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高教深耕計畫以校務發展計畫為基底,藉由教育系統特色3C 5 IU,由內往外扣緊「創新Innovative」、「跨域Interdisciplinary」、「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ed」、「界接Interfacing」面向特色,首重內部教學品質之奠基並提升學習成效及教學品保機制,發展學校特色,進而善盡社會責任並提升高教公共性,貫徹高教深耕計畫四大核心價值,逐步向外發揮本校「影響力Impactful」,最終期許學生於此教育系統中,成為「具備解決問題能力」之專業人才與健康公民。
本校107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依「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呈現如下: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一)具體措施:培養學生具備解決問題核心能力
1. 學生學習面:
(1) 提升程式語言力:訂定「國立宜蘭大學程式設計推動委員會設置要點」,設置「國立宜蘭大學程式設計推動委員會」並於資訊素養課程加入程式設計相關內容,以全面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增進對邏輯運算及程式設計之基本認知。
(2) 提升中文閱讀寫作力:透過開設「中文寫作文創力及在地連結」相關課程,培育學生創意與創造力。舉辦「第三屆龜山島文學獎」、「圖文徵獎-舌尖上的記憶」等文學競賽,鼓勵學生踴躍提筆,培養校園寫作風氣。
(3) 提升外國語言力:開設多益考試衝刺班,強化引導中間學生以550分為目標,激勵引導高分學生以785分為目標,並設英文能力檢定獎勵辦法。除英語外,另開設N3日文檢定衝刺班、法文檢定衝刺班與基礎泰語班,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外語學習。於107年開始建置語言學習平臺,第一年建置學習診斷系統,以適性方式檢測學生英文程度,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在單字、文法、片語、聽力、閱讀五方面較為不足需要加強處。
(4) 提升專業實作力:
A. 各系皆開設實作(專題製作/研究/校外實習)相關必修課程或將其列為畢業門檻(畢業公演/專題研究與校外實習擇一),透過實作過程培養學生彙集資料及研究之能力,以整合學生的所學知識。
B. 開設校外實習課程,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各系皆已依「國立宜蘭大學學生校外實習實施辦法」訂定校外實習辦法,並開設校外實習課程。各系所應於實習開始前舉辦行前說明會,教師不定期訪談所屬學生並和實習單位聯絡討論,校外實習課程完成後,須舉行成果發表會。
C. 開設跨域溝通微課程,提升學生溝通力:為使本校畢業之學生未來到職場上,能順利與職場溝通聯繫,提高工作成效,依據「國立宜蘭大學推動彈性學分課程要點」開設「專案管理」與「專業引導技術」跨領域溝通系列微學分課程供學生選修;另同時辦理跨領域溝通力工作坊,藉由精心設計不同講座主題,讓各領域學生都能培養良好的溝通力。
(5) 提升創新創業力:學生透過四年解一題之「前導課程」融入情境、場域、體驗與實作等,藉由翻轉學習、遊戲教案、實際操作、競賽活動、應用實例等創新教學法,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甚至藉由課程小專題,由教師引導學生開發創思實作之路,為學生的創業之路奠基。
2. 課程改革面:
