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屏東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107年高教深耕計畫主冊執行成果

107年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果,本校按照四大面向: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分別敘述。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執行成果

國立屏東大學融合了高教、技職、師培多元合流特色的優質大學,子計畫1中所推動的方案鼓勵師、生跨領域發展教學創新特色與學習,推動包含跨業界、跨校、跨院、跨領域等方案,如下圖1所示推動的11個子方案,即是以跨領域推動教學創新方案特色及核心。方案推動的特色作法是針對每一個方案的施行目標及對象,均依循ADDIE為教學方案系統化的設計模式流程,ADDIE模型就是從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執行(Implement)到評估(Evaluate)的整個過程。

 

圖1.跨領域創新教學與學習的11個子方案(主要方案)

透過以下流程,如圖2所示:(1)分析(Analysis):內容包括從方案以訪談、問卷及師、學生背景分析等需求分析開始,瞭解跨領域創新教學與學習的可能性,(2)設計(Design):內容包括徵件辦法擬定、徵件方案擬定、課程體系規劃、成果目標撰寫等,(3)發展(Develop):內容包括各方案內所內含的課程表現形式要求、教學活動設計、方案成果回饋設計等,(4)執行(Implement):內容包括追蹤與協助,各創新教學課程的進行與困難解決,(5)評估(Evaluate):內容包括課程內容之師生回饋意見、綜合績效評估等,並召開各階段之檢討會議,適時修正與經驗留存。

 

圖2.ADDIE課程執行模式

下表1為子計畫1創新教學計畫分項方案對績效指標之達成與比較情形一覽表,第一欄為子計畫1為達成能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之計畫目標的量/質化績效指標,第二欄為各績效指標具體的衡量方式,與該績效目標由106年增長至107年的績效數據比較。表格內1-11的數字代表各子方案代號。黑點代表各子方案對各績效指標達成具有成果及貢獻。

表1.子計畫1創新教學計畫分項方案對績效指標之達成與(106-107年)比較情形

註:表格的數字代表下列的子方案代號,1.深碗課程方案、2.微學分及微型課程、3.課程分流方案、4.總整課程方案、5.跨領域學分學程及跨領域共授課程方案、6.翻轉教學及教材方案、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方案、8.產學合一方案、9.影音人才敘事方案(含學分學程)、10.具邏輯運算思維之程式課程全校計畫、11.關懷弱勢及離島學生適性發展與展翅高飛方案等11個子方案。

創新教學所推動方案之具體措施及績效成果。具體措施說明實施要點的訂定、與方案需求分析後所產生的徵件辦法設計,績效成果說明107年透過跨領域創新方案的推動,目標達成的績效說明。

 

1.推動「深碗課程」

【具體措施】

(1)訂定本校「深碗課程實施要點」,並配合本校開排課辦法,鼓勵教師開設增進實作演練、紮實基礎能力之深碗課程。

(2)在原有課程學分外,增加一學分非講習課程,如:議題式討論課、專案報告、案例研究、實作、研討、展演等課程內容,增加學生深度思考及活用所學知識。

(3)根據課程屬性與修課人數規模,推動「系深碗課程」、「院深碗課程」、「嵌入式深碗課程」。

【績效成果】

本校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推動「深碗課程」之階段性成果:

Ø 系深碗課程:共計開設10門課程,總修課學生人數278人,藉由增加一學分的深碗課程,提供學生深入習作的機會,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給予適當指導,對於專業學科深度學習有正面影響。(以系深碗課程為例於本校高教深耕計畫網頁(www.ugsi2usr.nptu.edu.tw)中詳述):

Ø 院深碗課程:以院共同基礎必修課為主,共計開設22門課程,總修課學生人數291人,藉由院深碗課程的推動,實施小班教學,讓學生獲得個別專業學科指導。

Ø 嵌入式深碗課程:在不增加學分數之前提下,於原課程撥出1小時實施,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與課程內容深化,共計有10門課程參與,總修課學生人數297人,嵌入式深碗課程的推動有助於教師了解深碗課程的內涵,進而促進教學內容深化。

 

2.推動微學分及微型課程

【具體措施】

訂定「微學分暨微型課程實施要點」,摘要如下:

(1)院特色微學分課程乃配合教育部推動學校建立以「學院」為教學主體,由各院統籌設計主題式講座,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管道及培養跨領域之能力。

(2)微型課程的設計聚焦在Y型人才培育,主要精神除學生本職學能外,另具備設計思維及運算思維。其概念源於教育部「跨領域設計人才培育計畫」,課程安排要件為導入真實議題、雙教師(共授課程)、多元學生及動手實作。

(3)學生可跨院跨主題選修,修習2小時核給0.1學分,滿20小時核計1學分,於修業年限內累計以4學分為上限,可採計為各系之自由學分。

【績效成果】

Ø 107學年度第1學期院特色微學分課程六大主題【管理學院--大數據應用與實作】、【資訊學院--探索VR/AR科技】、【教育學院--心靈潛能開發】、【教育學院--數位科技教育探索】、【人文社會學院--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探索與體驗】及【理學院--運動科學探索】。共辦理43場微學分課程共計582人次參與,其中院跨修讀302人次(51.9%)、跨系修讀459人次(78.87%),整體滿意度平均為4.43,對微學分課程的設計能讓學生自主規劃跨領域學習的同意程度為4.49、認為能從中獲得原科系外的跨領域知識同意程度為4.41,會繼續修讀微學分課程的同意程度為4.44。

Ø 107學年度第1學期科普傳播學系開設2門微型課程—Y型人才培育,分別為【設計思考與產品設計】及【動態圖像設計基礎】共計63人選修。共授教師需為不同領域且完成設計思考跨域人才培育相關培訓,成為具備規劃及執行設計思考工作坊之種子教師。課程設計以實務為導向,由專業背景不同的學生組成團隊,完成專題製作,打破既有學習框架,使課堂教學方式注入更多創意,導入業界教師部分授課滿意度平均為4.57。

