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本校在深耕計畫中致力於落實三大品保,提升學生中文閱讀書寫能力、程式設計能力、英語基本能力及創意力與就業力,並建立支持教學創新之制度、環境與資源。
1.建立完善的教學品保PDCA模式,提供完善的學習歷程與就業的檢核機制
(1) 本校建立完善的教學品保制度,運用教育部UCAN平台建置本校各系新課程地圖,並結合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提供回饋給校院系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的設定,進行課程改善與回饋。目前已有15個試辦學系運用此系統完備了「校院系核心能力、教育目標、開設課程、未來升學、就業管道」系統性的規劃。未來將全校各系皆參與。
(2) 教師可利用學生填答UCAN問卷的結果,輔以本校教師教學回饋問卷調查意見成果,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評量的改善及調整。
導入「教學品保與職涯導航系統」及「UCAN評測及職涯輔導系統」,結合教育部UCAN平台功能,建置課程地圖,並利用教學能量回饋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滾動式PDCA修正課程地圖及改善教師授課內容。使各受評單位可結合,依照核心指標內容規劃修正系所課程地圖,進行滾動式PDCA修正,目前共有15個學系參與辦理,各參與學系已完成課程、專業職能與就業途徑、證照、升學途徑及國家考試對接,讓系所、導師了解每位學生共通機本素養力與系所所需專業能力的學習增進情形或為達成未來升學與就業待加強之能力,並運用課程地圖系統提醒學生應修課程或參與之活動。
(3) 自行開發建置「學習與輔導成效預測系統」,包含「學習成效預測模組」與「就業導引預測模組」,統合學生學習歷程、學業成績表現與學生畢業後表現等大數據資料,完成教育概論、微積分、計算機概論等12門課程的「學習成效預測模組」,「就業導引預測模組」配合「課程地圖資訊系統」之導入進程盤整學生學習表現與生活歷程資料庫。以資料探勘技術建置「學習成效預測模組」與「就業導引預測模組」。將「學習成效預測模組」導入現有的「課程管理系統」,「就業導引預測模組」導入於現有的「選課系統」及「學生學習歷程系統」,老師可利用系統進行線上分析處理,作為授課或調整課程內容之參考依據。
(4) 辦理系所必修104門課程外審,落實課程改革;補助14學系開設總整課程,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之Capstone課程實施、16學系開設專業實習課程,並有9學系完成辦理開設實習課程並進行課程分流。
(5) 為確保系所運作能符應訂定之教學目標,提高多元與專業辦學品質,推動外部認證品保機制,21個學系將於108年10月至12月間接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進行外部評鑑。
2.教學品保成果豐碩
(1) 優化教學評量機制
107年11月7日修正通過本校「教師教學評量實施暨輔導要點」,並增訂「教學品質精進小組設置要點」,針對教學評量機制進行調整,並成立校、院、系三級教學品質精進小組,以建立輔導制度,使評量分數未達3.5分之教師,進行教學狀況調整,以維護教學品質。106-2學期共13名教師19門課,教學評量分數未達3.5分,經一學期之輔導,共10名教師15門課於107-1學期,教學評量分數超過3.5分。
(2) 建立鼓勵學生教學評量意見回饋機制
為鼓勵本校學生進行,增訂「提升教學評量填答率作業要點」,並於107-1學期辦理教學評量填答獎勵活動,以提升回饋意見之填答率,進而據以進行教師教學調整。
(3) 遴選教學績優系所為楷模
為提升系所之教學品質,依本校「獎勵教學績優系所辦法」規定,績優系所每2年辦理一次,經過初審及複審程序,擇優2系所,並各頒贈15萬元獎金,以鼓勵各系所良性競爭,爭取佳績並提升教學品質。106學年度教育學系及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榮獲績優系所殊榮。