(1) 發展創新課程模式,提升教學品質:「四年解一題」方案,進一步結合「創思」及「實作」的創新教學精進課程,一方面契合以問題導向、深化學習及實作、跨領域教學與學習、雙專長或學院為教學核心之課程整合的高教主軸發展方向,緊扣「智慧生活、節能永續、健康安全、創新育成、創新教學」之本校五大亮點特色,鼓勵各系慎選議題,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由大一至大四循序漸進妥為規劃,將課程融入情境、場域、體驗與實作部分,從「前導課程」到「深化課程」再到「四合一課程」,一系列在授課教師及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引發動機、從做中學、產生問題、創思想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歷程,以分組討論方式,團隊合作,學習溝通力與執行力,並結合業界師資、業界參訪、實務專題及競賽、校外實習等與產業界緊密合作,深化自主與協同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能有應變創新與實踐的能力。
(2) 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訂定「國立宜蘭大學開設跨領域共授課程實施要點」作為推動「跨領域共授課程」之依據,獎助通過徵審之課程;修訂「國立宜蘭大學推動彈性學分課程要點」作為推動「微課程」、「深碗課程」依據,並補助課程之開設。
(3) 蘭陽采風,行動體驗:將宜蘭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材導入通識課程,藉由行動體驗讓學生深入在地學習。如國文課程以宜蘭地景為主,透過文學走讀導覽及實地考察,刺激學生創作靈感及文化情懷,並鼓勵書寫投稿文學徵稿。本年起,更成立「蘭陽采風通識特色課程教材研發小組」,針對宜蘭地景、文史藝術、文學面向進行教材研發,辦理2場教師研習營,並召開4次教材研發小組會議。鼓勵教師打破知識既有疆域,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領域之外,開設跨域整合課程或跨域共授課程。預定於108學年度開設「蘭陽采風」通識多元選修課程。
(4) 海外移地教學課程:熱帶雨林學
為提升本校學生國際觀與外語能力,本校積極推廣跨國移地教學的國際性課程,如森資系於馬來西亞辦理「熱帶雨林學海外移地教學課程」。本課程已實施六年,與海外合作連結,讓海外學子透過營隊課程,直接面對面接觸本校師生,激起無限的學習火花。
團員們藉由本次活動親身經歷熱帶雨林氣候,能和以往只在教科書上見到的雨林動植物面對面直接接觸與觀察,更能深入的了解環境與動植物構成的生態鏈。
3. 教師教學面:
(1) 教師增能:推動教學品質躍進計畫、教學技巧工作坊與教師共學成長社群並鼓勵教師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改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教育部「2018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率為67%(全國平均通過率為48%),將計畫補助款運用於教學策略研究及改善,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 教師多元升等:辦理推動多元升等制度專家學者共識會議、說明會、經驗分享會等相關活動,協助教師瞭解多元升等及提供教師教學實務支援,舉辦研討會提供教師成果發表平臺。成立多元升等教師社群,讓正向教學氛圍與共好精神在校園內成長茁壯,激勵更多教師投入創新教學,培養優質學生。
(3) 彈性薪資延攬及留才:訂定「國立宜蘭大學彈性薪資暨獎勵補助支給原則」彙整講座教授、特聘教授、學術研究績優獎勵、教學傑出獎勵、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勵、優良導師獎勵等辦法,延攬及留任優秀人才,提升本校師資素質。
4. 國際交流面:
(1) 推廣國際性課程:鼓勵教師以南向國家華人地區學校為合作對象,並以經費補助課程進行。課程先以數位科技方式進行,教師利用視訊媒體與外國教師共同教學,學生利用網路社群進行作業討論。
(2) 國際交流獎補助機制:本校設有9項獎補助要點,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國際性活動,提高學生國際移動力。
5. 檢核制度面:
(1) 落實學生學習評估指標及追蹤成效:彙整教學評量質量化資料、畢業生核心能力、學習經驗問卷、跨域學習及雙主修人數、預警輔導成效、教師效能問卷及雇主滿意度等資料提供系所召開教學改善會議檢討、反思教學歷程。
