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108年高教深耕計畫亮點呈現

為達成高教深耕計畫各項願景目標,本校研擬5個子計畫,並以22個分項計畫進行規劃與推動,以11項共同性績效指標及15項自訂績效指標為重要執行理念,致力改善教學品質及提升學習成效為核心。有關本校108年度高教深耕深耕計畫執行亮點說明如下:

一、跨領域創新學分學程與共授課程

      為統整本校現有資源,結合相關師資、設備與課程,提供學生專業、多元與跨領域的學習環境,積極推動學分學程。
     
本校近年來陸續規劃:音樂科技、公職養成、西點烘焙與咖啡調飲專業技術證照暨實務技能的就業培訓、運動教練學分學程暨微學程、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作學分學程等,豐富本校學生跨領域知識與創新實作能力的學習涵養。107學年度修習學程人數共538人,完成學程課程並取得學分學程證明書共43人。
     
未來將推動教師跨域教學合作,積極建立以學院為統整主體之資源彈性配置及調整模式,達到學生跨域學習之目的。

 ▲學生學程成果發表暨招生說明會─原鄉規劃學分學程設攤

二、大一國文「引導式」寫作測驗    

      為落實適性教學,精進學生語文能力,並針對不同學院學生進行分流,發展各院不同的教學、書寫特色,積極協助大一國文課程教材之編輯出版並新增專屬修課同學參與之「水煙紗漣文學獎」圖文類。
      此外,持續辦理全校大一學生「寫作」前、後測,交叉比對修課前、後之能力差異,並針對不同學院之學生需求,編輯各院之特色書寫教材。另鼓勵學生參與水煙紗漣文學獎之圖文獎項目,107年「水煙紗漣文學獎」圖文類投稿99人次,108年達113人次,優勝作品並獲選刊登於《聯合報.副刊》。
      為提升「水煙紗漣文學獎」參與度,未來將擴大參與對象,並帶動其他文類投稿件數,出版各院之特色書寫與「中文語文能力表達與敘事」之教學支援教材及每學期至少舉辦4次教師共備會,以協助教與學之閱讀書寫的增能。

 ▲第18屆水煙沙漣文學獎圖文類入選作品刊登於《聯合報.副刊》

三、零基礎程式設計課程

 

 

      為提升本校學生資訊系統設計的興趣與專業素養,於通識中心開設零基礎程式設計課程,鼓勵非程式背景之學生踴躍修習,以培育其程式設計基礎能力。
      108
年約10%資訊類及34%非資訊類學生修習程式設計領域相關課程,總計約44%。為持續提升本校學生修習比例,除了持續開設程式設計入門體驗、零基礎程式設計入門等。並成立程式設計教師社群,共同商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領域課程規劃」等,積極鼓勵跨域合作開課,培養研教合一之跨域師資,以期提升通識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的課程品質及接受度。
     
未來將舉辦程式設計通識課程說明會,使學生於修課前更清楚了解各課程的內容,依其能力及興趣選擇適合課程,並做為課程未來修正調整的參考。此外,積極推動小學教師程式教學工作坊,透過學生自主學習、社會參與式課程和程式與教育服務等課程,吸引不同領域的學生合作,將所學投入並實踐於偏鄉程式教育服務。

 程式與教育服務_溪南國小程式營隊

四、 PBL課程     

      為鼓勵本校教師打破目前傳統教學藩籬,開設創新教學課程,107年起透過系所協助建立「PBL問題導向式學習」種子課程,推動「PBL問題導向式學習」課程與教學創新方案課程徵件,並規劃補助各學院建置PBL多元教學創新場域,以培育學生具多元專業能力。
      107-2
學期共計6案通過申請且已完成執行,108-1學期共計4案通過申請執行中,108-2學期也開始辦理徵件中,為使助教有效協助教師教學,辦理TA培訓及定期辦理PBL教學助理經驗分享,以建立完善經驗傳承制度。亦定期辦理相關成果及經驗分享,除社群教師固定參與外,也積極邀請有興趣的老師踴躍參與觀摩。
     