(4) 遴選教學績優教師為典範
本校為鼓勵教師專業精神,提升教學水準及成效,依本校「教學績優教師獎勵要點」規定,每年辦理一次,經過初選及複選程序,得獎人數以不超過全校專任教師2%為限,並各頒贈5萬元獎金,以鼓勵教師踴躍提出申請。績優教師遴選不僅可以提升教師個人專業知能,更能同步提升其他老師教學品質,成為其他教師標竿學習之對象。106學年度共5名教師榮獲此殊榮。
3.強化學習輔導
(1) 訂定「國立臺南大學學生學習預警通知與輔導作業要點」,透過預警機制,整合任課教師、導師及學生三方的連結,從授課教師掌握學習狀況到啟動預警,至導師進行關懷紀錄、評估學生學習需求,或導入課業輔導,協助學生補強弱勢學科,106-2學期需導師加強關懷學生133人,導師關懷填報率達97.74%,總預警次數計667次;107-1學期需導師加強關懷學生119人,導師關懷填報率達100%,總預警次數為802次。
(2) 建置課業輔導與學習增能之個案管理機制,針對課業增能輔導,107年度核定34案25門基礎核心課程,申請參加增能課業輔導的學生共有530人次,至學期結束有成績者總及格率達80%以上。
(3) 成立多元學習團體,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與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籌組跨年級、跨領域等多類型合作學習團體。107年度補助學生自組合作學習團體53組383人次。
(4) 配合學習預警機制,提供補救教學申請服務,針對學習落後學生,提供差異化學習輔導,積極輔導參加課業增能輔導以改善學習問題,系所拍攝核心概念學習影片提供給學生複習。
(5) 加強基礎學科課業輔導與自學增能,搭配校內各類學生輔導活動,鎖定經濟弱勢與學習弱勢學生,即時提供學習資源,提供各類學習輔導方案及個人獎助學金,辦理7場系列講座,共495人次參加,並鼓勵學生省思,書寫講座心得文章38篇,發揮網路分享與延伸學習之效應。
4.提升中文閱讀書寫基本能力
(1) 自107學年度起將「大一國文」改為「中文閱讀與書寫」,培養大一生閱讀、書寫與口語表達能力。該科專兼任教師召開7次教學共備會議,挑選11篇學習內容作為授課之依據外,亦完成10支教學影片。將大一生分成四個學習班群,進行書寫、口語表達、簡報或閱讀技巧的議題等學習,輔以全校性閱讀、書寫能力、口語表達檢定。
(2) 參與教育部「語文素養全國性檢測」平臺之檢定,在閱讀上及格率為97.8%,有88%達80分以上,其中近一成學生滿分。
(3) 舉辦全校性書寫能力檢定,由本校國語文學系教師出題,通過率達99.3%,對於未達水準的學生,授課教師將於下學期進行補救教學。
(4) 舉辦口語表達檢定,請大一生可依不同學院屬性與報告的內容屬性(如學術型、產學型、創業型),完成三分鐘口語表達出核心概念之簡報,通過率達97.5%。對於未達水準的學生,授課教師將於下學期進行補救教學。
(5) 辦理文學寫作研習營,聘請知名作家(林黛嫚、劉克襄、郭哲維),直接對學生的書寫進行理論與實作之指導。
(6) 舉辦新生盃文學獎比賽,透過研習後將其優秀作品參與比賽和發表,讓學生可受益更深。
5.提升程式設計與邏輯思考能力
(1) 自107學年度起將「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類課程列為院必修課程,且其內容依學院不同專長需求為依歸,以提升學生邏輯思考力,107學年度共計1,974人次修習此類課程。
(2) 開設「跨域設計實作」「Python基礎程式設計」等五門微學分課程,「unity」課程等自主學習課程,共有324名學生修習。
(3) 增置數位學習教室、完成校內資訊檢定平台,建置300 題資訊檢定題庫,舉辦資訊能力檢定競賽,有70%同學獲得資訊能力檢定合格證明。
6.提升英文基本能力
(1) 為提升本校新生英語文程度,大一必修英文採分級授課方式,大學指考英文成績為入學新生前30%為A班,後25%為C班,其他為B班。
(2) 獎勵參與英語多益及托福測驗成績優異之學生,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活動等三面向,強化本校學生英語學習能力。107年度開設12週「多益輔導課程」修課人數共計95人。107年全校英檢通過率51.3%。