(2) 辦理畢業生流向追蹤輔導、雇主滿意度調查及回饋:由各系所聯絡畢業滿1、3、5年之校友填答問卷,透過問卷結果,瞭解畢業校友就業概況及對母校的建議。此外,雇主滿意度問卷調查每年委託外部機構辦理,經由問卷設計、統計分析結果及企業雇主之意見回饋,瞭解各產業人才需求及校友在職場表現之優劣勢。
(3) 建立通識核心素養或能力檢核:參與臺師大設計的大學生基本素養測驗,瞭解通識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達成程度,作為調整通識教育課程結構與改善通識教學的主要依據,測驗結果亦能提供校務研究辦公室進行分析。
二、發展學校特色
(一)具體措施:具體措施:發展「智慧」、「健康」、「綠生活」特色
1. 「智慧生活」:
(1) 組成產業導向程式設計團隊:與宜蘭高中及羅東高工合作,由本校師生帶領高中學生進行基礎程式架構訓練,除培育高中端基礎邏輯思考與軟體設計的能力,本校學生更透過教學帶領進一步內化所學。
(2) UAV無人機應用,發展智慧農業:針對智慧型手機開發無人機控制與應用程式共同教授「專題研究課程」,並導入業界專家講授無人機相關議題。修課學生組成2組跨系跨領域無人機合作團隊,參加「第22屆TDK盃競賽」獲飛行組佳作獎及創意特優獎。
本校發展「省工」農業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農用無人載具,無人機便是其中一個技術,而切入點可以考慮從對人體有傷害的農業植保噴藥開始。為植保無人機噴藥的專家,農藥噴灑精準,用藥效果顯著。現階段我國作物的防病、蟲,主要依靠人工手動噴灑,這工作不僅危險勞累,且功效低、效果差,而植保無人機恰恰解決了這些難題。它具有高效安全,飛控導航自主作業,覆蓋密度高,防治效果好,節水節藥,成本低等優點。本校藉植保無人機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為無人載具的應用。
2.健康安全:
(1) 學生體適能:每學期辦理運動知能講座活動,並依「國立宜蘭大學提升學生體適能能力實施辦法」進行1,600公尺體適能畢業門檻檢測。本年另購置體適能檢測儀器,應用於大一體育課程中,實施體適能前測與後測,並將前測結果提供運動處方給予每一位學生檢視自身的體適能狀況,以利學生能後續加強自我體適能。
(2) 培育食品安全檢驗人才:推動食品安全管制系統 (HACCP),培養學員將所學落實於未來職場上。在專業的學習環境下,由具備食品專業資格與實務經驗之師資帶領學員,並安排專案導師提供諮詢服務。
(3) 食農教育推廣:為協助在地農業發展,建構完整的農業技術服務與研究網絡,本校舉辦農民學院、農業入門班及農業專題講座,提升農民農業知識與農業操作技術,並辦理食農教育向下扎根,到在地中小學教育如何栽種培植當季蔬果,實際體驗農村農家生產及生活,再聘任相關專家學者,教導如何將營養學融入簡易烹調等相關常識,讓學生認識在地農業生產與環境,並能健康飲食及生活。
(4) 在地農業推廣:整合學校資源發展具專業農業技術推廣與教學研究功能之單位,建構完整的農業技術服務及研究網絡,每季發行農業推廣電子季刊與辦理輔導農(漁)場實地訪視、工作輔導會議、技術諮詢服務、職場訪視與職涯輔導。也成立農民學院並舉辦農業入門班及農業專題講座,提升農民農業知識與農業操作技術,輔導加速農業升級,並提升農民技術與農業所得。
3. 「節能永續」:
(1) 建置TAF綠能測試實驗室:建置「TAF綠能測試實驗室」進行電能儲存裝置(充、放電性能試驗)、太陽光電系統-逆變器(安規試驗)、太陽光電系統-調節器(能源效率試驗)國家標準測試與認證服務。
(2) 節能系統研發及綠能人才培育:本校研究團隊透過與宜蘭科學園區(宇正科技)、龍德工業園區(百樂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產學合作,已開發「自動量測系統」及「雲端綠能智慧微電網」,能有效提升綠色節能系統的量測效率與精度,促使本校教師研究成果更切中產業需求。
(3) 循環材料開發:為讓學生融入實境,學有所長,透過「專題與討論課程」引入材料實作與應用並與聯電公司進行產學合作,使用廢棄物(氟化鈣污泥)研製成循環材料-選擇性吸附材,替代沸石材料,搭配節省能源方式處理VOCs,達到聯電公司以廢治廢的效益。讓師生共同解決半導體產業環保問題,且降低處理過程中能源需求。
4. 「創新育成」:
(1) 在地產業育成輔導:籌備顧問團隊,提供專業諮詢輔導,每月辦理1至2場創新創業發展課程,輔導進駐本校育成中心25家企業。另方面亦鏈結本校生赴相關企業實習及一日參訪活動,以達雙方互惠交流。