Ø 微學分及微型課程提供包含各領域的知識,主要培養學生對跨領域學習的興趣與態度,能嘗試自主規劃欲探討的知識內容及想獲得的能力,更可在確認學習方向後進一步選擇學分學程深入習得第二專長。微型課程則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模式,藉由完整系列專題式工作坊,知識理解和實務操作並重,激勵學生創意與實踐,亦以團隊合作集思共構形式,強調不同學科間的對話、討論及實作,促進學生孕育跨域聯合的新思維。

 

3.推動「課程分流」

【具體措施】

(1)訂定本校「課程分流計畫徵件辦法」,落實「學術型課程」、「實務型課程」(高教端)及「多樣化實務型課程」(技職端)的分流措施。

(2)由學系推動課程分流計畫,讓學生在大一、大二修畢基礎專業課程,透過前期的基礎、核心課程讓學生逐漸清楚未來方向,在高年級時選擇合適的學習進路。

【績效成果】

107學年度第1學期共計有5學系申請推動「課程分流計畫」:

Ø 完成學系基礎資料蒐集及分析:「教師專長領域」、「學生素質」、「同級學系之競合」及「職場人力需求」。找尋符合學系定位之業界合作夥伴、與產業界簽訂產學合作、引進產業專家參與課程規劃與教學。學系和業界夥伴代表依「系核心能力」討論培育該能力所對應之課程,據以調整系課程規劃,有助於學系的課程安排、教學目標能扣緊產業人才需求。

Ø 產學交流:包含業界參訪、業界專家納入系課程委員會成員,共商系課程規劃與設計,並獲得廠商提供學生業界實習機會。如應用化學系與Kinetics毅力醫護健康集團、億觀生技公司、環虹錕騰HQT進行產學交流

Ø 產學合作:體育學系與中華民國傳統整復推拿師職業工會全國聯合總會、健身工廠、南北潛水等進行產學交流並發展職能導向課程之合作計畫,培養本校種子教師,有助於學系未來將職能課程納入正式課程。

 

4.推動「總整課程」

【具體措施】

(1)訂定本校「總整課程計畫徵件辦法」,鼓勵學系開設總結大學四年學習經驗的總結式課程。

(2)由學系開設之總整課程內容必須具備「整合─反思─過渡─收尾」四大內涵;使學生整合與深化大學所學,使學習歷程穩固完成、接軌未來職涯發展,並協助教師及學系驗收檢討教學方式與課程規劃。

【績效成果】

Ø 107學年度第1學期共計有7個學系申請推動「總整課程計畫」,課程數共計10門,總修課人數共計380人。

Ø 競賽檢驗學習成效:應用物理系透過學生參與競賽、專題等方式檢視學習成效。例如:學生參與全國3D列印大賽榮獲2件佳作、通過綠點子創意競賽初選3件、獲科技部大專生專題計畫補助1件、專題成果論文獲國際研討會審查發表通過1件。

Ø 核心能力達成情形回饋系課程調整:以英語學系為例,透過執行總整課程計畫,發現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能將文法與會話融會貫通,綜合聽說讀寫的實務能力,藉由發表了解學生學習成效,針對不足的核心能力加強開設輔導課程,並據以調整系核心能力的比例配置與課程調整。

 

5.推動跨領域學分學程及跨領域共授課程

【具體措施】

(1)為因應社會與產業發展之需要,增加學生多元學習機會,並善用本校教學資源,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第二專長,促進多元學習及就業機會,訂定「學分學程設置準則」,各教學研究單位得依其教學研究發展需求,設置跨院、所、系之學分學程。

(2)為提升教學品質,推動跨領域之教學創新機制,鼓勵多位教師共同開授跨領域創新設計人才培育課程,訂定「開設跨領域共授課程實施要點」,此課程係指至少由兩位不同領域之教師合作規劃共同開課,設計具跨領域創新性內容之整合課程。

【績效成果】

Ø 本校自107學年度起推動20個自由學分,讓學生可修習有興趣的跨域課程,於就學期間四年內有系統地選擇學分學程,並完成各學程所需學分數,即可於畢業證書上加註第二專長。學分學程利用自由學分,較修習輔系或雙主修更有彈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Ø 107學年度推動8個跨領域院特色學分學程,9個專長學分學程,總計申請修習人數為696人,佔全校日間部學士班人數10.72%;其中跨領域學程共438人,佔全學程人數62.93%,佔全校日間部學士班人數6.74%。另跨領域共授課程由不動產經營學系、應用日語學系合開「台日不動產制度比較研究」共計34人選修。

Ø 新建置跨領域學分學程IMac專業教室,提供各系所發展多媒體影音及程式資訊等相關課程。107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影音創作實務」及「行動裝置程式設計學分學程」開設「IOS程式設計入門」等共計105人選修。107學年度第2學期預計開設「腳本寫作與動畫預覽」、「媒體與創作實務基礎」及「IOS行動APP開發實務專題」等課程。

Ø 鼓勵學生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並與不同背景的人產生交流與合作,更能養成人文、藝術、科技、設計與領導的跨域能力。推出的跨領域學分學程資訊詳如本校網站等。

 

6.推動創新教學-翻轉教學教材

【具體措施】

透過徵件方式並制訂獎勵措施,使教師精進自學教材品質與課程經營。

【績效成果】

Ø 藉由辦理以翻轉教室為主題的系列講座或工作坊,內容包含翻轉教室概念與理論基礎、課程設計、教材設計與製作、實施方針、實務分享等主題,以降低教師的投入門檻為主軸。另外也辦理教材製作實務培訓,提升教師多媒體與影音製播能力。