(3) 為促進本校國際化,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並充實本校外國學生之學習課程,鼓勵教師以全英語教學方式開授課程。
7.提升創意創業能力
(1) 本校開設「三創學程」、並結合本校國語文學系、通識教育中心、行政管理學系、經營與管理學系分別開設文化創意與應用、創意與創新管理、新產品開發、創意思考等課程。
(2) 辦理全國性創新創意創業競賽,共有27隊校內外隊伍參賽,邀請產、官、學界評審選出優秀團隊並給予參賽團隊專業意見之回饋,深化發想內容之可行性。
(3) 結合本校師生與畢業生,培育團隊參與全國性實作競賽,激發學生創新思考及實作應用能力。例如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同學組成的「黑水銀數位文化工作室」創業團隊獲得100萬補助,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學生組成「南臺灣劇場技術新秀-Q Life工作室」創業團隊,參加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獲得50萬元補助。
(4) 結合經營與管理學系所相關課程,安排修課學生業界參訪活動,強化學生產業面觀點及提升就業競爭力。邀請國内創業有成及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之人士到校演講,以工作坊形式讓學生進行創意啟發激盪活動。
(5) 運用創新創意工作坊輔導學生組隊參加各項競賽,如朱為鱗與張瀞元創作的《喃南》勇奪首屆「臺南畫世代」動畫影展首獎。
(6) 本校學生參與臺灣知識創新學會「2018臺灣國際創新發明暨設計(TIKI)」競賽,在171隊參賽中拿下2TIKI金、1金、4銀佳績。
8.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1) 推動全校性實習輔導機制,補助各院系所開設「校外專業實習課程」、辦理「業界實習參訪」、「企業實習專題講座及經驗交流座談」,以利學生規劃未來職涯發展走向。
(2) 有80%系所訂有專業實習課程,除課程式實習外,增加認證式實習,使學生實習更多元。107年度補助院系所開設校外實習專業課程20門,修習實習課程學生人數共計589人;辦理學生學習工作坊7場、業界參訪8場、企業實習專題講座及經驗交流座談30場,學生滿意度達90%以上。
(3) 鼓勵本校教師結合業界專業人士共同參與課程規劃,以強化實用導向課程與產業需求之鏈結,以期縮短學用差距。107年度共有136名業師至校授課,開設198門課程,以促進課程的實務程度。
(4) 各學院辦理職涯課程、駐場業師、與學長姐返校分享,藉由一系列的演講、活動、工作坊提升學生自我學習、邏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在聽講同時也能增加額外不同的知識,調整課程內容。
(5) 成立圓夢學院,辦理推廣宣傳活動、A-LEADER選拔、舉辦共識營,透過同學有興趣的職涯課程、工作坊、模擬面試,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9.提供教師專業支持,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1) 修訂「國立臺南大學教師教學評量實施暨輔導要點」、「國立臺南大學教學績優教師遴選辦法」及制訂「補助教師專業社群實施要點」、「師生共學社群補助要點」、「開設社會實踐課程要點」、「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型研究要點」,共補助教學創新29件、教學型研究10件、共學社群20件、社會實踐課程9件、教師專業社群15件及課程成果發表34件,合計補助117件,以本校教師總數232位而言,平均接受補助比例超過50%。
(2) 辦理教師各項教師增能活動,如「教學績優教師經驗分享」、「教學創新教師經驗分享」及「教學實踐研究研習」等,提升教師教學專業力。
