激勵學生創業扎根。此外,引導學生跨領域合作與自主學習能力,培育實踐創意及深化創客精神,建構跨領域教學環境,打造共有、共好與共享的夢想實踐場域。
- 具體成效:
- 協助36組學生團隊參加校內外創新創業競賽及申請政府補助計畫,112年獲得補助獎金138萬元。
- 建立種子創業輔導員顧問團,協助學生創業計畫相關諮詢,輔導團成員達12位,輔導學生團隊申請政府補助計畫18件,輔導學生團隊參加創業計畫及競賽:U-start創新創業計畫、U-start原漾計畫、111學年度大專校院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台、2023第十八屆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第十三屆大專生洄游農村、聯發科技第六屆智在家鄉、青年創新創業大賽、112學年度第一梯次大專校院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台、2023宜蘭新創力競賽共150人次。
- 輔導學生團隊申請新創公司1件,團隊「原植萃」已於112年8月28日成立「部落草股份有限公司」。
肆、善盡社會責任
一、職涯發展季系列相關活動
- 方案目標:以「職涯發展季」為平台,結合企業徵才、職涯諮詢、職人講座、履歷面試講座、參訪見習及職涯輔導入班等六大類型活動,引導學生提前探索職涯,增加與企業端合之機會。
- 具體成效:宜大與6家標竿企業-締結夥伴關係,整合校園與企業的資源,讓宜大學生接觸不同領域的產業,體驗職場環境,培養學生擁有跨域自學力以及強化學生職涯知能發展。
二、推動募款專案展翼計畫
- 方案目標:為使經濟不利學生安定就學,推動經濟不利學生專屬外部募款專案-展翼計畫,設置展翼學生助學金。引導受惠學生在校期間持續投入服務學習,增強職涯發展知能,提升職場軟實力,傳遞感恩與回饋精神,畢業後且經濟穩定時提供持續性的小額捐助,使清寒獎助學金能正向循環、永續經營。
- 具體成效:112-1學期合計助學金額達660,000,較111-2學期490,000。受補助生平均成績81.31,較一般生平均成績74.14高。
三、揪團共學活動及工作坊
- 方案目標:鼓勵經濟不利學生同儕之間組團共學,以多元背景組成促使學生跳脫既有思考框架、主動學習。學務處擔任協作者角色,依學生所提需求安排講者、講座及辦理工作坊,期望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設計解決問題及展現成果,培養經濟不利學生專業與實作的能力。
- 具體成效:針對於9月至12月期間以「宜蘭文化走讀」為共學主題學生進行調查(五點量表),其中參與輔導方案5名學生、6名TEEP外籍生。
四、推動全民原教
- 方案目標:透過「文化探究」及「職涯探索」推展6場原住民族教育相關活動,引導全校師生共同了解原民文化多樣性。此外,改善現有原資中心,讓原民學生在學校獲得妥善的照顧,創造優質友善多元的校園學習環境,形塑家的氛圍。
- 具體成效:結合職涯發展季活動讓原民企業夥伴介紹工坊、概況、經營項目、手作等相關訊息,讓學生及職員對原民文化透過轉譯成商品之歷程,實際手作過程瞭解原住民工藝之美,鼓勵本校學生理解原民文化,推展全民原住民族教育之精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