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軸計畫一、學校特色發展:師徒制書院型大學
1. 建立彈性化、客製化的教務制度
建立有利於自主學習的教務制度,翻轉教師角色定位,使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校自主學習並不過度強調學生「自學」,「學習」必須有適當的指引,教師必須在適當的時間介入。
教師必須能夠徹底了解學生的各項起點行為(基本程度),教師不只是傳統教室的演講者,而是外部資源的整合者、思考的啟發者、學習的陪伴者。為培養有效帶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師資,並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選課、學習、進行滾動式修正學習地圖,辦理師資培訓課程。已完成客製化學習地圖之制度設計,並從藝術設計學院不分系學士班開始試行,進行滾動式修正。
發展專題式課程,師生共同討論學習目標與課程內容,107年度共有20門課程(如:自主學習專題、社會設計實習-石碇地區資源調查與策展、石碇特色茶會企畫執行、石碇民俗節慶策畫執行、淡蘭藝文館策展、木工實作、車床研習、陶藝營、漆藝營等)有學生參與課程設計。
2. 培訓社團經營的轉型與實踐
透過舉辦營隊將自治理念、社團的經營融入活動課程之中,同時藉由營隊生活讓同學熟悉並學會良好互動,為校園企業化運作奠下良好基礎,107年辦理3場宗旨不同的營隊。為倡導學生自治管理,提升學生校園自治、領導及溝通能力,輔導學生社團參與校務會議、教務會議、學生輔導委員會、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校課程會議、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膳宿暨衛生委員會等,監督相關單位將提案落實執行。引發學生對校園公共事務產生興趣,進而參與提案及執行,例如:夏日之獅志工團主辦的校慶社團嘉年華園遊會(華梵28從心出發)、音樂研究社主辦的期末社團聯合成發(復古趴)。此外,哲學系學會主辦的系學會聯合迎新、音樂研究社主辦的期末社團聯合成發(復古趴),都是以社團為企業模式的活動經營案例,在活動的經費上除本校學務處的部分補助外,其餘皆是同學自行以售票、收費、廠商贊助經費完全支應。
3. 建立百工學堂學習聚落
百工學堂以本校而時館(實習工場及自造者空間)為基地,逐步往其後側的世學館擴展,往東側的之安館擴展。強調做中學的實務操作,提供學生從設計發想、生產製造到行銷管理的實務訓練。專業技術學習包括:產品設計、創意設計、網路與行動裝置、人機介面與智慧控制、3C產品原理與維修、家電產品原理與維修。商業經營學習包括:產品市場分析、行銷企劃、開店創業經營管理能力,以及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能力。在藝術設計領域則有文化資產修護及匠藝傳習手作工坊、金工飾品、文創產品、家居生活設施、組合式家居裝置、陶藝文創產品等。
百工學堂是學生進行實務訓練及創業練習的基地,也是一個複合式的結合維修、遊戲、學習的工坊。每個工坊由教師主持,教師透過工坊開店營運或與企業合作,讓學生參與經營,從做中學。百工學堂完成4個主題工坊之規劃:音響DIY工坊(35人)、智慧生活工坊(69人)、陶瓷3D列印工坊(19人)、斲琴工坊(23人)。
4. 建立藝術村學習聚落
建置藝術村的實體學習聚落,做為學生生活、學習的基地,以培養設計師、藝術家,藝術村是結合「生活、學習、創作、展示」的學習聚落,初期以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為主要對象。於圖資大樓4樓設立藝術沙龍工作室提供藝術設計學院學生,以個人或組為單位分配專屬獨立工作。工作室的隔間採半開放式的方式規劃,保持創作不受干擾的私密性,同時又能有穿透開放、分享交流的氛圍。並設立圖資藝術空間,結合特色人才養成計畫,鼓勵學生提出創作展演計畫,學生可以於藝術空間發揮其天馬行空之藝術想像,通過審核者給予適度之獎勵金,激勵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效。
藝術村-個人工作室
主軸計畫二、教學創新:以學院為核心跨域整合
