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明道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明道深耕-107年度成果

1.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品質

(1) 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

活化校地使用,規劃專屬之創新創業育成空間,由學生自行規劃、設計及運用,分階段完成「明道三創搖籃園區」。

(2) 建構學生學習評估指標並追蹤成效

l  透過課程外審持續改進課程內容與結構,以符合市場脈絡,107學年度起,改由本校各學院代表教師一人進行除所屬學院外之各院系所課程審查,再送校外審查委員進行107學年度課程規劃與架構審查。

l  完善課綱系統:課綱於開學前100%上網,中英文雙語同步。系統的第一部份為公開資訊,提供瀏覽及學生選課使用,內含課程之上課學期別、課名、學分數、授課教師等基本資料外,另有上課時間和地點、教師連絡方式、教材書目課程描述、學習目標、教學方法、評分標準及方法、成績比率等資料。第二部份為詳細課綱資料,內含上課需知、遲到早退規範、18週之進度(每週均含目標、主題、學習、課後作業)等,提供學生選課後使用。

l  推動一課一綱:相同課程由各領域選出一課綱上網,學生雖由不同教師教導,學習的目標與內容形塑一致,相同學群教師可針對共同主題課程備課。

l  教材平台管理:本校自106學年度起,數位教學平台全面轉換為Canvas系統平台,教師於課綱系統完成課綱內容之後,自107學年度起,除同步置入Canvas平台外,亦自動產生18週之教學目標,教師依課綱備課教材、上載教材內容。

l  1061025日新訂本校「教學觀課實施要點」據以辦理。開放課程.觀課成長重現當學生的悸動,由教學優良教師示範如何進行課堂活動、師生課堂互動交流,以更有效的方式傳達課堂經營情形,做為提升教學效能的標竿老師。

l  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於第4-12週進行,106學年度第二學期調整從第2-7週進行,讓主管及早發現教學有異常狀況老師,給予適用輔導及調整授課教師。

l  雙預警的實施:為協助學生在校學習,學習成效不佳學生之預警調整為期初預警與期中預警兩階段實施。期初預警於每學期開學後二週,傳送前學期修習成績2/3不及格學生名單給導師、系主任,由導師進行個別晤談或學系團體座談等方式,以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不佳之主要因素及給予協助。期中預警照常執行。

(3)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及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知能研習

l  訂定校級社群並尋求適當社群召集人擔任,透過全校教師研習募集系所單位自行組隊申請。執行前申請資料先採書審方式,經過各召集人簡報後的會議審議,執行後改採社群召集人報告社群推動內容。

l  數位教學創新ing-科技融入教學•活化課程經營,持續擴展,由各系所教師主動參與,自106學年度提供PremiereGoogleAPP Inventor 2Canvas等系列研習,107學年度更導入數位影像處理如CamtasiaOBS Studio等系列研習。

l  修訂教學評量系統問卷中原單一語言變更為雙語介面,讓學生更清楚明瞭,以提高問卷填答效度。

l  107學年度擴大推廣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由教務處協助研發處辦理,除由本校課程所通過計畫申請案的教師經驗分享,亦邀請校外學者經驗分享。

l  強化系所特色,各院系所之107學年度課程規劃與架構,除鏈結校院系之發展特色外,亦對照其特色發展盤點各課程目標與核心能力,推動落實各年級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效,1071學期之成果展示業已於學期末陸續展開。

(4) 推動菁英課程與全英授課

l  106613日訂定本校「全英語教學授課實施要點」,據以辦理提升以全英語授課教師之授課鐘點費50%

l  教師於課程結束後二週內,須提供授課經驗報告表,作為檢討日後規劃此類課程之依據,並邀請教師在教學工作坊或研習時做經驗分享。

l  因應境外生的多元與人數成長,自107學年度起,各境外生班的授課,除華語課程外,均安排以全英語授課,並逐步推動各課程以英語為主體的授課。

2. 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提升學習成效

l 修讀程式設計課程(邏輯思考與運算)之學士學生比率逐年成長,3年後達學士班學生50%,針對學院需求之不同,課網一樣但上課內容則依學院屬性不同而略為調整。

l 組織教師資訊應用教學研究團隊,培育各學院專長領域種子教師,彼此分享教學上應用資訊方法之經驗,藉此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l 厚植學生數位及行動學習之資訊能力,導入數位學習平台,教材分享、學習過程討論紀錄及資料交換等,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亦可作成動態數據分析與呈現,可降低資料重複所造成的儲存空間浪費,對資訊安全維護也有重要幫助。 

l 完整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輔導及回饋機制,配合教育部之一、三、五年畢業生流向調查,彙整互動關係人及家長等意見,回饋學校作為師資檢討及教學改善之依據。

l 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榮獲「教育部閱讀書寫革新與推動課程全校型A類計畫」,將計畫精神融入通識教育,為全校新生入學共同必修的基礎語言課程及通識課程。 

3. 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

鼓勵學生參與跨領域學習

l  每學期開學第一週為學生加退選時間,學生可視其需要於選課系統上互選日、夜間課程,惟跨部修課學分不得超過當學期修習總學分數之二分之一。

l  結合課綱系統的完整度,學生於開學時可依課綱與教師的講解,決定依其時間與興趣選課,增加學生選課自主權。

l  107年配合學院發展特色,新設六個學分學程:古琴文化學分學程、媽祖文化學分學程、長期照護學分學程、國際琢玉計畫學分學程、智慧載具應用學分學程、流行音樂演藝學分學程。

l  除跨部修課的開放外,亦開放其他院系所的跨域修課。未來將配合學位授予法的修訂,得以入出不同的方式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4.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1) 深化實務實習,實習制度的建置,為積極推動本校學用合一、無縫接軌之教學目標,本校全面啟動三加一教學實習計畫,深化實務實習。 