Ø 共計本年度產出6門翻轉教學課程,依不同面向主題規劃為3-5單元不等的模組教材。

 

7.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計畫

【具體措施】

(1)透過徵件方式並制訂獎勵措施,使教師精進授課教材品質與課程經營。

(2)鼓勵跨領域教師社群的成立。

【績效成果】

Ø 與偏鄉小學合作激發學童學習動機。

Ø 透過與業界合作接軌學校教育與產業之橋樑。

Ø 共成立7個教師專業社群,辦理35場社群活動,已達量化指標之社群數。


 8.「產學合一」師生實務增能計畫

【具體措施】

(1)訂定本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由專任教師與業界專家共同規劃將產業實務知識及技能訓練融入課程,提供學生多元跨域的學習機會與場域。

(2)鼓勵本校教師業界深耕服務,增進教師與產業及學研機構的研究發展趨勢接軌,薦送教師赴產業界進行深耕服務,並建立與產業界長期合作模式。

【績效成果】

107學年度第1學期共計有11個學系、22門課程引進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業界專家人數共計57人,產業類別廣泛,例如: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日月光投資控股公司、南方密碼數位整合文化有限公司、永豐金證券、富邦人壽、新光銀行、國泰金控、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絕色時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計30家廠商;透過業界專家實務經驗分享,幫助學生及早了解職場現況、產業發展趨勢,進而掌握未來職涯方向,同時促進產學互動與交流。

9.NPTU Plus」影音敘事人才培育計畫(學分學程)

【具體措施】

為增進學生影像製作素養並培植影音節目製播種子團隊,以故事與劇本寫作、影音創作實務及表演實務與科技應用等3門課程搭配辦理短片拍攝基礎入門講座,邀請校外業界專家人士分享專業技能,強化學生實務操作能力。

【績效成果】

Ø 「影音媒體創作應用學分學程」修習學生完成14部包含MV、廣告等短片拍攝,以及14部棚內棚外單集節目製作。

Ø 「影音媒體創作應用學分學程」修習學生至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進行「我的英雄」公演1場。

 

10.具邏輯運算思維之程式課程全校推動計畫

【具體措施】

訂定「推動程式設計課程實施辦法」,摘要如下:

(1)107學年度(含)以後入學之日間部大學生,畢業前均需選修程式設計課程。

(2)資訊學院各系均有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理學院開設「微控制器原理與應用」為院必修程式設計課程。

(3)管理學院、教育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各系開設可融入程式設計之專業課程,其課程大綱需經資訊專長之專家、學者審定之。

(4)通識課程開設「程式設計」,或經資訊專長之專家、學者審定可做為「程式設計」之其他資訊領域通識課程。

【績效成果】

Ø 本校推動程式設計課程之理念為各院系發展具特色之邏輯判斷或運算思維之課程為優先,因應各領域學生所學知識背景及未來就業職場不同,各院系結合運用程式設計,漸進發展跨領域之創新程式設計課程。另由本校資訊專長教師支援開設「程式設計」課程,亦開設具程式設計內涵之其他通識課程,提供非資訊學院學生修習。

Ø 本校目前共有25個科系開設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由校外資訊專家學者審定通過非資訊學院開設融入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共計30門。106年全校學士班學生31.43%曾修讀程式設計課程,107年達47.52%,預計逐年提升至108年達50%、111年達100%。

Ø 107年通識課程開設19班「程式設計」課程,共計751人選修。經由校外資訊專家學者審定通過可做為「程式設計」之其他資訊領域通識課程9門,107年開設10班共計452人選修。

Ø 以各院系開設具邏輯運算思維之程式設計課程及通識開設具程式設計內涵之其他資訊領域通識課程為長期目標,即能在原有師資來源充足且沒有外部計畫經費挹注下,相關程式設計課程亦能常態性穩定開課。

Ø 因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趨勢,各行各業都將逐漸被機器取代,為培育學生擁有科技無法替代的能力,其中包含需要自學創作以解決問題,而學習程式設計是養成自學、創新、解決問題、邏輯運算實現創意能力的最佳方法。

 

11.關懷弱勢及離島學生適性發展與展翅高飛

【具體措施】

因本校過往赴金門得知當地學校反應離島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困境,因此進行學習動機測驗,以利學生適性發展,以聯合夏令營方式規劃藝術相關課程,使學生藉由課程更進一步啟發對藝術之興趣,並提供相關輔導資源給國中端,協助規劃學生學涯及職涯,以落實本校大學社會責任。

【績效成果】

於金門縣與金城、金湖、金寧、金沙與烈嶼等五所國民中學辦理聯合夏令營,開設機器人、空間設計、素描、電腦繪圖與指甲彩繪等課程。

 

12.英文課程革新(多元文化語境之英文學習革新)

【具體措施】

(1)執行大一學生多益英檢模擬測驗。

(2)強化英文教學助理功能。

(3)開設實戰多益及英文口說加強課程。

【績效成果】

Ø 經分析107學年度入學生第1學期前後測驗分數,學生平均進步7.45分(第1回與第3回成績之比較)】,已達107學年度目標值至少進步達20%之目標(30*20%=6分)。

Ø 針對106學年度入學多益英檢模擬測驗不佳之學生,經由英文教學助理輔導後,該批學生之多益模擬測驗PR值由11.74進步至40.57。

Ø 107學年度共計開設實戰多益2班、口說加強1班。藉由專業師資授課,協助學生熟悉多益證照考試,提升聽、說、讀、寫之能力;口說班學生經課程訓練後,能錄製較為流暢、清晰之英文自我介紹影片。

 

13.國文課程革新(關照生命回歸自然)

【具體措施】

(1)語文能力之提升-以生命教育為核心,自編國文課本,授課以一篇文章作為講解的主要對象,並選定二至三篇相關之作品作為輔助的教材。閱讀後,以心得報告之方式檢驗成果。

