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您所在的位置:學校專區/中國醫藥大學 計畫成果及亮點
107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合2018-2022中長程校務發展目標,落實「勝任能力」(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為導向的醫學教育,培育學生4C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關鍵能力,並培育師生聚焦研究,進一步連結產官學研資源,解決重大醫學問題,發展本校醫藥大學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關懷扶助弱勢學生;師生更積極深耕地方,善盡本校社會責任,關懷世界的永續發展。本計畫共有四大面向,分別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與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創新開設獨立研究課程

以學院為核心教學單位,依教師研究領域規劃議題,整合跨域資源,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進行跨域議題專題實作,並於期末進行成果發表會互相見習,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自主學習精神。107學年度第一學期共6個學院開設17大類跨域跨院議題,其中有14%的學生為跨院修讀

 

2.結合在地文化特色,厚植學生人文素養及語文能力

(1)開設各式人文課程及藝文展演:結合水湳新校區悠久歷史文化地景與自然生態,例如開設「遊蕩在讀與寫之間」課程,增進學生在文學領域上的思考與認知;舉辦「學生作業成果展-閱讀與寫作:手工書」,培養學生的實踐力且刺激團隊合作與創造能力

 

(2)強化學生外語文能力:屏除制式化、強調單字背誦與文法的課程,將文化活動、語文講座納入教學,結合舉辦多元外語課程及活動;開設東南亞語言、日語及韓語等課程,舉辦系列講座與展演活動,如英檢與留學講座」,鼓勵其申請交換學生、留學,以拓展視野;明星名人教你學語文系列講座,增進語文涵養及開拓其國際視野,英語字彙王比賽英語歌唱比賽」,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樂趣。

 

3.深具創意之程式設計課程

規劃四大類資訊課程,培育學生資訊素養:創客教育、大數據教育、視覺化程式語言及網站應用。開設「大數據概論」、「海量資料數據分析實作」、「影像處理」、「機器人入門」等課程,並於期末進行AI機器人物聯網成果競賽,讓學生實作應用,107年全校學士班在學學生修讀資訊課程人數30.3%

 

4.食藥安全,連結地方

(1)產業聯結的特色課程:透過「臨床流行病學」、「食品藥物安全案例研討」及「食品藥物快速篩檢技術」3門之產業鏈結課程,讓學生瞭解理論基礎與企業實務上之差異,選派學生前往昱品美食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短期實習,將課堂搬至企業現場,使學生了解企業運作及發展時所需理論與技術。

(2)建置「食藥安資訊網」,在地推廣食安知識:收錄食藥安全資訊及知識,以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服務網路社群民眾。此外,營養系學生亦組成「食安青年軍」,在課餘進入校園及社區推廣食安知識107年更首創利用直播方式將開發之食育桌遊遊戲與觀眾互動,累積超過1,600人次觀看。

 

5.多元彈性學習管道

(1)跨域輔系、雙主修、學分學程:為使學生學習多元化,於專業素養外提供培養第二專長的學習機會,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已開設13個輔系、14個雙主修學系及21個跨領域學分學程,供學生俢讀。其中,與亞洲大學合作開設有6個跨校跨領域學分學程(含本校開設的健康產業管理、醫療雲、健康產業與休閒管理、藥妝與設計、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及亞大開設的醫療與健康生活商品設計學分學程)

(2)多元化研究所招生:放寬預研生申請資格,學生志願可跨院選填3個系所,提供學生多元選擇研修領域,亦有系所採取不分組招生,如生物醫學研究所;提供逕讀博班選擇,鼓勵優秀學生一貫修讀學、碩、博士學位,縮短修業年限。

(3)推動醫學生千里馬計畫:為啟蒙醫學生對醫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本校於104年提出MD/PhD program 2.0版的「醫師科學家千里馬計畫」串連學碩博學位,由醫學院教授帶領跨系所大學生從事project-based learning,激發學生學術熱情、篩選具潛力的學生進行培育,鼓勵爭取科技部大專生計畫、並於大二學期末時申請修讀