(3) 為深化數位學習課程與教材,開設各類數位課程,107年度辦理8場數位學習工作坊,主題為ZUVIO、Evercam、Moodle及威力導演等,進行拍攝及平台運用訓練,提升教師多元教學能力並豐富本校數位學習課程內涵與質量。在此支持下,107-1學期共開設3門遠距教學認證的課程,以及EWANT平台的3門磨課師課程。
10.獎勵教師教學創新,並鼓勵分享
(1) 為鼓勵本校教師發展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並展現教創領航之能量,每學期辦理教學創新教師初評提供補助,並辦理前一學期通過初評之教師的複評選拔,以選拔出金、銀、銅質獎之教師。藉由不斷發展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並展現教創領航之能量。
(2) 為落實本校致力推動教學創新之理念,凡榮獲教學創新獎項之教師,參加教師教學升等時,列為加分項目,本校首屆教學創新金質獎教師於去年通過教學升等。
11.建置南大TnTED數位學習講堂
(1) 107年各學系錄製251支核心概念短講影片,並上傳至本校Youtube數位學習網站,匯集成本校數位影音教材資料庫(TnTED)。同時,各學系亦完成20支新生輔導影片錄製並上傳。
(2) 將本校「大師講堂」及「博雅講座」演講影片與各類非正式課程(如社團活動等)成果,整合前述之各項線上資源並建立平臺,以主題或有系統地呈現影片內容及相關性,鼓勵校內外人士學習,107年度共計上傳13支重要演講影片提供校內外人士觀看。
12.營造跨域、自主的學習環境及制度,提升學生學習視野,增進跨域力
(1) 107學年度起將自由選修學分數由12個提升至20個,並有近7成的學系已開設輔系課程,再加上10個跨領域學分學程與4個師資培育學程,讓學生有充分的跨域學習機會。
(2) 開設跨領域課程,如生科系與生態系教師共同開設「水域環境暨生物檢測技術(含實驗)」課程,提供跨領域學習機會,未來將於通識中心開設6個微學程,包含「閱讀賞析」、「英文溝通與閱讀」、「藝術與美感」、「綠色科技與環境永續」、「創新與創意」及「現代管理」。
(3) 生科系移地教學至中國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該機構7位專業博士級師資,共同開設「淡水藻類環境生物學與實驗」課程,提供師生跨域共學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及廣度。
(4) 增加實務學習機會如開設各微學分課程,結合參訪活動,提供高年級學生將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使學生了解產業核心技術在商業化生產的應用,增加學習自由度。
(5) 結合學院系所專業,邀請大師蒞校授課、演講或進行短中長期之講習或實務工作坊,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學習成效,107年度舉辦45場大師蒞校演講,讓本校師生有機會與大師近距離接觸,並交流互動,促進本校師生視野及專業素養,同時增進本校師生與大師之合作機會,進一步提高教師教研能量。
(6) 建構以問題/專題本位學習之合作學習環境,打破傳統教室排排坐的設計,設置討論圓桌(Harkness Table)的創新教室,107年度本校共計設置8間翻轉學習創新教室,讓學生一進入教室便能很自然的坐在小組,利於團隊合作與討論,107-1學期共有教學心理學、創意思考、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創意與創新管理等14門正式課程及6門微學分課程率先使用。
(二)發展學校特色
本校以「人文、專業、在地、國際、創新及永續」為辦學特色,朝邁向「具在地特色與世界接軌的精緻典範大學」為願景,因此在本計畫中即以上述為發展特色重點之一。
1.設立臺南學中心,實踐在地發展願景
(1) 以「臺南學」為核心,與本校各系、在地政府與各藝文、宗教團體進行跨域合作,強化課程之在地性與實用性。
(2) 開設「臺南學概論」為人文學院核心課程。
①. 內容涵蓋與臺南相關之六項主題,為「深耕臺南」在人文歷史的教學研究為基礎上投入在地文化論述,強調在地文化連結,提升學生在地認同感。
②. 注重走讀進行戶外踏查田野教學4次,以「臺南海線廟宇文化踏查」、「臺南海線噍吧哖歷史事件巡禮」為主軸,使學生親臨與體驗學習場域,取代教室聽講的傳統學習模式。