1. 以學院為教學運作核心
傳統的大學是以學系為教學核心,也就是學系本位,師生生活在僵固安全的學系城堡之中,難以跨越的藩籬框限了師生的勇氣和創意。然而產業需要的是跨領域人才,大學應該讓學生倘佯在無邊界的學海中,依興趣自由組合所需課程,適性學習。
本校多數學生在大學選填志願時,較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未來的專業方向,因此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探索時間,發現自我;在教務制度方面必須有足夠的彈性,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轉換主修學系或不分系學習。因此本校推動「學系(所)入學、學院就讀」的多元彈性學習制度,讓學生適性發展。
2. 建立學系(所)入學、學院就讀的彈性學制
本校已完成「學系入學、學院就讀」彈性學制之規劃,教務會議於107年6月通過「華梵大學以學院為學位授予單位實施要點」。以學系為招生入學單位,但學生實質上是進入學院就讀,可以自由地在學院內各系修讀課程,或修讀其他學院課程,最後依其主修課程授予學位。同時實施自由轉系及不分系學習的制度,學生可以自由變換其主修學系,只要修畢某一學系的必選修課程達68學分,即可在畢業時取得該學系的學士學位。大一定位為適性探索階段,協助其確認自己的興趣,如必須轉換主修,大一下起即可自由轉換主修學系。
3. 強化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的跨域整合功能
本校「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共有六個不分系產業學程。從產業與社會的觀點,帶領學生從行動與實作中學習,培養學生職涯發展所需要的共通基本能力,包括:設計思維、社會分析、產業經營、跨域整合、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自我覺察等七項核心能力。引導學生從認識商業經營模式、文創產業、產品美學開始,進而學會田野調查、社會分析、創意發想、產品開發等方法。
本計畫強化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學系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三者之間的交流整合,並與該院系的專業課程進行跨領域合作,設計統整教學活動,發展專題式學習模式。
以通識三創課程(創意與思考方法、文創產業下的傳統藝術、古琴製作工藝與創意(1)~(4)),作為產業學程的基礎課程,持續與「創意、創新、創業」等產業趨勢務實連結,啟發並引導學生將創意靈感轉換成為顧客可接受的創新,繼而發展成可持續經營的事業。
4. 推動各系研發跨系亮點課程
跨系亮點課程以跨系學生為設計對象,推動跨領域學習。鼓勵學生以院為單位跨系選修。因此,既有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做調整,必須朝跨領域的精神重新規劃課程內涵。鼓勵各學系將「部分選修課程」改設計為「部分外系學生」亦適合修讀,以提供本系及非本科系學生修讀。各學系選修課程亦適合外系學生修讀者,均會由開課學系提出推薦,學生上網選課時,此類推薦課程亦會出現在學系的課程表中,有效增加課程的豐富性。
5. 訂定全學期實習制度
推動全學期實習制度,並發展出3+1實習模式,亦即三年在校學習,一年在國內外全時間實習。107年度機電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外國語文學系等16名同學參與全學期實習。
6. 開設程式語言邏輯思考運算課程
開設菁英班課程:Python實踐資料科學、VHDL程式設計、互動網頁程式設計、智慧生活科技工作坊、網頁與APP設計、資料分析程式語言。
開設普及班課程:智慧創新應用工作坊、網頁開發入門、APP開發入門、程式設計邏輯概念、人工智慧導論、網路架設實務、工程軟體實務等課程。
7. 開設主題式外語課程
開設大量英語課程及第二外語課程,包括:基礎英文、生活英文、電影英文、佛教英文、影視英文、動畫學英文、文創產業英文、英文創意寫作、其他第二外語類、多益英語檢定課。
8. 開設強化中文能力課程