(2)人文參訪-每學期選定一地辦理人文參訪,參與計畫的班級學生自由參加,費用皆由計畫支應。

【績效成果】

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分為六項主題:與自己、與家庭、與族群、與生命、與自然及與世界對話進行選文,選文上文言與白話比例平衡,有利於學生透過閱讀,思考生命教育的課題。

Ø 透過這些教材所達致的學習成果可歸納如下:

(1)使學生了解古今人物的生活與情感。

(2)讓學生鑑賞不同文類作品的美學特質。

(3)讓學生深入認識自我,建立宏觀的視野。

(4)讓學生踏出教室,拓展視野,親身去接觸文學和文化,使文學不再只侷限於課本,而是生活中的實際體現。

Ø 辦理參訪,學生的實質收穫:

(1)認識在地的文化與環境是一個現代知識人應有的訓練。

(2)實際的體驗加強與社會連結的能力。

(3)打開視野,思考文學創生的無限可能。

 

14.博雅課程革新(環境變遷永續發展)

【具體措施】

引導或普及該領域創新觀念或知識,聘請業界講師進行產學媒合。

以「環境變遷永續發展」為主軸,建構本校生態池週邊環境檢測20公尺平方即時檢測數據。

【績效成果】

Ø 本課程計畫促成學產合作深耕,結合成大近海水文中心、高田科技有限公司。傳授學生佈設海象浮標雷達觀測颱風海象資料蒐集,以及環境安全監測設備及其系統規劃方法。

Ø 融入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促成產學合作2案。

Ø 引導學生建立環境監測評估技術。


二、發展學校特色

1.VAR跨域合作在地深耕人才培育與區域鏈結推動

【具體措施】

VAR跨域合作教學創新,推動VR/AR互動設計學分學程。

發展創新教育科技與教學策略,實施翻轉教室教學策略融入軟體工程課程。

【績效成果】

Ø 跨院系教師開設VR/AR互動設計學分學程相關課程。

Ø 發展翻轉教室軟體工程數位教材及學習診斷系統。

Ø 建立VR/AR專業基礎核心及實務課程,推動跨院系師生共同參與,培育各領域VR/AR人才。

Ø 軟體工程教學創新實施顯著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智慧網技能提升與人才職能推升

【具體措施】

(1)完成兩間實驗室建置實體空間,並分別進行開發樂齡人士之資訊系統開發以及深度學習系統研發之工作。

(2)推動學生相關智慧聯網以及程式語言證照取得,舉辦演講與講座提供學生學習以取得證照。

(3)與產業界進行深度學習系統相關之研究開發,並鼓勵教師參與產學合作。

【績效成果】

Ø 設計出可以提供給樂齡人士使用的虛擬實境系統。

Ø 舉辦共學分享,邀請同學主講分享考照經驗。

Ø 鼓勵教師申請專利,已有老師獲得新型發明專利及同學參與計畫約15人次。

Ø 已經完成兩間實驗室建置,提供學生研發樂齡人士之資訊系統以及深度學習系統研發之工作。

Ø 107年約有100位同學取得程式語言等相關證照。

Ø 107年有8件以上產學合作計畫的簽訂與執行。

 

3.VAR虛實整合創新培育

【具體措施】

(1)鼓勵師生進行產學合作,提升專業技能,瞭解未來就業環境,符合未來所需人才之培育。

(2)建置證照考場,每年輔導學生考取證照:3D國際證照、TQC + C程式語言及國際證照等至少各30張。

【績效成果】

Ø 建構VR研發實驗室,購置相關VR研發設備,並推動學生創新研發VAR相關專題作品。

Ø 校內建立考場提供學生考照,並聘請業界師資輔導學生考照。

Ø 師生目前已開發5D動感VR摩托車飛越屏大空拍互動系統、5D動感VR騎馬復健系統、9D動感蛋型椅VR潛水艇互動系統、VR汽車路考系統。

Ø 輔導學生考取證照如下:RHCSA43張、TQC+程式設計C語言60張、RHCE(Engineer)31張、iClone電腦動畫75張。

 

4.VAR於機器人應用

【具體措施】

(1)建置機電整合丙級證照試場,輔導學生考取證照20張以上。

(2)辦理1場全國性機器人競賽,參賽人次達300人以上。

(3)辦理1場VAR高中端教師研習營,參與人次達30人以上。

【績效成果】

Ø 整合必修課程與考照訓練,有效提高學生技術熟練度,有助於提高考照通過率。

Ø 整合地區學校機器人教育需求,藉競賽場合推廣機器人培訓之合作,有助於向下紮根並善盡大學責任。

Ø 結合VAR中心資源,引入廠商或專業培訓單位能量,達成長期合作模式。

Ø 機電整合丙級證照為產業界普遍需求之自動化證照,輔導學生考照可強化就業競爭力。

Ø 由大學端向下整合,藉由培訓機會養成高中端種子教師。

Ø 將VAR中心由展示導向轉為技術研發與產業人才培育導向,藉培訓逐步導入外部資源建立自主營運能力。

 

5.無邊界課程新南向跨國課程

【具體措施】

以本校新南向姊妹校為合作對象。本課程建立於雙方互為姊妹校之基礎上,透過共同舉行專題式教學課程,進行移地及短期遠距交換授課及學習,已於107年11/25-12/1至越南肯特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績效成果】

Ø 無邊界課程新南向跨國課程為與本校新南向姊妹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透過跨國協同教學模式,由理學院應用物理系教師配合姊妹校物理系教師,並帶領同學於國外實地體驗課程。

Ø 辦理無邊界課程新南向跨國課程,除提供學生移地及短期遠距交換授課及學習機會外,亦能夠實際至國外實地領會課程內涵,有助於知識與實務之累積,培養其國際觀及國際移動力,促使學生成為國家永續發展新南向之理工人才。