(2) 落實職能教育,本校聘有4位專案經理,協助學系推動實務實習及辦理就業媒合活動與講座,提升學生就業機會。 

 

(三)亮點特色

1. 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品質

(1) 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

l  邀請校內具業界經驗師資組成「創業導師」,提供學生創業輔導。

l  活化校地使用,規劃專屬之創新創業育成空間,分階段建置「明道三創搖籃園區」。

(2) 建構學生學習評估指標並追蹤成效

l  為落實課程審查,在送校外專家學者審閱前,先進行跨院交叉審查,除逐步落實各院系所課程規劃與開課之共識,亦藉由校內各領域學者先行以不同領域之觀點檢視各院系所課程規劃。

l  課綱中英文100%完成並上網,學生選課有所依循,選課後即可藉由詳細課綱資料進行逐步學習,教師費心準備之課網細節也可獲得智財權的保障。

l  推動相同學群教師課程共備,針對共同主題課程需求,共同匯整資源作為課程教材,以維持教材一致性,並增進共同課程的內容連結。

l  課綱與教材同步備課,107學年度起首推講授課程於開學前全面完成,將逐步落實為開放選課前全面完成。

l  在不同系所領域的教學觀摩,讓課室在知識的傳遞外,萌發意想不到的交流,透過同儕共好獲得更多的教學回饋與助益。

l  觀課主管的角色在於觀察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教材呈現,並給予建設性及支持性的回饋。推展全校觀課與回饋,陪伴每位教師在教學上不斷精進與自我突破,提升教學知能,共創學習氛圍。

(3)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及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知能研習

l  推動跨領域教師專業社群計畫,教師藉由相互進行學識分享、技術交流及邀請校外專家學者指導,形塑新的教學方式,引發新的教學思維,藉此提升整體教學能力,給予學生更多收穫。本年度共成立五個社群,分別為:研究能量成長社群、數位應用專業社群、實務實習研討分享社群、LAEP木工枋社群、華德福教育實務研討成長社群。

l  為提升資訊素養和競爭能力,及善用本校數位學習平台,自106學年度起,陸續已將科技融入課堂教學,獲得更多教學資源及拓展學生學習管道、提升學習效率,引導教師能在課程中穿插數位軟體應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

l  除教學巡堂、課程觀摩、主管觀課、教學評量等,新增彈性關懷,協助師生課堂互動之問題解決,並為瞭解境外生學習狀況,增加施做紙本期中教學評量,並將施測結果提供授課師長,做為調整教學的參考。

l  本校教學著重學生本位,並奉行創辦人「一樹蓓蕾莫道是他人子弟,滿園桃李當看作自家兒孫」之辦學精神,故引導教師參與教學實踐研究,除解決教學現場問題、精進教學成效,更作為教師升等之基石。

l  藉由會議形塑主題與共識,自107學年度起,每學期各系所辦理各年級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其中,數位設計學系業已自開辦以來每學期均辦理成果展,1734屆的記錄,1071學期突破過去的靜態展示,融入動態靜態共展模式。

(4) 推動菁英課程與全英授課

l  107年全英授課教師教學評量平均為5.62,皆高於全校教師教學評量總平均5.3,建立推動全英語授課之信心。

l  隨著本校外籍學生人數的增加,逐步在課堂中以中外學生混班上課方式,更能創造多元文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語言表達,及聽說讀寫的能力。

l  特色課程有助於提升外籍學生對台灣文化的瞭解,例如,1071學期之國際禮儀課程,因全英語教學以致於學生於學期末問卷調查反應極佳的滿意度。

2. 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提升學習成效

(1) 修讀程式設計課程(邏輯思考與運算)之學士學生比率逐年成長,3年後達學士班學生50%,針對學院需求之不同,課網一樣但上課內容則依學院屬性不同而略為調整。

(2) 組織教師資訊應用教學研究團隊,培育各學院專長領域種子教師,彼此分享教學上應用資訊方法之經驗,藉此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3) 厚植學生數位及行動學習之資訊能力,導入數位學習平台,教材分享、學習過程討論紀錄及資料交換等,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亦可作成動態數據分析與呈現,可降低資料重複所造成的儲存空間浪費,對資訊安全維護也有重要幫助。

(4) 完整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輔導及回饋機制,配合教育部之一、三、五年畢業生流向調查,彙整互動關係人及家長等意見,回饋學校作為師資檢討及教學改善之依據。

(5) 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榮獲「教育部閱讀書寫革新與推動課程全校型A類計畫」,將計畫精神融入通識教育,為全校新生入學共同必修的基礎語言課程及通識課程。 

3. 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

鼓勵學生參與跨領域學習

l  辦法的修訂、作業的調整,改變學生自主加選課程,及學生依時間與興趣選課的彈性。

l  跨部選課由原紙本申請、人工加課,改為系統作業、學生選課,除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亦提升學生滿意度。

l  學生修畢學分學程後取得學分證明,有助其探索性向、適性學習,並發展跨領域整合能力與競爭力。

l  學分學程和跨域修課不僅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更是提升自我多元能力發展的選擇。

4.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1) 深化實務實習,實習制度的建置,為積極推動本校學用合一、無縫接軌之教學目標,本校全面啟動三加一教學實習計畫,深化實務實習。 

(2) 落實職能教育,本校聘有4位專案經理,協助學系推動實務實習及辦理就業媒合活動與講座,提升學生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