完成中文基本能力課程模組規劃,包括:中文閱讀與書寫、履歷與報告、書信與公文、書法創作與欣賞,108學年度入學新生必須修讀中文能力模組課程至少10學分,為鼓勵同學取得具公信力之中文檢定證照,獲取CWT中高等以上檢定者,可免修4學分中文基本能力課程。
107年透過全校性「應用中文」課程(3班,165人),以提升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為目標。課堂中著重中文能力之應用,講解中文能力檢測相關內容及練習,引導學生參加CWT財團法人電腦技能基金會中文能力檢測。
9. 無邊界校園,推動區域創新與地方產業發展
本校為實踐翻轉教學,將教室建立在實際的社會場域之中,透過課程及產學計畫,引導學生直接進入地方,協助在地社區創新發展,將石碇、深坑、坪林、平溪、雙溪、瑞芳、貢寮等區域,列入社區營造與社會服務的重點。
近幾年來更多系所為實踐翻轉教學,積極透過課程及產學計畫,引導學生直接進入地方,協助在地社區創新發展,並將在地空間設定為學生的學習基地、實踐場域,學生可以進行創新實作及創業練習,讓華梵與地方共生共榮,實踐「華梵無邊界校園」的願景。
成立不涉及對外招生的非實體學院-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簡稱產創學院),開設不分系產業學程課程,以培養地方創生人才、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積極投入與地方連結的課程翻轉,將學習與生活的場域融合在石碇小鎮之中,小鎮的活動中心、職人工坊等據點都成為學生的學習聚落,期能創新學習型態與產業內容,並傳遞新的社會價值。
專題式學習課程
主軸計畫三、國際學習:厚植國際移動力
1. 落實海外專業或語言遊學課程
所有遊學課程均設計為一至三學分的正式課程。遊學課程分為專業遊學課程與語言遊學課程,專業遊學課程由各專業科系開設,主要以專業知識的海外參訪學習為主;語言遊學課程由外國語文學系或語言中心開設,與姊妹校語言中心合作,主要以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為主。本校海外遊學課程設計詳實,學生透過參加專業或語言遊學課程而激發申請雙聯學位或交換生動機的例子不少。因此本子計畫在現有基礎之下,重新規劃遊學課程的內涵,將課程的部份重點導向引導學生申請學期交換或學年交換的設計,透過海外實地學習的經驗,提升同學的申請動機與興趣。
2. 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
除配合分項計畫2-4強化英語課程與學習外,另開設日語、西班牙語、越南語之課程,輔以各類工作坊與活動,以實境學習及應用為主,奠定學生出國學習的基礎語言能力。對於修讀雙聯學位及交換生的學生,則特別加強進階語言課程的輔導,並以通過各語系之檢定考試為目標。
3. 擴增海外實習人數的規模
配合分項計畫2-3的推動及政府新南向政策,加強本校暑期東南亞及非南向政策國家的企業合作家數與參與的學生人數,並推動半年或大四一整年的海外實習機制,承認為畢業學分,106學年度(107年)共有35位同學前往德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大陸、香港實習。
4. 擴增交換生人數的規模
本校除在利用遊學課程的擴展能量,持續在原先的重點國家姊妹校強化經驗傳承與鼓勵交換外,另特別針對歐陸大學為主的藝術設計類交換學習以及大陸優質高校的交換學習,做為特色擴展重點,以期每年穩定擴增交換生的人數規模。
5. 穩定推動修讀雙聯學位
目前本校學生取得雙聯學位之成效,主要來自英國與西班牙姊妹校的1+1藝術設計類碩士班雙聯學位。未來在既有1+1碩士班雙聯學位基礎下,擴展與姊妹校2+2大學部雙聯學位的合作協議簽訂,並適用至其他專業領域。
6. 發展教師國際教學能力
推動教師投入國際教學,美術與文創學系蔡瑞成老師赴西班牙卡斯提亞拉曼查大學、中國文學系林素玟老師赴四川外國語大學、機電工程學系羅勝益及李福星老師赴福建武夷學院、電子工程學系簡江儒老師赴青島科技大學等,由教學助理協助課程進行,透過教師在國際姊妹校的教學課程,提升教學品質。
7. 新住民二代培力