③. 錄製主題式臺南學核心課程影片,如臺南自然環境與地名、近代臺灣寺廟建築與宗教活動、臺南歷史名人、臺南文學及臺南民俗宗教等,並上傳YouTube。
(3) 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為呼應本校發展「臺南學」,在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選文中有〈南都三景〉、〈府城瑣憶〉、〈全臺詩五首〉等臺南作家葉石濤、許丙丁的文章。鼓勵學生創作與在地有關的現代詩、散文、小說。鼓勵學生口語表達拍攝影片,以人文課題(彰顯人文素養)、在地文化(深耕在地)、各系多元主題(多元發展)為特色。
(4) 為提升學生及社會大眾對臺南的了解,辦理「臺南學與區域研究」專題講座與學術研討會、「2018探究台江人文史蹟專題講座」研習等超過500人次參加,參與者之滿意度平均超過4.1分。
2.與臺南地區文史機構合作,培育在地所需人才,踐行無邊界大學理念
(1) 藝術學院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配合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靜態展內容,經過課程研究與轉化,編創完成《遲來的家書》一劇,讓博物館的觀眾能夠藉由戲劇經驗,翻轉對博物館文物的舊有認識,深化對本土歷史的情懷。
(2) 深化學校與在地藝術家的合作,如辦理「我們的歌感恩音樂會」、整合社區資源,辦理「水交社劇場展演館工作坊」系列活動、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上學去》戲劇展演活動。
(3) 為培育在地藝術相關技術、專業人才,辦理「劇場燈光技術基礎與實務」教育訓練及「說故事達人認證培訓課程」。
3.強化境外移地教學,提供師生跨國學習經驗
(1) 辦理境外移地教學,補助師生境外移地學習,如特殊教育學系至日本宮城教育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至馬來西亞森美蘭州雨林保護區、生物科技學系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綠色能源科技學系至日本山形大學有機電子創新中心,師資培育中心師赴馬來西亞檳吉臺灣學校進行教育見習和實地教學。
(2) 境外移地教學後,進行經驗傳承與分享,讓全校師生瞭解境外移地教學如何準備、運作歷程、可能面臨之問題、實際成效與後續擴散效益。
(3) 延續運用移地教學成果,洽商中科院水生所、武漢大學環境資源學院等單位,進行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研究,選派研究生前往學習開發檢測試劑之相關技術。
4.符應政府新南向政策,提供南向國家學生獎助學金並積極交流
(1) 訂定「國立臺南大學境外學生入學助學金設置要點」補助境外優秀東南亞學生入學,107學年度共有54名東南亞境外生來校就讀,本校提供全額獎學金補助者共12人。
(2) 推動與東南亞國家師生多元面向雙向交流,參與教育展,同時拜訪印尼、馬來西亞地區7所中學2所大學。亦邀請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鍾靈獨中、韓江中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菲律賓比克爾大學來訪。
5.以多元活動促進學生國際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1) 辦理環球咖啡時光微課程,訓練本校學生英語聽說能力,透過外籍教師帶領進行並積極投入英文的小組主題對話,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共計64人學生參加。
(2) 於圖書館建置全球瞭望角空間,塑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和學習空間,定期提供本校本地生及境外生進行語言、文化交換與討論的交流平台,共63名學生參與。