 

6.厚植教師學養,鼓勵教學專業精進: 

(1)多元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課程:定期舉辦「八大知能」教師研習課程(如圖15),包含教學知能、研究知能、教育講座、通識知能、社會服務參與、健康樂活知能、校院務知能、AI及大數據知能107年共計舉辦82場教師研習,培訓2,292人次,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7.5%;新創AI人工智慧教師專業社群,精進教師AI時代數位能力。

 

(2)傳承教學典範、獎勵教學優良教師:本校為建立優良教學典範,定期遴選教學優良暨教學創新教師、選拔傑出教授,107年度遴選出8位傑出教授,獲獎教師可榮獲獎金15萬元及獎牌一座。另外為鼓勵專任教職員製作優良教材,增進教學成效,每年辦理評選優良教材,107年獲獎件數共25件,傑出獎 4 件、優良獎 18 件、佳作獎 3 件,編發獎勵金278,000元。

(3)推動教師適性分流多元升等:促進師資優質化,實施教師分流升等制度,將教師升等分為教學型、研究型及並重型升等。 

 

7. 結合教育部UCAN平台診斷分析,建置校務研究雲端分析平台:

發展學生學習成效指標,以視覺化互動分析介面,縱向串接學生歷年診斷資料,追蹤學生各階段能力表現,定期回饋至各院、系進行檢討,持續改善課程,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1)學生共通職能與課程充足度雷達圖分析:協助院系所追蹤各年級學生於UCAN診斷填答之八大共通職能自我評估情形,由生涯導師適時給予學生選課輔導。

(2)學生認為提升共通職能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分析:統計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回饋各學系做為課程檢討之依據,如「問題解決能力」,學生認為應藉由專業知識、知能傳授及課程實務、實作活動進行培養。

(3)學生共通職能與課程充足度二維分析:各學系可針對學生自評分數較弱且認為課程活動不充足之職能,做為課程優先改善之重點。

 

二、發展學校特色

1.聚焦中、西醫藥結合研發

本校以特色研究中心為動力引擎,培育跨領域之頂尖研究團隊,強化科研能量,培養特色研究團隊人才。

(1)2018年「厚實中、西醫學結合」發表期刊論文數有明顯的上升,以「特色研究中心」為主軸鏈結各學院的教研特色,導入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合作,跨領域之醫藥科技發展,提升解決重大醫療問題之目標。

(2)舉辦中西醫學結合相關主題之國際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第十屆全球傳統醫學大學聯盟論壇年會」以整合醫學對人類重大疾病之貢獻為主軸,探討整合醫學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進而創新醫學及造福全世界人類。「長期照護與中醫養生研習會」以中醫理論基礎和跨領域角度,發展適合長照體系之照護新模式,以提升專業人員對長期照護之照顧品質。

2.深耕產官學,培育新世代領袖人才

(1)培育專業菁英人才:MD PhD Program人數逐年增長,前往國際名校進行醫師科學家的養成;通過「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補助,與業界藉由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共同培育研發精英人才。 

(2)科研能量交流:菁英博士生競賽、研究生壁報比賽、大學部科學研究競賽,藉此系列活動交流,以提升學術研究力。並透過暑期科學研習營系列活動激發本校科研能量,2018年「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通過數榮獲私校第1名。

(3)106學年度開設三創相關課程,並邀請企業界人士經驗分享及擔任學生團隊輔導業師,積極鼓勵師生團隊參加創業競賽,以創意原型吸引投資。

(4)科技部萌芽計畫(劉耀榮教授團隊)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醫胜科技),上列兩組團隊取得創業型計畫並進入「2018 Taiwan B.I.G. Demo」進行Demo PitchU-21創意發明競賽(2組團隊分別取得佳作及入選)

 

