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一、音樂系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辦理樂團職銜學分學程
為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落實教學創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與國家交響樂團(Taiwan Philharmonic,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自 107 學年度起合作辦理「樂團職銜學分學程」,培養國際級專業樂團演奏與行政人才。國家交響樂團為台灣最具代表性之管絃樂團,北藝大音樂學系為國內音樂高等院校領航學校,本學程以國家交響樂團為實踐場域,配合北藝大音樂系知性學習課程設計,給予學生樂團職場能力學習訓練,紮實的建立學生表演、知識與專業技巧兼併的高水準樂團演奏能力。除了傳承屬於國家交響樂團的訓練機制,也培養學生於國外各大交響樂團任職的就業競爭力。
「樂團職銜學分學程」招收碩士班以上在學學生,部分課程提供大學部選修。分為樂團實踐組與音樂行政組,修業學分數最低 20 學分。其中,除了共同樂團職銜專題講座外,演奏組由國家交響樂團各部首席音樂家分別開授各樂器分部之專業培訓課程,並安排進入國家交響樂團實習排練,實習成績由國家交響樂團考核;透過樂團職場能力學習訓練,建立學生紮實的表演、知識與專業技巧,具備高水準樂團演奏能力;行政組學生則在授課教師指導下,以實際參與樂團演出節目的企劃製作與行銷工作,增加學生多元就業專業能力,培養全方位職業樂團演職人才。
二、博班實驗室整合高端研究人才 建立跨院知識系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班實驗室(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 TAD Lab) 於107年3月6日正式成立,邀請校內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及文化資源5學院,40餘位博士生,針對當代藝術思想、跨科際知識生產,打造全校性的跨領域交流以及對話場域,為本校的學術研究、展演發表注入嶄新活力,凸顯本校作為藝術研究領航者之創新作法與學校特色。
2018年9月~12月博班講堂海報
博班實驗室以圖書館為空間,開設博班講堂,並提供博士生研究室與討論空間,致力成為博士研究生未來思想力與實踐力的孵化器。本計畫於107年推動了2場當代激進思想辯證系列研討會、4場論壇、1場工作坊、7場主題式讀書會與14場系列講座,廣邀各領域專家,如中國激進哲學家與策展姜宇輝、德國當代哲學家許煜、日本當代評論最具影響力的美術批評家椹木野衣、歐洲前衛藝術家Petar Milat、藝術家 Antje Ehmann、策展人 Henk Slager 及國內重要學者與創作者蒞校,致力促成國內外學者與本校博班師生的深度交流。
博班實驗室整合了跨院的知識系統,開啟跨域交流,邀請的講者不僅進行學理與研究主題的分享,針對青年學者分享其研究、畢業、求職經驗,乃至於資深學者相關的研究態度觀察,藉以提升北藝師生的研究品質與深度。
相關連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TAD Lab https://www.tad-lab.net/
三、創立人文藝術寫作中心 發展藝術跨域書寫可能
為提升教學品質,深植學生人文創作根基,北藝大於107年5月設立「人文藝術寫作中心」,呼應學生學習需求,並鼓勵跨界創作的可能。同時,「通識教育委員會」於107-2學期正式定名為人文學院,並增設「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將本校多年來重視跨域創作的傳統優勢,延伸到文字書寫領域。此外,寫作中心推動「妖言」學生投稿獎勵計畫、文學徵獎活動「給下一輪文學盛世的備忘錄」等方案,辦理駐校文學家相關講座,鼓勵藝術跨域書寫實踐。
為將文學作品的元素帶入展演創作課程的視野,舞蹈學院何曉玫教授邀請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知名作家顧玉玲老師進入「舞蹈創作」課程,與學生進行連續數週的密集對話。顧玉玲老師是台灣享譽盛名的非虛構寫作作家,關注台灣的移民與移工族群,學生透過閱讀顧老師的作品《我們》、《回家》,並且親自與作者討論過往與移民、移工接觸經驗,再反思自身在社會的位置,思索人我關係,再轉譯成身體的敘事方法,開發另種舞蹈創作的思維模式。
人文藝術寫作中心為學生提供「個別寫作諮詢服務」,幫助學生梳理創作思路、反思自身經驗,邀請12位各學院推薦的博士生擔任指導老師,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為不可再現的靈感留下可見的紀錄,並對學員書寫創作的疑惑與困難提供解方。諮詢課程每次50分鐘,學員需自備作品,不限稿件字數及形式(文字、PPT、錄像、美術作品、錄音等),學員須於課堂前五分鐘口頭說明作品以及自身提問。此種開放的諮詢形式獲得學生高度評價,有效解決寫作過程中遭遇的障礙。學生回饋意見有:
「諮詢過程很有收穫,老師也給予了明確且務實的建議,幫助有效釐清現有問題及提供了下一階段的書寫方向!」