 

6.開設業師協同課程各體驗課程

【具體措施】

理學院各系藉由反思活動對傳統既有課程進行革新,推動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為落實理論實務並重之理念,辦理各式業師協同課程、體驗課程,以供學生獲取更為豐富且貼近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如:設計開發、媒體製作、實地學習、展演籌劃。

【績效成果】

Ø 業師協同課程、體驗課程透過與業界講師深入交流,易於瞭解產業趨勢,利於調整課程開設,以符合就業市場所需。而學生經由理學院各系教師配合業界講師帶領,進行實際體驗,得以更加深入瞭解該產業或行業。

Ø 藉由業師協同授課、體驗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於未來職涯發展之想像與規劃能力。另經由業界講師提供之實務資訊及趨勢,易於整合系所及理學院調整課程開設及授課內容,以符合產業需求,有效縮減學用落差,為產業提供優質人才。

 

7.跨系所課程合作及設置「走讀屏東文學與文化」教師社群

【具體措施】

透過教師社群成立,辦理「屏東學」相關議題活動,不同領域教師互動討論,提升教師教學質與量,並邀集授課教師共同編寫107學年度教科書;107年辦理相關參訪與踏查3場,走入地方並深入在地;舉辦屏東/地方學之講座4場、專書出版會議1場,出版「屏東學概論」教科書1冊。

【績效成果】

Ø 成立以「屏東學」為主題的臉書社團和 Line群組,加強交流互動;透過定期活動及網路社群串連,關注屏東發展並兼顧學術議題,透過城鄉發展、產業特色、文化保存的探討,藉此激盪出屏東學的草根動力,展現屏東各鄉鎮之特色與文化多元動能,有助資源分享及凝聚共識。

Ø 落實學術專業在地化,藉「屏東學」之研討、整合各類探討主題,轉化作為未來推動在地特色文化的知識累積。

Ø 推動「屏東學概論」教科書出版,扣緊本校特色「屏東學」,推動大學教育與在地知識的連結,聚焦發展學校特色。

Ø 透過教師社群合作與共學,提升教師教學質量、落實教學創新,將共學經驗分享於院必修-「屏東學概論」課程,增進學生學習動機,連結地方動能。

 

8.「南島原住民族」文化產品發行 

【具體措施】

(1)由原專班學生組成的「AZUA」樂團於校內舉辦作品發表演唱會,以母語呈現創作、描述部落生活或自身情感之原創詞曲,錄製專輯及設計唱片封面,並辦理發片記者會及至各地巡演。

(2)完成音樂創作10首,其中包含耆老與學生共同創作3首族語歌,完成發行專輯1張,並執行校外巡演12場(含5場部落演出)。

(3)透過課程、部落與產業連結,串聯原鄉文化行動,與部落協作開發文化產品的方式,再現南島原住民族文化,思考文化要素與展演機制,並在產品推廣過程中讓學生探討原住民文化的特色與發展過程;今年已完成桌遊內容設計,繪本部分以構思及規劃故事內容與場景為主,預計108年發行桌遊1套,繪本則於109年發行。

【績效成果】

Ø 全國高教首創,扶植學生樂團發行正式專輯,今年主推的AZUA樂團即是由原專班獲得金曲獎的排灣族製作人成立音樂公司,並與同學合作成立的樂團;AZUA樂團透過母語自創歌曲,累積師生原住民族語言應用與創作之能量,藉由文化產品的協作開發,串聯原鄉文化行動、思考文化要素與展演機制。

Ø 鼓勵母語創作及思考自身文化之特色與意義,將創作收錄於專輯,讓學生於過程中接觸專業錄音、編曲及混音等實務,藉由創作、錄製、專輯設計及包裝等音樂產品之生產流程體驗;透過產品與部落社會連接,推廣原住民文化及跨文化理解,進而提升高教的公共性及大學的社會責任。

Ø 以師生共學的方式設計排灣族部落公法人桌遊,並帶領學生至各地推廣公法人桌遊及分享原住民文化意涵;透過文化商品實作課程設計桌遊,加強原專班學生對於文化產業的思考與手作,進而引導本校原專班能為台灣原住民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桌遊品牌。

Ø 以整學年的規劃讓同學能完整且周延的設計桌遊及繪本創作,不論是以何種方式呈現,皆以文化與樂趣並重為目標,桌遊預計於108年發行,繪本將於109年出版,並輔導原專班學生對於自身產品有其行銷以及群眾募資的能力,自力設計產品推廣上市;同時也讓同學從寫詩、小說以及繪本來練習表達自己及文化特色,讓學生透過產品推廣原住民文化及跨文化理解,與部落社會的連接來提升高教的公共性及大學的社會責任。

 

9.深耕文學的編纂及走讀屏東的踏查紀錄,落實發展「屏東學」特色 

【具體措施】

(1)聯結本校中文系與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參與「屏東文學史」編纂工作。

(2)2018年10月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屏東縣政府合辦「2018第六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詩歌‧歷史‧跨界」,落實「屏東學」的在地整合與實踐工作。

(3)辦理3場屏東文學史編纂會議,107年完成前3章初稿撰寫。

【績效成果】

Ø 計畫以發展「屏東學」為主軸,透過屏東文學與文化的持續整理、保存、研討及出版,推動大學教育與在地知識的連結,從編纂《屏東文學史》基礎工作開始,未來更規劃開發「走讀屏東APP」,發展大眾的文學旅行與紀錄,讓文學連結在地,旅行書寫屏東。規劃配合公部門與第三單位組織,落實「屏東學」的在地整合與實踐工作,聚焦發展學校特色並落實大學社會責任。透過「2018第六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聯結海內外專家學者,從「立足本土、國際視野」角度思考屏東文學在地研究與國際聯結。

