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成功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鬆綁制度、跨域創新,打造優質學習環境

如何有效回應全球尺度臨界關鍵難題,是21世紀大學也是本校不可迴避的責任。對此挑戰,成功大學以聯合國17SDGs為軸線,系統性且全面地為這一波教育創新定調、定位與定向,並在全校性課程做全面性對接。

為培育可因應社會變遷與未來需求而進化的「與時俱進人才」,本校設立新學制「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開啟教育新模式。本校的不分系模式除了推動「旋轉門」制度,讓專業學系可重新選定跨域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外,大一到大四不分系學程一年級學生可藉由延後分流或不分流之優勢,發展跨領域探索的興趣及終生學習的能力。

除了創新學制,本校首創讓大一新生接地氣的「踏溯台南」課程。課程中由專業教師結合在地資深導覽老師帶領學生親臨歷史現場移地授課教學,以加強學生對土地的連結。課程以臺南文化脈絡、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為發想方向,規劃了十二條主題路線,涵蓋四條迴游大臺南路線,以及八條尋溯府城小路線。課程藉實地踏查打破校園藩籬、突破學習空間的限制,翻轉固有的教育及教學思考,並提升學生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不僅內化學生在地知識與人文社會素養,更培養學生在地關懷與世界觀的養成。

此外成大扣合校內創新教學與學習生態變革,推動「學生參與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創意三角洲」計畫為校內跨域合作開起新契機,以「大學、城市、產業」三大主軸推動,讓教室可以真的延伸到大台南。在「考古與設計」課程中,學生從考古學的角度思考文化資產的意義,以台南府城作為田野實習場域,體驗府城形成過程的文化風貌:有學生以各家牛肉湯顏色變化設計紅茶茶包包裝,並附上各具特色的湯底介紹,別具巧思;也有學生以傳統禮俗中4個重要的生命階段-出生、成年、結婚、老年,設計出茶具組。51門課程突破了各個學院的合作關係,總共有62位老師共同參與,學生的作品可以鏈結到校外許多場域,從這個城市所有點滴回饋,也變成無窮無盡的教材。

「學生參與式學習」另有成大資訊工程系蘇文鈺教授所發起的偏鄉孩童空拍計畫「看見家鄉」。透過團隊進到台南左鎮國中、花蓮卓溪的太平國小、南投中正國小與法治國小四所偏鄉學校,訓練學童操縱空拍機、說故事(寫腳本)、拍攝及剪輯技能與口語表達能力。「看見家鄉」計畫帶領孩子與團隊老師一起自我探索,把台灣地圖拍起來,也把地方力量聚起來,當孩子們看見家鄉的美麗一定會好好守護自己的土地;當台灣變成一個美好家園,我們及下一代,就得到最大利益。

 除了透過相關課程的推動,成大學生自身也具有回應設會需求與難題的潛力與勇氣。結合生物科技與電子機械等跨領域專長的Igem成大團隊,於2018年以二氧化碳再利用為主題,設計出工廠即時監控系統以及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物裝置,赴美國波士頓參加「iGEM合成生物學競賽」,與全球340個隊伍交流競爭奪下金獎,創下成大團隊連3年奪金的紀錄。成大團隊今年設計模擬工廠應用CO2的模型「Of CO2urse」,並利用大腸桿菌將在工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再利用,產生出高經濟價值產物獲得評審高度評價。

另有成大光電系與光電工程學會(SPIE)成大分會,結合成大理學院科教中心資源,首次將光電科學教育列車開往鹽分地帶─北門區蚵寮國小,辦理「來去臺南玩科學--光電科學動手做與科學市集」活動。手作以及闖關的活動中,融入了各式3D立體顯示技術─從最早的紅藍眼鏡,到VR虛擬實境,再到AR擴增實境,讓蚵寮國小學童有不同的3D視覺體驗。

在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的這個時候,成大學生自發性的籌組社團創循環經濟社,集中校內學生能量,近期即推出循環經濟培力計畫,廣邀業界人士如傑出校友春池玻璃研發長吳庭安等人,到成大分享循環經濟的商業應用與發展。除了校內的推廣,對外社團則積極擴展跨域實務合作,如今與台糖循環經濟小組合作至西門實驗國小進行教育課程。除了讓西門國小同學了解生產食物的辛勞及所需資源外,也以台糖購物中心剩食處理的實例,讓學生了解循環經濟及資源再生的形式。希望循環經濟能夠從基礎教育向下紮根,也加強大學生與在地社區的連結。

成功大學透過校內資源、校外場域、教室中的教學與教室外的實踐培養學生多元智性視角以及實踐能力,期使學生在競爭激烈和快速轉變的世界發展中能不懼難題,貢獻所長。

檔案下載

國立成功大學高教探耕計畫主冊107年成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