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Title第一期

計畫緣起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標下,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計畫目標及架構

大學教育應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造高教價值,讓學生有所感受「被社會需要」並樂於學習。

綜觀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不斷創新翻轉,跳脫傳統課程安排,重視問題或目標導向學習課程設計,突破系與系間僵化限制,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彈性自主空間。此外,校園應提供學生學習失敗經驗,透過鼓勵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面對失敗不斷再創新的機會。同時,學生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在語言溝通能力、數位力以及前瞻力上都需有所準備,大學責任應培養年輕人具備前瞻及洞燭外來之能力。

綜上,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為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深耕計畫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宏觀訂定「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等四大目標,茲將各目標之重點內涵分別敘明如下。

1.落實教學創新

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世代來臨,各國教育革新重新聚焦於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美國等國家或組織紛紛提出包括終身學習、有效溝通、創造思考、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21世紀關鍵能力指標,因此,教育部將「教學創新」列為計畫重點,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翻轉,讓學生具備思考及行動之能力,以「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習的一種學習模式,需要學生發想設計、問題解決、決策擬定或進行研究活動,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讓學生以互動的模式,主動而積極地學習到潛藏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培養「自我學習、終身學習」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校亦應針對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並配合政府核心產業(如5+2產業)政策,開發課程或建構實驗室,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期間即與社會及產業接軌,具備面對未來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2.提升高教公共性

為使社會大眾檢驗大學辦學成效,大學應建立完善校務專業管理(IR)機制,強化自我課責及監督,定期將辦學資訊公開(含畢業生流向、自我品保、註冊率、私立大學財務及董事會相關資訊等)。另為增強高等教育促進階級流動之功能,持續瞭解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之實際需求,從招生入學、課業輔導、實習機會提供、職涯規劃協助、社會回饋、助學募款等方向,落實對經濟不利學生整體學習歷程關照,精進相關就學扶助等措施,透過政府、企業及學校三角鏈的合作,經濟不利學生能安心學習,及早與職場連結,落實高等教育對經濟不利學生之扶助。此外,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對於成人重回校園學習的需求及建構終身學習的系統,也應及早規劃,配合彈性入學管道、師資培訓任用、課程及教材改革等進行整體考量,俾有效回應成人對 終身學習的需求,尤應建立完善的高齡教育學習體系,經由高齡者豐富經驗與智慧之投入,共同加值國家人力資源的發展。

3.發展學校特色

大學之特色應由大學自我定位,依其優勢重點發展,過去競爭性經費之機制雖逐步引導大學依本身特色分類發展,惟受限於政府計畫及經費考核之設計,造成同一類型計畫大學同質化發展之問題。未來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慮少數學校的拔尖外,整體高等教育的改變亦應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將淡化各類型學校排名之刻板印象,以學校為主體協助大學發展多元特色,創造高教永續優勢。

4.善盡社會責任

大學的功能不僅為研究學術與培育人才,更以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應扮演更關鍵及重要的地方智庫角色,對於在地的產業、社區文化、城市與偏鄉等發展議題,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發揮大學價值,促進區域發展,並帶動價值創造。大學生應參與在地連結,對在地區域發展能有更多貢獻,藉由對區域發展的認同感,展現實踐行動。

深耕計畫分為兩大主軸,第一部分為「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第二部分為「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分別聚焦於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與強化國際競爭力。

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