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臺北市立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臺北市立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計畫執行亮點

本計畫配合本校校務發展計畫「師資培育典範大學」、「奪金選手重鎮大學」、「都會特色創新大學」三大辦學方向及人才培育目標,透過4項計畫、14個方案,培養本校學生Push-Pull自主學習風氣、提升跨領域教與學能量,於師資及奪金人才培育導入ee-class易課教學平台,打破學生學習時空翻籬、於都會特色創新人才培育推動國際移地教學,拓展學生學習新視野,創造學生學習新價值,並透過推動臺北都會活躍老化學院,展現師生落實大學社會實踐之量能。

壹、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一、從iOS App跨領域合作人才培育到Push-Pull系統開發人才產出

      為達讓學習更貼近學生所需此一目的,研發一套從設計、開發到使用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之Push-Pull學生即時自主學習與輔導支援系統(簡稱Push-Pull系統),乃是本計畫重要目標之一。Push-Pull系統為一結合校內行政及教學端資源,鏈結學生自主評估之需求,由學生主動Push(推)再由學校即時回應學生學習過程需要的Pull(拉拔)之支援系統。既然以學生為主軸,從其設計、開發、使用到功能擴充,均由本校學生共同參與及完成。本校透過3期「iOS App與業界跨領域合作課程」培訓設計、開發及行銷之人才,且從中遴選優異表現之學生至業界實習,並以學生角度廣納學生意見所需,建置具「自主課程推薦」、「課程報名系統」、「學習輔導媒合」及「學習訊息即時推播」4大功能之Push-Pull系統;同時透過至業界實習過程中,已有2位學生將於畢業後直接進入合作業界公司就業,進一步為學生鋪陳其未來就業之媒合機會。

二、從未來生活創意設計學院(@D School)的成立到「d.design Store」點燃校園創意、創造、創業三創氛圍

      @D School係本校為因應當前時代趨勢脈動,以「設計思維、未來生活所需、跨域創新、創意實踐、訊息溝通傳播」為宗旨特別成立之功能型虛擬「未來生活創意設計學院」(@School of Design for Future Life),透過一種強調「以人為中心、合作、創意發想、動手做」之設計思考訓練,強化學生設計創造力與跨領域創新應用之能力。
@D School乃由本校第一個跨域、跨界學習與合作所產出的以AI建立全國第一件UBike預測借還車位系統—「TripBike」App為出發點,透過106年@D School創意實驗教室的設立到107年孕育出「d. design Store」文化設計實驗商店,為本校營造一個橫向創新跨域學習空間、創意跨域課程設計與創業實踐之育成基地,鼓勵年輕學子走出單一專業,用跨領域設計、創意思考以及社會關懷之角度來觀看世界,透過實際案例之參與及動手,設計出能為社會大眾解決或創造出貼近日常生活所需之方案、產品與服務,誘發其豐沛之創造力、多元應變整合力、跨域溝通對話以及創意實作之能力。
      「d. design Store」此一文化設計實驗商店之創設是107年度推動@D School方案成果之主要亮點。所謂的「d.」為daily、days、delightful、delicate、diverse、dynamic涵義之縮寫,「d. design」則定位在鼓勵本校學生為未來日常生活需求,提出具展望之原創企劃、品牌產品與服務。「d. design Store」的成立,除為一聚焦在校園自創品牌、學生微型創業、快閃主題實驗、專業實習、校友資源凝聚激盪的場域外,亦是一可提供學生創業實踐之育成基地。透過跳脫制式框架以學生為主體之@D School跨域多元課程以及學院內教師與外聘業師的輔導,多元啟發學生創意思維,培養學子實作能力,並朝將抽象理念轉化成實際商品,藉由產品設計與開發、擬定行銷策略、市場測試後進行再修正目標前進,啟動輔助學生「微型創業」機制,助其開創個人品牌、取得智財保護為產品加值,使其運用設計為日常生活增添全新的視野外,並為其未來發展新創生活產業做完善助跑準備,以達學用合一並深化專業課程之產業成效。
      107年度@D School在本校專業教師與業師群的帶領下,除由學生產出8組日曆原型設計、18組紙盒包裝原型設計、6組iOS App原型設計、都市空間再造之願景提案、多件餐桌風景攝影作品外,亦以「旅行×溝通」為主題設計出一系列12組文創商品、運用多元媒材設計出的多件泥作花器、絹印提袋、雷雕藝術書盒與手工紋樣編織,以及走進新竹五峰鄉的花園部落,採集瀕臨失傳的泰雅族傳統古謠並錄製第二張專輯,更於107年11月29日由本校戴遐齡校長帶領多位外賓為d. design Store文化設計實驗商店開幕與@D School教學成果發表揭開序幕。
「d. design Store」內主要陳列在校學生的各式設計作品與校友藝術家令人讚嘆精巧的創作,如陶藝精品、職人木藝、設計飾品、海報、月曆、明信片、大學與原創圖像T-shirt、圖像創作品等234款兼具美感與功能性、別具匠心之文創商品。開幕活動當天由Georgia Colleg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Steve Dorman校長買下本校第1 件學生油畫文創作品並回國後展示於其辦公室,此舉不僅增加學生創業之自信,而透過如上述與會貴賓與師長當場訂購專屬客製化商品以及與會業界 之訂單,為本校學生微型創業開啟了重要的第一步。
      從「TripBike」App 、創意設計課程與工坊之推動到d. design Store文化設計實驗商店之營運,@D School已為本校教學與學習點燃一股創新熱情,同時亦讓本校學生創意發展與實作產品更趨完善與成熟。未來,我們將持續以多元創新課程與工坊,一方面培養學生成為具美感與設計思維之跨域未來人才,一方面透過實際案例之參與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應用之設計實踐,培養其創新行動力與創造實踐力,期許其未來就業或創業時能與世界市場脈動快速接軌並體察社會需求,創造出以人為中心,溫暖而富有實用性的新穎設計與產品,豐富未來人類日常生活之所需。