未來將建立「PBL創新教學計畫」之評估機制,並進行「PBL創新教學計畫」辦法之修訂與完善,達到創新課程教師參與度與課程豐富度的提升。

 PBL教師教學社群─邀請國企系駱世民老師分享PBL教學經驗

 五、業界專家協同教學

      為提升教學品質,增進課程內容之理論與實務結合,強化實務教學,加強教師與產業界之互動合作,且期望透過業界專家協助學生職涯輔導,以培育具有理論基礎、實作能力及多元競爭力之專業人才。
     
本校於106年度計有10案通過審查執行,107年度有20案通過審查執行,108年度有35案通過審查執行,除課程數逐年成長外,協同教學課程的平均評量分數亦高於校平均分數(4.32)。
     
未來將修訂「實務性課程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提升業師至本校授課意願,並使業師協同教學方案能更符合院系課程專業需求,協助院系發展課程特色。

 業師協同教學授課概況

六、學生自主學習

      為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鼓勵學生自主規劃學習目標,並採多元自主的學習方式促進對知識、技能、未知事物的探索與瞭解,以彌補課堂教育之不足,依據「學生自主學習作業要點」,辦理學生自主學習徵件計畫。
     
本校自107學年度起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徵件,共辦理5場學生自主學習徵件說明會,學生參與踴躍。107-1學期共計5案通過審查執行,3案已完成計畫獲得學分;107-2學期共計有15案通過申請,6案已完成計畫獲得學分,108-1學期共計6案提出申請,6案均通過審查執行中。108-2學期徵件也開始辦理,學生參與相當踴躍。
     
為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計畫的學生與輔導教師之需求,未來將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要點的修訂,增加學生、教師之投入動機與執行流暢度。

 108-2學期學生自主說明會學生參與概況

七、划船及壘球隊獲獎

      本校划船、壘球、射箭、空手道等特色運動近年獲得多項佳績,例:划船隊榮獲『107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划船錦標賽』男子團體組亞軍;壘球隊於2018年協會盃全國女子壘球錦標賽大專組獲得冠軍;2019年全國中正盃空手道錦標賽榮獲一銀二銅,多項賽事經驗為國家培育多名國手。為使學生能在運動專長上有更專精的學習,108-1學期開設「運動教練學分學程暨微學程」之教學創新課程,以橫向結合現有教學資源,提供學生修習取得運動教練之機會,扎根於運動訓練專業及運動團隊經營。透過運動教育的推廣,本年度六項特色運動共計有3,606位同學選修,本校非體育大學,但在綜合大學上體育表演著實亮眼。

 發展特色運動─壘球隊於2018年協會盃全國女子壘球錦標賽大專組獲得冠軍

八、R立方學分學程

      當今學生接觸之學習資源多以本身專業及校內資源為限,學習成效較無法因應當今臺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導致人才在落實地方創生上產生困難,為此設計以鄉鎮發展為主軸的R立方學程
(1)108學年度起,R立方學程將擴展為文化、生態、產業、社會四個面向,以及探索校準、調查方法、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的四階段學習,培養暨大學生對偏鄉的理解認識和前瞻視野,以期透過教學創新達成連結地方創生與跨界社會實踐的辦學特色。

(2) 108年秘書室與通識中心R立方學堂合作發行校級電子報,定期採訪報導,吸引固定閱讀群眾,以達R立方學程之宣傳目的;實體報部分則以彙整採訪內容推廣R立方地方報理念而發展「百鄉果」,內容包含地方文化、生態、產業、高齡照護、高教深耕、USR相關議題及R立方活動錦集。

(3) R立方學程申請修讀人數共9人,已有3人獲頒學程證書,未來預計將有75人獲頒微學程證書。未來將持續拓展符合臺灣社會發展需求的課程,增加校際間的共學合作交流。

(4)R立方學程積極與地方產業協力推動創新實作課程,由埔里、國姓及魚池之水沙連區域,擴散至整個南投縣各鄉鎮地區。鏈結USR計畫推動成果,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作學分學程」,培育認同鄉村發展的地方創生人才,同時發展水沙連地方學概論,以及R立方學程相關的數位學習教材、課程。
    
未來本校將籌組R立方虛擬學院:規劃成立「鄉村發展與地方創生碩士學位學程」,俾利本校R立方學程的學生,可更進一步修習地方創生人才培育所需專業知識,另,通識教育理念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接:R立方學程將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銜接,發揚高教公共性與社會責任之辦學特色。

 