Ø 透過學院研究者與屏東作家視角,進行《屏東文學史》編纂會議工作與撰寫章節分配,並串聯公部門資源,共同推動屏東文學的研究,107年的亮點在於:

Ø 推動《屏東文學史》編纂工作,對於屏東在地文學的考究與整理,進行基礎彙整工作。

Ø 舉辦「2018第六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詩歌‧歷史‧跨界」會議,聯結海內外專家學者,立足在地並跨界國際視野。

 

10.正向心理學融入科技、教育與諮商方案及媒材培訓

【具體措施】

(1)研發教材:產出正向心理學相關桌遊及教材共計2件,並實際運用於成人與高齡、生死心理學、生涯輔導與諮商、社會正義諮商有關之課程。

(2)辦理研習:安排國際研討會1場及工作坊2場,提升媒材研發能力並培訓正向心理觀念。

(3)建置網頁:進行正向相關網頁與資訊資料蒐集,籌備網頁建置,協助學生及社會大眾對自我優勢之了解,提升追求幸福快樂之能力。

【績效成果】

Ø 因應目前趨勢,運用桌遊兼具備教育、娛樂性質,設計結合正向心理之桌遊教材,透過互動式學習,提升學生對正向心理學導向的教育與諮商之知能與實務之能力。

Ø 近年來心理學領域已逐漸將社會正義的議題融入到諮商師教育中,但目前僅見社會正義相關研究。編製「社會正義教與學資源手冊」教材,尚屬罕見,其貢獻可供師生在教學或自學社會正義主題使用。

Ø 研習方面:(1)正向心理在國外心理領域已成新趨勢且相當盛行,透過辦理高齡者正向心理國際研討會,國外學者來台演講、互動交流,提升師生正向觀念。(2)配合教育政策,將科技應用於教學,辦理影像處理與多媒體製作研習,提升媒材編製知能。

Ø 教材方面:(1)以正向心理觀點,編製一套「生涯境遇」桌遊,讓學生經歷可能的境遇,能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不確定性。(2)將社會正義概念從華人傳統思想「仁、禮、義」、「不義」、「恩情」等概念中加以釐清和闡釋,規劃出適合文化背景的教材資源。

 

11.培育科學、美學創新教學及研發能量。

【具體措施】

幼兒STEAM科學劇場開幕,將研發成果透過巡迴公演與舉辦幼兒科學探究夏令營的方式推廣。

【績效成果】

Ø 將戲劇結合科學,利用劇場互動演出方式,吸引學童目光以利知識傳遞;並致力於教學推廣,至偏鄉離島演出,減少城鄉差距。

Ø 跨領域創新教學一直是系所目標,透過辦理研討會、工作坊,與國際學者交流,共構合作模式,帶入國際教育新思維。

Ø 科學戲劇巡迴演出:「傳奇王妃灰姑娘」至金門離島地區3校、原住民部落地區2校、都會地區3校,共計8校展演,共934位幼兒與教師觀賞。

Ø 辦理5場系列科學工作坊,由德國柏林兒童科學探究中心主任Prof. Wedekind指導並與教師交流。

Ø 辦理2場,每場90位幼兒參與之幼兒科學探究夏令營。

 

12.資訊領航數位閱讀與運算思維教育扎根計畫

【具體措施】

(1)研發多元創新的數位閱讀評量策略及模式,研討提升運算思維的評量策略,86名師資生參與2場數位閱讀講座。

(2)87名師資生參與2場程式設計課程,透過實務提升師資生程式設計能力。

(3)辦理36小時師資生運算思維增能工作坊。

【績效成果】

Ø 採用理論-實作-互動與評估之方式進行工作坊,藉由實務操作方式,分析學生質量化學習成效。有效增進師資生未來之運算思維教學能力。

Ø 開設「數位教學程式設計A、B」課程,修習學生數為82人。

Ø 透過系列活動,培育學生具備將數位學習及科技融入教材發展與教學設計之能力。

Ø 為全國首先辦理師資生運算思維增能工作坊之師培中心。

 

13.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多元輔導模式

【具體措施】

針對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在社交技巧訓練上所面臨的困境,實測並優化體感式情緒感知裝置教材教具及社交訓練課程。

【績效成果】

Ø 設計並發展1套體感式情緒感知裝置教材教具,同時組成研究小組,實測信效度並進行優化。

Ø 未來將以此裝置訓練特教系大學生對於判讀身心障礙學生的情緖與行為反應間的關聯,並以此裝置分析社交技巧訓練前後在情緒上的正向成效。

Ø 跨校跨域合作:本校特教系教師與體育學系、資訊工程系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師共同研發,並取得經智慧財產局審查通過之新型專利,專利名稱「情緒感知輔具」(專利第M555708號)。

Ø 研發「機器視覺人體肢段追蹤模組」,藉由此系統提供復健運動處方測驗項目並透過景深攝影機辨識指定操作者是否達成動作指標,提供即時或事後視覺、聽覺訊息回饋,目的在於精確提供身心障礙學童或成人個別化的復健運動處方,依身心障礙學生需求提供最優質化的服務及協助。

Ø 培訓師資生具備資訊融入教學設計能力。

 

14.創業團隊培訓

【具體措施】

透過招募學生團隊,激發學生創業發想,進駐智慧三創發展中心,並補助相關經費,讓學生能執行撰寫之企劃書,提升自身實務與三創之能力。

【績效成果】

Ø 透過招募團隊,讓學生能在學校模擬創業,並融入商業4.0或智慧科技概念,加強學生對於實務與創業的經驗與能力。

Ø鼓勵同學參與相關競賽,107年共招收4組團隊,其中地平線VAR整合行銷團隊參加2018大專校院智慧電子與資通應用創新競賽獲得第三名,其他團隊成員透過競賽也瞭解產業界趨勢,增加自身的實務能力。