(3) 分級開設華語班,辦理華語志工服務,服務境外生,使其儘速融入在地文化,共計32人學生參加。
(4) 提升學生第二外語能力,辦理第二外語課程人數計45人,期能學習他國特色與文化,積極投入跨界文化學習。
(5) 辦理境外生文化參訪活動,使境外生快速適應在臺生活與學習,共計62名學生參加。
(6) 辦理國際文化週,以積極參與投入式活動推廣交流本校外籍生的多元母國文化,展現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辦理9場國際師生研究交流分享會,共542人次參加。
6.辦理媒合與訓練,輔導在地產業升級
(1) 組織產業顧問團,輔導臺南地區12家廠商,協助申請政府計畫案及產學合作的推動。建置產業需求資料庫,召開智慧物聯網產業顧問團會議,集結輔導專家之專業知識,扶植產業導入電商大數據與網路行銷概念。
(2) 辦理產學媒合交流會,邀請工策會、本校教師以及業界廠商共同參與,促成產業界與學術界更具體的交流與互動,並幫助中小企業尋得策略合作夥伴。
(3) 辦理業界進修學院、婦女學院、智慧物聯網菁英學院等多樣化產業課程,如「智慧物聯網創業菁英學院」、「新創事業的成長駭客心法」、「中小企業婦女學院」及「多元數位行銷」等產業課程,提升產學專業知能舆互動,參與人數共計241人次。
7.重視人文素養與師生身心健康,將PERMA融入正式與非正式課程
(1) 在辦理本校深耕計畫各項活動中,秉持著PERMA*I2精神,以個別化和跨域化,培育學生具備幸福五要素PERMA(正向、投入、關係、意義及成就感)的素養。各項活動結束後,皆鼓勵填答相關問卷提供回饋,整體言之,學生參與的過程中,多能保有正向的態度,積極的投入,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最終目標能獲得意義感與成就感,五大要素的平均得分自3.9~4.3。
(2) 開設「人際關係與發展」及「身心適能探索」等4門幸福感類課程,有239位同學選修,由學生的學習回饋中指出經由課程可培養自信及樂觀的態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溝通及互動,學生的滿意度為92%~100%。
(3) 涵養學生之美感,開發藝術創新課程,培育藝術美感素養人才,邀請音樂、戲劇、視覺藝術等領域委員,提供課程規劃與建議,將於108學年度開設藝術與美感通識微學程。
(4) 成立藝術創新美感中心,整合在地展演場域與資源,協助臺南市推動城市即舞臺的理念,鏈結產業需求,培育在地所需之藝術相關專業、行政、技術人才,並且帶領學生團隊進行策展演活動,落實藝術社會服務。
(5) 進行體適能檢測,依其結果進行多樣化體育教學,改善體能,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為最需要協助的100名學生開設體能加強班。於學期期末檢測時,全部大一學生平均結果提升3.25%。
(6) 建置智慧科技融入的健身教室,增設視聽設備,優化運動環境,以利教學並提高運動參與率,重訓室健身器材更新達45%,健身環境改善,每日使用人次提高至250%,使用率大為增加。
8.發揮師培特色,培育科教、程式設計及環境教育人才
(1) 針對科學教育師資之培育,本校開設普通生物學及實驗、生態學、地球科學、遺傳學等十二門自然加註課程,提供458人次學生修習。
(2) 辦理資創學堂,開設運算思維或遊戲設計課程,供非資訊與多媒體相關系所學生或社會人士進修,並錄製微課程上傳,提供有需要者線上學習。
(3) 辦理智慧學習活動17場,由師培生帶領小學生由淺入深學習運算思維。
(4) 研發數位學習產品15件,舉辦產品發表會與展覽,邀請企業參觀評比。
(5) 本校為通過環境教育機構認證之大學校院,開設自然保育、文化保存和環境及資源管理等三大專業領域訓練課程。於107年度辦理環境教育人員認證128小時(文化保存)訓練及評量1場次共有29人完成結訓;辦理3場次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研習活動共有111人參與。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1.積極募款,彰顯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並讓受幫助同學學會感恩