3.領航國際,放眼未來

(1)深化國際教研合作

A. 2018年已經與至少十所國際名校進行雙邊研討會,強化國際研究合作於、參訪並討論雙方的學術研究合作。

B.薦送學生到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研究,鼓勵同學出國研實習、參加國際會議,以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並持續強化雙聯學位。

(2)提高教研國際聲望

A.積極參與國際會議:2017年舉辦「Tim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xcellence Summit-Asia Pacific」大會、「2017亞太教育領導人會議(13th QS-APPLE)」。楊良友國際長參加「2018年亞太教育領導人會議 (14th QS-APPLE)」擔任Session Chair;腫瘤醫學研究中心吳國瑞主任參加「CMU-NUS Joint Symposim」擔任分組主席;王陸海副校長參加「第十屆全球傳統醫學大學聯盟論壇年會」擔任分組主席;周昌弘院士參加「2018年生物醫學國際研討會」擔任分組主席,以提升中醫大的國際曝光度及國際聲望。

B.舉辦專業國際會:2018年至少舉辦12場國際會議或研討會。

(3)建設國際友善環境:

A.本校境外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持續建設國際化友善校園及舉辦活動,多位境外生參加2018年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國際龍舟錦標賽,藉此讓境外生瞭解臺灣文化民俗風情。

B.持續舉辦國際學生交流計畫,以建構全英語環境跨國混班的教學模式。 

C.延攬國際師資與頂尖學者,並與中醫大團隊進行未來可能之研究合作討論。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1.強化校務專業管理制度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

(1)強化校務專業管理制度:

為完善校務研究機制,建置橫向及縱向的學生學習成效分析,已完成33項分析,包含校園概況1項、學務處5項、教務處10項及校際比較17項,並將分析結果提供本校作為自我評鑑、校務決策、內部控制等之參考。

(2)公開辦學資訊:建置校務資訊公開指標,從「學生面」、「教師面」及「校際比較面」共建置15項校務資訊指標,利用視覺化的儀表板,呈現分析結果,提供社會大眾更有效率的查詢學校辦學資訊。(視覺化互動式查詢平台:http://oir.cmu.edu.tw/drupal/?q=zh-hant/node/268)。

2.衛教保健、促進推廣服務志工及國際志工醫療服務隊:

 本計畫投入暑期偏鄉教育優先區的服務學習活動,讓偏鄉的孩子在可能隔代教養或是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在暑假期間能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經問卷統計,學童滿意度達4.8分以上,且被服務國小皆與本校建立合作備忘錄,長期經營偏鄉國小暑期之服務學習活動,攜手帶動偏鄉弱勢學童之發展。國外志工隊尼泊爾、泰北、寮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進行醫療服務、衛教宣導、華文教學及臺灣文化的傳承工作。

3.開放大學學習環境:開放本校圖書館、藝術中心及中醫藥博物館,藉由舉辦展覽、實作課程、義診活動深耕在地高中生、推展中區研究和學術倫理、友善大台中居民中醫藥知識,並於中醫藥博物館增設VR系統,協助閱覽人模擬古代中醫問診、把脈、開方、上山採藥,資源分享。

(1)中醫藥博物館:

中醫藥在促進人類健康上為世界所公認,尤其治療成本相對低廉,對於實現醫療保健涵蓋全球的目標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一般民眾,甚至是弱勢族群,都能夠負擔得起中醫藥治療與保健的成本。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具備地方博物館性質,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對民眾有提供正確資訊與分享知識的義務,以教育為基礎之下,兼具傳承、推廣、延伸等功能。

A.傳承:建立典範學習提供多元學習,開闢專屬於臺灣中醫教育的影音訪談常設展區,舉辦導覽培訓課程培養中英文導覽志工,使得中醫典範得以傳承。

B.推廣:對外開放博物館,舉辦展覽、實作課程、養生食膳、義診活動等,結合鄰近學校,提供民眾對中醫藥的認識,並將學習結合趣味,博物館內更有VR體感變身模擬古代中醫問診、把脈、開方、上山採藥,推廣中醫藥的知識。

