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成功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成功大學College X 培育「未來人才」

    國立成功大學秉持校訓「窮理致知」精神,積極探求知識真理,形塑穩健踏實學風,創校至今經過不斷蛻變與成長。如今因應未來世界的需求與浪潮以「社會責任」、「全球議題」為主軸,以教與學的創新為方針,發展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整體卓越的大學。

跨域平臺,學習創新

為回應未來世界對於專業多工的ㄤ型人才需求,本校成立校級虛擬學院College X配合實質學習場域與行政編制,做為全校跨領域平臺。College X的核心在於「對應世界未來變化,師生應具備什麼樣的知識與素養?」透過課程導入「跨領域未來議題」與「實踐課程」,並從校級學院的層次統整校內素養能力課程、設計跨領域教學模組,讓College X 成為成大實現未來大學樣貌的實踐場域。透過College X ,成大要培養學生成為有問問題的能力、表達敘事的能力、深度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未來人才」。

在校級虛擬學院College X以下設有新學制「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推動「旋轉門」制度,讓學生在專業學系以外可選擇以跨域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模式,藉由延後分流或不分流之優勢,發展跨領域探索的興趣及終生學習的能力,且於2019年迎來首批畢業生。原本分別在化工系的侯智薰和生科系的史蕓瑄,都曾經差一點休學,進到不分系自主規畫學習地圖,創造專屬自己的「不一樣的128學分」,在跨領域的多元環境中,兩人反而在求學路上走得更紮實。

跨領域平臺,也幫助不同科系的學生「組隊」,結合各人專長一起面對未來世界的問題。由成大醫學院(心臟內科、神經內科)與工學院(醫工系、前瞻醫材科技中心)組成的跨領域團隊,參加2019 ARM設計競賽,以臨床醫師的專家經驗及臨床需求為基礎,結合醫學工程團隊開發基於橈動脈訊號的心律不整及結構性心臟病篩檢功能,成功實現ASEASAVE可攜式篩檢裝置。開發過程中特別針對適合基層或偏鄉醫療院所,設計成可攜式裝置,期望幫助資源不足的偏
鄉地區也能精確地診斷出潛在的心臟疾病。

入世學術,全境學習

本校也透過課程,促進學生跨域合作的機會與經驗,成大跨領域課程「夏日台灣祭在日本-心理X科技X文化創新」結合心理、資訊、歷史等科系將科技與文化創新結合,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媒介展開國際行銷,以台南文化特色製作虛擬實境VR遊戲,讓使用者透過視覺感官彷彿身歷其境地體驗台南鹽水蜂炮的壯觀與刺激、解密台南特有民俗宗教八家將。6月下旬更受邀前往日本仙台藤崎百貨店展示,日本民眾玩得欲罷不能,也對台南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與興趣,還吸引了日本NHK電視台前去採訪並製作長達3分鐘的報導。

對於在地文化的推廣,還有本校工設系學生團隊歷經1年時間籌備製作的「桌遊陣頭」,透過桌上遊戲的方式讓更多人體驗陣頭文化的豐富內涵。學生團隊實際深入考查台南的陣頭,依此進行桌遊規則的研究與制定,幾經反覆考證,道具部分也特別設計,以抽籤、擲筊(pua̍h-pue;跋桮)取代一般桌遊擲骰子方式來決定遊戲進行方向,別具台灣在地特色,也為遊戲增添臨場感。更登上台灣最大群眾集資平台─嘖嘖zeczec,短短1週內達成第一階段集資10萬元的確定製作費。

除了鼓勵學生透過所學影響社會,本校猶重視校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養成的素養。為推動垃圾減量、友善環境,成大建築系自108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禁止學生使用保麗龍材料製作模型,以具體行動回應環保議題。建築系學生亦自主發起「蚤市」作為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交易所,將「循環經濟」課程所學落地實踐,有效提升材料使用率減少資源浪費,也可幫學生節省材料開支,是符合公益及環保「循環使用」的具體行動。

本校環境工程學系劉守恒副教授與研究團隊更從過去多是以掩埋方式處理的無機廢棄物(如焚化灰渣、淨水污泥、廢矽藻土與煤灰等)研發出Vernice調濕塗料,不僅比市面上常見的調濕材料珪藻土便宜,在抗菌、調濕表現上也更加亮眼,還能效降99%的甲醛,以達到清潔室內空氣效果,成為一種新的健康綠建材。

成大也與台南市南寧高中合作,由成大機械系張怡玲教授與校內教師合作開設創客課程,結合3D列印、雷射切割機、四軸飛行器等整合不同領域的新興科技,激發學生創新思考。透過教授學生結合Arduino板撰寫程式控制LED,結合按鈕及各種LED圖樣創作、蜂鳴器、超音波感測器、溫度感測、伺服馬達、光遮斷開關、藍芽模組等,並由3D列印自製零件,創作自己的作品。

大學應培育國家與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優質人才,除持續追求「研究卓越」外,成大也自我定位為「研究與教學互融並重」的一流大學。在「研教合一」的自我定位下,本校以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本校人才培育方針,以「滿足世界的廣泛通用需求」、「融入各領域多元整合」及「社會環境轉型的永續思維」為引導概念,培養學生成為「可對應未來的知識實踐者」,朝「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整體卓越的全球一流未來大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