(1) 辦理「攜手點燈品學兼優助學計畫」募款,提供品學兼優之學生每學年5萬元獎學金,完善弱勢學生在經濟上與學習上所需資源的規劃與機制。
(2) 校友、同仁與業界提供各類獎助學金,如「毛連塭鄭梅合校友伉儷獎學金」、「翰臺科技公司獎學金」及「魏再成先生安定就學助學金」等共約20種。
(3) 辦理感恩分享活動,邀請捐贈人親自為獲得獎學金的學生頒獎,受獎者也準備感恩卡片致贈捐贈人,更激發學生的感恩心。
(4) 結合服務性社團營隊提供弱勢學生回饋社會機會,弱勢學生至各社團服務營隊進行服務學習73人次。
2.提供經濟弱勢學生工讀機會及各項競賽與獎勵補助
(1) 提供經濟弱勢學生校內優先參與工讀機會,聘用公共性教學助理進行教學輔助,除了減輕授課教師的教學負擔外,可透過小組討論,帶領學生持續學習,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2) 結合補救教學輔導機制,聘用課業增能助理,協助學習弱勢學生加強課業學習,並配合授課教師指導與教發中心輔導追蹤,完成當學期學習輔導作業,幫助學習弱勢、學習困難的學生改善學習成效,有益教學相長。
(3) 針對學科成績表現不佳或落後者,提供課業增能等多元課程資源補助,透過獎勵補助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後補救教學活動,使弱勢學生能安心學習、改善課業成績、提升本科專業基礎能力。
(4) 鼓勵有學習需求的弱勢學生積極自組合作學習團體,針對本科專業課程或延伸學習、跨領域學習、未來職涯發展等相關主題,申請合作學習團體獎補助,期透過主動學習、團隊合作,培養人際溝通、領導與終生學習能力。
(5) 補助弱勢學生參與實習28人、校內外各項競賽及發表補助159人次、參加競賽或發表獲獎91人次、職涯發展取得結業證明者17人次及取得語言或專業證合格證書21人次。
3.提高弱勢學生入學機會,適當減免相關費用
(1) 部分系所在個人申請階段,視情況優先錄取經濟弱勢生,個人申請招生名額內提供16名優先錄取經濟弱勢考生。
(2) 辦理本校各類考試,減免考試報名費、補助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考生至本校應試之部分交通費及住宿費。
4.透過多元管道公開辦學成效,主動揭露及隨時更新訊息,落實本校社會責任
(1) 公開辦學相關資訊,定期更新本校首頁之「校務暨財務公開資訊」平台。
(2) 透過校務研究(IR)辦公室提供具體量化分析的校務資訊。利用多元管道公開資訊,例如發布新聞稿、定期更新學校網頁、辦理年終記者會、增加回饋資訊定期舉行校內各級會議、舉辦各項座談會、公聽會及活動,於學校首頁建置「意見交流園地」、成立FB專頁、主動邀請各界關係人參與學校活動等。
(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為百年師培機構,透過師資培育精進及精緻特色發展計畫的實施、地方教育輔導活動的辦理,使本校與在地之關係緊密連結,地方提供了本校學生教育、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的學習場域,豐富了學生學習內涵。
本校為歷時二甲子,超過一世紀之師資培育機構,因此在善盡社會責任的實踐上向來不遺餘力,除兩個教育部核定的USR計畫外,本校部分系所長期關懷社區,瞭解地方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107年成立社會參與辦公室,訂定「國立臺南大學鼓勵教師開設社會實踐課程要點」,現將善盡社會責任的具體實施情形說明如下:
1.提升全校師生了解在地創生意涵與實施策略
(1) 辦理工作坊讓校內師生瞭解社會實踐與在地創生的內涵與運作過程。
(2) 邀請企業界分享CSR之作法,由於產業環境變遷迅速,有關企業倫理的爭議層出不窮,教導學生企業追求利益的同時亦不忘社會責任。
(3) 聘請業師分享目前環境汙染問題,讓同學關心現有世界的環境議題,進一步了解大學如何善盡社會責任。
(4) 說明社區與地方發展及地方創生的源起,激盪出促成地方創生的在地實踐理念,吸引學生青年返鄉,活化社區,帶動經濟繁榮。
2.鼓勵師生走向社區,擴大社會參與面向