   辦理社區共學講座,帶領師生走入社區

九、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聯合辦公室

        為促進校內以「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為宗旨之各在地行動研究團隊間彼此之對話,本校於107-2學期成立「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聯合辦公室」,計有東南亞研究中心、原民中心、人社中心,及科技、人文、教育等學院USR團隊、大地計畫團隊等共同進駐。企盼藉由辦公空間的整合,可以促進各團隊之間的對話與創新激盪,發揮全球在地化之推動綜效。
     
於機制建構方面,將以水沙連人社中心作為USR Hub的主責單位,總籌策劃工作坊、沙龍與研討會等校內團隊增能活動,並持續出版相關成果、規劃本校在地實踐表揚辦法,提升在地實踐人員的向心榮譽感。

 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聯合辦公室揭牌典禮

十、校務研究中心系統   

      本校計網中心協助建置「校務研究中心系統」,蒐集與整理校內外各項校務資訊,並定期透過校內外方式進行資訊公開,同時將相關議題進行紙本與視覺化互動系統之產出,提供各方掌握校園相關資訊。
     
校內資訊公開方式為透過校內資訊系統以及各級會議場合,提供校務研究資訊供各單位精進業務參考(21-30場);校外公開方式則透過校務研究中心或學校網頁之資訊公開專區,定期公開揭露各項校務經營與辦學資訊。目前已針對大學院校(33項)、院系所(13項)、教師(13項)及學生(17項)等四類資訊,建置視覺化互動系統,同時定期產出10至14本特定議題紙本報告書,供相關單位精進業務參酌。
     
預期每年將產出15-17本校務研究績效報告,另每年於35-45場次各級校務經營相關會議中,進行校務資訊公開揭露,且建構完成本校定期公開之校務資訊公開揭露制度。
     
未來持續進行「校務研究中心系統」年度各項資訊更新與擴充,以及持續針對本校、院系所、教師及學生等四類視覺化互動系統更新與擴充。加強聚焦針對各類學生(如弱勢學生、原民生、運動績優生、境外生與慧心學生等)之學習歷程、學習成效、職涯輔導與就業力養成等議題進行分析報告,提供相關單位學習輔導措施研擬,以及學習支持體系之改善運用。

 108年度專題性議題(招生專業化)-本國境外學生Tableau視覺化互動式圖表

十、迎往東南亞

     東南亞學系於2014年成立,已建構完整的教學與研究體系,成為國內東南亞教研的重心。近年來更納入東南亞文化、藝術及信仰等多面向師資與課程,更全面與深化之方式接軌東南亞,以形塑本校發展特色。
      107
年度東南亞語言課程(越南語、泰語)開課數由前一年的2班增至4班,辦理暑期東南亞調研隊,另建置臺灣東南亞研究機構網絡平台, 跨域推動東南亞文化及國際性研討會。108年度本校東南亞甘美朗團隊以【多元信仰及傳統儀式文化巡禮走讀】為主軸,辦理暑期調研暨「甘美朗音樂舞蹈工作坊」,以印尼甘美朗樂團建構東南亞中心、系所及本校學校發展特色。透過甘美朗音樂實作、田野探訪、師生對話思辨等方式,充分發揮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思考邏輯與論證應用之教育特性。
      
跨國、跨界、多元,為本校迎向東南亞計畫之未來主軸,將更積極結合本校東南亞學系《探戈w/保羅大叔:修煉批判敘事力,以「東南亞」為方法》計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語言教育中心…等計畫,整合行政與學術資源,辦理創意音樂跨域發展計畫,藉此擴展影響與東南亞系所之影響範圍與成效。並將藉由【暑期東南亞調研隊】、【東南亞跨領域、跨文化調研隊】,結合東南亞學系特色課程,發展本校甘美朗音樂發展,著重於東西方藝術、新舊、傳統、流行等多元融合方式,強化創新教學及校本獨特性之實質展現。

   甘美朗工作坊合影

十一、綠色大學評比

      本校參加2019年世界綠色大學評比(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榮獲第45名佳績(全球共780所大學參加評比),連續四年(2016-2019)蟬聯國內國立綜合大學第1名。
      另本校環安衛中心業於2019年9月啟動環教場域認證申請,未來三年將持續與校內其他行政及教學單位做橫向聯結,辦理生態棲地營造和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活動,期望喚起師生及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並啟發行動力。

 主環道蝴蝶組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