 

15.產學實務人才產學聚落創新創意創業

【具體措施】

(1)研訂教師執行產學合作技術教材教具研發試辦計畫。

(2)研訂本校師生參與培育產學實務人才推動方案。

【績效成果】

推動具亮點之產學合作計畫,教師參與執行產學合作技術教材教具研發試辦計畫,不僅開發多項具有指標意義的教材,更衍生效益如下:

Ø 資工系李明錡老師:其「搖一搖智慧型手機緊急救援APP之設計與實現」技術,不僅取得發明專利,更獲得科技部產學合作研究計畫補助。(2)資科系林彥廷老師:開發環景導覽系統,並實際運用於協助「高雄市漁業文化館」建置環景導覽系統。(3)電通系許西州老師:運用「紅外線導引」技術,協助屏東縣政府財稅局建置「稅法射擊好好玩」租稅遊戲區。

Ø 資科系林義凱老師:以開發之「機器學習且植基於樹莓派嵌入平台之人流監控暨辨識系統」技術,應用於物件辨識、場景辨識、影像比對、影像對位及影像擷取等用途。

Ø 本校教師執行「學界協助中小企業科技關懷跨域整合計畫」期間,分別帶領10位學生實際參與計畫相關工作,增益產學知能。

 

16.產學聚落

【具體措施】

(1)研發處協助教師鏈結在地產業,投入廠商輔導工作。

(2)以計畫經費補助學術單位與企業進行先期合作研究工作。 

(3)主動鏈結區域內政府機關、大學及企業投入產業發展工作。

【績效成果】

Ø 建立產學先期合作模式:以補助資源協助學術單位與企業進行先期合作研究,並以該成果申請政府機關較具規模之產學補助計畫,實質促成產學聚落之發展。

Ø 建立在地產學媒合機制:主動拜訪在地企業,媒合教師參與廠商輔導工作並協助其申請政府補助計畫,強化雙邊合作關係。

Ø 建立產官學協力機制:與政府機關及企業體合作,共同進行廠商輔導或產業活化工作。

 

17.創新創意創業

【具體措施】

(1)辦理「創意整合行銷創業團隊種子課程計畫」,開設連貫式課程強化新創團隊行銷知能。

(2)辦理「孵夢團隊」徵選工作,輔導具潛力新創團隊參加教育部U-START創業競賽。

(3)建置多媒體互動行銷平台,提供進駐廠商產品之廣告及行銷管道。

【績效成果】

Ø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觀念:在創意整合行銷創業團隊種子課程中,除有專業及實務課程外,並要求學員設計公益行銷活動,提升其社會責任觀念。

Ø 建立一站式創業輔導機制:透過孵夢團隊徵選機制,主動發掘具有潛力的創業團隊成為本校育成進駐廠商,並提供整合課程、專家諮詢等,輔導參加政府創業競賽及提供影音行銷募資平台等作為,厚植創業團隊所需之專業能力、實務經驗及運作資金。

Ø 本方案推動之「創意整合行銷創業團隊種子課程」計10場次,共434人次參加;其中2場次手作工作坊更提供親子共學及弱勢機構回饋服務。

 

18.大武山學者彈性薪資制度

【具體措施】

訂定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者彈性薪資實施要點,依要點辦理績優教師評選作業,並於公開場合表揚獲獎教師及核發彈性薪資。

【績效成果】

Ø 建立本校傑出學者彈性薪資制度:以教學、研究、產學、服務等面向,評選各類表現最傑出教師,並頒發獎勵薪資,建立本校教師彈性薪資制度。

Ø 本校教師彈性薪資制度,並以屏東境內最高峰「大武山」為名,表徵獲獎學者崇高學術地位。107年共9名教師榮獲獎勵,獲獎教師皆為教學、產學、研究、服務四大類領域有傑出表現之學者。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具體措施】

定期公開辦學資訊,透過互動關係人、相關議題聚焦於校務資訊之公開等程序:

(1)招生分析報告。

(2)互動關係人報告。

(3)COLA分析報告。

(4)休學比率報告。

(5)新生註冊報告。

(6)招生管道報告。

【績效成果】

Ø 建置校務公開資訊平台。

Ø 建置資料庫數據系統,並定期更新數據資訊。

Ø 資訊系統化並建立完整資訊數據源。

Ø 架設資料庫將數據整合並進行分析,目前已建置學生、教師和行政同仁資料欄位,透過欄位蒐集之資料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近期已產出各項分析報告,包含招生分析、互動關係人、學習成效、休學比率、新生註冊和招生管道等報告,提供校內外人士參考。

 

四、善盡社會責任

 

1.結合VR/AR之手持設備APP教學創新

【具體措施】

(1)協助老年長照看護,開發對應的app程式。

(2)高教資訊融入教學,開發對應的app程式。

【績效成果】

Ø 此設計的VR app可協助訓練家中高齡長者之家屬,因健康照護問題不能只仰賴醫療體系幫助,更需親友來共同解決,讓老人照護能更有效的遍及各個社區角落。

Ø 以AR融入程式設計的教學,學生不必查閱複雜的API即可獲得相關的語法用法的說明。對學生使用或學習程式語言會有助益。

 

2.各系應用所開設之專業課程內涵,辦理偏鄉動手做服務及與科學相關之傳播活動

【具體措施】

理學院目前以屏東縣境內偏鄉學校、地區及社區作為推廣對象,辦理各式科普傳播活動服務、體驗生活化學在地服務或動手做課程,於榮華國小及黎明國小舉辦2場次之【生活科普動手做體驗營】親子共學及扎根教育活動。