結合本校、教育部、台灣社會及東南亞台商資源,辦理新住民二代培育計畫,107年招收新住民二代新生計9名,開設培育課程:(1)新住民二代培力課程:越南語與英文、溝通技巧;(2)專業實務課程:工廠實習、電腦製圖設計;(3)專業證照輔導課程:SolidWorks電腦輔助立體製圖證照班、品質技術師證照輔導,期望為台灣社會新住民二代的培育及養成盡一份力量。(4)實習培育:除新住民二代外,亦鼓勵其他同學前往越南長期合作台商企業實習,機電工程學系4名同學於107年7~8月前往,本校長期合作越南廠商-大倉責任有限公司、祐驛企業有限公司進行工業實習,獲得4學分,並承認為畢業學分。
8. 擴增雙聯學位、交換生及實習學生獎學金
推動長時間交換或實習國際化計畫的困難處,除了學習動機外,經濟的負擔更是重要的因素。本校歷年來申請教育部學海計畫獎學金補助學生出國所需費用,透過學校本身編列預算,以及向護持華梵大學的護持委員募款,擴增獎學金來源與額度,以進一步減輕學生出國交換與實習的經濟負擔,提升學生申請的動機與意願。
9. 爭取教育部學海築夢海外實習計畫補助
積極推動海外實習,學生未來就業場域不一定侷限在台灣,透過海外產學或實習經驗,可強化學生之國際移動力及國際就業能力,提供學生學用合一及國際化視野的學習機會。
本校學生大多需要藉由打工賺取生活費,為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生海外實習之意願,透過爭取教育部學海築夢海外實習計畫補助,給予同學基本之機票及生活費補助,讓其能無後顧之憂,安心實習。
本校推動海外實習的運作已上軌道,如國外廠商洽談、實習課程規劃、學生甄選、心得分享、實習訪視、學海築夢計畫申請等機制均已規劃完善。為有效提升教師與學生參與學海築夢計畫,除辦理學海築夢海外實習心得分享會、學海築夢海外實習學生甄選說明會、網路媒體公告、張貼海報宣傳推廣外,校長並於眾多公開場合鼓勵教師洽談國外公司建立合作管道提供實習機會,並於全校導師會議中安排執行學海築夢海外實習計畫之教師現身說法,將如何與國外廠商洽談、實習課程規劃、學生甄選等重點與全校教師分享,提供老師良好典範。
學生校外實習-功能檢測情形
主軸計畫四、弱勢助學計畫
1. 建置弱勢學生資訊平台
結合本校已建立之「導生輔導資訊系統」建置「弱勢學生資訊平台」,內含有學生課業成績、修課、出缺席、學習預警系統等資訊,並可將輔導過程登入系統中,以利對弱勢學生的追蹤輔導。
2. 推動弱勢特色人才養成計畫
透過辦理「弱勢學生參與特色人才養成方案」加強弱勢學生的證照考試、校外實習、創作展演、師徒制學習、國際學習與就業的能力,包括以下要項:證照考試、創作展演、校外實習、師徒制學習、國際學習、就業輔導、校外競賽。
3. 建立募款機制
華梵建校之初即有組織嚴謹的護持委員系統,負責對外募款,且持續至今,有豐富的募款經驗。本校以弱勢助學計畫,凝聚十方大德的力量,啟動新的募款任務。
4. 創新作法
弱勢學生依照本校弱勢特色人才養成計畫之規劃,參加證照輔導考取證照、作品參加校外展覽或競賽、參加國內實習或海外實習、擔任交換生出國學習、就業輔導方案活動,透過學習過程中的努力付出,給予學生獎助學金之額度應足夠其生活費之開銷,有助於學生安心向學。107年度參與情形;證照考試21人、創作展演10人、校外實習26人、師徒制學習2人、國際學習13人、就業輔導50人、校外競賽5人。
證照輔導課程-TA細心輔導同學。
主軸計畫五、地方創生:大學社會責任
1. 開設地方創生培力課程
地方創生培力課程是引介學生進入地方的重要引導,包含社區觀察、田野調查、地方創生案例分析、社會設計實作、社區工作坊操作..等進入地方所需具備的基本技巧與認識,在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團隊規劃下,由老師、學生與社區居民、石碇觀光發展協會、烏塗社區發展協會、石碇社區發展協會、潭邊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於107年辦理2場「地方創生願景展」,提供學生地方創生培力之機會。
2. 開設地方任務課程
任務型的課程是以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在地方發展上所需要的文創休閒、生態樂活、科技創意三種領域的任務課程為主,針對資源盤點的結果、社區發展的需要進行課程設計,107年開設有:社會社計實習-地方行銷與傳播、地方資源調查、茶產業創新課程,參與學生40人次。實際操作方面,以邀請業師為主進行授課,帶領學生進行實習操作,並參與社區的活動,一方面將年輕人帶入社區之中深度參與,同時產生地方情感,並鼓勵學生留下創就業,另外,積極邀請地方產業達人擔任業師參與實習課操作,透過教學與任務執行過程,引動相關產業創新活化。