(2) 創育園區開發:在宜蘭科學園區標準廠房成立育成中心二館,並於城南校區(位於科學園區)規劃創新育成學院-由創新育成中心、三創圓夢 (I3E) 中心、食品創客、無人機應用與教育中心及青農創業園區組成。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一)具體措施:促進社會流動、展現辦學成果、培育弱勢產業(農業)人才
本校於提升高教公共性,以三大主軸規劃。透過弱勢生入學到就業一貫輔導,使其獲得在社會向上流動機會;建構互動關係人間高度互動生態圈,並落實校務專業管理,以公開展現辦學成果;另發揮本校農業教研能量,輔導弱勢產業,培育農業人才。
1.學生面:
(1) 提升弱勢學生入學機會:
A. 擴大招收弱勢學生:本校107學年度招收弱勢學生招生名額數達168名,108學年度將持續推動辦理。
B. 持續辦理原住民專班:104學年度設立土木工程學系原住民專班,除安排土木工程領域專業課程外,並設計原住民文化相關課程。107學年度新設生物資源學院原住民專班,讓原住民學生有更多就讀國立大學的機會。
C. 補助弱勢學生參加面試交通費及住宿費:凡參加本校各學制班別招生面試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子女或孫子女、原住民族學生、新移民及其子女,均可申請補助交通費及住宿費。
D. 協助弱勢學生認識大學校系:為協助弱勢學生適性探索,弱勢學生免費參加本校辦理之高中生營隊、課程體驗活動、科學研究計畫、校系探索活動等,協助其認識大學校系,並可呈現於大學備審資料。
(2) 弱勢學生學業、生活輔導:
A. 校長擔任導師:對成績優秀同時具備弱勢身分的學生,由校長親自擔任導師,每學年辦理「校長與優秀就學優待生座談會」,邀請學生與校長、學務長座談,提供學業、生活與職涯輔導等協助。
B. 學業輔導:訂定「國立宜蘭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獎勵辦法」,透過課業輔導、課程學習、實習機會、職涯規劃輔導、就業機會媒合輔導弱勢學生,並廣納執行端及學生回饋滾動修訂措施。
C. 生活輔導:依宿舍管理辦法,提供弱勢學生「低收、身心障礙、中低收、大一新生(原住民、離外島優先)及境外生」優先住宿。每年辦理傑出人士講座,引發學生成就動機,激發服務及學習潛能。
(3) 弱勢學生學業、生活輔導:
A. 持續推動各項弱勢族群學生就學補助措施,包括就學貸款、學雜費減免及弱勢學生助學金等經濟補助措施,亦提供緊急紓困金及仁愛基金,協助家境困難學生。
B. 助學專款提撥及外部基金募款機制:訂定「國立宜蘭大學校務基金受贈收入收支要點」,明定捐贈收入運用項目包含學生社團活動、獎助學金及急難救助金。
(4) 培育特色產業人才:107學年度起配合國家政策開設智慧休閒農業進修學士學位學程,招收25名學生。學位學程以友善農業為基礎、經營管理為核心、資訊科技為工具、環境永續為目標,整合校內相關課程及資源。
2.教師面:適時調整系所課程結構轉型,在合理的師生比及專兼任教師結構比例下,兼顧特殊系所之需求,確保教學品質,維護學生受教權。
(1) 專任師資:各教學單位以系、院、校中長期校務發展計畫,規劃所需師資專長領域,除推動亮點計畫、特色系所或有特殊情形經簽准後始提員額小組審議,其餘依本校教師員額配置及管控準則辦理之。目前本校生師比為21.18,整體大學的平均值為22.26、公立大學的平均為20.59。
(2) 兼任師資:各教學單位專任教師之基本授課時數排滿仍有應開授課程者、開設之課程本校尚無相關專任教師得以任教者、其他特殊情形經簽請校長核可者,始可聘任兼任教師。在兼顧系所課程結構,統一由課程委員會審議開課課程後,依本校兼任教師聘兼要點聘任師資。目前專兼任教師比為1.7,高於整體大學的平均值1.1以及公立大學的平均1.3。
3.制度面:前端以強化與互動關係人(教師、學生、家長、校友、雇主、產業等)的連結,營造高度互動的生態圈;後端則落實定期公開辦學成果及校務研究資料。
(1) 強化與互動關係人連結:致力與校內、校外互動關係人建立多元連結,並透過各種會議及活動的參與,達到交流及共學之目標。以提升職涯能力為主軸,結合教師、職員及學生等不同身分別之共學者,一同參與實務性活動,如國際證照課程、企業參訪等,藉由來自不同專長之教師與職員,就其專長與學生們進行分享討論,以不同面向互相交流。
