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合跨域,研教合一
國立成功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從入世學術到深度學習》,以「教育創新」與「社會責任」為主軸,高教創新不僅將教學從個人的實踐轉變成為社群的研究活動,更表徵出教與學的創新是未來大學教育的核心。成功大學高等教育深耕願景為「思考、投身、引領未來大學的發展,成為『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整體卓越的大學」。
在此前提之下,本校提出了「成鋭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以研教合一的精神,推動大學部學生能夠更彈性結合校內教師專業專長(或業師豐富經歷資源),強化本校學生的跨域學術及跨域創新經驗及能力。透過本校跨域平臺虛擬學院College X 協助本校大學生組成跨域型學術團隊、進入實驗室參與大專生研究計劃、盤點校內各實驗室研究計畫並架設 Open Research網頁促進個人跨域創新及學術創新。
並於108學年度之初便規劃大一新生訓練進到校內各實驗室、研究室參觀,希望藉此讓新生了解研究的重要性,在他們心裡埋下研究的種子、在大學期間培養邏輯思考、好奇、創新及與其他同學溝通的能力,這些在實驗室、研究室裡都看得到,進一步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落實大學培養高階人才的使命。不僅在開學時參觀,後續更有配套,協助學生在大學期間探索真理,甚而進一步有機會實踐真理。
二、制度創新,感知社會的無邊界大學
本校資訊工程學系也開全台先例,透過特殊選材管道實行「現場程式撰寫」的「入學考」,一考就是八小時,要找出真正有熱情、有實力的學生,補足書面審查與短時間面試的不足。
本校的創新功力不僅展現在學校制度上,也發揮在教學內容中,開創式的設計全新通識教育課及服務學習課《成大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20組師生開著圖書主題車,前往20個臺南行政區。將本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結合創造力及敘事力等課程,隨移動圖書館帶到當地、以特定主題設計策展,將豐富的知識帶往大台南各區民眾,修課同學也在其中學習當地人文、與在地社群相互交流學習,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USR。
除了分享校內資源,成大更協助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偏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採購開發出「聯合採購、平地集成、郵政運輸」的新模式,將偏鄉小學校整合起來共同採購招標營養午餐供應商,並透過郵務系統供貨,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及風險,提高廠商的供貨意願,省下的經費還可用來提升食材品質,讓偏鄉學童享用豐盛午餐。
成大也在台南市七股潟湖沙洲受到水壩及氣候等因素影響,逐漸縮小,影響到牡犡養殖時,由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張懿副教授,將此議題導入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保護課程,帶領學生探討牡蠣養殖產業面臨的挑戰,課程融入海岸變遷、海岸管理與牡蠣養殖等學理知識,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再由成大師生團隊綜整各方建議,提出採用單體牡蠣養殖做為傳統蚵串養殖的改善策略,其成長效益更快,且養殖成本與人力成本增加不大,提升在地牡蠣養殖產業競爭力。
成大學生也積極發揮所學,解決所看見的問題。四位成大航太所的研究生,看見農業從業人口逐漸老化,傳統人工噴灑農藥的方式,造成人力上相當大的負擔。團隊到台南、嘉義各地農會進行資料收集與田野調查後結合所學成立擎壤科技,開發農用無人機,透過精準定位,幫助農民噴灑農藥,約可減量三到四成農藥,噴灑時間也比傳統人力快上數倍,且可協助提升農業產量及解決缺工問題,透過科技有效減輕農民負擔.
此外,本校也積極推動健康、環保、公衛等聯合國永續發展議題的「國際服務學習」活動。建築系張珩教授帶領海外服務團12位師生前往蒙古GOBISUMBER省省會CHOIR以友善環境之生態工法建立兒童遊樂場。施工期間每天都有當地民眾及孩童自動來幫忙,蒙古人的熱情讓團隊印象深刻,也讓參加活動的成大學生深刻體會做為地球村成員的責任。
成功大學的教育願景在於「思考、投身、引領未來大學的發展,成為『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整體卓越的大學」,祈願成大人在全球社群中能清楚標記各自的價值,在倫理的基礎上發展知識文化與科技發明,關注弱勢的需求、應用於社會的發展,進而連結成大人所在的城市、國家以及共同面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