C.延伸:指導學生在中醫藥領域與在地連結,協助其研發、製作成品、創意構思,如中藥肥皂、中藥沐浴乳,並結合當地業者,培養學生多面向專長,提高競爭力。

 

(2)開放校園,加強大學高中交流科學教育向下深耕

透過生技製藥暨食品科學院、醫學院與藥學院3個學院,醫學系、藥學系、藥妝系、生科系與營養系的合作,舉辦高中科學營,分別在四月、七月、十月舉辦,藉著課程學習與實作,加上參觀實驗室及簡介實驗室研究,一窺科學研究之概貌,並了解本校特色與研究重點。

開放大學師資及實驗室等科學資源,以理論搭配實作,使理論具體化,加強學生學習之印象,另邀請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帶狀之研究,發掘對科學研究有興趣之高中生,向下深耕,經營在地高中。自1074月起,共舉辦場次,計有167人次參與。

 

四、善盡社會責任

在區域發展、地方創生推進者的整體作為上,在校務規劃與教師之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上,與在地政府、社區、企業與社群透過各式產學合作、研究計畫等形成縝密之在地創生與社區關懷網絡。

以下分別針對各學院教師執行之USR計畫特色亮點說明如下:

1. 對學生學習造成的改變

1.跳脫傳統學習模式,成為主動、客製化,在場域中動態學習,並使學生具體理解社福與長照對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能透過實地訪視,增加在地連結感,亦透過在地議題參與,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組織與溝通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場域,真實感知在地文化與議題。

2.透過參與社區醫療實務,增加學生對醫療體系與政策之理解的互動學習機會,且培育學生成為關懷老人與偏鄉弱勢族群的衛教種子,學習為弱勢族群之健康平權倡議的知能。

2. 對教師教學與研究造成的改變

1.跳脫傳統教學,創新主動學習;實境教學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更易於實行問題導向教學法;並有利於編寫臨床教案實務與教師實證研究,可增加產學合作機會,亦可作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先導型計畫。

2.透過作中學實務訪查,以PDCA反饋調整教學方式,了解在地產業問題,且透過場域實際觀察,深入中高齡職場需求,做好長照產業準備;亦透過適性化社區健康評估,調整衛教教學,發展社區及個案健康促進學習方案。

3. 對場域造成的改變

1.增加年輕人投入長照機會與對長照產業之理解,透過介入與活化社區長照據點,降低長照場域人因性危害,幫助患者及家屬解決出院後面臨的問題,改善家庭照顧方式,及為社區長者健康增能。並且協助社區小學與居民了解居家環境污染來源與特性;協助廠商進行職業安全評估,控制與改善,增加廠商職安知能,降低職災風險。

2.提升業界食品安全認知及社區民眾藥食安全知識,協助社區與機構成癮與疾病防治,守護地方安全。

3.提升在地中草藥種植與應用之產業價值;認養水湳歷史建築,結合市政府規劃,建立學校/地方、學術/產業,歷史/未來的科教文綠廊。

4. 特色成效

1.培育學生第二專長,增加職場競爭力;結合理論與實務,強調實作應用,翻轉學習模式。

2.結合學校、醫院與社區,帶領學生見習疾病後期照護實務,以備高齡化醫療之需求。

3.整合空氣汙染採藥技術與實務,訓練學生思考與在地關懷,並培養溝通能力。

4.跨藥食領域師生合作,維護藥食安全,以符合政府食安五環及用藥五要及五不政策,及提供在地民眾正確防疫技巧與成癮防治。

5.駐診國中體育班,提供運動傷害防治與檢測資訊收集。

6.提升社區老人健康知能與延緩失能運動課程,創造新舊融合、社會共好、城鄉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