「在這次諮詢中得到不同領域導師的指導,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對於我的諸多疑問(創作方法或論文本身)也提出了十分具體、有用的建議。」
「在諮詢對話過程中,慢慢能釐清自己寫作的盲點,謝謝老師跟中心的用心。」
自107 年 5 月成立以來,學生主動預約諮詢累計共 120 人次,高出原本預期的 60 人次,顯見推行方案確實符合學生需求;參加者對方案實施的滿意度也高達 94.96%。107接受寫作諮詢統計如下:
相關連結:北藝大人文藝術寫作中心網站
發展學校特色
一、互動藝術創作計畫 跨國共創科藝展演新局面
為發展學校特色,與落實教學創新,北藝大音樂學院及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合作開展「聲音藝術實驗─互動藝術創作計畫」,並與國際頂尖研究中心跨國合作,推動展演實務導向跨域創新教學,並增進實質國際雙向交流。
法國里昂國家音樂研創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 GRAME)長期以來穩定發展出融合聲音、音樂等藝術領域和科技應用的不同框架與技術工具。北藝大於2017年11月邀請該中心師資Jean Geoffroy和Christophe Lebreton蒞校舉辦「絢璧 Incarnating Sounds」國際跨域表演工作坊,而2018年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挹注下,再次開展與GRAME中心的密切合作。
首先由音樂系邀請GRAME科技藝術家Jean Geoffroy於5月前來舉辦音樂系與新媒系跨域表演工作坊,並挑選學生創作之優秀作品;10月音樂系吳思珊教授帶領,入選之作曲組研究生前往法國里昂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展演。作品也在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與舞蹈學院瓦瑞茲廳(Salle Varèse ,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Musique et Dance de Lyon)發表,包括吳世馨作品《幻象 Illusion》與鄭宇彤的《二分心智Ozymandias 》兩首作品的世界首演,由法籍演奏者詮釋臺灣學生的作品,表現本校作曲組同學以新媒材融入傳統作曲手法中的實力,學生也在跨域展演中,學習演奏者、作曲家與舞者之間的溝通、工作模式,體現不同文化間的詮釋,將台灣優秀的創作及展演能力推廣到國際舞台。
第三階段則由Jean Geoffroy和Christophe Lebreton於10月下旬再度蒞校,舉辦工作坊與實務排練,和北藝大教師共同帶領跨系所20多名學生一起創作、進行藝術實驗,最終於11月2日以《驅動聲音的光》成果發表會,呈現集體創作成果。
本校的國際交流計畫均搭配課程進行,例如,新媒體藝術學系孫士韋副教授,其專長為電機領域,開設「電腦視覺應用」課程並開放跨系學生選修,透過程式撰寫,將各種電腦視覺技術實現於科技藝術創作中,課程納入GRAME 跨域工作坊,以資訊專業結合跨國、跨域展演,讓交流經驗更確實、有效地進入課堂。跨學院的課程設計,讓不同背景、不同專長的學生分組合作,經歷課程、工作坊及演出歷程,對銜接未來職業生涯達到實質效益。
二、展演創作教學研究 北藝大全方位落實國際雙向交流
國際雙向交流展演與教學,向來為北藝大積極推動的學校特色。本校國際學習的創新作法,在於實質的「跨文化」與「雙向」交流,活動及課程必須使師生的展演、教學與創作實質融入跨文化特色,且雙方均因交流活動產生影響、改變,而非單方面的學習。透過師生的互訪交流,將國際頂尖的資源帶入校園中,並藉由實際的跨國、跨界合作演出,向校內外展示交流學習後的成果。
107年的雙向課程包括:音樂學系與德國呂北克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Lübeck) 樂團展演教學交流計畫、傳統音樂學系與越南胡志明音樂院「越南才子樂課程」;文化資源學院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文創學程) 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合作,舉辦文化創意產業課程、工作坊等,皆以實質、雙向的課程合作,收穫良好成效。以及音樂、影新二學院與國際知名的法國里昂國家音樂研創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 GRAME)共同合作「聲音藝術實驗─互動藝術創作計畫」,結合移地教學、跨域創作、從課程到實務展演的完整學習歷程,並且向不同國家的大眾呈現合作成果。
除了雙向教學課程以外,本校也鼓勵參與國際組織合作教學,107年舞蹈學院的師生受邀參加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e de la Danse, CND)為國際舞蹈藝術家們打造獨特的國際性舞蹈平臺「Camping」,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師生在營隊中共同進行晨間課程、大師工作坊、馬拉松演出,並在觀賞演出中共同學習,本校師生更向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分享雲門舞集獨特的「太極引導」肢體訓練。戲劇學院則參與「第 11 屆亞太戲劇校院戲劇節」,透過各校依戲劇節主題發展短劇的機會,與泰國姊妹校朱拉隆功大學共同創作,演出以《Level With Me》為總劇名之三齣原創短劇,並在曼谷首演、亞太戲劇節開幕、關渡藝術節演出,皆引起熱烈的迴響。