(2) 校務資訊公開:有鑑於教育部推動「國家型數據庫建置」(如:107年高等教育校務研究跨域整合資料庫),校際數據公開已然成為趨勢。學校應定期公開辦學資訊,並編撰校務成果報告,對內作為校務改善與決策規劃之參考,對外使互動關係人能充分瞭解學校現況,提升高教公共性並促進校務資訊公開透明。
為此,校務研究辦公室針對校內與校外互動關係人,分別建構資訊公開機制與管道如下:
A. 校內互動關係人:建置「校務研究雲端資料庫」,本校同仁可依業務所需,以校內帳號登入使用。
B. 校外互動關係人:選定10所公私立大學作為同級與標竿學校,以101-106學年度校務公開資訊繪製圖表,依「學生資訊、教師與研究、校務與財務」三類進行校際資訊公開,提供互動關係人查詢,讓校務治理與品保機制更加透明化。本校校務公開資訊網站連結如下:https://vp.niu.edu.tw/files/11-1009-2176.php。
四、善盡社會責任
(一)具體措施:學生公民實踐、學校教研能量分享
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以實踐「在地連結、區域合作、社會創新」為願景,透過校內課程改革,如推動彈性學分課程要點、開設跨領域共授要點、融入式服務學習課程等;各項增能及激勵措施,如先導型計畫經費補助、教學助理、績效獎補助、教師多元升等、學生多元學習認證等方式,引領師生貢獻所學,分享教研能量,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此外,更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地方政府及產業簽訂USR合作協議,並與宜蘭地區大專院校簽署宜蘭地區USR聯盟合作意願書,共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1. 宜大校園:由校園出發,透過多元學習認證及相關培訓輔導計畫,先於校內各單位、社團活動等進行服務學習,而校園歷史博物館也逐步進行規劃中。
(1) 服務奉獻與社團服務學習:訂定「國立宜蘭大學提升學生多元學習能力實施辦法」,學生畢業前須達100小時認證。其中至少20小時為「服務奉獻」,透過參與校內外之志願性服務,培養學生積極負責、關懷社會、服務人群的態度。
(2) 圖書志工與服務學習輔導計畫:定期招募與訓練圖書志工,擴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每學期辦理2場培訓,輔導志工協助校內圖書推廣活動,搭配課程辦理服務學習。
(3) 校園歷史博物館:以「校園就是一座博物館」理念,結合校史文物及「宜蘭農校遺址」出土品,再造歷史現場,預計111年建置完成。現階段已設置博物館籌備處,完成遺址長、短版介紹影片及簡介,並建置數位導覽系統,讓師生、來訪學者及民眾瞭解並學習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另於本年6月成立木質文物保存研究中心,已完成14件農校遺址相關木質文物處理。也初步與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中心取得合作共識,未來將成為東部地區的文物修護保存中心。
2. 宜蘭在地:深入社區服務以協助在地發展,並與在地節慶活動連結。另致力宜蘭藝文作品典藏以推廣「蘭陽文學」。同時並舉辦科普活動,發展在地科普教育。(1) 在地服務學習:透過融入式服務學習課程、社團服務活動及校外服務學習活動補助方案,鼓勵校內學生多元服務。
(2) 在地特色節慶連結:搭配國際童玩藝術節、綠色博覽會等在地特色活動,擺設攤位推廣融入知識與歷史文化元素之數位課程,並帶領遊客手作體驗如竹蜻蜓等活動。其中,本年童玩節更深度與宜蘭縣政府合辦「第二屆國際童玩論壇」。
(3) 在地科普教育推廣:舉辦科普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開發創新科學遊戲。辦理臺灣科普環島列車活動,邀請縣內國小師生參加,藉由家長參與及媒體傳播,讓科學能夠深入普及。另舉辦科學營、科學展館參訪、創新科學遊戲競賽及大眾科學日,帶領國小學生認識科普,從遊戲中認識科學,激發興趣,協助偏遠學校及弱勢團體科學教育發展,降低科學學習落差。
(4) 典藏宜蘭藝文作品:為培養學生專業知識之外的人文素養,並推廣宜蘭在地的文藝寶藏,逐步徵集與在地相關的藝文作家作品或主題談及宜蘭風貌之出版品,使圖書館館藏從387冊成長至875冊,並規劃專區存放、展示及推廣閱讀與利用。同時也設置「黃春明體驗館」,辦理「宜蘭在地繪本展」等活動,展示館藏相關藝文作品,進而向社會大眾推廣「蘭陽文學」。