【績效成果】

Ø 科普傳播活動服務、體驗生活化學在地服務或動手做課程,其授課內容主要是以理學院各系開設之課程內涵為發展基礎,學生肩負協助教師開發教具之責,並由理學院各系教師配合業界講師進行協同授課,落實理論實務並重之理念。

Ø 藉由至屏東縣境內偏鄉學校、地區及社區推廣科學教育,辦理偏鄉動手做服務及與科學相關之傳播活動,促使偏鄉學生、民眾更加瞭解生活科學知識及應用(範例詳述如國立屏東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網站)。藉此以期有效縮短教育城鄉差距,更盼科學教育之種子能夠向下扎根向上茁壯。

 

3.「南島原住民族」音樂數位化 

【具體措施】

(1)每年挑選優秀學生作品,舉辦系列音樂發表會,已完成學生作品發表8首,並辦理音樂會3場及工作坊4場,主題詳如國立屏東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網站。

(2)舉辦「原住民音樂與數位創作」系列音樂發表會,邀請在地原鄉學童、泉州師範學院與本校合唱團舉辦「原住民跨界之夜音樂會」。

(3)進行原住民音樂製作工作坊,並製作具備原住民音樂要素作品,運用媒材進行數位音效創作,分析音樂編創案例,引導學生創作融入新意。

【績效成果】

Ø 結合具備科技與國際化內涵之數位音樂,以及傳統與在地元素之原住民音樂等課程,將屏東地區具有豐沛生命力與發展潛能之原住民音樂加以錄製、整編、存檔,作為教學素材與音樂創作之泉源,並累積教學與創作成果,結合數位影音產業,製作具有大學與地方特色之優質影音作品。   

Ø 透過計畫執行,本系師生均能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創作出具有創意的現代作品,體現高教深耕計畫結合在地元素與現代科技之理念。

Ø 「原住民跨界之夜」邀請楓林國小合唱團演出排灣族傳統樂舞,楊惠婷老師創作《情景》(李敏勇詩),本系同學演唱多首原住民音樂改編之合唱曲,包括本系同學張詠舜改編之合唱曲《慢慢的》。

Ø 「數位影音跨藝音樂會」演出蕭永陞老師為鋼琴與電子音樂創作的《ZOOM》,融合現代科技與中西樂器音響。

Ø 「屏東女兒與國際音樂家的一期一會」由連憲升主任創作之《大武山的呼喚》,採用《勇士舞》和民族藝師謝水能的鼻笛音樂等排灣族傳統素材,透過現代作曲技巧呈現原住民音樂之豐富遺產,結合在地文化與現代科技。

 

4.推廣屏東社區溝通訓練及閱讀服務

【具體措施】

(1)推廣屏東社區特殊需求學生溝通訓練服務。

(2)邀集專業督導,培訓師資生具備特殊需求學生溝通訓練輔導員資格。

(3)結合學習輔助犬特色,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合作辦理種子教師培訓,推展閱讀及生命教育。

【績效成果】

Ø 透過此計畫,邀請5名專業師資擔任督導,有系統的培訓55名師資生成為溝通訓練輔導員,並且定期召開督導會議,針對特殊兒童溝通訓練輔導員面臨的問題提出專業而有效的協助。

Ø 結合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實地參訪,使師資生實際了解不同的教學法在聽障教學的運用,另一方面亦增加師資生未來就業方向。

Ø 結合學習輔助犬特色,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培訓12所國中小種子教師執行推廣計畫。

Ø 建立跨領域專業督導團隊(領域包含特殊教育、語言治療、融合教育、科技輔具、自閉症、情緒行為問題等),提供屏東地區社區家長及輔導員專業諮詢服務。

Ø 培訓55名師資生具備第二專長,能夠獨立針對特殊需求學生進行溝通訓練課程;截至107年12月,共服務886人次的特殊需求兒童,家長滿意度高達九成。

Ø 本校長期關注高屏地區教育議題,大學端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107年共培訓12所國中小,近26名教師投入學習輔助犬融入教學計畫,針對資源班、特教班身心障礙學生及普通班學生規劃多元的主題課程,協助閱讀困難之特殊需求學生提升閱讀動機。

 

5.學習輔助犬輔助學習-領犬員專業培訓

【具體措施】

(1)透過專業知能培訓(初、進階課程),培養學生具備學習輔助犬領犬員專業知能。

(2)至少25名學生有領犬員證照,並提升閱讀教學能力。

【績效成果】

Ø 邀請國小現職教師及專業訓犬師擔任講師,使本校學生在教育專長的基礎上培養第二專長-學習輔助犬領犬員專業知能。

Ø 與屏東文化處合作,共同辦理系列親子共讀活動。

Ø 107年透過2場工作坊,培訓38名師資生具備第二專長-學習輔助犬之領犬員專業知能。

Ø 與屏東縣文化處合作辦理6場次系列親子共讀活動,由具備教育背景的領犬員帶著受過專業認證的學習輔助犬至社區圖書館陪伴孩子唸書,每週活動平均約有12組親子參與,滿意度均達9成。

 

6.人才培育基地的建置與研發能量的累積

【具體措施】

完善管理學院專業教室及特色空間設備,與辦理相關研習營與參訪活動,加強老師研究能量與學生學習環境,吸引業者與院系進行更多合作。

【績效成果】

Ø 透過專業教室與特色空間的改善不只提升校內師生的研究能量,亦可提高在地廠商對於院系的合作意願,並藉此強化學校師生與在地廠商之連結,達到人才在地化之目標。

Ø 改善不動產大數據暨大量估價專業教室、企業電子化中心、跨境虛實整合人才培育中心與智慧三創發展研究中心之設備,除了有良好的環境外,也豐富校內師生研究的內容與項目,因此也提升廠商的合作意願,107年管理學院與屏東太平洋簽訂合作備忘錄;國貿系與6廠商簽署策略聯盟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