本校亦希望以國際連結合作提升學術研究能量,發展本校的學術特色。例如:因103年日本立教大學細井尚子教授到本校客座一年,與校內教師組成「東亞戲劇教師社群」定期聚會,發展東亞戲劇跨域比較研究,雙方決議自104年起,以隔年輪辦的方式籌辦「東亞大眾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107年由本校主辦,針對東亞大眾戲劇進入更深入的研究,並聚集台灣、日本、中國、韓國學者與研究生,逐年發展新議題,讓台灣成為東亞大眾戲劇研究基地。學術交流亦不僅侷限於亞洲,本校與英國米德賽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及北京舞蹈學院合作 98 年跨藝計畫(Arts Cross)創新合作,建立三校夥伴關係,促成台北、北京、倫敦三地舞蹈博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今年本校 3 位博士生、1 位碩士生在教師帶領下前往北京進行參與式討論,創想未來的跨藝活動。希望能為台灣的舞蹈研究注入新的想法。
相關連結:2018德國呂貝克音樂學院Bernd Ruf教授專題講座
三、發展產官學合作 關渡藝術節開創新氣象
關渡藝術節至今已邁入第27年,累積豐富的藝術能量,從校園出發連結社區,擴延到跨國以及跨領域的藝術平台,也藉由「產官學合作」的方式,支持藝術節展演創作的教學環境,達成落實教學創新、發展學校特色的目的。
關渡光藝術節為北藝大代表性的的產學合作計畫之一,以創新形式結合新媒體藝術與演出節目,2018的主題《游泳克》首次使用校內游泳池作為創作場所,為北藝大在教學、展演空間的多元運用上,開啟新的想像。新媒體藝術學系藉由產學合作,由三得電子公司提供每年關渡光藝術節所需的材料與技術支援,例如LED相關電子材料等,讓師生能以LED產業為主題,發展大型公共藝術與新媒體跨域整合的可能,並向科技部申請產學合作補助。
而三得電子公司亦積極希望將這次成功的產學合作經驗,推動到其他地區,積極投入新媒體藝術與LED產業的連結,以新媒體藝術改變區域地景風貌,並結合在地產學資源,發展產業轉型與附加價值,培育關渡地區之跨領域人才,建立跨領域創新的產業發展特色。
關渡國際動畫節自2011年創辦,至今邁入第八屆,亦藉由產官學合作的方式,促進動畫音樂產業人才培育,透過關渡動畫獎(KuanDog Prize)的國際公開徵件,匯聚國際知名動畫大師擔任評審,成功成為全球各地優秀動畫藝術家關注的動畫影展。
107年特別增設「最佳動畫配樂獎」與「最具產業潛力配樂獎」,邀請知名音樂人、配樂家、作曲家擔任評審,是相當創新的嘗試,不僅注重視覺的層面,也獎勵優秀且具產業潛力的配樂,提升了動畫影展的專業度,更鼓勵拓展產學合作的面向,提升跨領域創作的層次,將藝術節推廣到世界舞台。
相關連結:
2018關渡光藝術節 相關報導
2018關渡動畫獎 得獎名單
善盡社會責任
藝術教育深入社會實踐《義家藝館》勾勒榮民生命故事
在高教深耕教育的補助之下,由本校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師生組成的團隊,配合吳岱融助理教授所開設的「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程,自2014年起,進入臺北榮譽國民之家,與榮民之家的12位韓戰反共義士,進行迄今為期三年的藝術社會實踐,前兩年以前導式田調研究與參與式藝術計畫為主,開展社群間對話,並盤點在地資源,更透過實作探詢,逐步劃定教育性藝術計畫之尺度。
2018《義家藝館》活動照片
2016年起,以《義家藝館》為名,勾勒一個對於義士之家轉化為藝術性生態博物館的想像,藉由教學與創作乃至論文研究的長期進駐,讓臺北榮家成為藝術發生的第一現場,轉化為一歷史與藝術交融的博物館。將創作與展演的現場置於生活空間,在每一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透過「半日展」形式發表,此項計畫著重在共創歷程,而非成品產出,且每年的策展方向,會因應選修課程同學的背景而有所調整。
2018《義家藝館》活動海報
時隔兩年,2018年的《義家藝館》將關注的焦點由物轉人,聚焦於呈現義士不為人知的「藝」面,讓義士成為「藝士」,透過可見的創作、展演、檔案與文件,不只是勾勒一座不可見的博物館輪廓,使其朝向可能,以書寫這個生態博物館,2018的《義家藝館》在5/19舉辦一系列活動展演,例如《藝遊家史館》、《藝士有藝事》以及《圓桌藝家談》等相關活動,讓民眾更了解12位韓戰反共義士的生命故事。
《義家藝館》試圖讓教育性藝術計畫成為一種工法,透過對話、合作與共創,在實踐歷程中生產身體知識、凝聚彼此之間共識,交織出生態博物館的血與肉,善盡高等教育肩負的社會責任,仔細勾勒出計畫中榮譽國民的生命故事、心路歷程。冀望在第一個十年來臨之前,這座生態博物館不在只是一個半日烏托邦,而能成為真實。
相關連結:
2016北藝大《義家藝館》網站
2018北藝大《義家藝館》網站
2018《義家藝館》成果照片(來源:臺北榮譽國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