貳、發展學校特色

      學生學習國際化乃是本校校務發展與高教深耕計畫推動重點之一。107年度透過師生參與多元國際教育交流獎補助機制之建置,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鼓勵本校教師帶領學生或學生自主進行海外教育交流、移地教學、見實習、展演競賽及志願服務等活動。107年度補助案件共30案,248位師生,分別前往中國、日本、泰國、柬埔寨、美國、新加坡、法國、印尼、韓國、香港、奧地利等國家從事海外教與學活動。
      在海外教育交流部分,本校人文藝術學院為符應本校高教深耕計畫,鏈結學院再造2.0方案,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與增進學生國際視野及與國際接軌之能力,招募院內7系所師生辦理香港移地教學活動,並透過座談、參訪、觀課方式與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進行教育交流,以瞭解香港知名學府在人文、社會及藝術高等教育之實施現況及發展趨勢,進而提升院內各學系師生之跨領域連結力,帶動該院學院再造2.0之課程改造、師資整合、專業學習社群等教與學策略之推動,並推展院內學生進入國際教育場域之表達與表現素養。此外,本校體育學系、陸上運動學系、球類運動學系、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資訊科學系及城市發展學系教師透過參與「四川大學體育文化與學術交流活動」,分別與該校體育、化學、微電子建築與環境學院進行交流,透過雙方互換兩校相關學科建構、教學與課程設計之經驗,並共商2校學科建設等進一步合作之具體事宜,對參與學系未來教學方向調整與教學品質增進有所助益。