3. 經營產創學院教師社群
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乃至引發更多教師的參與,是目前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茁壯期的重要工作。在策略上為使未參與過的老師能認識地方創生課程的操作與具體結果,是以邀請老師們至實際場域參觀、參與為主,如107年參與山不枯團隊茶園體驗課程、宜蘭頭城小鎮文史之旅等,而對於已經參與操作的老師,則以檢討、工作坊等作為精進課程的方式。
4. 持續盤點地方資源
地方產業的發展應以自身的環境文化為底蘊,方能找出具有在地化特色的方向,定期編撰淡蘭季刊,針對地區的產業特色、工藝技術、藝術創作之盤點調查為範疇,透過盤點的過程累積地方資源,厚實淡蘭學的基礎,作為地方創生發展的養分。
5. 進行產業創新與推廣
為具體化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對地方發展提出具體的示範作用,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在石碇設立了兩處實踐基地(淡蘭一號基地:位於石碇老街旁、淡蘭二號基地:位於石碇服務區內),擬透過實質場域之實驗操作,落實地方創生議題之實踐。淡蘭一號基地設定為地方產業實驗基地,藉由課程或活動進行產業創新之開發,例如:辦理【尋,淡蘭茶路特色茶席】、【仲夏之夜,野溪茶席】、【自然療癒體驗小旅行】等活動,發展石碇特色茶產業,帶動地方茶產業之創新發展;淡蘭二號基地則設定為地方特色產業展示之櫥窗,每季規劃主題性展覽,行銷宣傳地方產業及文化,亦是本校師生成果展現的平台。
6. 經營地方創生社群
經營人與人的互動,強化人與社區的情感,是地方創生成敗的重要關鍵,本計畫以多元的方式經營社群,包含:FB粉絲專頁、LINE@生活圈、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官方網站,實體推廣則以華梵淡蘭一號基地為據點,是石碇居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加強社區間的互動。並辦理地方論壇,掌握地方脈動,發展社區的議題作為任務課程的內容。同時亦舉辦研討會、工作坊與其他學校、公司交流台灣各地的地方創生相關經驗,期能組成地方創生聯盟。
7. 淡蘭地區實踐地方創生
本校於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以東北地區的發展為出發點。在地方發展方向上即是以生態樂活、文創休閒為兩大基礎方向,並加入科技創意期能為在地資源找出新的方向。
為此,本校設立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不涉及對外招生,簡稱產創學院),整合校內各學院資源、及外部資源(校外業師、石碇社區組織、公所、NGO、教育部等)建構地方創生平台。負責地方創生事務的運作與策略推動,同時和校內各院合作,整合校內教學資源,協助地方發展之任務執行。創生平台內由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業師組成,朝向三個主要發展領域開課,協力進行課程教學與社區發展事務,同時輔導學生團隊組成營運小組,負責社區內實習基地之運作。
產業與社會創新學院的組織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以課程規劃為主的學程教師群,包含了學校的專任教師與業界教師,課程內容以能協助地方發展的實習為開課內容。二是發展可供學生實習、產業實驗的社會實踐基地,使得創新理念得以散播。
8. 校外創生基地據點
在石碇設立兩處實踐基地(淡蘭一號基地:位於石碇老街旁、淡蘭二號基地:位於石碇服務區內),透過實質場域之實驗操作,落實地方創生議題之實踐。
地方創生願景展「東方威尼斯」尋回礦味-打開石碇黑金時代的神秘面紗,挖掘老礦工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