本校自102學年度起禮聘大師為講座教授,希望透過大師豐碩的文學素養,帶動本校學生的文學閱讀與寫作風氣。此外,亦圖將其對斯土斯民的關懷,及寬廣的國際視野,轉化成校園中的潛在課程,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黃春明體驗行動館是全台灣唯一,把國寶級作家黃春明的作品,透過復刻書房、手稿、老書桌、詩文投影、文句咖啡杯、漫畫、撕畫AR及作家虛擬影像寫真館,文物珍藏統統搬進宜大館區。「虛擬與寫真」的體驗行動館,是圖書館、博物館、文學館、科技館、文創館的美麗相遇。結合文學與科技兩大創新元素,為宜蘭學創造新價值。
3. 臺灣地區:拓展區域連結,推動高中生體驗計畫,也與各大專院校合作,跨域推動地質與環境教育。
(1) 優質高中連結:為強化與高中間連結,以服務的精神分享本校教學研究資源,建立跨組織、跨區域的合作概念,提供認識大學、教學合作、深度研究及學生交流四大服務面向,透過一日大學生、大學講堂、微觀大學、課程體驗、高中營隊、教學合作等方式提供高中生大學體驗之機會。
(2) 推動地質與環境教育: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推廣地質與防災知識,策劃2個「地質知識漂(漂書)」主題,完成主題設計與展品製作,並舉辦地質環境教育活動,提升地質知識能見度。也與明志、長庚三校、華夏科大及泛太平洋大學聯盟五校,共同簽署地質與防災教育合作推廣備忘錄,建立全國大專校院地質與防災環境教育扎根與永續經營模式。
4. 國際社會:除國際志工培訓,本校並與國外學校或企業合作,輔導製作或推廣磨課師課程,另透過參與臺越雙邊創新創業交流,促進學術交流合作。
(1) 服務學習國際志工:鼓勵本校生赴海外服務學習,以軟體的「與未來的我相約在海外圓夢舞台」,與硬體的「創客基地」為橫向平臺建置,輔以國際教育相關課程內化所學。軟體部分透過競賽機制,辦理跨海壯遊企劃,將想法產出為行動方案,並結合相關補助辦法提供學生實際出走資源。硬體平臺則連結「跨國趣」學生社團,聚集國際生、外籍人士與本地生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並作為吸收國際志工平臺,連盟AIESEC、CIEE等組織辦理海外志工說明並甄選培訓志工。
(2) 磨課師製作國外分享:協助數位課程發展起步慢國家,擇定國內外學校或企業合作,由本校輔導合作單位,推廣或製作磨課師課程。其中於南向合作交流,本校至「東馬來西亞丹南崇正中學」與當地教師、業者分享數位課程製作經驗。
與東馬來西亞丹南崇正中學分享MOOCs課程
(3) 國際創新創業:與越南胡志明工業大學建立產業育成之合作關係,建立臺越雙邊師生之務實交流。透過到越南臺商企業的訪視及瞭解越南合作夥伴學校的期望後,並安排越南的師長參訪臺灣學術研究環境,協助短期訓練,參訪臺灣企業,選定研究主題,進行共授及共學,經過雙方學生及老師的互訪,作為共同組隊參加國際競賽及企業見學見習的基礎。
5. USR計畫成果: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地方政府及產業簽訂USR合作協議,並與宜蘭地區大專院校簽署宜蘭地區USR聯盟合作意願書,共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107年本校USR計畫分別為「打造一條龍模式的蘭陽綠能產業鏈之人才培育計畫」及「宜蘭地方博物館事業總體營造協力深耕計畫」。
(1) 打造一條龍模式的蘭陽綠能產業鏈之人才培育計畫:開授人才培育模組課程合計9門,培育人數達188人次。舉辦業師授課12場次、企業參訪2場、專題成果發表3場,提供校外企業實習18人次,輔導考取綠能相關「物聯網實務工程師證照」合計74張(通過率100%)
(2) 宜蘭地方博物館事業總體營造協力深耕計畫:本計畫透過博物館學堂與博物館共學會,讓產官學界相互接觸與學習,並讓學界師生知道館舍產業上的實際需求,也讓學界針對需求人才培育學生,過程中共創博物館新價值。計畫將以「專業、在地、永續」為核心精神,結合蘭陽博物館文化部計畫、博物館家族協會運籌計畫,以數位行銷、人文藝術與觀光休閒為主軸,將前期計畫成果與本期計畫產出串聯起來,以培育真正為地方博物館使用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