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於 2017 年擬訂未來五年 (2018-2022)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策略與目標,擬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回應、並解決未來人類生存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更以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本校實踐與執行計畫之工具,成為國內實質推動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先驅者,以下分別以永續發展五大元素 5P:「以人為本促進福祉」(People)、「共榮設計永續環境」(Planet)、「創新突破加速成長」(Prosperity)、「尊重多元促進和平」(Peace)、「跨域整合繁榮發展」(Partnership)分述本計畫重點成果。
以人為本促進福祉(People)
基於社會與環境的變化,以永續的觀點促進人類福祉,消除不同社經地位的族群不平等,進行學制改革。「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不僅支持學生彈性學習跨領域知識,更讓弱勢「偏才」學生適才適所;與普渡大學及國內航太工業龍頭漢翔公司成立「3+1+1學士碩士雙學位計畫」與「2+2 博士雙學位計畫」,並推動 200 個線上雙語專業課程,此國際學位合作計畫同時完成三個創舉:確立產學主軸、學費由產業方支付及數位課程雙語化;協助菲律賓大學與臺灣自來水公司調查東南亞水源及水質狀況,進行該國水源處理評估及自來水場淨水操作訓練,為東南亞的乾淨飲水盡一份心力;以本校長期研究登革熱病毒之技術,與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合作,2018年突破性的研發出全效型登革熱疫苗,共同防治區域性好發傳染病。
共榮設計永續環境(Planet)
與環境共融互動是未來發展生存的關鍵,而仿生學即是未來趨勢。張松彬教授帶領學生投入此領域,以節肢動物「藤壺」,發想出強化橋墩的裝置「Save Piers with Barnacles」,以引導洪水,減緩極端降雨、河流暴漲等問題,全國競賽第一,正代表國家赴美國競賽;本校電機系與航太系教授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發展鳳凰立方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可增加熱氣層物理現象的理解,並自主研發太陽光紫外光探針,35年來首次成功蒐集太空中低變溫層現地量測資料,有利未來氣候暖化的研究;本校長期投入現代化智慧型蝦類及石斑魚養殖,王涵青老師的蝦類疾病研究團隊發現世界第一個無脊椎動物病毒所驅動的瓦氏效應,了解病毒依賴宿主的機制,可降低病毒成功複製的機會,此成果提供了抗病蝦種的篩選及育種策略。
創新突破加速成長(Prosperity)
本校長期以尖端研究技術推進國家的科技發展與人才的培育,根據知名人力銀行統計資料,2017年當年度(不分資歷),本校畢業生薪資約為47,000元,相較於國立大學平均薪資高出7,000元,再與全國相似學系比較,薪資領先最多的為航太系,平均差距有14,637元,在其他理工領域亦高出10,000元,顯示本校教育對個人就業的加值效益;尋找再生能源以及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為當前及未來重要課題,陳維新教授為全球高被引用作者及知名生質能源研究先行者,利用焙燒技術使木材材質接近煤炭密度,可減少開採煤炭,不僅其個人論文質與量世界排名第一,本校焙燒技術相關論文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能源部;高被引用作者陳昭宇教授發展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19%為世界最高並為綠色能源創新技術;在10幾年前理學院即設有物理系量子資訊研究中心,而量子電腦是目前國際間最前瞻的議題,陳岳男 /陳則銘量子團隊 開發 新型量子材料及 量子資訊裝置,其中「自旋電晶體」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對未來下一個世代電腦運算速度增快千萬倍之關鍵技術。在科技部全國獲選之三件量子電腦專案計畫中,陳岳男教授的量子研究團隊獲得一件,證明本校在國內量子研究的領先。
尊重多元促進和平(Peace)
包容性以及風險處理能力是未來公民必須要有的技能,而跨界與跨地域的多元合作亦勢所必行,本校外國學生來自全球70個以上之國家,並設有多個不同國家的學生組織,為落實尊重多元宗教信仰,本校亦成立穆斯林學生會,並領先全國打造可容納百人以上的祈禱室;2018年舉辦伊斯蘭高峰會、探討伊斯蘭信仰人才的交流發展,以多元文化原則尋求永續發展理念與解決方案;給予弱勢族群優質的受教權是「Leaving No One Behind」價值的實踐,蘇文鈺教授「看見家鄉」計畫帶領資工系研究生到偏鄉,結合學校特色教導中小學生程式設計,並透過課程培養學生說故事的能力、拍攝及剪輯技能,傳遞人文關懷、多元視野與土地連結的學習態度及思考方式,看見家鄉的美麗、關切家鄉的未來。
跨域整合繁榮發展(Partnership)
透過國際招生、多邊聯盟與會議、跨國合作協議,加速落實NCKU 2030。本校為(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WUN)臺灣唯一會員學校與全球5大洲、22個會員學校針對氣候變遷、公共衛生、高等教育以及文化認知進行跨國、至少三邊合作的計畫,實質參與聯合國SDGs 的討論;設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曼谷、胡志明市等海外基地,結合雙方產官學資源,成立研究與產業聯合中心,深入在地市場進行跨界與跨領域合作。本校長久以來已設有印尼護理專班,協助培育東南亞地區醫療人員,在本計畫挹注下將持續結合雙方優勢,與東南亞國家在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合作達成雙贏,做為其他高緯度國家與東南亞地區合作之關鍵途徑(Gate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