      在移地教學部分,本校理學院為增進學生跨領域學習機會及教師教學能量,以成立學制外虛擬未來進行式學生學院,於暑假期間開設「穿過河西走廊:地質地貌與水文」、「自然越野挑戰與裝備:登山健行等運動及保健」、「穿梭古今:侏儸紀世界以來的東亞古環境變遷」、「前瞻未來,學習正在轉變:數位學習新趨勢」、「成為資料科學家的第一部:視覺化資料分析」、「上帝到底擲不擲?量子化學」6門課後,由跨學系教師帶領學生至中國蘭州進行海外移地教學。蘭州大學為本校姊妹校,透過本次移地教學與交流進行如「資訊科學與野外地質考察載體之運用、地質溶蝕作用的化學變化」、「數據視覺化在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等相關多領域及跨領域議題討論及課程。此一移地教學案不僅對該院未來跨域學習規劃與教學合作有所助益,亦拓展其學生視野及國際觀(附件2-3-2)。此外,本校資訊科學系師生參與「2018年京台青年交流週」、音樂系學生參加法國「Les Nuits Piianistiques音樂營」及「奧地利薩爾茲堡國際音樂營」、視覺藝術學系辦理「京都造形藝術大學與美術館移地教學活動」、休閒管理運動學系師生參與「四川大學商學院及體育學院移地教學活動」以及市政管理學院辦理泰國朱拉隆宮大學、日本金城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及印尼總統大學等移地教學活動,皆強化本校學生與國際接軌,並提升其國際經營與外語表達之能力。

      在海外見實習部分,由休閒管理學系及運動科學系教師帶領民俗體育專長學生前往中國紹興快閣苑小學參與本位課程見習交流活動及教育學系學生至香港五邑鄒振猶學校及青松侯寶桓小學進行教育見實習活動。在海外展演競賽方面,則有音樂系學生至韓國釜山文化中心參與Asia Flutists Federation 亞洲長笛同盟會及日本2018霧島國際音樂季、運動藝術學系學生至韓國參加「2018安東藝術節」、球類運動學系學生參與「2018香港國際保齡球公開賽」、師培中心學生參與「2018中國常熟國際空竹邀請賽」、運動藝術學系參加「2018亞洲啦啦隊錦標賽」及中國南京「OP!TEMPO亞洲青少年街舞大賽」。

      最後在海外志願服務部分,則有本校教育系師生至柬埔寨當地華文實驗學校協助當地學生學習華語文,以及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學生前往印尼參與慈化文教基金會國際志工服務活動,為當地華人子弟開設華語課程與舉辦中華文化經典研習營。

參、提升高教公共性

一、大幅提升弱勢學生入學人數

      本校於107年度擴大弱勢學生招生,提供各學制招生考試管道經濟弱勢、特殊境遇家庭及新住民考生及其子女等不同教育資歷且入大學機會較少之弱勢考生入學考試報名費減免、提高大學部運動單獨招生管道原住民學生外加錄取名額及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管道「中低收入戶或特殊境遇考生優先錄取名額」之入學措施及補助弱勢考生至本校參加考試之交通費及住宿費等補助,減輕經濟弱勢學生報考及入學本校之負擔。本學年度本校之弱勢學生人數共737人,較106學年度人數增加80人,成長12%;而弱勢學生占全校學生比率亦從9.8%成長至10.9%。

二、積極建立整體弱勢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本校依據學校弱勢學生類型與特色,於107年度訂定「臺北市立大學陽光種子學習輔導暨獎補助要點」,透過「課業學習及就業輔導諮詢」、「參與本校自主學習(含基本能力、專業知能及職涯發展)課程與講座」、「證照考試報名費補助」、「考取專業證照獎勵」、「國內實習及移地訓練補助」與「國外實習、競賽及移地訓練補助」等6項輔導暨獎補助項目,以學習取代工讀,提供弱勢學生多元學習輔導獎助金。107年度共補助418件申請案件如下圖;此外,在學習成績部分,106學年度第2學期學業平均總成績較106學年度第1學期進步5分以上之弱勢學生共計36名。

肆、善盡社會責任

一、推動臺北都會活躍老化運動學院

      本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乃本於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項下大學善盡社會責任之精神所創設,本學院主要透過本校運動專業場域資源與教師、業師之專業鏈結學生跨域實務學習,透過多元課程設計,提供平均74.3歲以上之臺北市士林區健康長者一個有尊嚴的運動環境與適性美好之運動經驗,以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及提升健康生活品質,進而達到延緩失能及活躍老化之目的,並與其一同翻轉大眾對於老年生活僵化的刻板印象,以落實本校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所創立之活躍老化學院其特色如下:

(一)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精神:配合學生體育專長,藉由課程培訓與實際參與本學院課程之推動,使其獲得肯定並培養其服務社會、關懷社會與回饋之精神,進而提升其未來就業能力。
(二)金牌教練與選手的師資陣容:在本校擁有全國最多金牌教練及選手的專業基礎上,每堂課由課程總監和專業講師群組成,並採1:8的比例由多位學生助教同時協助。
(三)運動空間寬敞舒適:有別於社區的運動空間之限制,本校提供良好舒適之專業運動空間與防護,供學員安心參與課程。
(四)客製化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藉由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前測與後測結果,了解每位參與長輩體能程度,並採漸進方式提升其體能程度。
(五)銀髮專業結構式課程:有別於區域運動中心僅提供設施,本學院提供專業銀髮族結構式課程,且藉由銀髮體操、銀髮拳擊、銀髮桌球及法式滾球等多樣創新之課程,增進參與長輩體適能。
(六)課程規劃國際化:除了由國內專業師資主要授課之外,本學院同時邀請國外著名講師融入課程教學,提升課程國際化品質,與拓展參與長者之國際視野。

      從106年成立至今,本學院已辦理3期課程,參與學員年齡更有達91歲之長者。除此之外,本學院每年均邀請美國內華達州榮譽副教授Dr. Mary Sanders來臺共同開設國際樂齡課程,以拓展參與學員國際運動視野。107年度學院更邀請前後3期的長輩學員返校共同參與107年11月20日所舉辦之「功能性循環遊戲暨返校歡樂派對」。本活動共分為「清理庭院」、「強力Push-up」、「跳房子」、「划船遊戲」、「馬戲絕活」及「汽球排球」6站,並將成員分為6組,1站3分鐘循環運作。透過Mary老師兼具訓練性與趣味性的課程設計,以及賦予故事情節之模擬情境,達成混合強度與舒緩的間歇訓練模式,使得參與之學員在專業教師與學生助教的引導之下,共享從有氧運動起步,漸進到敏捷性訓練如上、下肢肌力及肌耐力、靜態及動態平衡歡樂運動時光,共創結合本校學生落實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特色且精彩可期之國際樂齡課程。

      活躍老化學院之創設與推動,對本校而言,是一個成功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USR)之案例,其不僅結合大學專業提供社區銀髮長者健康促進之方案,更透過在地實踐培養本校年輕學子社會關懷之能力與未來從事相關領域之就業力。而如此一種創新共伴共學模式,亦能提升臺北都會社區健康長者體適能狀態,使其找回其青春活力,延緩其老化,同時亦能讓本校共同與臺北市政府打造一個健康樂活之長春都會與宜居城市。

二、科技與藝術之共伴學習

      有關本校推動臺北都會長幼共伴方案,基於本校為具培育幼兒之國小師資優良傳統之高教學校,且具有與臺北市內各名小學及幼兒園合作的深厚基礎,在面臨臺北市高齡老化、學(幼)童課後學習輔導及陪伴問題上,本校於107年計畫規劃期系統性盤點與整合校內教育、體育辦學傳統,以及其他具都會特色之人文藝術、自然科學與福利衛生特色專業,規劃「跨世代陪伴與溝通」共伴共學之相關陪伴與輔導機制及其平台。此外,107年度主要透過辦理「2018藝術饗宴」計畫,藉由音樂系「藝術與人文」課程與辦理國小學童與大學生聯合自由創作競賽,以及「OTTO跳舞機器人」教師研習與種子學生培訓活動作為推動臺北都會長幼共伴方案重點項目,其中更以OTTO作為執起長幼之手之起點,以教育學為主軸,結合本校理學院軟體程式與人文藝術學院之創意設計專業背景,培養種子教師與學生,進而於108年度規劃透過社區學童研習營之辦理,陪伴學童製作會跳舞的機器人,並帶領孩童利用所設計之機器人,成為與社區長者串起長幼共伴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