(1) 為帶領學生融入社區盤點相關問題並找到解決策略,如文資系107學年度第一學期已開設「導覽解說專業實習」等二門課。鼓勵師生經由課程或服務活動,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彙整與分析社區需求或待解決問題,進而透過課程運作,使師生與社區人士共同合作。
(2) 教育學院「職前教師偏鄉教育參與式課程」,透過實地觀察與深度體驗,亦將透過實體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應用及反思,從而瞭解偏鄉教育的本質、需求,引發教育人文關懷。
(3) 生態系開設台江流域學群,提供涵蓋生態環境、社會人文與經營管理等領域課程的學群,含環境生態議題導讀、台江流域生態環境議題、政治談判等11門課程及辦理13場講座,提升學生環境意識和在地認同。
(4) 提供教師開設社會實踐課程補助,107-1學期共補助生態環境議題導讀等9門課程,其中解決在地問題、環保生態、地方產業、弱勢關懷及文化創意由9位老師獲得補助,帶領245名學生走入社區。
3.結合各類團體組織推動社會責任
(1) 弱勢家庭課業輔導類
①. 與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弱勢家庭學童之補救教學,加強其學習興趣,提升學童的學習能力及在社會的適應力。
②. 與行天宮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提升偏遠郷鎮弱勢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建立良好品德的活動,讓教育帶著偏鄉弱勢學生向上向善的發展。
(2) 協助公益團體募款,幫助弱勢
①. 由本校經營與管理學系結合20多家臺南商家在臺南市藍晒圖文創園區辦理「與仁同行X南大之愛聯合公益市集」活動,並將當日所得捐助華山基金會麻豆愛心天使站,並藉此提升學生實踐「社會責任」的精神。
②. 戲劇系與臺南大學聯電課輔中心、南臺南家扶中心、以恩協會等機構合作,演出「展翅高飛-起飛吧!」,供偏鄉/弱勢孩子進入劇場欣賞,讓藝術向下扎根,讓偏鄉/弱勢孩子也能領略藝術之美。
4.長期關懷社區並與社區各類相關組織合作
以本校文資系長期駐點臺南南區灣裡社區為例
(1) 協助南區區公所和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辦理「鯤喜灣樂活文化季活動」,社區組織滿意度為4.2分。
(2) 協助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規劃及開辦「社區資源文化資產規劃及導覽志工培訓課程」,社區組織滿意度為4.1分。
(3) 鼓勵學生參與南區區公所舉辦的「南忘記憶—南區技藝職人之重現與回想 」活動,協助現場活動進行與解說,社區組織滿意度為4.4分。
(4) 辦理學生社區增能培力活動,由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協助舉辦,社區組織滿意度為4.6分。
(5) 延續前面與南區區公所合作之社造計畫活動,舉辦南區技藝職人調查成果發表會,社區組織滿意度為4.8分。
5.師生與社區共學
(1) 如生態學系師生邀請社區人士參與計畫相關工作推動、場域經營、課程開發及講授、修課等之成效,共計1,450人次參與,回收571份問卷,整體滿意度4.22分。
(2) 發展公民生態環境監測,邀請環保隊員協助進行監測,培訓具備科學方法進行採集、蒐集數據和瞭解數據之公民科學家,共辦理8場次工作坊,1場次調查報告發表會。
(3) 推動與實驗韌性城鄉,強化與水共生意識,營造韌性永續家園,完成6個村落踏查,3個食水堀踏查,3次生態教育活動。
(4) 培育環境教育和生態旅遊領航員,規劃生態旅遊活動2場次,環境教育活動6場次,以生態人文旅遊活動,活化地區綠色經濟發展,以環境教育活動,帶動環境行動參與。
(5) 為構築合作社群網絡,組成1個「生態環境創新教學」教師專業社群,完成4次討論會議、4次工作坊及1次成果發表會。
(6) 參與地方議題社群,以促進合作夥伴共同實踐社會責任,參與公部門及民間團體議題討論或環境活動計7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